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他太恶搞我也管——也为《“治”红学的那些人》正名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他太恶搞我也管——也为《“治”红学的那些人》正名

2008年8月9日,《红楼艺苑》发表贾雨村先生的大作——《你太文盲我得管——为〈"治"红学的那些人〉正名》,雨村先生无愧读书识事的巨眼英豪——秉致知格物之功,富悟道参玄之力量。我丝毫不怀疑您的观点——张义春创作《"治"红学的那些人》,是借创作而"快活 ",是通过在对等甚至居高临下中玩笑游戏那些红学人物成就开心。但在这些的背后,您也应该看到,张义春也存在着强烈的故意恶搞的问题。

首先,一看《"治"红学的那些人》这书名,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就扑面而来。这是个从《明朝的那些事》移花接木而有的玩意,也继承了那本书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自以为是的郎当气——鄙视可能有的道貌岸然,拒绝宏大叙事,嘲笑所谓的千秋万代等。

其次,一脸坏笑下的不负责任,把没有原则的愉悦作为重要的追求,一头扎入草根之中,不知羞耻地扮演平民化的面孔。如该书前的序言说,其相当的篇幅是"搜逸 ——囊括奇情侠气逸韵英风。——这人有没有故事,其故事有无趣味、能不能吸引人,特别是其是否'好玩',是否能给人愉悦,他更在乎。所以如果你想研究红学,想通过该书长些学问见识等,估计有些帮助,但绝对不大;倘若你饱食终日闲极无聊要寻找消遣(或曰玩所谓的文化休闲),倘若你想秀一手,要拿些一知半解的东西唬那些一窍不通的人,这书当为首选"。

再次,调侃、颠覆、恶作剧、无厘头的字眼,由写实而为写意而为漫画,葛优变成长发"乖女人 ",赵本山靠在郭德纲身上骚情,纯粹来自民间的娱乐,擅长用不规则的,电视上、纸媒体上看不到的话语方式,用逗笑的方式哗众取宠。如:刘梦溪"磕一个头放三个屁——行好没有作孽多,之后的岁月中,他就开着电扇聊天——尽讲风凉话,在他看来,所谓红学就如城隍老爷娶妻——抬轿的是鬼,坐轿的也是鬼,七高八低孤拐脸,没有一个好东西"。

第四,题材选择故意暴露缺陷,向严肃事物扔臭鸡蛋,多伤人的獠牙和诋毁的格调。如选择欧阳健曾经相当不成熟的作品制造滑稽,完成消解人物崇高与理想的问题。

磊落敢问非自欺,暂居囹圄复何悲?
红心永向毛主席,凭借东风着意飞。
——七绝·述志

九大几时开?时时翘首待。喜鼓欣锣彻夜鸣,我亦狂不寐。
谱出新诗章,划出新时代。领袖号令待听取,昂首向前迈。
——卜算子·九大开幕

颠覆太容易,这个秘密其实我们都心照不宣,困难的是怎样解决下一步。通俗不等于低俗,喜闻乐见也不等同于哗众取宠。任何形式的传达或表演都是一种信息,都有可能让观众、听众在哄笑声中接受和认同制造者的观点。而当其观点是荒唐无稽时,对于文化则是"最大的悲哀"。对社会名流的恶搞更会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当然,借创作成就"快活"的因素也不是没有,"快活"与"恶搞"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这样的后果绝对是使人在快乐之中麻木,使人在愉悦之中迷失。

为准确说明《"治"红学的那些人》的写作动机,我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其中一组材料非常可以说明问题。

一是这部书的作者张义春有两篇得意的论文——《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与《就〈水浒〉"子母"、"母子"的意义解读看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途径》(分见附录),前者发表在《聊城大学学报》,后者发表在《山西电大学报》。没说的,这两篇文章都不错,特别是《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为了论证梁山好汉的座次"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的论点,他以排名的顺序为说明顺序,以排名可能有的类别单位为论述单位,以三十六天罡星为例,分八个部分,用八种手法证明进行陈述。可以说,任何一个人读了他的文章,都会加深对《水浒》的认识与理解,体味《水浒》行文的严谨。

但问题很遗憾,除一些普通人欣赏这部作品外,这部作品并没有被权威重视。可能是这一点,促成了张义春的胡闹与变态的流氓行为——他已经认为严肃做学问没有前途。

二是从《"治"红学的那些人》的序言知道,这部书完成后,他写了一首诗:

    拙作告竣更何求,闲庭信步自悠游。
    一事无成悲逝水,唯此涂鸦最风流。

这首诗中,"一事无成悲逝水"是诗眼,估计也是他现实景况的反映,因为现实不如意,换个方法出些风头发泄一番就在意料之中了。

附一:就《水浒》"子母"、"母子"的解读看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途径

摘要:大凡优秀的小说,其语言信息含量是很丰富的,文章以《水浒》为例,特别是以阐释《水浒》中"子母"、"母子"的意义为切入点,归纳出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途径有:一是联系具体的人物形象,捕捉语言信息;二是从上下文的联系,捕捉语言信息;三是从生活常情出发,捕捉语言信息。

关键词:《水浒》;子母;母子;捕捉;语言信息

大凡优秀的小说,其值得人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单就语言信息的含量看,那看似平凡的字里行间,似都蕴藏着草草浏览断非能得的要言精义。但在大众化的阅读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颇具匠心之处还不能被一般读者领悟。例如,现在指代母亲和儿子,我们一般笼统地称作"母子"。在《水浒》中,由于表达需要不同,作者却以"母子"、"子母"有区别地使用,对于这种现象,一般读者并不以为是一个问题存在。我们认为,在小说阅读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鉴于此,我想就"母子"、"子母"的意义解读,结合《水浒》的一些其它例证,谈谈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途径。

例1:"王进答道:‘小人母子二人贪行了些路程,过了宿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

例2:"王进起身谢道:‘小人子母无故相扰,此恩难报......'"

