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背面》深刻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冷热

#1  《背面》深刻

一个星期在外面休假,偶然上网,见到许多新朋友的陌生面孔,他(她)们)的名字和文字其实并不陌生,是我很久的朋友,他(她)们的到来一定能够繁荣伊甸的创作。


2006-8-20 11: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我先支持冷热兄一下,不是观点,而是态度。

至于斋主小说的真正“观点”,请大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我们需要的,就是认真的做学问态度。不“以人为亲”,而是“以文为亲”。


2006-8-20 11: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星光

#3  

最近,在这里读到一些小说评论。很有意思。

我同意冷热的意见。我觉得斋主的小说,无论是《背面》还是《牌缘》,写得都很有深度。往往促使人作进一步,更深刻的思考!让人感叹人性的复杂,决不是黑和白那样简单。

特别赞同冷兄的这段话:“小说作者并非文学或社会学专业,但却给予读者一种人文思考强烈地震感觉,主题甚至超过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伤痕文学和大墙文学,也高于现在一些怀念亲人控诉文革受害的文字。我以为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敏感的思想气质有关,与作者来到海外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有关,联系作者近作《珍珠盐》里呐喊出来的“带着孩子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除非有一天,这块土地,这个国家,懂得把人当作人”,其思想认识的发展脉动清晰可见。”


2006-8-20 12: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rong

#4  

冷热好,厉害呀。佩服一个~我也想说自己的看法(分别针对三条主要论点,这样可以避免断章取义):

1。——“弱势人群,特指一些在经济上政治上被忽视被边缘化被欺侮的社会群体”
弱势人群的概念,我不清楚,但肯定一点,他们是“非强势人群”,对吗?
不存在绝对的强和弱,都是相对概念。比如,学生对老师,就是弱势群体;罪犯对公民,也是弱势群体。应该不含道德判断吧。

2。——“倾听常常是被理解由上向下的姿态,是一种社会地位和道德制高的优越。”
“听”和“说”构成一对关系,我觉得“说”倒是更强势一些,所谓话语权力嘛。与姿态无关。

3。——“肯定《背面》,首先就要肯定小说的这些思想光彩。wxll 兄以对话论述小说成就,恕我直言,抓芝麻丢西瓜了。”
对话本身,就是思想。比如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不仅这一点,先磨还提到“对换”,也是在强调正面背面辨证统一的思想吧。我认为涵盖了文章主旨。

4。我只是好玩的小混混,不想论战。别拿砖砸我。谢谢。


2006-8-20 12: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5  

谢谢冷兄评论:

1,很好,这也是我希望见/听到的,也恰好说明了小说本身的多义性。

----我也读了wxll 兄关于《背面》的评论,我自己觉得有很多想法,评论与我对小说的理解相去太远。

2,失去人生自由,随时面临死亡的犯人比“弱势、边缘群体”还悲惨,他们应该是
“超弱势、边缘群体”。他们虽然都犯过罪,但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心中都在自责、
忏悔。

----《背面》描写1976年南京事件里的一个特殊人群,wxll 兄在题目里面将其称为“弱
势人群”,定义上确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作为一个名词,我们知道“弱势人群”
与“下岗”“大款”“二奶”等等,出现于贫富有了显著分化的改革开放时期,特
指一些在经济上政治上被忽视被边缘化被欺侮的社会群体,比如失去土地的农民、
下岗的工人、走投无路的上访者等等等等。

3,我理解“倾听”是专注地听(非要上对下才能用吗)。

----“倾听”常常是被理解由上向下的姿态,是一种社会地位和道德制高的优越,但在
小说里,我们却看不到这种优越,起码在故事的后面没有一点优越感,相反,是作
者自己情感和心灵上与他们的交融,一种难舍难分的难友情谊。

4,我从来不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光彩(因为这些会随时代变化),而只注重文本
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过程。如果我写的东西
是读者和作者没意料到,或者并不认可,我非常理解。

----肯定《背面》,首先就要肯定小说的这些思想光彩。wxll 兄以对话论述小说成
就,恕我直言,抓芝麻丢西瓜了。


2006-8-20 14: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6  

如果“倾听”用得不好,“ 聆听”如何?


