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赏析苏童2004年获奖短篇小说<<堂兄弟>> [打印本页]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0 21:05     标题: 赏析苏童2004年获奖短篇小说<<堂兄弟>>

苏童的短篇小说<<堂兄弟>>2004年为什么会得奖?请发言。请问谁能贴上<<堂兄弟>>?谢谢!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0 23:46
Thank you for your info.  Could you find <<堂兄弟>>  and post it here?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0 23:49
我的全套的苏童文集在国内,哎。。。终於看到有人提到他了,泪汪汪。。。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0 23:52
It's too bad.  Thank you anyway.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0 23:5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1 04:42 AM:
苏童,原名童忠贵,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由苏州某单位调入钟山杂志社工作,在这里写出了《妻妾成群》等。曾与小苏两人出差华中华南组稿,在长沙见残雪时被小偷从容下手,几乎掏去全部随身携带钱财,差点要..

在一套作家孤篇自荐的系列丛书里,苏童贴了一张片片叫“刚睡醒时不宜拍照”,甚是可爱。。。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0 23:53
见下文。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0 23:53
见下下文。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0 23:54
faint, rong, 跟我同时贴啦,哈哈。。。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0 23:55
Thank you so so so much.  Where did you find it?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0 23:56
万能的古狗哈。。。。
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lYHSye8w8WYJ:www.jennyishere.net/article/75/+%E5%A0%82%E5%85%84%E5%BC%9F+%E8%8B%8F%E7%AB%A5&hl=en&gl=ca&ct=clnk&cd=1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0 23:56
晕,连这都碰一块儿,,,哈哈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0 23:56
堂兄弟 /苏童

德臣和道林,他们是堂兄弟,这堂兄弟的关系在枫杨树乡间是最常见的,可近可远,
清明上一个祖坟烧纸,然后都去乔家祠堂祭祀祖宗,祠堂里聚集的男人中有多少堂
兄弟呀,一出祠堂他们就各奔东西了,可是德臣和道林回家,走的永远是一条道......

从枫杨树乡通往马桥镇的公路下来,穿过一片棉花地,可以看见池塘那边的乔村。
绕过池塘向村里走,看得见白墙黑瓦的乔家祠堂,祠堂一度改为乔村小学的校舍,
更早的时候是卫生所,现在小学迁了,卫生所关闭了,除了墙上留下一些孩子们的
涂鸦,还有当年用红漆写在横梁上的计画生育的标语,祠堂总体上恢复了祠堂的尊
严,阴森也恢复了,这些年乌鸦又飞了回来。

德臣和道林两家近距离地接受著祖先的庇荫,他们的房子就坐落在祠堂西侧的小土
坡上。两户人家的房子靠在一起已经很多年了,从他们的祖上开始,就那么头傍头
背贴背地靠著了,按照家谱记载的乔姓各家造房的年份推算,他们两家的房子这么
靠著也有两百年了。当然这是粗略的算法,其间德臣家房子失火一次,殃及道林家,
还有一年秋天接连下了十一天大雨,把道林家的房顶下塌了,德臣家的堂屋也就看
得见天,祖宗的画像也让雨淋烂了,自然少不了要修顶筑漏,两家修房盖房是多长
时间,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在此就忽略不计了。我老家枫杨树乡间历史上也出过些
状元秀才什么的人,革命时期也出过人,到外面做了三品官做了大干部,住花园别
墅的都有。不过德臣和道林家都是普通的农户,住的自然是农家的房子,之所以谈
论他们的房子也是事出有因。早年间枫杨树乡下的房子都是泥墙草顶,再怎么盖也
盖不出花样来,只图避个风雨,偏偏房子不通人性,不肯体贴主人的家境,风雨一
多,稍微受了点苦,就抗不住了,撂挑子不干。花那么多钱那么多力气,辛辛苦苦
盖起来的房子,却不如一把锄头一把镰刀那么耐用,住个几年就要修,等到修也修
不起来了,主人就咬牙跺脚的,决心盖新瓦房了。德臣家原先的瓦房是这么咬牙盖
起来的,道林家的不一样,但也轻松不到哪儿去。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德臣的祖父当
年在外面游乡弹棉花,把两根手指都弹坏了,才盖起了瓦房。德臣家的瓦房一好,
旁边道林家的草房子就显出可怜劲来了,远远看着那草房,好像死死地抱著瓦房的
腰,不放手,也好比一个穿戴体面的人被一个泼皮拦腰抱住,甩也甩不掉,总要给
个什么说法。果然,隔了三五年,就有了说法,道林家的瓦房也在旁边站起来了。这
事说起来好懂,德臣和道林两个的祖父是亲兄弟俩,哥哥后来在马桥镇上开了棉花铺
子弹棉花,雇了弟弟做伙计,肥水不流外人田,弟弟就在哥哥的帮衬下把新房子盖
起来了。据乡间老人的闲话,说弟弟盖房的时候缺几根椽子,就偷了祠堂里顶门的
一根大门栓,拖回家做了椽子,这话不知道可信不可信。祠堂后面的一片竹林,当
年让小学生们糟蹋了,不见了,坡上德臣和道林家的两座瓦房,现在你从祠堂的窗
户里一眼就看得到,一座大一些,一座稍微小一些(也不过少了北面那两间耳房),
靠在一起,大小正好合适,正像是兄弟俩靠在一起仰望着日落日出,在贫穷的枫杨
树乡间做著丰衣足食的梦。