按:这里"母子"、"子母"人物指称结构是作者按人物性格的样式而有意营构的结果。因为,在《水浒》中,王进是个孝子。金圣叹说:"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例1是他为借宿向史家庄庄客的恳求。他携母出逃,虽属事非得已,但让老母也"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地奔波,必然于心不安。这样在借宿时,他把母亲放在前面,用"母子"指代自己和母亲,是把"母"作为重点来强调的,说明借宿主要是为母亲考虑。例2蒙史太公收留招待之后,王进谢史太公的一句话。从书中可知,他们是深夜敲开史家庄大门,当时史太公已休息,因此,他们对史太公确有打扰。这样,在谢罪时,选用"子母"这个"子"在前的指称,是把"子"作为承担罪责的对象,其实是一种代母受过的行为。

从例1、例2的意义解读可知,我们主要是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去捕捉特定的语言信息的。我们认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追求的,小说的语言意义与人物性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联系具体的人物性格解读表现该人物的语言意义,是我们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第一条途径。例如,在《水浒》第二回,为救金老父女二人,鲁达先是自己"摸出五两来银子",后向李忠求借,这李忠"去身边也摸出二两银子",关于这两个"摸"字,金圣叹认为:鲁达之"摸"与李忠之"摸"虽为同一个"摸"字,"而一个摸得快,一个摸得慢"。我们认为,"摸"作为一种用手探取的行为,在任何语言环境中,都有耗费时间长的特性,用快慢区分这两个"摸"字的区别是错误的,其实,鲁达之"摸",搜索之谓也;李忠之"摸",挑拣之谓也。因为,在《水浒》中,鲁达、李忠虽同为梁山好汉,但他们的人品却很为不同。鲁达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李忠却自私自利,生性吝啬。正因为如此,在以银助人的问题上,鲁达是出以真心,是倾囊而出,是取之唯恐不尽,为了不使银子遗在囊中,他只好以"摸"的手法反复搜索了。而李忠呢?当时他有很多银子,但他并不想拿银送人,但为了敷衍鲁达,他也得做做样子,多少拿出一些。因此,在取银时,李忠很不自在,他既怕以银示人,又唯恐取之过多。没有办法,这李忠只好长时间地手插囊中翻来翻去细细挑拣了。又如,在《水浒》第十八回,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质问王伦拒纳英雄是何道理。这时,吴用劝林冲说:"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的情份......"关于这句话,李卓吾认为:"反言当正言,此文字妙处。"我们认为,李卓吾的理想是正确的。因为,在《水浒》中,吴用是个智者的形象。他善于洞悉复杂的斗争局面,巧于利用矛盾实现个人目的。他与晃盖上山不久,他就看出王伦不能容人,凭着察颜观色的本领,他看出林冲对王伦的不满,于是他决心利用这个矛盾搞掉王伦。这样,当林冲怒火发作之后,他是以正话反说的方式提醒林冲,暗示林冲与王伦已处于势成水火的境地,如果林冲不除掉王伦,日后梁山绝无林冲居身之地。因此,这句话是吴用以自己出众的心机,于平淡的语言中寄寓谋略和企图的表现,正是这句话,使林冲意识到处境的危险,并进而下了杀王伦的决心。

例3:王进为躲避高俅迫害,瞒过两个牌军,携母出逃。两个牌军怕免受牵连,去殿帅府首告:"王教头弃家出逃, 子母不知去向。"

按:这里的"子母不知去向"是作者对"弃家出逃"所作的逻辑证明和补充。就作品的描写看,这两个牌军是"殿帅府差来伏侍"王进的,也可以说是王进的公务员,是两个地位卑微的角色。这样,向殿帅府这个高级衙门的长官报告自己首长"弃家出逃"这一干系重大的情况,他们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出丝毫差错。从作品上下文的描写看,这两个牌军作出王进"弃家出逃"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王进"当夜不归,又不见了他老娘"的事实。因此"子母不知去向"是"弃家出逃"的逻辑依据。同时,就作品提供的情况看,王进是高俅主要关注的对象,王进有母、其母尚存,这高俅未必知道,也不感兴趣。所以,两个牌军向高俅报告王进"子母"出逃,主要是报告王进跑了,但把王进母亲也跑了的事实捎带进去,一是为了说明判断的可靠性,二是为了准确描绘王进在逃的情形,即:王进不是独自出逃,他还带着一个老母。