2006-8-20 14:2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7  

Rong: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文论界贡献最大。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0 01:24 PM:
冷热好,厉害呀。佩服一个~我也想说自己的看法(分别针对三条主要论点,这样可以避免断章取义):

1。——“弱势人群,特指一些在经济上政治上被忽视被边缘化被欺侮的社会群体”
弱势人群..



2006-8-20 14: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rong

#8  

先磨老师,我有问题:
文本分析可以完全不理会思想吗?
我说的是真的思想,而不是意识形态(易于随时代变化)。

另外“文本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过程”
会不会也随时代而有不同的解读呢?按解释学,是会变的,对吗?


2006-8-20 18: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rong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0 07:28 PM:
Rong: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文论界贡献最大。  

我不太了解,先磨老师能推荐容易读得懂的 巴赫金的书或文章么?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不说也罢。
2006-8-20 18: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0  

这是我的分析路子,别人当然可以分析思想。
----文本分析可以完全不理会思想吗?
我说的是真的思想,而不是意识形态(易于随时代变化)。

相对稳定,不太会变。
----另外“文本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过程”
会不会也随时代而有.. [/quote]


2006-8-20 18: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1  

你愿读中文还是英文的?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0 07:05 PM:


我不太了解,先磨老师能推荐容易读得懂的 巴赫金的书或文章么?



2006-8-20 18: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12  

wxll 兄见笑了,如果我提出的意见十分之一能够引起你的注意,我就满足了。以“聆听”替代“倾听”,并不解决我提出的问题。在这篇小说里,不是作者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而是以生命为代价见证中国政治历史一场空前惨烈的地震,是逼人的思索,是有血肉的反思,是筋连着骨的感同身受。我一直以为批评应从批评者的感受出发,是新鲜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批评。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接受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艺术上几方面的合力所形成的主题以及形象,是一个整体。离开大的前提将局部剥离,是一种方法,但是有着危险和局限。比如在浩如烟海的莎评里面,有一些也写得精辟,但是偏于精神或心理的分析,剑走偏锋。

我并不反对“注重文本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过程”(“弱势人群“提法不是”文本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过程“范畴的问题,是批评者概念的设定)的分析。尤其对于优秀文学作品,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里,老舍和沈从文的语言,曹禺剧作里人物关系设置,都是很深的学问。我前面提到了,就这一篇作品而言,就你在文中所列举论证,具有说服力的部分不多,因此我说了有拔高的倾向,可能言重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伊甸作品而言,我们的批评最好平实一些,实事求是一些,溢美之词泛滥不是一件好事。wxll 兄对于这点能够同意么?


2006-8-20 18: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rong

#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0 11:24 PM:
你愿读中文还是英文的?

两者都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不说也罢。
2006-8-20 19: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14  

我不一定完全赞同冷兄的观点, 也认为先磨兄的专业评论确有独到之处,但我十分佩服冷兄在这里敢于“言人所不言”,坦率披露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

说老实话, 最近在参与编辑短篇小说专辑的过程中, 我就时常有思想斗争,“该不该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真实想法告诉作者?” 冷兄的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很大。

此外,正因为近来伊甸园里的好的和较好的作品越来越多,我觉得更应该提倡冷兄下面所说的评论风气:

“------但是评析我们这里的网上写手,无论如何头脑应该清醒。”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伊甸作品而言,我们的批评最好平实一些,实事求是一些,溢美之词泛滥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网上的大多数业余写手来说,我以为有两个误区应该特别小心:一是为了出版而出版;二是过分沉醉于别人的溢美之词而看不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说到底,坦率的批评不等于文人相轻;过分的互相拔高也不等于文人相重。

与大家共勉。


2006-8-20 19:3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5  

好线, 大家各抒己见, 开诚布公, 给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机会!