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好多年以后了,弹棉花的亲兄弟都早已经在柏树林下的祖坟里
彻底歇下,他们留下的房子里住著自己的子孙,却不是亲兄弟了,是堂兄弟。德臣
和道林,他们是堂兄弟,这堂兄弟的关系在枫杨树乡间是最常见的,可近可远,清
明上一个祖坟烧纸,然后都去乔家祠堂祭祀祖宗,祠堂里聚集的男人中有多少堂兄
弟呀,一出祠堂他们就各奔东西了,可是德臣和道林回家,走的永远是一条道。

那个走路挺著胸的穿西装的矮个子,是德臣。另一个弯著腰的嘴里永远叼著香烟的
瘦高个子是道林,他们的外貌特征很明显,何况他们两家住在坡上,进进出出,村
里人远远地就喊起他们的名字来了。

德臣!

道林!

德臣家的新楼房春天开的工,到了夏天就威风凛凛地站了起来,还在坡上,离两家
的老屋也只有十几步路远。村里给道林盖新房的地皮也在那里,划了红线的,德臣
先下手也没什么,他占不了道林的地皮,也不敢有这种心思,道林的心胸比不上海
洋,但比水沟宽得多,他本来是准备忍受一些来自德臣的压力的。春天德臣家开工
的时候还去帮了两天忙,第三天帮不下去了,就藉口去走亲戚,离开了村子。眼不
见为净。他在城里一个建筑工地上干了几天,干几天人家工程就完工了,没有新的
地盘可去,又回来了。他从公路上看见了德臣家的新房子,三层楼已经盖好了第一
层,红砖墙面,大窗洞,和德臣嘴里描述的一样,没有什么意外,也没有什么惊喜。
怎么会惊喜?那是德臣家的房子,不是他的。道林记得他一路穿过棉花地的时候还
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但棉花地里打农药的几个妇女偏偏拦著他说话,狗子他妈说,
道林,德臣家开工你怎么躲出去了?你们还是兄弟呢,也不去帮帮人家忙。道林说,
你知道个屁,我怎么没帮忙,是帮不上,你以为现在盖房子还是以前,要图纸的,
按照图纸来,不会帮帮的是倒忙。狗子他妈说,那你家房子到底什么时候开工呀?
他不愿意和妇女多费口舌,回了一句,该开工就开工,我家房子你操什么心,你又
不肯嫁过来做小的。狗子他妈追著他要打他,道林往地里一跳,跳到乔来秀旁边,
那乔来秀正眯着眼睛向坡上看,撇一眼道林,忽然无端地笑起来,笑得道林心慌,
说,你个疯婆子吃了笑药了,好好的浪笑什么?乔来秀还是笑,指著坡上的房子说,
你自己来看嘛,看你们两家的房子,很有意思的。道林说,房子有什么意思?乔来
秀说,原先看你们两家房子,还没看出名堂,现在德臣家的房子好了,怎么觉得他
家是站著,你家那房子是跪著的--别跟我瞪眼睛呀,你自己来看,像不像三个人?一
个跪,一个蹲,一个站,你家那房子最可怜,是跪在那儿的!

道林盖房的计画是被种种的意外打乱了。不可否认,女人的闲言碎语也会惹是非,
比如乔来秀的话,怎么听着就像针一样刺人呢,刺痛的是道林的自尊心。但更大的
意外来自道林媳妇那里,道林怎么也想不到媳妇那样敦厚那么死心眼的一个女人,
会让德臣家的房子弄得乱了方寸。他回到家里,看见门关著,正纳闷大白天为什么
关门,儿子在里面叫起来,快开门,爹回家啦。女儿跑过来下了门栓,给他开了门。
道林说,村里闹贼了,好好的怎么拴著门。女儿指著儿子说,他不听话,不让他跑
去看盖房,他偏要去。道林说,盖房怎么不能看?让他看去。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
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
看见他媳妇脸上蒙著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道林说,你这是闹的什么鬼?
眼红别人盖新房,也不能装瞎子。媳妇说,我就得把眼睛蒙上,不蒙上眼睛忍不住
地要到窗口去看,一看心里就堵得慌,什么事也干不了。道林上去揭下她脸上的布,
说,你的心眼怎么比针尖尖还小呢?传出去不让人笑掉大牙。媳妇说,还怕人笑话
呢,腰杆子都挺不直了,还要那个面子有什么屁用。

赶路赶回家,道林不觉得累,只觉得心烦。他把媳妇往床上按,按了几次媳妇都坚
强地挺了起来,道林就放弃了。夫妻俩都呆坐在床上,仰头看着自己的房子,房梁
和椽子都已经发黑了,挂在梁上的一只箩筐里结了一张蜘蛛网,一只老鼠哧溜一声
从梁上跑过去,不见了踪影。媳妇说,他们家一开工,老鼠都往我家跑,欺负人呢。
道林说,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呢,德臣上哪儿弄来这么多钱,他种那么多地,我也
种那么多地,他种果树,我也种果树,他养猪我也养了,闲著时他去地盘上干活,
我也没歇著,我比他干得还苦,怎么就攒不下盖房子的钱呢?媳妇莫名地气起来,
说,偷的!道林说,不兴这么说人家,我估计他是借的钱。我听天武说他去他家借
过钱的。媳妇说,当然是借的,不借去偷呀?媳妇说着在门缝里找了个竹竿去挑房
梁上的蜘蛛网,被道林拦住了,别挑,让它在那儿,道林说,我一路上一直在想呢,
盖房子的苦早吃晚吃都得吃,咬咬牙了,我明天开始出去借,够了钱我们家也开工!


