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刘震云讲述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刘震云讲述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你和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作品简介:

  一句胜过千年

  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也是他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因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构成言说的艺术,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语言,才有对应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这样的孤独体验每个国人都有;这样平视百姓、体恤灵魂、为苍生而歌的小说自五四以来却是第一部。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

  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个庆典。因此,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当然,阅读本书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籍,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作者简介:

  刘震云,男,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入伍,1978年复员回家乡当中学教员,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农民日报》社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塔铺》,引起文坛注目,后又连续发表《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1989年考取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现为《农民日报》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等,作品集《刘震云文集》(四卷)、《刘震云》等,中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作品共四百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被评介、改编和翻译。


媒体评论: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这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小说。
   
——著名评论家摩罗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著名评论家张颐武

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国风”久不作矣。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

这是注重人性的细微神经和生活的内在肌理的文学书写,而语言本身就含带了意味,言况本身就体现了审美。小说何以是语言的艺术,刘震云的这部作品既是一个个人化的阐释,又是一个典型化的示范。    

——著名评论家白烨

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不断地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足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与人对话的农耕文化却因为人心难测,而使我们陷入真正的“百年孤独”。    

——著名出版人 安波舜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9-6-29 12: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2  

为力,这个实在是太好,太大气,太激动人心,太感人了。我想,假如刘震云没写,一定有李震云/张震云写。 谢谢这转载!



我的生命之痛
2009-6-29 15: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