谢谢冷热和先磨!


2006-8-20 19:49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6  

冷兄不必客气,有不同意见尽管说。

1,我没反对这点呀。但我不主张将“我”与作者等同起来。把对作者的看法带到文评中不是好文评。
----在这篇小说里,不是作者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而是以生命为代价见证中国政治历史一场空前惨烈的地震,是逼人的思索,是有血肉的反思,是筋连着骨的感同身受。我一直以为批评应从批评者的感受出发,是新鲜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批评。

2,
作者的思想应当从语言分析入手,因为语言所说的有时不一定是作者想表达的。记得
有人评论曹禺的“雷雨”,曹禺看了评论说,这不是我的意思啊。可见作品的语言
的确可超过作者的思想。
----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接受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艺术上几方面的合力所形成的主题以及形象,是一个整体。

3,我所分析的仅是对话与对换,连局部都算不上。
----离开大的前提将局部剥离,是一种方法,但是有著危险和局限。比如在浩如烟
海的莎评里面,有一些也写得精辟,但是偏于精神或心理的分析,剑走偏锋。

4,同意。我文评有溢美之词泛滥的句子吗?请指出,我可以修正。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伊甸作品而言,我们的批评最好平实一些,实事求是一些,
溢美之词泛滥不是一件好事。wxll 兄对于这点能够同意么?


2006-8-20 20: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7  

谢谢冷热兄对我的评论文章的肯定。


2006-8-20 20: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8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巴赫金.周边集〔M〕.石家庄:河北教有出版社,1998. 
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Bakhtin, M[ikhail] M. "Discourse in the Nove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Ed. Michael Holquist.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lavic Studies 1. 1975 (Russia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259-422.

---. "The Problem of Speech Genres."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 Trans. Vern W. McGee. Ed.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lavic Series 8. 1979 (Russia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60-102.

---. "The Problem of the Text in Linguistics, Philolog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n Experiment in Philosophical Analysis."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 Trans. Vern W. McGee. Ed.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lavic Series 8. 1979 (Russia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103-31.

---.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Ed. and trans. Caryl Emerson.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8. 1963 (Russia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 Rabelais and His World. Trans. Hélène Iswolsky. 1965 (Russian). 1968 (English,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loomington: Midlan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0 08:01 PM:


两者都



2006-8-20 20: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rong

#19  

谢谢先磨。
先存下英文名目。
对这个有兴趣: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006-8-20 21: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0  

悲兄:这次联系出版,编辑有可能也会注意评论,合理的拔高评论势在必然。


2006-8-20 22: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21  

感谢各位关注和批评。我爱 wxll 兄,虽然 wxll 兄说他二等残废,但我更爱真理,在真理的面前我们大家平等。这次我撞过了你,下次不要客气,抓住我的破绽也给我来他一下。文学批评不仅与创作,并且与批评互动了起来,局面就能够生动许多。

无论如何,wxll 兄的这个题目要考虑,不然弄出不必要的批评来。


2006-8-20 22: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0 11:38 PM:
感谢各位关注和批评。我爱 wxll 兄,虽然 wxll 兄说他二等残废,但我更爱真理,在真理的面前我们大家平等。

无论如何,wxll 兄的这个题目要考虑,不然弄出不必要的批评来。

同意冷热兄。

先磨的这个题目应该改。先磨的文学理论好,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8-20 22: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2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1 03:09 AM:
悲兄:这次联系出版,编辑有可能也会注意评论,合理的拔高评论势在必然。

先磨兄说得对。 合理的拔高评论是必需的,不然出版社的人看到被批评得几无是处的文章当然不会有兴趣出版。 我想的是论者如何在评论成功之处的同时也坦率地指出不足的地方,这样读者会更信服, 作者也会受益。能这样作的前提是作者要有接受批评的雅量。这一方面我觉得为力是一个好的例子, 因为见到她时常主动请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2006-8-20 23:0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4  

