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为科举说句公道话:人才辈出 选拔公平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为科举说句公道话:人才辈出 选拔公平

为科举说句公道话:人才辈出 选拔公平

凤凰网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从此科举成了历史上的名词。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来看,抨击的多,肯定的少,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此,我要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

科举曾是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

要评论科举,首先应对科举的产生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级以至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被推荐的往往是世家子弟,平民百姓则没有份儿。推荐的标准不是品德、才学,而是门第高贵,因而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

到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把人才分为九等进行品评,这算是进了一步,但主要根据仍是家庭出身,道德、文章、才干都是次要的。主持品评的大小中正也都是世家豪族,结果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家豪族垄断了做官的权利,庶族地主都难以分到一杯羹,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因此从东晋到南北朝,北方的崔、卢、王、谢,南方的朱、张、顾、陆,这些名门大族高踞政府的要津,连皇帝老子也要退让他们三分,这种门阀政治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

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情况变了,“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读书科举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做官权利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一个人中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唐和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逐步完备的时期,当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科举制度的一份功劳。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者起先不懂得科举的作用,后来有所认识,也加以恢复使用。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自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很了解实行科举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即位之后很快开科取士。清朝统治者也是这样。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科举考试内容是不是脱离实际

最近有人写文章,仍然认为科举考试内容“毫无实际意义”。这个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我举几个古代和近代的例子来说明科举考试内容并非都是脱离实际的。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的那一科,考试题目有五百八十六字之多,最后几句说:“天变W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荷泽未靖,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题目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国家的严重情况,要士子们出谋划策,化解危机。这样的考题能说它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经世致用吗?清光绪壬寅科(1902年)福建乡试(考举人),主考官是闽浙总督许应骙。这次出了三个题目:《汉唐宋开国用人论》、《勾践焦思尝胆论》、《子贡使外国论》。第一个题目评论历史,有古为今用的意义。

第二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当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中国一败涂地,惨遭割地赔款的屈辱,提倡发扬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誓雪国耻,这和形势结合得多么紧密。第三个题目很有趣,也很高明。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善于理财会做生意的,汉朝为什么不能派像子贡这样的人到匈奴做生意,进行经济交流使双方都有利,求得边境的长期安宁。接下来的会试(考进士),因为北京的贡院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还没有修好,便改在开封举行。大总裁盛宣怀出了个题目《论铁路收归国有》。这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后来还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之一。这些题目都不能说它毫无实际意义,与经世致用无关。

中国的科举,历来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讲经世致用的。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论语》,如果《论语》没有经世致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说法。儒家学说是经过不断改造的,每次改造都与当时的思想政治相联系,因此说儒家学说和经世致用脱节,是片面的。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不敢评论时政,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一旦文网松懈,情况就变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的呼声高入云霄,因而出现了像龚自珍、魏源这样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家。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读书人不敢谈经世致用的时间是不长的,因此,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科举考试,也大都不是脱离实际的。

科举选拔人才是否公平、公正

在我国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目的只有一个,让读书人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分配他们做各级官吏,实现学而优则仕原则的精英选拔机制,这对于稳定人才的来源,激励社会上对教育的重视,都有很大的作用。有人以为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旷世奇才,都没有考中进士,因而认为科举并不公正。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这是科举制度不公平。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很多,首先,科举的录取率很低,除恩科而外,正科三年一次,每省乡试只取一二百人,全国的会试取三百多人,绝大多数人是要落榜的,这样的录取率,怎能做到像唐太宗所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其次,有人兴趣在于走“终南捷径”,不愿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科举的路。第三,科举选拔的是做官的人才,不是培养诗人。当然,诗人文学家符合科举选拔人才条件的,也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以外,其他七人全是进士出身。总的来说,科举一般是公正的,但不可能完全公正。

有人认为,科场案件屡见不鲜,只要肯花钱,平庸之辈也能金榜题名。这种现象确实也有,但不是普遍的。科举从隋唐起直到清末,实行一千多年,各种制度都比较完善,要在科场中作弊很不容易。比如进入考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搜身而外,用具(笔墨砚)也要检查,带进去的午餐干粮都要切开来看看,要夹带进入号房是很难的。

收买考官也不容易,每次考试,一位主考三四位同考,只要遇到一个刚正不阿不要钱的,把你揭发出去,就要被判重罪。而且考试的文章是要公布的,称为“闱墨”,还要刊刻印书,卖给参加考试的人做范文。《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就是干这个行当的。文章不太像样,拿不出手,刊刻出来更会惹祸。朝廷对科场作弊都用重典,被处以极刑的屡见不鲜。咸丰年间大学士柏俊就因科场作弊被腰斩。鲁迅的前辈也因涉及科场案弄得倾家荡产,身陷囹圄。因此除偶尔有人铤而走险外,人们大都不敢以身试法,考试作弊的现象实属少见。

科举考中的状元以及进士、举人等,在社会上大都是一时俊彦,颇能干出一番事业。以清朝为例,260多年中,举行殿试112次,中状元的有112人,其中出了不少人才。比如乾隆庚辰科状元毕沅,除官至湖广总督而外,经、史、文字学、金石学造诣都很深,并且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鉴》220卷。咸丰丙辰状元翁同龢,官至军机大臣、尚书,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戊戌变法时坚决支持光绪皇帝,以致被慈禧太后革职,其胆识为时人称赞和景仰。毛泽东说过,谈到中国的现代工业,不能忘记四个人。