媳妇却一下瘫坐在床上了,她的眼睛眨巴著看着丈夫,要说什么,却一句也说不出
口,只是把一只手塞给道林,说,你摸摸我手上的脉,还在不在跳?我怎么透不出
气来了呢?道林说,你是让吓的,你要是怕,我们就再攒两年再说。媳妇瞪大眼睛
望着房梁,突然哭起来,说,我听你的,你要是能忍,我们就再攒两年钱再说。道
林突然火了,摔掉媳妇的手,说,听我的你还哭什么,反正一辈子就盖一回楼房,
上刀山得上,下火海也得下,我们不忍这口气,我们也开工。

出去借了钱,道林才知道德臣什么都抢先走了一步。他的估计不错,德臣盖房子的
钱也是借的。枫杨树的富裕人家不算少,凡是乔姓,都沾亲带故,但借钱的事比血
缘复杂。人人皆知借钱容易讨债难的道理。是有几家亲戚,房子早盖了,儿女大事
也办了,手里有余钱,等到道林上门的时候,亲戚都面有难色,说道林你从小就不
如德臣机灵,这回又让德臣抢了先,家里富裕的钱都让德臣借走啦。还拿德臣的借
条给他看。道林这才想起来他和德臣的亲缘关系,他的亲戚好多也是德臣的亲戚。
道林心里埋怨为什么偏偏和德臣做了堂兄弟,沾光的事情记不起来,吃亏却吃了不
少,这怨恨绵绵密密,却说不出口。道林说,我道林是什么人你们都知道的,嘴皮
子不灵,做人是堂堂正正的,人家会赖债我不会赖债的,就是不吃不喝也要把债还
清了。亲戚说,德臣也是这么说的,其实你们兄弟做人什么样我们都清楚,不是不
借,是没的可借了。也有亲戚说,你们两家为什么非要挤在一起盖房呢?房基地反
正归你了,也不会长翅膀飞了,你怎么偏要跟他挤在一起盖房呢?道林一时也想不
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责任都推到媳妇头上,说,我是不急,祖宗留下的房
子,好好的,不过就漏雨,漏雨就用盆接嘛,我不急著盖房,是小勇他妈天天跟我
闹呢,她怕让德臣家抢了风水。

道林是个爱面子的人,借不到钱从不对人说半句难听话,回家就不一样了,拿媳妇
撒气。他说,不盖了不盖了,不去丢那个脸了,就住这老房子,我不信能把人住死,
你不是不敢看人家盖房子吗,明天把窗户堵上,把门也掉个方向,你不扭头,什么
也看不见!媳妇给他弄哭了,说,你就会说这种屁话,没出息的东西。道林说,我
没出息,你怎么不出去借,你不是说你三舅家买了两台拖拉机了吗,他家那么富,
你怎么不找他借去?媳妇呜呜地哭了一会儿,说,不盖就不盖,你是男人,丢脸丢
你的脸,不丢我的脸。道林跳起来,我丢什么脸了,我乔道林不偷不抢不嫖不赌的,
借不到钱就丢脸了?道林要去打媳妇,媳妇向外面逃了几步,突然站住了,咬著牙
说,我就不信活人能让尿憋死,我回娘家,找我三舅借,我三舅不给我面子,我就
让我妈出面,不信就借不到钱!

两个女人关系好的时候是亲自过来通报,关系不睦了,就差孩子来,也有冷眼相向
连孩子也不准串门的时刻,这边的女人就在厨房里对著窗户,扯著嗓子叫,煮干饭
了煮干饭了!叫得不情愿,又补上一句,小心吃噎著了!

乔村人都知道道林家盖房的钱是他媳妇从娘家借来的,也许就因为这事,后来道林
家盖房的时候都是女的作主,道林好像矮了一截。工匠也都是女的从娘家那儿请来
的,说是江西来的工匠,人多,工钱还便宜。村里人都说道林媳妇平时显不出有多
能干,关键时候就显山露水了。

道林家的房子后来一直在追德臣家的房子,村里人在棉花地里干活或者从公路上路
过时,都能看见坡上的两座新房子比赛一样地窜高。道林家的工匠搭了棚子在公路
边住,开工早收工晚,隔了不多久,后动工的追上了先开工的,两座房子一般高了,
看上去又像兄弟了。村里人路过工匠住的棚子里,看见道林媳妇穿着道林的肥大的
旧军装,正在灶边忙著为工匠做饭,他们带著惊讶之色恭喜她说,哎呀,快追上了
嘛。道林媳妇还装糊涂,说,什么快追上了?人家说,房子呀!道林媳妇便从工棚
里探出头,看看坡上的两座房子,说,我们家道林办不成事呀,要不是等砖头,我
们家的房子就封顶了。

房子封顶的时候两家差点闹出了纠纷,说白了是枫杨树乡下常见的房顶谁高谁低的
纠纷。是德臣的媳妇容不下道林媳妇的能干,又迷信,就让工匠等著道林家封顶,
说,让他们像狗撵骨头一样撵著我们,我们家开工在先,风水倒让他们抢了?我们
家房顶偏要高过他们家。工匠们听主人的,便歇下来了,道林媳妇是明白人,却比
德臣媳妇有手腕,她说,好呀,他不停我们不停,他停我们也不停,你们照著料往
上盖,盖到哪儿是哪儿,我看她有多少能耐压我一头。这一闹工匠不会干活了,两
家男人出面了,德臣和道林从小到大光屁股一起长大,什么话都可以摊开来说,堂
兄弟俩蹲在工地上商量了半天,决定谁也不占那个风水,两家房子用尺子量,一定
要一般高,还要请村长来做证人。