感谢各位不同的声音,我倒希望国内有编辑和评手提出异议和批评,这样大家可以沟
通思想,交流心得。题目可以变成:聆听特殊群体的声音:关于独善斋主中篇小说“背面”中的对话与对换


2006-8-20 23: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25  

“------但是评析我们这里的网上写手,无论如何头脑应该清醒。”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伊甸作品而言,我们的批评最好平实一些,实事求是一些,溢美之词泛滥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网上的大多数业余写手来说,我以为有两个误区应该特别小心:一是为了出版而出版;二是过分沉醉于别人的溢美之词而看不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说到底,坦率的批评不等于文人相轻;过分的互相拔高也不等于文人相重。"

---严重同意!!!

此线受益良多.


我真不希望看到吹捧文章,所以从来不去那些文章充斥的网站.如果说得更直率一些,读那些文章我觉得恶心.我一直不明白写这类吹捧文章的人出于真心还是出于面子.如果出于面子,宁愿不说话也不说假话,如果真心的,我就没什么可说了.最不希望看到是伊甸沾染国内浮躁的风气.


2006-8-20 23:2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6  

>>
作者清醒地看到了,在那个一切都被颠倒的时代,真正的罪犯并不在他们之间,社会道德堕落之烈,人性倒退颠倒之烈,所谓背面普遍存在的原则,在小说规定的故事情节,并不取决于狱里狱外。大恶隐于朝,小恶隐于市,当时的那个国家,从上到下,从城楼上面挥手的统帅副统帅到锒铛入狱的犯人,哪一个不是将自己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发挥抖擞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犯人通过他们的人生故事一一表达出来了,认识之精辟深刻让戴眼镜的大学教师目瞪口呆,你说,在他们之间,谁恶谁善,谁站在道德批判的高处?
>>

冷兄的文字很犀利, 但襟怀坦荡. 先磨兄一直给人以温软厚道的印象, 不想也有坚持己见的韧性. 两位我都叫好!

我对”背面”, 一直未如大家那样激赏(我最喜欢他的四子, 尤其是颜子一篇. 还有写西西公主那篇). 我一直困惑, 是我看走了眼? 我读过两遍, 结论是一样的. 所写内容(故事)有震撼人心之处, 但艺术上比较粗糙生拙. 而我一旦感觉后者, 就无法激赏了.


>>
肯定《背面》,首先就要肯定小说的这些思想光彩。wxll 兄以对话论述小说成就,恕我直言,抓芝麻丢西瓜了。小说艺术不如思想,斋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思辩,如《背面》,如《牌缘》,笔下人物行动鲜明,时代气息较强,然而血肉不够丰满,进入虚构更显出概念,这在他最近的创作《珍珠盐》里看得比较清楚。即使从人物对话角度出发,除去简练也没有十分突出过人的地方。这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海内外作者各有可以依据的优势,某位长年流亡在外的作家说过,出来之后,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成熟优秀的作家尚且如此,何论我们网上的写手,如果一味地拔高,反而失去了真实,对于写手并没有真正的助益。
>>

由此段看得很清楚, 冷兄是为斋主在”背面”中的思想所笼攝震撼. 但也批评其” 然而血肉不够丰满,进入虚构更显出概念”, 我深有同感之余, 也对自己的旧见略感欣慰.

冷兄对先磨兄大评题目的异议, 我完全同意. 并且, 对用西方现代文论中的术语进行评论, 感觉生硬机械. 须知, 西方这类东西是层出不穷, 并往往昙花一现.


2006-8-21 00:1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27  

“宁愿不说话也不说假话------最不希望看到是伊甸沾染国内浮躁的风气.”

