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marsfield: 古典音乐欣赏:看热闹还是看门道?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6-1-14 16:11     标题: marsfield: 古典音乐欣赏:看热闹还是看门道?

古典音乐欣赏:看热闹还是看门道?

marsfield

看热闹和看门道的定义:

我上网查了查,是这么说的:看热闹时,不需要感情,也不需要理智,只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便能获得听觉视觉和心理上的满足。门道是指做事的诀窍和方法。因此内行人看事情看方法看本质,外行人看事情只能看看外表,看看热闹。

那么,古典音乐爱好者欣赏古典音乐是看热闹的多还是看门道的多?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条件限制。比如,中国人,日本人,西人等等。我跟谭岳网友的分歧在:我认为,中国人(大陆)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是看热闹的。而西人大多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是看门道的。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

1。文化的因素。音乐和语言文字一样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要理解它就必须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比如一首诗,你可能认识诗里的每个字,但是你能理解诗的意境,诗的思想内容吗?又比如哲学,你能认识一部经典哲学著作里的每一个字,但是你能理解,参透其中的哲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常说的一个 Myth “音乐是国际性的语言”,让我特别的反感。好像你听得懂中国音乐你就听得懂其它国家民族的音乐似的。

2。社会环境的因素。一个人的行为,感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和他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在土共统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思维方式都是扭曲的。艺术政治化。表达人性的文艺作品通通用政治观点来解读。比如,一谈到肖邦的作品,就莫名其妙地把肖邦的爱国精神扯在一起。一谈到贝多芬,就怎么怎么地。从来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欣赏他们的作品。曾经有一个现象让我非常的迷惑,对日本,韩国非常鄙视的中国人却哈韩,哈日起来。韩剧流行的程度怎么也无法让我把韩国人诘为“高丽棒子”的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因为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几部韩国电影。老实说,韩国电影的故事情节,拍摄技巧并没有什么独到的高明的地方。可是他们的电影都是实实在在反映人性的作品。我估计这是中国人哈韩剧的唯一理由。中国的文艺作品缺乏人性,造成中国人对人性的极端饥渴和向往。但是中国人本身却因为处在独裁政治的环境里而无所作为。

3。教育的因素。大多数人的知识是靠教育来获得和积累的。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也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途径来提高。在西方国家,古典音乐的普及教育丰富多样。特别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垂手可得。比如,澳洲广播公司的 ABC FM,英国的 Classic FM,不但播放高质量的古典音乐,而且音乐知识的普及,名家访谈,听众在愉快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音乐的各方面有了全方位的理解。

总而言之,要识别中国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否看热闹的其实很简单。

1。言必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等的,

2。一上来就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样的巨著的,

3。什么“永远的肖邦”之类的只知一两个作曲家的作品的,

4。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中国的演奏者的。

http://blog.creaders.net/u/8519/201508/230500.html#sthash.aqdpDWsB.dpuf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6-1-14 16:17
文章还不错,不过漏掉最大一点:欣赏音乐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不然为何同样环境里出来的人,欣赏水平有天壤之别。

真正能够在古典音乐殿堂里“看门道”的人,都是 blessing 的,好好珍惜上帝赐予的这件珍贵礼品吧。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1-14 16:59
“总而言之,要识别中国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否看热闹的其实很简单。”
不是看得很明白这句,作者带出的那种信息。 我认为能识别又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去识别别人呢?
自己欣赏,自己Enjoy又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讨论就足够了,至于别人欣赏不欣赏是别人的事情。  

第九交响是停车场用来赶跑那些无家可归的露宿者的总所周知. 要去区别谁懂谁不懂是很可笑,懂了又如何?不懂又怎样?
国内很注重这些吗? 告诉别人自己能看门道,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弄一个古典音乐欣赏家的头衔放名牌上?  So Weird。就好比说自己是美女欣赏家一样。

其实当作自己的爱好,一个兴趣足矣。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1-14 17:48
btw,有钱的加拿大人去米国度假买彩票的那种有个专门称号,叫snowbirds,雪鸟,不叫鹅。u can call them stupid but the thing is no guarantee that they won't beat you up.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