毕竟是堂兄弟,堂兄弟头挨头地商量事情,祠堂里祖宗的在天之灵严厉地挡住女眷
的脚步,不让她们多嘴多舌,她们不参与,德臣和道林很容易地解决了一个棘手的
问题。

他们挑了一个好日子一起搬的新房子。按照枫杨树乡间多少年来的习俗,盖新房的
再怎么穷,乔迁之宴一定要摆。全村人都可以带著一张嘴来吃。也是为了省下点钱
来,德臣和道林商量一起把筵席办了,也顾不上别人的风凉话,两家摊分这场筵席,
谁也不吃亏,这是好事,女人当然也不会反对。两个女人去马桥镇上割猪肉的时候
还各走各的,回来时候虽然不说话,但她们是抬著一麻袋猪肉一起走回来的。到了
起灶办筵席的那天早晨,一种共同的负担和另一种相通的利益使德臣媳妇和道林媳
妇不计前嫌,彻底走到了一起,他们从早上就开始商量猪肉里应该混土豆还是萝卜,
米饭该煮成几分烂,酒瓶让谁来掌管,一切就是为了让贪嘴的村里人少吃一点。

两家的旧屋谁也没拆,正好用来摆筵席。中午十一点钟,所有的乔村人都在往坡上
赶。乔村不是大村,但由于地形的关系,那支弯腰爬坡去赴宴的队伍看上去是浩浩
荡荡的。房子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远远听着是一种节日式的热闹和嘈杂。德臣媳
妇道林媳妇带著几个女的在树下临时搭砌的灶前忙,德臣家的儿子嘴馋,在母亲身
边钻来钻去抓东西吃,德臣媳妇打了他一下,抢下孩子嘴里的一块肉,正要往碗里
扔,突然像遭了谁的鞭子抽,人突然打了个冷战,回过身拉过孩子,把肉又塞到儿
子嘴里了。道林媳妇有点不满地看着她,没想到德臣媳妇一句话,把道林媳妇也说
得心如乱麻,到处找自己的一双儿女去了。

德臣媳妇对儿子说,今天就敞肚子吃吧,欠下这一屁股债,怎么还?只能从牙缝里
省钱,从今往后,你别想有这么大块的肉吃了。

枫杨树乡下的人习惯了从牙缝里省钱的生活,这对于德臣和道林两家的大人来说早
有思想准备,孩子们却不接受餐桌上从天而降的灾难。孩子不接受了就闹,闹了就
挨大人打,打得狠了孩子长了记性,知道不该为吃跟大人闹,就想别的歪点子了。
德臣的儿子在学校里抢同学的饼干吃,被人家家长闹上门,德臣便大发雷霆,拿著
根扁担追著儿子打,从新房子追到旧房子里,儿子一转眼不知道躲哪儿去了,德臣
看见道林家的两个孩子钻在猪圈旁边,生了一堆火,用一只搪瓷杯子煮鸡蛋吃。看
见德臣,女孩子惊恐地叫起来,说,叔,求你别告诉我爸。小勇则说,也别告诉我
妈,我妈打起来更疼。德臣看得心酸,过去帮他们拨了拨火,德臣说,这是什么鸡
巴日子,勒著裤腰带过日子,从孩子嘴里省钱,能省下多少钱来?

德臣后来就不准媳妇天天煮稀饭,他规定每隔一天要煮一顿干饭。德臣在家是说一
不二的,媳妇不敢违抗,德臣媳妇没想到自己煮点干饭,又把隔壁道林家得罪了。
这要怪两家新房子的厨房都顶在房前,这家厨房里的味道,隔壁那家是闻得到的,
孩子的鼻子比小狗还灵,德臣媳妇一煮干饭,道林家的孩子马上就知道了,知道了
就有了抗争的理由,尤其是男孩,他居然自作主张舀了米要往锅里添,说,他家也
要还债,他家煮干饭,我也要煮干饭。煮粥的姐姐就大叫父母来。道林媳妇下了楼,
打了孩子几巴掌,手不疼,孩子也不见得疼,倒把自己的心打疼了,就坐在楼梯上
哭了起来。道林也下楼,看见媳妇哭得那么伤心,知道她是心疼孩子,就说,粥也
是细粮呢,现在的小孩子有细粮吃,不错了,我们小时候吃红薯南瓜饭的!媳妇哭
过了,冷静下来,说,人家德臣家做的也对,孩子长身体,不能天天喝粥,也得吃
点乾的。道林说,我早这么说了,是你要从饭碗里省钱的。媳妇走到外面去,向隔
壁张望了一下,回来说,他们家也是,煮干饭也不关著点门,看把孩子馋的。道林
说,总不能让人家煮干饭就把门窗都关了,是我们家孩子不好,他就不能不过去闻
吗?他是人呀,又不是狗。道林媳妇站在门口思忖了一会儿,瞬间作出了一个重要
的非同寻常的决定,她对丈夫说,你等会儿过去跟德臣说一下,以后煮干饭打个招
呼,我们两家反正是一辈子拴在一起了,煮干饭也得一起煮,别让孩子们嘴犯贱!