   这也正是我想说的话。
  还想说的是,国内至今报道先进人物的文章仍然大多是“从头到尾”全是褒词。这样一来,本来是很优秀的人, 读者心里也先打了个折扣。《纽约时报》上报道人物的文章,大家都很清楚, 基本上一定会是正反的实例都有。 这样不但无损人物的真正形象, 反而会更令读者信服。

真希望伊甸的评论文章也向这样“客观, 真实, 全面”的方向发展。
当然, 包括我在内,谁不喜欢听赞歌?可“苦口良药”的长远好处毕竟比赞歌大多了。


2006-8-21 00:1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28  

很遗憾,中午因要做饭接着听<百家讲坛>节目,没能赶上与大家同时进行讨论.
现在想着海的那边的你们怕是进入了梦乡,只好我一人在这儿自说自应了.待各位明天醒来时再来批我,是为感谢.
首先感谢冷热对我小说的评定,很感谢.其次,我要说明一下我不是香雪儿,而是冬雪儿.
再其次我谈谈我的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我在创作此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压根儿没想着用人物矛盾的冲突来体现我的小说主题,而是只想表现一个原本灵魂不觉醒的女性在社会这个大磨盘的辗压下更为扭曲了的人性.这就是我此小说的总体意蕴所指.我的创作思路也就延袭这种创作思路一路走下来.造成了如冷热所说的没有呈现人物矛盾冲突的力度就在所难免了.
至于情节结构的合理性,作为写此小说的写作者他肯定认为这种情节结构是合理的才让其呈现在文本中,而作为读者或评者是完全有理由怀疑这种情节结构是不合理的,因为读者或评者不是此小说整体把握的创作者,读者或评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判断,再造一些情节或二个情节完全是可以的,也是值得我尊重的.
另外关于书评的定位问题,我赞同先磨的意见:"悲兄:这次联系出版,编辑有可能也会注意评论,合理的拔高评论势在必然。"当然我也是持这种意见,并且我的意见已在"征求意见"的那文后面贴着.
尤其是将小说同评论放在一本书中出版这种情况下,编辑有可能就要先看评论,然后再看主题小说,或者根本就不看,编辑看了评论会想,既然你们自己都指出作品中有那么多不足之处,何不将其修改得更好一些拿来出版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瞎担忧和猜想.


2006-8-21 02: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9  

先磨的评论,我当时一看题目立即就感觉岔了题,主旨没抓住。

最近工作很忙,业余又忙于一些个人事务,没有很多时间阅读和反馈。冷热提出问
题,道出一些人的疑惑,由此引发一场有关文学批评的讨论,好得很。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8-21 07: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1 12:12 AM:
感谢各位不同的声音,我倒希望国内有编辑和评手提出异议和批评,这样大家可以沟
通思想,交流心得。题目可以变成:聆听特殊群体的声音:关于独善斋主中篇小说“背面”中的对话与对换

聆听“背面”的声音:关于独善斋主中篇小说“背面”中的对话与对换

怎么样?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8-21 07: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31  

两个“背面”不好。又看到笑雨的“倾听你的吟唱 ”,决定改成:倾听另一种声音:
关于独善斋主中篇小说“背面”中的对话与对换。“倾”字有身体的动感,更好一
些。


2006-8-21 08: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32  

你指的主旨是什么?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6-8-21 08:44 AM:
先磨的评论,我当时一看题目立即就感觉岔了题,主旨没抓住。

最近工作很忙,业余又忙于一些个人事务,没有很多时间阅读和反馈。冷热提出问
题,道出一些人的疑惑,由此引发一场有关文学批评的讨论,好得很。



2006-8-21 08: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独善斋主

#33  

看到诸位好朋友的“对话与对换”,心中万分感激。

说实话,当初写《背面》时,我没有什么考虑,只是随心所欲。

心中唯一的主旨如塞涅卡所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2006-8-21 08:3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34  

这个也不错----对话与对换:解读独善斋主的中篇小说“背面”


2006-8-21 08: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1 09:39 AM:
这个也不错----对话与对换:解读独善斋主的中篇小说“背面”

