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是沧海不是云 ── 贝多芬“永生的恋人”探秘(上)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4-6-30 20:42
唐兄,
你是这里唯一的欧洲人。本文揭示了若干欧美文化竞争现象,下篇还会多谈些。

箫兄,
题目取自元稹的爱情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作者: 唐夫     时间: 2014-7-1 23:35
我倒没有读出你的潜意,后人评论,皆公婆之语罢了。比如你应属华人眼界看待欧洲文化。其实,我们在这里幸会,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圈地。我估计你对贝多芬一生经历的描述从几个方面着手:

1,时代背景及艺术造诣,脱脂於常人偏见的革命性。

2,他的恋爱史极其相关人物。

3,他的家庭状况以及晚景。

就我所知的九牛一毛,好像贝多芬为他的侄儿争夺战,与弟媳妇官司纠纷多年,最后获得监护权,到头来,侄儿成为浪子,间接害死了贝多芬。我曾经了解贝多芬最深的印象是感觉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在对待孩子的霸气上,真是类同。等你写出侄儿争夺战来看....。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14-7-2 01:06
用了两次时间读完。先是佩服章疑对老贝的一往情深!还佩服章疑治学严谨认真。文字真干净。打着灯笼找到一个笔误的字,还不知是不是的。

“对永生的恋人这一中量级贝多芬课题做了相对详尽的探讨。——是不是笔误:“重量级”?

“ ……而身为一方富豪的布伦塔诺夫妇对贝多芬那两三年的情况不是不闻不问,就是了解详情但却没有雪中送炭,要知道他们的九牛一毛可以救老朋友于水火之中。金钱如果比友谊还更重要,友谊也就不存在了。”——仅从这点看,安东妮、布伦塔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得上是贝多芬的永生恋人。在贝多芬穷困之时,她表现得如此冷酷无情,让读者看着都心寒。如果当初贝多芬真爱过她,那也只能说是贝多芬的悲哀。配得上称为“永生的恋人”的人,一定是这样的:无论对方贫或富有,成功或失败,都一如既往看着他恋着他,牵挂着他。那么贝多芬就不会沦落为:“贝多芬病逝于1827年3月26日。在临终前的一两个月直至前几天,他还在为生计发愁,四处给人写信求助,并且仍念念不忘他的写作。”

“您认识我许久了,知道我靠什么维持生计。我将很长时间不能写东西了,情况就是如此,我可能,很遗憾,变得缺乏生活必需品。”(1827年2月22日,致莫舍莱斯)“2月27日我接受了第四次手术,接受第五次乃至更多手术或许将是我的命运。如果这种状况没有改善的话,我的疾病肯定将持续到盛夏,那时我的结果将如何呢?我将如何勉强维持生存,直至我衰败的体力恢复到足以再靠我的笔糊口呢?”(1827年3月6日,致乔治•斯马特先生)“只要我必须忍耐活着的死亡,我就可能免于贫困。这将赋与我力量去承受我的命运,无论它是多么可怕,我谦恭地顺从上帝的旨意。”(1827年3月14日,致莫舍莱斯)读来令人唏嘘。贝多芬病逝于1827年3月26日。在临终前的一两个月直至前几天,他还在为生计发愁,四处给人写信求助,并且仍念念不忘他的写作。”——真是凄惨,贝多芬的生命尽头。

我突然诞生一个想法,是不是浪漫成性的贝多芬,他对每位他所倾心的贵族少妇或少女们都以“永生的恋人”相称呢?结果谁也没将他当作永生恋人爱他。所以他终身未娶。没作考证,只是臆测啊。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14-7-2 01: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章凝 at 2014-6-29 09:24 PM:
附录:贝多芬《永生的恋人》书信(译者不祥)

一、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自我,今日我只写几句话,并且还是用铅笔(你的铅笔)写的,要到明天我的住所才能够确定,这样的度日是何等无聊埃,我们对于必然..

就为这三封无头无尾的信,惊动了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探讨,求索。由此世界文坛就多了很多事情。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4-7-2 20:31
多谢二位点评!请容我明晚回复,今天太忙了。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4-7-3 20:41
谢二位阅读。文章太长,读下来不容易。

现已分为两篇文字,一为《我是火焰非刀剑》,二是《我是沧海不是云》。前篇主要写作曲家的立场与思想,侄儿故事会有道及,但笔墨不多。

个人觉得本课题应该是一个“中量级”,不清楚音乐专家们怎么认为。本文或许为首篇全面、深入评介、探讨贝多芬永生的恋人的汉语文字,特别是和当下的主流观点唱对台戏。

几个月前我还以为所罗门的安东妮说就是历史事实,头次在其它论坛听网友说他是错的,还感觉他们有些无理取闹,公认的研究结论怎么可能会错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观念逐步改变,终于180度转向。这才有了这篇文字。

我认为历史考证应该学习法律的严谨。假设某案件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但起诉书罗列的证据漏洞百出,陪审团决不会因为此人是唯一的嫌疑人就定他的罪,他们要看独立的证据是否足够。公正的法律不承认这样的推理:既然没别人,那一定就是他了。原因很简单:眼下没别人,不等于说永远没别人。宁可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所以即使一时没有找到另外的候选人,漏洞百出的安东妮伦也难以令人信服。质疑乃至排除安东妮,并不需要建立在找到另一个更有可能的候选人的基础上,当然找到更好(现在可以说已经找到了)。所罗门既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安东妮,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排除她人。他的推理结论如果作为一种个人意见或研究学说,不是没有存在的理由,问题是他武断地将自己的假设说成是历史真相,在某种特定的国际社会环境下(我下篇要谈及这环境),最后他竟然大获成功,他的假说竟变成了一种真理,为千万人所相信。这就是对历史的不敬和嘲弄了。对贝多芬这一文化人物也是一种无根据的伤害。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6-2-14 14:17
各位情人节快乐!

近来将本文又校对修订了一遍,今天贴上来。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6-2-20 22:25
我对这个近乎“刑事侦探”的课题确实很有兴趣,但眼下也只能做到这样了,因为有更有趣的东西要写。

如果可能,两三年后再回头写贝多芬,那将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都想好了,只是需要时间。再此先做个广告,希望能早日如愿以偿。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