后来德臣和道林家就有了这个约定,煮干饭两家一起煮,事先要互相通报。由于德
臣媳妇和道林媳妇的关系时好时坏,所以他们互相通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两
个女人关系好的时候是亲自过来通报,关系不睦了,就差孩子来,也有冷眼相向连
孩子也不准串门的时刻,这边的女人就在厨房里对著窗户,扯著嗓子叫,煮干饭了
煮干饭了!叫得不情愿,又补上一句,小心吃噎著了!

大概是顺带著指桑骂槐吧。

他们两家就在新房子里过著统一的节食缩衣的日子。乡下地方,鱼米之乡,不用花
钱也总能填饱肚子,乔村人也看不出那两家人有什么营养不良的迹象。德臣后来一
直在马桥镇的榨油厂干活,他做过拖拉机手的,在外面结交的人多,多了就有用,
多了条赚钱的门道。道林老实,不如德臣会交际,就一直在村里忙田里的事,果树
的事,还有十几头猪的事。傍晚时分村里人经常看见道林拿著鱼具在池塘旁边转悠,
转了一会儿提著几条小鱼回家了。村里人说,这池塘里的小鱼也能吃呀?道林说,
怎么不能吃,用油炸了,又香又鲜,我们家小勇最爱吃!

其实道林的孩子不爱吃鱼,嫌小鱼刺多。道林说,把你们娇惯坏了,鱼的营养比猪
肉好,鱼的价钱卖得也比猪肉高,你们还不吃,不吃就别吃,城里的孩子还没有这
么活蹦乱跳的鱼吃呢。道林怎么说孩子们也不动心,关于桌上的饭菜,无论大人怎
么说,在孩子们看来不是谎言就是圈套,他们要吃肉,说不出口,男孩问他的姐姐,
我们家的猪要是从它身上割一块肉下来,还会不会长好?姐姐就把这话密报了母亲,
道林媳妇一听就紧张起来,打了他一巴掌,她知道儿子心里在想什么,命令他以后
不准进猪圈。

这之后就发生了德臣家吃肉的事。说起来又是个意外,那天德臣回家带来了两个客
人,看样子是马桥镇上的什么干部,德臣对他们的态度有点类似太监对皇帝的态度。
黄昏时从德臣家厨房里飘出了浓郁的炖猪肉的香气,德臣媳妇在厨房的窗子上拉了
一块布挡著,但布幔挡得住她忙碌的身影,却挡不住猪肉特有的香气。德臣家的男
孩在门里门外跳出来蹦进去的,看见小勇坐在他家门口台阶上发呆,就露出傲慢的
神色来,对小勇说,我爹说了,我们家今天有客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吃什么用
不着向你们家报告!他看见小勇跳起来跑进了家门,后来就没再出来,后来就只听
见小勇的哭闹声了。

道林从地里回来,远远就听见家里闹得厉害,他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冲进门却看见
儿子躺在灶前的草堆上撒泼打滚,满身满脸都是碎草。他媳妇和女儿都围著小勇,
哄他上桌子吃饭。道林不知究竟,说,爱吃不吃,怎么还低三下四请他?他到底为
什么闹?女孩子跺著脚埋怨隔壁,都是他家不好,烧猪肉烧那么香,不事先打个招
呼!媳妇这次却很理智,说,也怪不了人家,约定说煮干饭打招呼的,谁想到他们
家还有钱请客吃饭呢,人家请客当然是要猪肉上桌的,打不打招呼都一样,我们家
没钱割猪肉。

男孩还在哭闹,一边闹一边嘟囔,杀猪杀猪,我要杀猪。道林威胁儿子道,杀猪?
你知道一头猪卖多少钱?我把你杀了也不杀猪。说着上去把儿子强行抱起来,扔在
饭桌前的凳子上。然后一家人坐在桌前吃饭。儿子不吃,道林踹他一下,说,不吃
你滚下去,饿死你。儿子也不下去,只是张著嘴哭。道林媳妇看着丈夫的脸色,突
然说,要不然拿两个鸡蛋炒了,压压他的馋劲?道林的脸色不对,他端著碗,看着
碗里的粥汤,只看不喝,对媳妇的探询没有反应。道林媳妇对儿子说,孩子你懂点
事吧,两个鸡蛋拿到镇上能卖一块多钱,你吃了就没了。道林不说话,他的脸色不
对,眼睛有点发红,端碗的手颤抖著。道林媳妇发现丈夫脸色不对,人就站起来了,
她对孩子说,我给你在酱豆里淋一点香油,保证好吃。孩子仍然哭,他好像是决心
把抗争进行到底了。然后道林媳妇就听见丈夫怒吼了一声,他手一挥,把桌上的锅
碗都扫到地上去了,道林媳妇看见丈夫从凳子上跳到饭桌上,躺下来,用双手捶著
自己的肚子,她是突然间听懂丈夫震耳的吼声的:来,吃,吃,把我吃了吧!

道林躺在饭桌上吼叫著,来,你们都来,把我吃了吧!

道林躺在饭桌上捶自己的胸,说,来,割这里的肉,把我吃了吧!

道林躺在饭桌上捶自己的腿,说,来,割这里的肉,把我全吃了吧!