同意这个。

一部好的小说,有太多的内涵。你能抓住一方面,并把它评论好,就相当不容易了。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8-21 08: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hotel

#36  

这一线有意思。十分赞同冷兄的"上房揭瓦",这才是真诚而有见地的文学评论,使大家都有收益。评者的坦率,被评者的雅量,都会使伊甸园的景色更加漂亮。上个世纪的一些留学生们不是搞出了雨丝派,创造社等等吗? 以愚之见,未来的伊甸园,也是一景。


2006-8-21 09: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37  

先磨兄:

昨天光顾看江兄的那条线了。没及时跟贴。

在准备伊甸文摘的时候,曾和冷热兄多次为“背面”校对,也对“背面”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后因斋主出门在外无法联系,只好割爱。评论一篇作品,从任何角度都可以,但题目要反映出评论的角度。冷热说思想,你谈艺术(对话),都是自己的角度不同。“弱势人群”是国内九十年代后产生的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评论的题目用“边缘群体”似乎更恰当一些。斋主的小说还具有相当的自传色彩,自传不是说小说中的“我”就是斋主,而是说他曾经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确实看到了社会的背面。这个信息应该在评论中点出。


2006-8-21 09: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38  

再次感谢各位提出异议和看法。


2006-8-21 09: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八十一子

#3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独善斋主 at 2006-8-21 08:34 AM:
看到诸位好朋友的“对话与对换”,心中万分感激。

说实话,当初写《背面》时,我没有什么考虑,只是随心所欲。

心中唯一的主旨如塞涅卡所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看来还是斋主对《背面》的理解比较深刻。  在我看,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社会“背面“正在经历牢狱之灾的一群犯人,包括偶然来到背面的正面人物“我“自己,发现并主动暴露了自身的人性的严重裂纹或缺陷(deep flaw or fault),从而使自己升华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这个裂纹虽然普遍存在于生活在社会“正面“的人们人格深处,然而“正面“的人们看不到或拒绝承认这个裂纹的存在。“我“如果没有来到“背面“,恐怕也看不到这个裂纹。

《背面》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



签名散见于信用卡帐单
2006-8-21 10:5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0  

我怎么认为是“原罪”呢?

在“原罪”面前,人人平等。


2006-8-21 11: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41  

>> “在我看,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社会“背面“正在经历牢狱之灾的一群犯人,包括偶然来到背面的正面人物“我“自己,发现并主动暴露了自身的人性的严重裂纹(deep flaw or fault),从而使自己升华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这个裂纹虽然普遍存在于生活在社会“正面“的人们人格深处,然而“正面“的人们看不到或拒绝承认这个裂纹的存在。“我“如果没有来到“背面“,恐怕也看不到这个裂纹。”

这个论述更加精确,从一般的社会政治层面提升上去。人格深处的裂纹,不限于狱里狱外,或者弱势强势人群,只在于我们看见看不见。如果能够把这种分析阐释开来,作品的份量就出来了。


2006-8-21 11: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八十一子

#4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1 11:04 AM:
我怎么认为是“原罪”呢?

在“原罪”面前,人人平等。

我认为“原罪“的概念过分简单化,不足以描叙人性缺陷的多样性。“原罪“跟与生俱来的性欲密切相连,有性欲就有罪,除非斩断性欲,否则无可自赎。多数人性缺陷应该不是这样。另外,人性缺陷或许不可修补,但能否在自我意识里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应该是很重要的。



签名散见于信用卡帐单
2006-8-21 11:2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八十一子 at 2006-8-21 12:24 PM:


我认为“原罪“的概念过分简单化,不足以描叙人性缺陷的多样性。“原罪“跟与生俱来的性欲密切相连,有性欲就有罪,除非斩断性欲,否则无可自赎。多数人性缺陷应该不是这样。另外,人性缺陷或许不可修补,但能..

我这个“原罪”其实也不是什么圣经概念,可我自己起一个,谁理我呀?