从例3的意义解读可知,我们是从上下文的联系入手,去捕捉特定的语言信息的。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往往互为因果、前后照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从上下文的联系入手,细心品味不同内容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我们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第二条途径。例如:金圣叹说《水浒》"景阳岗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导,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从金圣叹的分析可知,《水浒》中看似闲笔的物事描写,往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内容以不同的作用引发故事的发生发展,使前后内容具有一种因果关系。"帘子"一般来说,只是寻常人家居家过日子的一个物件。但这"帘子"挂在武大家中,却不能作如是观。只因潘金莲向门前叉那"帘子",手拿"叉竿不牢",叉竿"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正好打在西门庆头巾上。这一打不要紧,于是便有后面无数故事的发生。因此,在《水浒》中,这"帘子"是寄寓着作家表达企图的不可或缺的艺术道具,作者用这张 "帘子"遮掩一个风流绝艳、饮恨含冤、血雨腥风的艺术世界。一旦这"帘子"打开,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腌臜放荡、武大无辜屈死的呻吟、武二伸冤报仇的英勇无畏,便尽显读者眼底。

例4:王进和其母在路一月有余,"忽一日,王进告诉其母:‘此去安府不远了,高太尉便要差人拿我也拿不着了!'子母二人欢喜"。 

例5:王进从殿帅府回来,对娘说知高俅陷害之事,"母子"二人抱头大哭。

按:这里的"子母"、"母子"的人物指称结构是作者根据生活常情而选用的结果。例4"子母二人欢喜"是王进与其母讲完已脱离危险之后,作者描述的一句话。在中国古代,女性是足不出户的,这样,女性的户外知识是欠缺的。王进母子从东京逃往延安府,其间隔山隔水,人生地疏。王母作为一个不出户的女性,她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故对到达那里绝不明白。因此,此处是王进先意识到脱离了危险,先心中高兴起来;然后告知母亲,引得母亲也高兴了。故:"子母二人欢喜"中的"子母"是作者依照生活常情,以欢喜这一心情在"子母"之间产生的先后营建的。例5是王进首次到殿帅府面见高俅,回家与母亲说明自己恐遭高俅陷害后,作者的一句描写。这里的"‘母子'二人抱头而哭",实际上是王母先哭,随后弄得王进也哭了。在中国,"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人们崇尚的一种行为,王进作为一个英雄豪杰,是不可能动不动就流泪的,这里,他是见母亲为自己担心,看母亲可怜,才哭了。所以"‘母子'二人抱头而哭"的"母子"也是作者根据生活常情而选择的。

对例4、例5的解读,我们是从生活常情入手的。我们认为,小说虽于史无证,属虚构的范畴;但其作为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创作还是要不违普遍的事体情理,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艺术地概括具有客观真理性质的生活经验。因此,从生活常情出发,充分调动多种知识解读作品,是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第三条途径。例如:在《水浒》第三十四回,宋江带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作者说宋江叫分作三队下山:"宋江便与花荣引着四五十人,三五十骑马,簇拥着五七辆车子,老小队仗先行。秦明、黄信引领八九十匹马,和这应用车子,作第二起。后面便是燕顺、王矮虎、郑天寿三个,引着四五十匹马,一二百人,离了清风山,取路投梁山泊来"。关于这段描写,金圣叹认为:"第一队有人有马有车,第二队有马有车无人,第三队有马有人无车。通共只十辆车,三二百匹马,三五百人,看他写得错综变化。" 李卓吾认为:"只两三行内,将三队人马叙得如此变幻错落,即昌黎、欧阳得意古文,不为过也。"照金、李二人意见,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笔墨上的变化。当然,追求笔意的灵活是优秀小说家们所崇尚的;但我们认为,为了笔墨的变化,一味翻空出奇、卖弄玄虚,会因违背生活的逻辑,失却艺术上的真实。其实,这段文字是以一般军事撤退的原则来写的。当时,花荣、秦明、黄信反叛朝廷,大闹了清风寨,官军马上就会对他们进行剿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顺利地从清风寨转向梁山,宋江等假扮成收捕梁山的官军,分三队下山:第一队车马人俱全,是武装保护下的家属队伍;第二队有马有车无人,是武装保护下的辎重后勤队伍;第三队有马有人无车,是纯武装的断后队伍。这样退却的道理何在呢?(1)宋江等既是假扮官军转移,由于古代通讯发达,因此,越在前面越安全。家属队伍和辎重部队拖累较多,行军速度不快,不易摆脱追捕故应在第三队的掩护下先行。(2)由于他们假扮的是收捕梁山的官军,因此,让花荣、秦明、黄信等刚反叛朝廷的人物在第一队、第二队先行。在前进的途中,即使遇到军官,一是秦明等可能所遇官军头领相识,这样就增强了假扮的真实性。二是纵使他们与所遇的官军不认识,他们也可以凭借多年的行伍知识从容应付,进而骗过对方。相反,如让燕顺等满脸匪气的人物先行,则很可能会露出破绽。(3)燕顺、王矮虎、郑天寿本为清风山上强人。他们熟悉当地地理环境,凭借天险,杀人放火多年,官军对他们奈何不得。因此,让他们断后,纵使官军追来,也可以从容应付。

参考文献: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全评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附二: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

