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科拉情歌 ─ 曼陀罗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w

#1  [转载] 科拉情歌 ─ 曼陀罗

科拉情歌

南方周末    2006-09-14 14:52:33

  (谨以此文献给2006年“俄罗斯文化年”)
  
  □曼陀罗 撰文/摄影
  
  科拉半岛,世界上最大的核废料堆积处理基地,埋藏着核污染的隐患,也葬送了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国青年和一位苏联少女的爱情……
  
  一
  天渐渐地晚了,是北极圈里7月初淡灰色的极昼。淅淅沥沥的雨,模糊了身边一望无际的青色苔原。苔藓、地衣、莎草和毛茛,紧紧地贴着地面以避风寒。间或有几株矮小的圆叶桦和结着青涩果实的苔浆果树。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水潭和河流,平静的湖水上,不时有白色的水鸟划出来几道涟漪。再把目光努力送到终极的远方,天幕上是起伏的山峦。几栋粗糙的混凝土建筑,落寞而凄凉地站立在冷雨里,毫无诗意。压在心头的忧郁和悲伤,一如我灌在MP3里的俄罗斯老歌。
  我一直用“旅行”而不是“旅游”来描述自己的足迹,是因为喜欢去的地方,常常不是游客云集的风景名胜古迹,而更多的是偏僻荒芜艰苦难行的地域。比如我脚下这条漫长而孤独的小路,这是俄罗斯西北部北极圈内的科拉半岛(Кольскийполуостров),城市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正被我远远地甩在身后。面朝正东,绕过特殊军事禁区,便是这布满沼泽的荒芜苔原……
  
  二
  我拿不准,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是轶的故事把我的目光牵引到这里来。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是在西伯利亚,在碧蓝色的贝加尔湖,我遇到了鬓发斑白的轶,第一次听到了他的故事。
  我清楚地记得,发黄的黑白照片上那张十七八岁的活泼的、神采焕发的脸。淡淡的卷发蓬松地披在肩上,更将一双灰色的大眼睛衬托得格外温柔而多情。一抹柔和的阳光斜斜地抚摸着她白色的连衫裙和婀娜的腰肢。她将双臂绞在背后,倚在一株高大的白桦树上,脸上充满了青春洋溢的笑容。
  她是轶依恋了半个世纪的俄罗斯姑娘,娜塔莎。
  那是1950年代中苏友好的高潮时期,在北京读书的轶有一天从老师手里接过来一封远方来信。那是一个生活在莫斯科的女孩儿,娟秀的字迹,天真而诚挚的语句,一下子引起了轶这个俄语系一年级新生的注意。轶和娜塔莎长达4年的通信,就从那一天开始了。
  信件飞翔在莫斯科和北京的上眨?礁鲎非罄硐氲哪昵崛搜杆俚赜咳肓酥兴沼押玫男谟亢椴ǎ??翘刚?巍⑻肝难А⑻咐硐搿⑻溉松??父髯缘墓?液图彝ィ?脖茸啪⒍?嘏?ρ?白哦苑降挠镅浴9餐?闹救と昧娇拍昵岬男慕艚袅?谝黄稹H战ト丈畹兀??前?狭苏庋?慕涣餍问剑???搅斯?取⒊?搅擞镅浴K孀拍?箍坪捅本┲?湟惶毂纫惶旄?捣钡挠愦?咚兀??橐步ソサ卦诹礁瞿昵崛说男睦锍墒炱鹄础?
  直到有一天,娜塔莎告诉轶,作为一名苏维埃共青团员,她决定响应党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北极圈里的科拉半岛,蕴藏着丰富的地下宝藏,祖国蒸蒸日上的工业建设急需那些矿石。她已经报了名,去当一名光荣的矿工!随信,她还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首歌词:
  钟声似雷鸣多震撼/年轻人要勇往直前/胜利图纸交给我们/用劳动建成新车站/为亲爱祖国作奉献/记住它们的名字吧/爱情、共青团与春天。
  通往那远方的道路/是迈向未来第一步/生荒地星星与大地/边疆梦想宏伟壮丽/还有你温柔的笑意/豪情充满在我心间/爱情、共青团与春天。
  感受着时代的韵律/你我全都重任在肩/有歌曲、无眠的夜晚/暴风雪重又掀狂澜/是歌曲教人要勇敢/时刻跟我们在一起/爱情、共青团与春天。
  谁会想到,那竟然就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信。中苏关系迅速恶化,娜塔莎再也没有信来,而轶写给娜塔莎的信也再不能寄出。他惆怅伤感,但他更惶惑不安,共产国际的分裂决定了他们爱情的终结,他实在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轶还是倔强地继续写下去,一封又一封信在抽屉里整整齐齐地叠成一摞。春风吹醒绿草,秋霜打落枯枝,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温馨而又痛楚的情感是轶埋在心底的依托、凭寄、祈望和期盼。
  娜塔莎终竟没有读到这些情书。15年之后,37岁的轶才终于成了家。而他在随身的皮夹里,始终保存着娜塔莎那张黑白照片。当年时兴的压花边,早已经磨得生了毛,照片上,娜塔莎一如既往地朝气蓬勃。
  