这四个人中有一个叫张謇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此人就是光绪甲午科的状元。诸如此类的人还可举出不少。有人说,中状元大都靠运气,这种情况确实也有。光绪癸卯科殿试时,适值慈禧太后70大寿,进士王寿彭名字吉利(古代传说中彭祖寿高八百岁),因而中状元。乾隆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屈居榜眼的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而状元则不太出色,有人讥讽考官有眼无珠,说三个状元都是撞上了大运。上述情况在历史上毕竟少见,不能认为中状元都是碰上了好运,而应该承认,状元大都还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不能说他们是平庸之辈。

其实,科举中最大的不公正是对生员的出身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上辈或本人要过饭,可以参加科举并中状元,如宋朝的吕蒙正和明朝的范际昌;可是有的职业却被视为“贱业”,如剃头的和唱戏的,子孙不能参加科考,这是毫无道理的规定,是科举制度中严重的不公正。

科举废除顺理成章

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唐宋时代,限制还没有那么多。明清以后,解释儒家经典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两朝还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这种死板僵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更为严重,这两项颇为世人所诟病。

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是清朝中后期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企业,如招商局、电报局等。这些企业是要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的,出身于科举的举人秀才对这些东西十分陌生,无法胜任工作。西方的学校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它们有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门学科齐全,这显然比我们的科举制度优越。如果我们还是八股取士、策论取士,新的人才从何而来?

再说,西学东渐之后,各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知识分子茫然无知,还在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有识之士抨击科举,提出“废科举,兴学堂”,这是完全正确的。

这不仅是一种主张,而且已付诸实践。1895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来各省也陆续创办了新式学堂。在这种情况下,1905年正式废止科举,由学校取而代之,就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的了。至此,科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9-6-8 19: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2  

科举虽然给底层百姓有了进入仕途的可能,却更加有效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成为思想禁锢的有效手段。以下摘自拙作《文化与政治制度》
===========================
对话语权的控制,也即思想的禁锢,是实现强权的必要手段。科举制是统一人们思想的有效措施,因为只有认真学好儒家经典并领会皇上及近臣的意图才有可能在科举中获胜。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试图挑战皇上的意旨,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九族。这种文字狱比“反右”还要残酷得多,其可怕性随著时间的远去而被淡漠了(“六·四”才十八年,很多人都已经“忘”了)。科举与株连九族的并用,使人们的思想不敢越雷池半步。

依靠科举制(和贿赂)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僚,主要考虑的是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在极权统治下,使他们能够飞黄腾达的不是管理才能,而是溜须拍马的本事。他们无心也无力当好清廉的官员,只能用强暴来对付“不安分”的百姓。皇室的根本利益是巩固其统治地位。“昏君”和“明君”的差别是,昏君注重于自己的享乐,而明君则会更多地考虑“江山”的延续。在昏君的统治下,官场黑暗,民不聊生。在明君的统治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时,随之而来的是大兴土木和对外的征战。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09-6-9 00: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科举和今天的“党校选拔制”、“任人唯亲制”相比如何?要考虑到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上许许多多名臣都出身于科举,这些人相比中共的官吏,不论在才干上,还是在
人品上,都要强许多。历史在倒退。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9-6-9 07: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4  

中共的倒退是肯定的。但拿落后的“科举”(官本位)来比是不合适的。


2009-6-9 11: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ghuzhai

#5  

今年党校科举题目:

论用钞票打女服务员迫其卖淫不为罪


2009-6-9 15: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6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脉相承。


2009-6-9 16: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7  

明清时落后,不说明唐宋时也落后。科举制强化了官本位,但却不是其根源。

隋唐科举以前,官场为三类人把持:士族(就是今天的太子党)、外戚(皇帝亲家)
和宦官(太监)。平民百姓士绅阶层的子弟再有才学抱负,也很难打入政坛,只有
务农经商教书等路可走。科举制刺激了文化的普及,发掘出潜在的政经人才。可以
说没有科举制,中华文明要塌了半边天,记录下来的历史将会更加黑暗。想象一下,
如果没有科举制,士族外戚宦官永远占统治地位,历代通过科举产生的文人名臣大
多将默默无闻,永无出头之日。对比一下魏晋和唐宋吧。即使近如清代,科举制还
产生了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治国人才。

中国文化人缺少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和科举制没有直接关联。自秦汉到隋唐,知
识分子的奴化工程早已通过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等历代政治运动圆满完成。不论有无
科举,枪杆子压着笔杆子,读书人之毛依附于专制强权之皮的现象不会改变。看看
今天的现状,一切还不清楚吗。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9-6-9 19: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8  

科举制使文化一统成为可能,使中华文化几千年没有本质上的进步。


2009-6-10 01: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9  

科举最初实行时,当然是进步,但后来在原地踏了一千四百年的步。只靠四书五经,怎么能治国?慈禧取消科举,实行新学,是她顺应历史发展的功绩。


2009-6-10 17: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0  

文化是政治的延伸,政治大一统必然导致文化大一统。自秦始皇统一七国后,中原
文化就失去了百家争鸣的土壤。百年后经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文化专制制度全面
彻底完成,连绵两千年直至今天。

文章说得很清楚了,科举制自隋朝始清末止,总共不过只有1300年的生命。秦(221BC)至隋(581AC)800年,文化一统早己坚如磐石,哪有科举制的贡献。

倒是隋实行科举后,迎来了唐宋文明的中兴,科举制不无功劳。现随便列举一些科
举出身的文化人: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范仲
淹、文天祥、海瑞、张居正、袁崇焕、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如果没有科举制,除去士族太子党,平民百姓能在政坛上出人头地的,恐怕就只有
高俅、和坤之类了吧。1949后没有科举,中国文化还不是铁桶一般。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9-6-10 19: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9-6-10 04:30 PM:
1949后没有科举,中国文化还不是铁桶一般。

1949年以后,有了广播、报纸,现在更是有了网络,这些为文化一统提供了便利。


2009-6-10 20: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