德臣媳妇过来送那碗肉的时候,敲门敲了很长时间。道林媳妇来开的门,她只把门
打开了半扇,就站在门缝里和邻居说话。道林媳妇似乎是刚刚哭过洗了脸的,脸上
的水和泪痕混在一起,散发出一种灰白色的冷光,她低眼看了看德臣媳妇手里的碗,
说了一句话,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

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0 23:5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1 04:56 AM:
晕,连这都碰一块儿,,,哈哈

注意没,连秒都是一样滴~ 太好玩啦。。。。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00:02
苏童的短篇小说<<堂兄弟>>2004年为什么会得奖?请发言。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1 00:0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1 05:02 AM:
苏童的短篇小说<<堂兄弟>>2004年为什么会得奖?请发言。

俺是管杀不管埋的主,觉觉去喽~~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00:06
你俩是不是一个人?要不就是多年不见的双胞胎,有身体感应?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1 00:07
哦,天知道。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1 00:17
不过,和兰JJ真的心有灵犀,不是第一次了。自从三年前在顾城之城网站遇见。。。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1 09:03
各位这里说的我有些陌生了。当年的他非常安静,甚至有些羞涩,不象其他年轻人那么活跃。后来看到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才想到苏童走红了,但是觉得那部作品与苏童对不上号。读了你们贴上来的这篇得奖小说,觉得是真实的苏童,宽肩膀,娃娃脸,体格与印象中的吴侬软语挂不上,情感非常细腻。记得陆文夫去世之前,谁跟我提过他们去看陆,苏童将陆从楼上背了下来。

我读他的东西不多,苏童乡情很重,人比较大气沉稳,批评他的不多,恐怕也是与他的为人有关。江苏另一个作家叶兆言东西也写得不错,人品也好,有祖父叶圣陶遗风。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09:47
我想知道伊甸人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1 12:3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1 02:47 PM:
我想知道伊甸人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我不怕得罪人,想写小说的人,先把苏童的这一篇小说,学习三年五载的,再开始去构思自己的!--为力,你除外哈。
作者: searain     时间: 2006-8-21 16:27
我可是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瞎说。

年轻时,喜欢的几个中短篇,如前一段时伊甸文苑贴过的余易木的“初恋的回声”,还有“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无雪的冬天”,“黑骏马”,“北方的河”。想想看,这些小说都和“老人与海”“荒野的呼唤”那样,说故事是为了塑造个人物,而塑造人物是为了表达一个理念一个精神一种反抗。精神第一,人物第二,故事最后。那时,喜欢这些小说,其实首先是小说中透露出的对当时社会的反抗精神,其次,欣赏那些具备这样精神的小说中的人物。再次,年轻时,也在“自我塑造”,小说中塑造出来的拔高于生活的人物也是个“榜样”。这些小说,即便说的是平常人的故事,都是放在个大的社会背景,说故事是其次,把有关大背景的话说出来才是其主旨。

现在,更喜欢苏童这样的小说,就像茶馆里的乡间老人,悠悠道来的故事。不需要跳行跳页躲过枯燥的情节,去看个寡淡的结尾。这个故事每个情节都是有趣味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也不一定有什么大思想大意义要说明。即使有大意义,我没有读懂也没关系,故事本身很有趣,风趣也行乡趣也行,只要我觉得有趣就可以。听这样的故事,就像在乡间茶馆里喝壶粗茶,有味提神助谈兴就行。不需要费神去品出这茶是那个品种,是那里的水泡的,该如何烹煮。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18:14
谢谢各位发言。我也来一点拙见:小说提及从祖父辈开始亲兄弟一对关系,到
现在的堂兄弟一对, 媳妇俩一对,而且两
家的房子也背靠成双,连两家煮干饭也同步同时。
当存在这种平衡对应时,堂兄弟家之间的矛盾激烈不到哪儿去。但小说的下半部分
在第三代中间出现了失调,即德臣家只有一个孩子,道林家有两个孩子,于是矛盾
就发生在孩子的身上,导致结尾的高潮。

请大家继续贡献看法。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1 19:0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1 01:34 PM:


我不怕得罪人,想写小说的人,先把苏童的这一篇小说,学习三年五载的,再开始去构思自己的!--为力,你除外哈。

你什么意思?今天才来拍我的马屁,已经晚了。
作者: searain     时间: 2006-8-21 19:42
也学先磨,分析一下,故事里的政治寓言。

旧屋,2屋相靠,彼此略有差别,但是很细微。比喻,中国旧的社会中那种平均,一损俱损,且互相间紧密依存的固有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如今已经衰败但是还是相对稳定。

过去的草房在爷爷辈改瓦房。比喻,过去中国也是到了非改革不可时才改革。而且,改革也是和旧的结构没有分离。那次改革,也打破了当时的平衡和稳定,但是很快,弟弟也改草房为瓦房,哥哥帮助弟弟,也比喻过去的改革时,优势对弱势还有帮助,最后还是恢复了平衡稳定的结构,对优势个体也有好处。社会总体也进步了。

到了今天,又必须改了。这次改革,比上次彻底些,和旧屋相邻,不能摆脱旧影响,但是房屋不相靠了,个体间的依存度被打破。同时,也打破了旧平衡,失去了旧稳定。外界提供的条件,本身具备的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一种平衡和稳定,而且个体间也试图协商以保持新的平衡稳定,都盖新屋,盖得一样高。个体间互相帮助不如从前,倒是开始要各自走各自的发展的路了。