摘要:对石碣排名的认识,概而言之,有宋江、吴用捣鬼说,有根据某些"标准"、"原则"搞定说。其实,该问题没那么玄奥,其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即:其反映的高下关系,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关系所进行过的努力;其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顾盼贯通的结构形态,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结构所进行过的努力。一言以蔽之,排名与之前的描写,是发挥引申与铺垫支撑的关系。把握这个观点,有利于认识《水浒》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好汉;位次;结构;发挥;引申;描写

对石碣排名,李卓吾(姑从)认为是宋江、吴用筹划的,为愚弄梁山好汉而捣得鬼[1]。曲家源认为是根据宋江、吴用的思想意识排出的,具体标准有:名望、特殊知识和技能、世系显赫、上山前职位高低、武艺强弱、宋江的个人好恶[2]。沈家仁认为是梁山在"人才队伍壮大时","随势应变,及时调整班子及人才的任用 "。具体原则有:贡献、本领、声望、年龄及资历等[3]。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玄奥,其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即:其反映的高下关系,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关系所进行过的努力;其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顾盼贯通的结构形态,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结构所进行过的努力。一言以蔽之,排名与之前的描写,是发挥引申与铺垫支撑的关系。把握以上观点,有利于认识《水浒》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下面,拙文以排名的顺序为说明顺序,以排名可能有的类别单位为论述单位,以三十六天罡星为例,约申愚见。

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 这四位以统领群雄和谋划决策为共有特征,是属梁山领袖层好汉的类别单位。

之后八个部分中,我将分别阐述:排名前,在高下和结构两个方面,一些情节是围绕排名的形态展开的。在这四人中,除卢俊义外,其余三人,在排名前都有明确的地位,虽在不同阶段,其位次有变化,但总的来看是与石碣地位的情况近似或相同(不赘)。同时,在这个期间,他们也是作为类别被表现的。1、火併王伦后,林冲要公孙胜坐第三把交椅,晁盖、公孙胜逊让,林冲就解释说晁、吴、公孙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2、宋江上山后,梁山按新旧头领分坐,位次的排定暂时搁起。但晁、宋、吴和公孙却是明确的前四位头领。3、劫法场救出宋江后,李逵倡议造反,号召"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蛊惑成功后,晁、宋做大宋、小宋皇帝,吴、公孙做丞相、国师,我们都做个大将军。根据以上三点可见,林冲所持的公孙坐第三把交椅的理由,李逵的"他们"、"我们",宋江上山后这些人的情况特殊,强调的事实只有一个:排名前,对梁山领袖班子来说,他们俱不可或缺;梁山集团是集体领导,他们是以领袖这个类别特征存在于该集团中的。

排名前,卢没有公开地位,但他捉了史文恭后,为确立梁山泊主,宋江建议赌斗,其实,通过这件事,卢在事实上就成为二号人物了,至此宋江等的事实地位与石碣地位也完全等同。因为:赌斗中,宋先成功,卢做梁山泊主就大可消歇。但由于吴、公孙这两个梁山的二号、三号人物,在卢部下,属卢统领、听命于卢,故卢客观上在吴、公孙之上了。金圣叹认为,"打东平、东昌二篇","其文愈深,其事愈隐"。宋江私心自用,置吴、公孙于卢部下,是借他们掣肘卢氏暗助自己。不切。 1、打东昌府时,卢部下好汉如云,但效命卢氏的只有郝思文和樊瑞两个无名之辈。宋到来后,属卢统领的好汉关胜、呼延灼等才扬鞭出马。可见,于宋江上心、于卢氏怠慢者不惟这二人。2、宋要赌斗时,卢就表示:"休如此说,只是哥哥为梁山泊主,某听从差遣。" [4] 。打东昌府时,卢"连输两阵",就"一连十日,不出厮杀"。这说明,当事人卢氏也无与宋争春之意。故:在那场赌斗中,人马调拨不影响结果,不管如何调拨人马,其结果都是"宋固必济,卢固必不济"。对第一把交椅,宋江究竟持何态度,我们不敢妄言,但是,以宋江对众人的了解,纵其真贪恋此位,也用不着那样。

我们认为,联系吴用的一处反常,就主观动机而言,吴、公孙被卢统领,倒是作者为成就卢的二号人物所进行的努力。卢大功告成后,宋表示让位,可能是问题棘手,众人默不作声。但吴用却挺身而出。他先说"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其余众弟兄,各依旧位"。宋与卢推让不已之时,他又说:"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皆人所伏,兄长如若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同时,面对忠义堂上的麻木,他"眼视众人,故出此语"。吴不是李逵式的莽夫,晁盖已逝,就算其遗言可以轻慢,但卢的感受不能不考虑吧。当然,这里原因很多,但不管如何,吴之所以不畏得罪人而如此,主要是因为有"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的前提在。因为:当时的梁山是宋江为尊,吴用为次。这时,吴要"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说穿了是自己要让出来。所以,作卢俊义居吴用之上的文章,不只赌斗时的一处,反对让位时,作者就已经这样落笔。联系这两点可见,卢代吴而立,是作者的一大构思。卢捉了史文恭后,与其说是写宋江让位,不如说是写吴用让位。只不过一方是"明写",故引人注目;一方是"暗写",故少为人知。但是,"明写"只是"虚写","暗写"才是"实写"。

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花荣:这五位以世系高贵、武功一流为共有特征,是属一流马军头领(朝廷降将)的类别单位。