这是“忏悔”,(得,又鼓捣出圣经来了),是人人都不完美,有罪,而且需要自己认识。

认识到的人,就不去“苛求”别人。所谓你们这些哥哥姐姐里,斋主是最“超脱”的,就是因为,他终于“解脱”了。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8-21 11: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八十一子

#4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1 11:30 AM:


我这个“原罪”其实也不是什么圣经概念,可我自己起一个,谁理我呀?

这是“忏悔”,(得,又鼓捣出圣经来了),是人人都不完美,有罪,而且需要自己认识。

认识到的人,就不去“苛求”别人。所谓你们这些..

A++




签名散见于信用卡帐单
2006-8-21 12:00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45  

是的, 这些人性的软弱, 当我敢于去看, 敢于承认时,就会有释放.
这是一个意识的提升, 有接纳在里面. 这是救赎的道路.


2006-8-21 12:07
博客   编辑  引用

weili

#4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八十一子 at 2006-8-21 01:00 PM:


A++


谢八兄!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8-21 12:5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八十一子

#47  

谢谢冷热兄首肯。为力和见光君说得是。这也是“仁者爱人“的道理。“仁者爱人“不是高高在上地“怜悯“,而是平等待人。中国人一旦懂得了平等二字,事情就好办了。


2006-8-21 12:5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48  

我不是科班出身,读书有限。上一贴有关不希望看到吹捧文章,希望伊甸不要沾染国内浮躁之风并不针对此线,而是对伊甸的希望。

对于评论,我是外行,我常常担心自己好为人师,但是有时确如冷热兄所言,有些话不吐不快。从直觉出发。我觉得冷热兄所写正是我读<<背面>>的所感,虽然我无法像冷热兄那样写得如此系统。我觉得先磨兄写得是更专业的文学评论,可是也许我理解力有限,对于先磨兄的评论我感到不大读得下去。

对于“合理的拔高评论",不敢苟同,什么是”合理拔高“,我始终认为好作品是靠时间来检验,什么样的拔高都不需要,一旦拔高,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我都对这作品产生怀疑。加了大量味精的食品不是好食品,吃惯了加大量味精食品的人,就失去真正的口味。也许我老了,审美格式化,但我始终坚信直击灵魂,反映普世价值的东西才能长远。

<<背面>>本来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作品,甚至可说斋主顶峰之作,这样的作品,如果不能入编辑的法眼,那编辑也不值得再去搭理。我本人尊敬的是值得我尊敬的编辑,我本人尊敬的是值得我尊敬的网友,无论国内国外。我的尊敬来自于他们的作品和作者的为人,而且是一贯为人。我们都不是圣人,谁不喜欢听好听的?但是至少,我更看重的是我尊敬的人的评论,而非泛泛的叫好,慈善贴,面子贴。

我不喜欢说什么“藏龙卧虎”之类的溢美之词。这个网站里,尚兄,廖兄,立蒙兄的学问我佩服,悲歌兄冷热兄的正义和眼光我佩服,阿达XW章凝年轻而博学我佩服,简杨之文笔和观察力我佩服,寒江月小蚕的文笔和手艺我也佩服,况也兰若诗中的意像我喜欢,不能一一列举,但是需要拔高他们为大师吗?需要将她们冠以X女作家吗?我想没有这个必要吧,他们也未必喜欢。而这类称呼恰恰是国内最喜欢的满天飞的帽子。
伊甸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我很喜欢,但是宽松不是靠吹捧而造就的。


2006-8-21 15:1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9  

“战况”发展到现在,有人已经害怕了,拒绝写书评了。(不是先磨)

哈哈哈! 同志们,我们应该如何走下一步?


2006-8-21 15:5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50  

>>“战况”发展到现在,有人已经害怕了,拒绝写书评了。<<

本着交流的态度,谈自己对一篇作品的感受和对它的期望,这样是否会好些?

我周末交作业。


2006-8-21 15: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