现在这样的平衡稳定主要不是旧时那种房屋相依靠时的“物质”上的平衡稳定,而是“行为”约定上的平衡稳定。这样的平衡稳定既是习惯也是需要(可以有利于保持各自内部的平衡稳定)。但这样的平衡稳定是可笑的,没有基础的,也是更加脆弱的。而且,不同的个体的独自发展,终究要打破这个平衡和稳定。

盖了房子,孩子们吃不好了,大人觉得的亏欠,又好像是当今改革中,受到伤害弱势团体,他们的委屈,自我救助,抗争,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愧疚,帮助,和当弱势团体的反抗超过容许的限度时社会对他们的压制。

最后,送了那碗肉,也有比喻。优势团体对弱势团体的帮助并不及时,而弱势团体对这样的帮助不感激,反而怪罪对方造成了自己的困扰。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1 19:49
不喜欢。

1) 反正看这种东西,就把人的心往下沉。大家都写,没完没了。攀比是最世俗的东西,又被写得活灵活先的,是不是中国人都有啊。

2) 怎么这个苏童也歧视妇女啊。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19:59
喜欢这个。

----旧屋,2屋相靠,彼此略有差别,但是很细微。比喻,中国旧的社会中那种平均,一损俱损,且互相间紧密依存的固有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如今已经衰败但是还是相对稳定。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6-8-21 20:39
苏童在他的<堂兄弟>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是在刻意制造一环一环的矛盾冲突"意眼",但是,这种矛盾意眼在我看来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惊心动魄,波澜壮阔,而且有点波澜不惊的意味,这也许是他的叙述方式造成的.
另外,<堂兄弟>当然不能算是苏童最好的小说,而且我认为作为著名作家的苏童,是不应该拿出这个短篇小说参赛的.这种获奖对他而言有点失重.再另外,作为获奖作品(尤其是篇幅不长的短篇),我以为不应该有以下几个疵点:
"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看见他媳妇脸上蒙著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道林说,你这是闹的什么鬼?
眼红别人盖新房,也不能装瞎子。媳妇说,我就得把眼睛蒙上,不蒙上眼睛忍不住地要到窗口去看,一看心里就堵得慌,什么事也干不了。道林上去揭下她脸上的布,说,你的心眼怎么比针尖尖还小呢?传出去不让人笑掉大牙。媳妇说,还怕人笑话呢,腰杆子都挺不直了,还要那个面子有什么屁用。

赶路赶回家,道林不觉得累,只觉得心烦。他把媳妇往床上按(这几句话交待得相当粗糙),按了几次媳妇都坚强地挺了起来,道林就放弃了。(他为什么将妻子往床上按?是为了过性生活吗?是调情吗?那么他们就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调情或过性生活?我之所以这样质疑,是因为在前面作者并没有交待道林他们的孩子是否走出了房间,或者说他们的孩子干什么去了.很好交待的一件事,作者并没作任何交待,接下来就全是他们夫妻之间的戏,这样的安排是很不妥当)夫妻俩都呆坐在床上,仰头看着自己的房子,房梁和椽子都已经发黑了,挂在梁上的一只箩筐里结了一张蜘蛛网,一只老鼠哧溜一声从梁上跑过去,不见了踪影。媳妇说,他们家一开工,老鼠都往我家跑,欺负人呢……我


道林媳妇似乎是刚刚哭过洗了脸的,脸上的水和泪痕(道林的媳妇肯定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悲伤才去洗的脸,她还会让水和泪仍留在脸上吗?若是如此,何须要去洗脸)混在一起,散发出一种灰白色的冷光,她低眼看了看德臣媳妇手里的碗,
说了一句话,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
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这句话并没有多强的杀伤力或攻击性。)

苏童是国内数得上的作家,可是这篇获奖的短篇,我不太敢违心恭维。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0:47
我很欣赏苏童的叙事风格和能力,读者看不到张狂和浮躁。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6-8-21 09:39 PM:
苏童在他的<堂兄弟>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是在刻意制造一环一环的矛盾冲突"意眼",但是,这种矛盾意眼在我看来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惊心动魄,波澜壮阔,而且有点波澜不惊的意味,这也许是他的叙述方式造..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1:07
疵点是太长?:
"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看见他媳妇脸上蒙著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道林说,你这是闹的什么鬼?
眼红别人盖新房,也不能装瞎子。媳妇说,我就得把眼睛蒙上,不蒙上眼睛忍不住地要到窗口去看,一看心里就堵得慌,什么事也干不了。道林上去揭下她脸上的布,说,你的心眼怎么比针尖尖还小呢?传出去不让人笑掉大牙。媳妇说,还怕人笑话呢,腰杆子都挺不直了,还要那个面子有什么屁用。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1:09
这正是苏童的叙事方式。

----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这句话并没有多强的杀伤力或攻击性。)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6-8-21 21:1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1:47 AM:
我很欣赏苏童的叙事风格和能力,读者看不到张狂和浮躁。

是的,他的叙述方式很平实,感觉得到他在写作的过程中的警惕:不要让思维张扬浮躁起.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1:33
我觉得我们在
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6-8-21 10:18 PM:

是的,他的叙述方式很平实,感觉得到他在写作的过程中的警惕:不要让思维张扬浮躁起.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6-8-21 21:3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2:09 AM:
这正是苏童的叙事方式。

----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这句话并没有多强的杀伤力或攻击性。)

但是我认为(我认为),他是可以用更加精彩的话作为本故事的结局语的.因他前面已有了铺垫:"----道林媳妇说了一句话,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结果读者读到的是一句没有多大份量的一句话,我以为这句话并没有回照或照亮他前面的铺垫.当然,也许作者的本意就是要给读者造成一种阅读期望上的落差,嗯,这样一想,就能接受这样平淡如水的结束语了.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1 21:4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6-8-22 02:34 AM:

但是我认为(我认为),他是可以用更加精彩的话作为本故事的结局语的.因他前面已有了铺垫:"----道林媳妇说了一句话,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结果读者读到的是一句没有多大份量的一句话,我以为这..

