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從“流行歌曲”說起(舊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6-7 12:00     标题: 從“流行歌曲”說起(舊文)

“歌曲”兩字加上“流行”這個性質形容詞作定語﹐就成了一種品牌﹐猶如“古典音
樂”一般。古典音樂給人的印象是長壽的﹐而流行歌曲給人的印象是短命的。流行
了一陣子就似乎消聲匿跡﹐給人遺忘了。經過一二代人﹐就退而為歷史陳蹟。例如
文革中的八個樣板戲﹐我們這一代人親身從這個磨難裡走過來﹐當然記憶猶新。到
了下一代﹐不知還有多少人知道。有時要講給他們聽﹐他們還不要聽﹐因為離開他
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完全搭不上關係。像這種為一個政治目的
服務的東西﹐一旦當這個政治目的不再存在時﹐這種東西就會隨之而壽終正寢。有
一個時期﹐為了表示對鄧小平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從而拉大了貧富差距這種政策
的不滿﹐有人捧出了老毛的神主牌位﹐居然用唱港台歌曲的唱法來唱語錄歌﹐以示
對老毛平均主義的懷念和對老鄧轉彎抹角的抗議。後來也像流行歌曲一樣﹐風行了
一陣子就偃旗息鼓了。所以流行的東西其結局大致如此。
       
古人說“文章千古事”。意思是寫文章的目的是要使之流傳千古。所以寫的時候一
定要用心凝思﹐練字琢句﹐才能字字珠璣﹐使讀者愛不釋手﹐傳誦不息。但到了現
在金錢掛帥的時代﹐居然出現許多流行作品。有人戲稱之為“快餐文化”。快餐者
檔次較低﹐不能與正式餐館裡的冷盆熱炒相比﹐只是為了滿足一群低檔次人的精神
需求。這群人不能領受高檔次的文學作品﹐就像不能品嚐具有烹飪藝術的菜餚一樣。
記得在國內從五十年代起﹐許多人讀過俄國的翻譯作品﹐如普希金的詩﹐托爾斯泰
的“戰爭與和平”﹐契訶夫及萊蒙托夫等人的作品。其後有國內作品有“青春之歌”﹑
“林海雪原”等。有一時期也介紹過西方文學作品﹐像英國的莎士比亞﹑狄更斯﹑
簡.奧斯汀和勃朗蒂姐妹等的作品﹐法國的莫泊桑﹑大小仲馬﹐以及傅雷翻譯的巴
爾扎克等作品。美國的德萊賽﹑海明威和傑克.倫敦的作品。到了文革期間﹐許多
東西又受到批判。於是大家都不敢讀了﹐只有一本小紅書。在文革後﹐又產生了所
謂的“傷痕文學”作品﹐以後又引進港台作品。但都好像流行了一陣子後﹐被人們
漸漸淡忘了。連世界名著的翻譯本也像流行歌曲一樣﹐現在很少有人提及﹐更不用
說去看﹐何況其他東西。現在又出現了美女作家﹐其作品因為作者是美女而被炒作
得流行。但能一直流行的倒是中國的古典作品﹐像“紅樓夢”、“西遊記”、“三
國演義”等﹐尚有一定的讀者市場。特別詩詞﹐讀的人和寫的人還真不少。為什麼
古的東西能歷時久遠﹖能不令人深思嗎﹖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