这些人都是从朝廷队伍中分化出来的,故武功、修养、品位、人生观、价值观等,与非此出身的好汉不同(不赘)。在天罡英雄中,其出身同第五类别的好汉,但也有别于那些人(见董平等部分论述)。

排名是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它所进行过的努力,在高下的意义上,就程度而言,所谓"进行过的努力"分两种。1、具体好汉之间的高下关系已经在事实上彻底明确(如前述宋江等的情况)。2、具体好汉之间的高下在事实上还未彻底明确,但为明确这一点,作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好汉之间的高下走向已基本明确。无须讳言,排名前,对关胜等,只于清风山人马上山后,作者说过林冲在秦明之上。对其余情况,他付之阙如。但这并非他忽视其它方面的情况,没有解决其余问题的努力。1、关胜出场前,对林冲、秦明,宋江礼敬有加。但是,梁山泊外,林冲"挺枪出马,直取关胜"。关要宋江出来说话,宋就"喝住林冲,纵马亲自出阵,欠身与关胜施礼"。后林冲、秦明双取关胜,宋又"鸣金收军"。并说,关世系高贵、武功绝伦,"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林、秦就"变色而退"。衬托是重要的表现人物的手段,但衬托不得随意。这里如只是一般性的衬托,让关在普通人物面前得意就能收效,无庸林、秦如此的人物。况且,林、秦有得是过人之处,宋江也下士礼贤,如关胜不是英雄绝顶,借林、秦的失意衬托关胜,不仅有悖宋江的风格,也有损林、秦的形象。但这里对这些却全然不管不顾,关胜一粉墨登场,宋江就心荡神摇,梁山无论贤与不肖,一概相形见绌,颜色竟废。这说明:排名前,为呼应石碣地位关系,于五人中,关胜确实是作者以最亮丽的色彩装点的好汉。2、清风山人马上山后,花荣在秦明之上。但作者紧接着又说"本来秦明才及花荣","因为花荣是秦明大舅"才如此。作品中,对事实上已确立的地位关系进行解释的仅此一处。对这个问题,李卓吾(姑从)戏曰:"霹雳不及狮吼"。就自身的情况看,花荣不乏骄傲的资本,但如此的人物,不凭本领上进,反借妹妹出头。褒耶贬耶?后联系石碣排名才明白,此番词费是对有违其原则的情况进行的颠覆——以正话反说的方式,从调动读者心理欲求处着眼,故意通过解释,引导读者认识其不妥。可见,排名前,作者已注意秦明、花荣的地位关系问题,注重以该原则规范具体的描写。

柴进、李应、朱仝:这三位以仗义疏财为共有特征。仗义疏财写就了他们的价值,决定了他们的被看重和被抬举。

较之其他好汉,他们有两个特点:1、别人基本是为成就自我而不容于当世,他们却是由于成就他人,为当世所不容。2、一般而言,梁山招引好汉上山,主要着眼于斗争的需要。他们也属被招引上山的,但这却是因其有周全照应梁山好汉的历史,在苟富贵,无相忘和饮水思源心理的支配下才有的。

金圣叹认为,打高唐州,林冲第一个出马;"打青州,用秦明、花荣为第一拨,真乃处处不作浪笔"。排名也是如此。就表面看,排名不过几百字,但就是这几百字,却有大量描写对其进行铺垫。所以,排名与之前的描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以联系的眼光认识这两者,往往别有洞天。1、五十八回,为拦截宿太尉,李应、朱仝 "立在宋江背后"。宿的随从拒绝宋的要求时,"朱仝把枪上小号旗只一招动",花荣等就"摆列在岸边"。宿自己拒绝宋的要求时,"李应把号带枪一招" 李俊等就"一起撑出船来"。金圣叹说:宋江背后两个传令,"朱仝领岸上诸人,李应领水军诸人","写得又严整,又错纵,真正妙笔"。且不知,联系石碣排名,这段描写更值得称道:(1)、两个传令非任意捏合,这里他们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呼应其石碣上的并列。(2)、李、朱以武功自雄。这里隐其赳赳之姿扬其儒雅之色,是为类别的和谐,比照柴进进行的临摹。故这里不惟严整、错纵,也有严谨、寄意深远。2、一般而言,《水浒》的笔调是明朗显豁的,但也不废隐晦曲折。作品说,武松寄食柴进门下期间,开始时,柴进对他也"一般接纳管待",但武松"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后来,由于庄客搬口,柴进就疏慢了他。就表面看,武松被疏慢是事出有因,但就实质看,却是柴进开始就没把武松当回事。因为:柴进之于武松,倘能像待宋江、林冲那样,镇日相陪,无一丝倦怠;倘能像宋江待武松那样,情意殷殷,关心备致,何来"管顾不到"、"庄客搬口"、武松粗暴。对这个问题,如从石碣地位关系原情察隐,不难看出这是基于两难而有的笔墨。因为:在作品中,柴进以仗义疏财为主调,如"疏慢"过于直白,这会使柴进的形象出现抵牾。但在石碣上,柴进在武松之上,如其太在乎武松,像对宋江、林冲那样伏低作小,这种地位关系就不能成立。