  三
  我知道,轶的故事不过是那个年代在中国和俄罗斯大地上发生的千千万万的爱情悲剧中的一个,远远比不上古今中外那些被写成小说、编成歌剧、搬上银幕的震天动地、垂名青史的爱情故事。然而我还是被感动着,为了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为了这个故事凄美委婉的无奈,忠贞隽永的情感。科拉半岛于是深深地藏在我的心里,带着一种肃然的柔情,带着对那个俄罗斯姑娘的无名的牵念。
  我走在科拉半岛上,踏着脚下松软而潮湿的荒草。这个季节里的苔原,蚊虫乌合,密密麻麻几近黑色的云团。附在衣服上,给人披挂上一层黑色的盔甲。天地之间,除了悄然的雨声,便是它们不倦的嗡鸣。一条细长的公路,沿着山绕着湖,蜿蜒起伏,宁静着,看不见一辆车、一个人。
  提起科拉半岛,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三个词:苏联北方舰队、核废料、地矿。
  众所周知,原苏联海军中半数以上的攻击潜艇部署在北方舰队,而科拉半岛是苏联北方舰队的大本营,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潜艇基地。北极最大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得天独厚,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二战期间德国与芬兰盟军制定的著名“银狐计划”,便是以占领摩尔曼斯克为目的,力图将苏军赶到列宁格勒以南,切断他们与巴伦支海和北极的联络,盟军最终占领整个科拉半岛。冷战时期,原苏联在这里部署了100多艘潜艇,而美国和北约国家的潜艇亦时常游弋其间,双方剑拔弩张,严阵以待。时至今天,科拉半岛上仍然留有不少军事禁地,不要说像我这样的外国旅行者,就连俄罗斯国民,没有“特别许可证”也是断断不可跨越雷池半步。
  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消亡,大部分年久失修的核舰艇也宣告退役和报废。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台风级”核潜艇在内的100多艘核潜艇,被遗弃在人迹罕至的科拉港码头上,锈迹斑斑、疮痍满目,全然失去了当年的威严。每艘核潜艇上有两个核反应堆,从这些反应堆里卸下的废弃燃料被封装在特制的核废料储藏装置中,存放在密闭的仓库里,遥遥无期地等待着进行“善后处理”。
  于是,科拉半岛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核废料堆积处理基地,同时埋藏下了对整个北欧构成威胁的核污染隐患。
  地矿呢,那些与娜塔莎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丰富地矿呢?
  列宁的苏维埃,曾经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综观整个北极历史,北极圈内自古少有人居。多么漫长、寒冷而又黑暗的冬季,多么严酷的自然生存条件。只有科拉半岛,它的居住人口竟然超过了100万!上个世纪初叶,这里相继勘测出多种矿藏,其中特别重要的磷、铁、铝、铜、镍、锆和其他一些稀有金属,其蕴藏量在全俄罗斯的总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列宁的苏维埃政权打开了通往北方的道路,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属浩浩荡荡奔赴北极圈里的科拉半岛,采矿打井,筑路建房,一座座城市于是应运而生。绵长的铁路,从巴伦支海岸一直通到圣彼得堡,源源不断地将地下的矿藏运往内地。
  娜塔莎就是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来到这里的。
  放眼四野,工业区附近的原始森林消失了,矿井和它的附属建筑颓然而无奈地矗立在那里,蒙着一层薄薄的灰雾。这和我印象里苏联小说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工地大相径庭,我找不到娜塔莎的足迹。
  仍然是连绵不断的淫雨,淋淋漓漓。我在蓝色的长途汽车站牌前停下。钢筋预制板搭成的候车亭里,坐着一个面无表情的老大妈。低着头,将臃肿的身体紧紧地包裹在黑色夹衣里。不,她不是娜塔莎。檐上滚下来的雨滴,渐渐在脚下积成了一小片水潭,
  