鲁智深、武松:这是以一流的江湖好汉(步军头领)为共有特征的类别单位。较之其前的好汉,步战为长与寄情江湖,是他们的风采。他们心性健迈,快意恩仇,该出手时就出手,实属出色的好汉。但考虑到排名的情况、特别是与呼延灼的地位关系,入伙梁山时,他们就失之自信,以联合梁山的方式对付青州。

鲁、武的石碣位次,上见之前论述,下发挥引申张清偷打鲁智深的描写。东昌府城头,张飞石击鲁,鲁"鲜血迸流,望后便倒"。上山后,他就"径奔来要打张清。" 我们认为,这个细节是明确地位关系的产物。因为:东昌府外,张清连打十六位好汉,可谓顾盼自雄、风光十足。但考虑到位次,他在十六,在天罡英雄中,只是中等偏上。这样,以张的风光盖世,如无人消歇他,梁山就放他不下。所以,十五人被打后,出于杀张清之势的考虑,作者就安排鲁这个最不能被人戏弄的好汉被偷袭且"鲜血迸流"。这样,鲁智深打张清就顺笔而出。注意:"径"者,直接之谓也。"奔来要打"是只要打人,没想到挨打(反之,应是" 奔来要与张清打")。而张清呢?作品说,鲁上来后,"宋江隔住,连声喝退,张清见宋江如此义气,叩头下拜受降。"这里,一方是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一方是借宋的不计前嫌而归顺,说明通过这,张已被鲁征服。鲁、武居董、张所属类别的好汉之上,发挥和引申了这一点。或曰:鲁智深打张清可以那么理解吗?1、东昌府外,被张清击伤者众,但以鲁为剧。2、别人俱为公开打斗时被击伤,但鲁是被暗算。3、所有被打好汉中,鲁最后一个被打;且鲁最为目中无人,最不可被人戏弄。综合这三点可见,这里作者进行的种种努力,都以表现鲁必欲压服张清、张清不可轻薄鲁为旨归。如果不考虑石碣地位关系的问题,他用得着如此费心吗?

董平、张清、杨志、徐宁、索超:这是出身(朝廷降将)上同关胜等,属二流马军头领的类别单位。

衡之以关胜等,他们有以下的另类、不足甚或不为所重:1、对关胜等来说,本领出众已使他们风光无限。但除此而外,关为关羽之后,林父为提辖,秦"祖是军官出身",呼延是呼延赞嫡派子孙,花"祖代是将门之子,朝廷命官"。他们世系不一,但都是名门之后。这些人也英雄了得,但大多无家学渊源,身世浮白,根底浮浅。 2、关胜等武功正宗,大气磅礴,不仅战无不胜,而且胜之以武;而他们有的以特技见长,能于打斗中得手,但有时愈是肆其奇巧,愈让对手轻贱。3、关胜等基本以剿梁山、挑战梁山的姿态登场,虽兵败而终,但都曾让梁山为之失色;他们则基本以抗拒梁山、应战梁山的形式亮相,虽也不乏高明,但大体而言,梁山对他们是不以为然的。4、被俘后,前者去就有节,虽降而无亏于行止。而他们或"只因一个女子,就来卖国负人"(董平);或慑于威势,"叩头下拜受降"(张清)。

这五人中,徐宁善使钩镰枪法,属梁山的技术干部。那么,徐宁属该类别吗?我们认为,徐宁是以特技见长,是为破连环马被赚上山的,但破了连环马后,梁山就再无这种技术需要了。从破连环马后到准备打董平、张清期间,梁山战事频仍,徐虽列身其中,却基本是投闲置散。所以,在梁山上,为使徐宁能有牢固的价值定位,打董、张时,作者就从武功的角度着眼,改写其立身、发挥作用方式,通过表现其与董平、张清大体相当中的稍有高下,把其归入董、张之流。故:在作者笔下,东平府外,董、徐"战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交战良久,宋江恐怕徐宁有失,便叫鸣金收军。"东昌府外,徐要战张,宋江说他们"正是对手"。在作品中,五十余合是两将争斗的极限,徐能与董战到这个程度,同时宋江认为,他与张"正是对手",可见他与那二人不相上下。但尽管如此,宋江对他还免不了担心,可见较之那二人他又稍有不足。这样,徐宁与董、张类别相同,且在地位上居他们之后就不足为奇了。

天罡星中,董平等大体为中间人物类别。出于结构的考虑,在这些人物的性格和故事设计上,作者是有用心的。在石碣排名中,宋江、吴用凤头也;石秀、燕青豹尾也。他们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性格十分鲜明,在生动中建构出对称的两极。徐宁位在十八,居三十六人的中间。虽然,《水浒》善于刻画人物性格,但徐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武功绝顶,说不得本领平庸,绝少激动人心之处。但在头、尾生动的两极之间,配以徐中间的不温不火,石碣排名才具备工稳的品格。另外,徐宁而外,杨志十七,索超十九,他们分列徐宁左右,似从中绾束两边好汉。三十六人中,经历曲折者非杨莫属,他一出场就在梁山的地界。但在经历了太多的波澜之后,才羞羞答答地上了山。故杨可谓上下纵横、牵扯八方,其某一人生历程,都与他人纠缠不清,梁山好汉的大多活动是因他而见关联。索"已从杨志文中出见","隔五十余卷,而乃忽然欲合",应该也是出于网结人物的考虑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戴宗、刘唐、李逵、史进、穆弘、雷横:这是立身方式(步军头领)同鲁、武,属二流江湖好汉的类别单位。

拙文认为,石碣排名为"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顾盼贯通的结构形态",行文至此,对"分类别排列",已有说明;对"顾盼贯通",还未提及,故试作说明。这六人中,刘唐等五人,杀人放火之莽汉也。但戴能与宋江盘桓唱酬,并以李逵"全没些个体面"为耻。可见,就修养而言,戴另类是也。但这正是石碣排名的精妙处。就区别的角度看,排名的结构是分类别排定的、等而下之的(天罡星是八个类别);但就联系的角度看,其首尾人物又互相顾盼、彼此贯通。如:宋江等以统领群雄为职守,但公孙胜却"备员而已"。多数情况下,他不是决策于庙堂之中,施展智慧和谋略,而是置身第一线,呼风唤雨。故:在帅与将之间,他承前启后,贯通前两类人物。二类人物中,关胜武功绝顶,能征善战。但他全是"云长变相","儒雅之甚,豁达之甚,忠诚之甚,英灵之甚"。把单廷珪打落下马,见了梁山好汉却不说输赢,这种风范又有类宋江等的以德服人。花荣以武立身、擅长神射,"一矢先死曾涂,次死曾索",但他交结宋江的文秀,救助宋江的仗义,分明又是柴进的作为和气派。三类人物中,朱仝的亮点是仗义疏财,但他都头的身份,又与鲁智深、武松是一流人。武松不也做过都头吗?等等。明乎此,不难理解,戴这里的另类,也是一种顾盼和贯通。

排名有两个问题让人费解。1、戴宗以神行见长,其价值定位和立身、发挥作用的方式迥异他人,故其地位让人疑惑。 2、凡合写的好汉,一般其石碣地位相近。朱仝、雷横是合写的,但却地位悬殊。对这两点,如从拙论出发,一切就豁然开朗了。1、戴的地位是发挥引申了他能管束李逵的事实。即:生活中,戴可以支派李,李听命于戴,石碣上就戴前李后(或曰:除戴外,宋江、吴用也能管束李,为何他们与李地位悬殊,而戴与李地位相近呢?我们认为,宋、吴是能管束李逵,但由于他们与李逵地位悬殊,出于顾及身份,对李的任性,他们大多是听之任之,并不真正计较,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而戴与李却不是如此,由于他们地位相近,故戴对李很没体统,不仅斤斤计较,而且不择手段地作弄他)。2、雷横的地位因雷曾被刘唐奚落、且自己屈从于这种奚落而错位。在十三回,为讨回晁盖的银子,刘唐对雷横大打出手,最后雷横主动表示不与刘唐"一般见识",这场争斗才结束。所以,由于雷有这个十分关键甚至不容回避的问题,其地位就舍弃朱仝、参照刘唐给出(事实上朱仝、雷横也区别较大)。

本来,在《宣和遗事》、《自还俗》等《水浒》创作所利用的资料中,李逵第六,刘唐十九,雷横二十一,戴宗二十三。其位序与排名的情况迥不相同。对比这两者,我们认为,对这四人地位的改动,是根据上述论述作出的。即:刘、雷的情况,暗合他们为银子而打斗的细节,作者就未变动他们的高下;李、戴的情况,有违戴宗能管束李逵的事实,作者就颠倒了他们的高下。这说明,以戴宗管束李逵的事实与刘唐、雷横为银子而打斗的细节,作为他们确立石碣地位关系的依据不是捕风捉影。

李俊、阮小二、张横、阮小五、张顺、阮小七: 这是以擅长水战为共有特征,属水军头领的类别单位。

前面,对排名方面,《水浒》对话本、戏曲等资料(人物位序基本一致)的改动已有说明。概而言之,这种改动,一是像前面那样照应自身的情节;一是进行类别意义上的调整。在《自还俗》中,李俊(作李海)、张顺、张横(作张岑)、三阮零散排列。在《水浒》中,由于他们同属水军,就被调到一起。这两类情况很多,不赘。同之前的情况,这六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好汉之间的石碣地位关系,也是发挥和引申了之前的具体描写。如:上山前,李俊、二张、穆弘并称当地"三霸 ",在石碣上,穆弘所属的二流江湖好汉就与李俊等所属的水军的石碣地位相近。又如:火併王伦后,刘唐在三阮之上;在浔阳江边,李逵称雄于张顺。刘、李所属的二流江湖好汉就在水军之上。梁山八百里水泊烟波浩淼,按理说水军应大有可为。但考虑到石碣地位关系,对这个问题,作者表现人物在时机上是有选择的。即:水军的英雄主要在排名后进行,通过两败童贯、三战高俅、血洗方腊,水军才风骚独具。之前,虽有水战的描写,但多为调配笔墨。所以,戴宗等或许是平庸的,李俊等或许是优秀的,但在排名前,由于戴宗等风风火火,忙忙碌碌,故能给人有所为的印象。由于李俊等主要是以"把守山寨"、"驾船接应"之类的活动表现自己,这就难免窝囊,不及戴宗等的有声有色。