  四
  我在寻找轶的故事的路上,意外地结识了3个俄罗斯朋友。应该也是娜塔莎的那个年纪,他们是女医生尤莉亚,在土地管理局供职的国家公务员伊丽娜,还有她的丈夫,建筑师维克多。星期日,他们邀请我一同去野餐。我们于是乘渡轮驶过摩尔曼斯克湾,登上彼岸。
  隔着一片墨黑色的宽阔水域,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尽收眼底。林林总总的井架,高耸入云的吊车,待装的矿石形色各异,巨大的货轮候港待发,更有一座又一座的高楼比肩而立。青灰色的山和天上的乌云混成一体,迷蒙了远方的地平线。
  摩尔曼斯克,“北极的明珠”,繁忙又生机勃勃,沉静而不露声色。
  我在燃起的火堆上翻烤着肉串,伊丽娜打开一瓶红葡萄酒。尤莉亚正在给面包涂上黄油,维克多提来一桶泉水。我们背后,有一座小木屋,隐在茂密的树丛里,荒草已经触到了窄小的玻璃窗。我们的脚下,是盛开着勿忘我、罂粟、蝇子草和百里香的五彩草坪。这被称为“达恰”(Дача)的简易乡间建筑是俄罗斯特有的风格。城市的居民在夏天闲暇的日子,喜欢合家来这里度过一个温馨的周末或者短暂的假期。也有老人和儿童,乐意将整个夏天都消磨在这离开城市不远,却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种瓜点豆,采食野果,望云观天,修身养性。
  酒足饭饱,我们仰卧在草地上,眯起眼睛望着天上渐渐聚集的乌云,嘴里含一株狗尾巴草。我的新朋友们专心地听我讲述着轶的故事。对岸一艘远洋货轮装满了黑亮亮的煤炭,深沉地低吼一声,缓缓启航。太阳忽然从云缝里钻出来,将那些暗灰色的混凝土建筑涂上了一层柔和的金黄。
  轶的时代,轶的爱情。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和俄罗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两个饱经沧桑、历经动荡的大国,正在创造着新的历史和经济奇迹。轶那一代人和他们的往事,正在悄悄地被关合在厚厚的历史书卷里。但是作为个体的人,那些生命中无以忘怀的情愫,却是会永生的。
  我的故事讲完了,尤莉亚捉住我的手臂,将我揽在怀里。轻轻地,她哼起一首著名的俄罗斯老歌。伊丽娜加入进来,维克多加入进来,我也加入进来。
  (P1179631)
  

第 1 幅
摩尔曼斯克,“北极的明珠”,繁忙又生机勃勃,沉静而不露声色。

第 2 幅
铁路从巴伦支海岸一直通到圣彼得堡,源源不断地将极地的矿藏运往俄罗斯内地。

第 3 幅
Tundra一词,在我国地理学著述中通常被译为苔原,但是依照更强调生态环境的植物地理学的观点,则被译为冻原。它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地带。

第 4 幅
采矿业是科拉半岛的经济支柱,生活在这里的绝大多数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为采矿业服务。由于开采和运输方式的简陋,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

第 5 幅
摩尔曼斯克人在“达恰”过夏季周末


2006-10-2 15: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曼现在又在路上,要走几个国家.

祝她一切顺利!


2006-10-4 11: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