当然,排名前他们也表现过英雄和不凡,但这绝非在整个梁山英雄群体中炫耀他们。在白龙庙聚义时,阮小七看见"隔江那里有数只船在岸边"(李俊等),于是三雄要"夺那几只船过来"。"约莫赴开得半里之际,只见江面上溜头流下三只棹船,风吹胡哨,飞也似摇将来"。宋江奔出庙看时,只见"当头的那只船上坐着一条大汉,倒提一把明晃晃的五股叉,头上挽个穿心红,一点  儿,下面拽起条白绢水裈,口里吹着胡哨",宋江于是认出来人。三阮见如此,就"退赴过来"。这是李俊等首次在众好汉面前亮相。从表面看,他们浩浩荡荡、气势非凡。但是,1、这里三阮与李俊等是冲突的两极,说明在此是以这两方进行对比。2、三阮是去挑战李俊等的,况已"赴开的半里之际",说明他们离岸已远。 3、当头船上人的"叉"、发式和衣着等,已被宋江看得清清楚楚,并彼此认出,说明李俊等靠岸已近。这样,这里虽然说三阮是见来人与宋江相识,才"退赴过来 ",但事实上暗示,面对李俊等的声势之大和行进之快,他们根本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这说明,李俊等入伙的描写,只是表现他们在气势上压倒三阮,是为他们能在地位上分别对应地高于三阮作铺垫。

杨雄、石秀、解珍、解宝、燕青:这是以卑微为共有特征的类别单位。天罡星中,他们位在最后,发挥引申了这一点。

就命运而言。天罡星可分三类。一如宋江等。生于富贵之家,长有豪杰之誉。在人生之路上,虽然也免不了遇到些磨难,但这只是享受尊崇、表现得意的手段。磨难不过是数不清的叩头便拜,说不完的关怀备致。一如武松等,家境贫寒,身世孤苦,实实在在体验了人世的艰辛,但通过血与火的打拼出人头地,昔日之蒿艾今朝而为芳草。一如这五人,出生就注定了一名不闻,但个人资质不差,也为命运的改善奋力拼搏,但都无改于作人的卑微。。

在上山前,杨雄算差强人意,但就难免被泼皮戏耍、娶品格有亏且为再婚的女子为妻看,他也不过如此。石秀、二解穷兮兮的,被人骂作乞丐,其苦大仇深自不待说。燕青倒是锦衣玉食,但身为奴仆,仍属卑贱。从被卢叱咤、"一脚踢倒"等描写看,燕青有自己的屈辱与辛酸。在现实的推动下,他们开始了新生活。但这仍无改于作人的卑微。上山后,这五人主要以打探、卧底、做内应等手段立身,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他们也功在不朽。但由于是以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故功而不显,不为人所重。你看,那些公开打斗的好汉固然是英雄了得,但作者借第三者视角对其进行的夸美,更是把其得意推向顶点。关胜绰刀跨马,直临阵前,宋江就"与吴用指指点点喝彩"。林冲生擒扈三娘,宋江就"喝声彩,不知高低"。但杨雄等没有这种幸运。大多情况下,是他们的斗争,在决定性的意义上使战局改观,别人只是借着他们的成就努力了一点,但最后,扬扬得意的还是别人。

茅盾先生说,《水浒》善于从人物出身表现人物。作品中,以地下斗争立身的不止这五人,但同属这种人,也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就伪装的身份看,柴进等,客商、富豪是也,置身敌营出生入死,但还是峨冠博带,有随从、有伴当,呼群三五,意气扬扬。他们呢?石秀还是"挑着柴担",二解还是带着猎物。所以,虽然说杨雄等上山,是告别了过去,但作者却时时把他们的历史抖弄出来,要人们不要太上看了他们。

应该承认,为表现他们的卑微,在手段的使用上,作者已是无所不用其极。杨雄、石秀也属出色的英雄,特别是石秀,豪杰之性不让武松。但上山后。晁盖说他们"把梁山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连累梁山好汉受辱,于是喝令斩他们。后"众头领力劝,晁盖方免了二人"。梁山求贤若渴,凡有人入伙,一概礼遇优隆。但他们满怀憧憬走上梁山后,作者却让晁盖青红不分,是非不辨,置梁山的一贯政策于脑后,另从品德的角度苛求他们。这其实是出于石碣地位关系的考虑,借晁盖的发怒,剥落他们的面子和尊严;借众人的求情,衬托他们的失意。这样,不蜷曲在所有上山比他们早的天罡英雄之后,他们又能如何呢?

金圣叹说,《水浒》善于表现人物的多样化,"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且不知,《水浒》也善于淋漓尽致地演绎人物类别的多样化。善于在多样化的类别中表现人物。

综上所述:区区几百字的排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代表着作品不可企及的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其关乎成书、表现技法、情节的构建模式和认识人物形象等问题,是认识作品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这个排名,如不从拙论出发,作品大量内容就不可理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该排名是在一百零八人完全聚齐,重要性的叙述基本完成后搞出来的,所以,其具有总纲的性质,读《水浒》,如果能从这里入手,一切就纲举目张。研究《水浒》,对这些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曲家源.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是怎样排定的[J].辽宁师大学报.1984.(3).
[3] 沈家仁.梁山英雄排座次的原则是什么——兼与曲家源同志商榷[J].争鸣.1988.(8)

by 甄仕隐



是非是我非我
2008-8-12 21:1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