我倒觉得这句话的“杀伤力”是核武器级别的--等于是说:“谢谢你的雨后送伞!”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1:41
最后一句话看似平淡、不经意,其实很伤人、恶意。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1 21:45
兄弟俩要是真互相了解,就会商量着一起盖房子。既然一定要攀比,就不用假惺惺的。什么事啊,偏得往累里活,把精力都浪费了,干这种鬼事,还有意义?
作者: searain     时间: 2006-8-21 21:46
苏童和韩少功的文章中,都用到一个地名,马桥。他们两人小故事的文章,风格也相似,说的是同一个马桥吗?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6-8-21 21:4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2:07 AM:
疵点是太长?:
"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看见他媳妇脸上蒙著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道林说,你这是闹的什么鬼?
眼红别人盖..

疵点不是太长,而是作者在这个地方的情节没有处理好,道林的儿子女儿都在家,他为何一进屋没说上几句话就按他老婆上床呢?他是要打他妻子(没有打妻子的起因啊)?还是想同妻子过夫妻生活?或是调情?作者都没作交待,那怕是暗示一下哩.更为不该的是,道林对妻子的这种行为都是当着自己孩子们面进行的.
作者: searain     时间: 2006-8-21 21:5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6-8-21 06:49 PM:

疵点不是太长,而是作者在这个地方的情节没有处理好,道林的儿子女儿都在家,他为何一进屋没说上几句话就按他老婆上床呢?他是要打他妻子(没有打妻子的起因啊)?还是想同妻子过夫妻生活?或是调情?作者都没作交待,那怕..

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
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
看见他媳妇脸上蒙著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1:56
请看小说开头:祠堂里聚集的男人中有多少堂
兄弟呀,一出祠堂他们就各奔东西了,可是德臣和道林回家,走的永远是一条道......


再是结尾:她低眼看了看德臣媳妇手里的碗,
说了一句话,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
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

结尾暗合了开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定是永无休止、不能分离而又相互痛苦的关系。苏童传达了这样一种人的生存状态,得奖受之无愧。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6-8-21 21:5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earain at 2006-8-22 02:51 AM:

儿子这时候大声叫起
来,是妈不让我去看,她自己也不看,她把眼睛都蒙起来了!道林进了里屋,果然
看见他媳妇脸上蒙著块布坐在床上,手里还在纳鞋底。

是啊,是儿子开的门呀,道林顺手关了里屋的门吗?没有交待.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2:04
非要作交待才好吗?在乡下,又没什么文化,可能是不忌讳孩子。

----疵点不是太长,而是作者在这个地方的情节没有处理好,道林的儿子女儿都在家,他为何一进屋没说上几句话就按他老婆上床呢?他是要打他妻子(没有打妻子的起因啊)?还是想同妻子过夫妻生活?或是调情?作者都没作交待,那怕是暗示一下哩.更为不该的是,道林对妻子的这种行为都是当着自己孩子们面进行的.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6-8-21 22:2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3:04 AM:
非要作交待才好吗?在乡下,又没什么文化,可能是不忌讳孩子。

----疵点不是太长,而是作者在这个地方的情节没有处理好,道林的儿子女儿都在家,他为何一进屋没说上几句话就按他老婆上床呢?他是要打他妻子(没有打..

不是非要作者交待,这不是让大家讨论赏析吗?我只是说出我的疑惑罢了,说出我对此作品的认识罢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有他不完美的地方.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何况是这篇短篇小说呢.还一点我不明白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作品大家都力主批评而对……好了我再也不说了,又到了我该下线的时候,这几天同大家讨论,收获太多,也感知了从前没有感知到的一些东西,对有些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都是大家给予的,在此非常感谢各位!谢谢!冬雪儿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8-21 22:28
出国后读的国内作品里, 苏童的东西最觉有文学意味. 他成名后的一些作品, 有两点印象深刻: 语言运用的奇特敏感; 对南方城市文化那种蘼烂性的欲呕恶心. 对比之下, 莫言的文字太过秾稠了, 有人为做作感. 然而"红高梁"是好的. 叶兆言写匪, 语言不讲究, 和他爷爷无法比.

苏童的这篇, 内容分析起来太累. 语言则风格大变. 成熟老到, 几乎随心所欲了. 甚至有山药蛋一派的那种去华存真.

先磨兄是大好人, 大家都爱你!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2:29
谢谢你的参与和见解,我也从大家的评论中学到不少东西。希望你常来赐教。

不是非要作者交待,这不是让大家讨论赏析吗?我只是说出我的疑惑罢了,说出我对此作品的认识罢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有他不完美的地方.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何况是这篇短篇小说呢.还一点我不明白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作品大家都力主批评而对……好了我再也不说了,又到了我该下线的时候,这几天同大家讨论,收获太多,也感知了从前没有感知到的一些东西,对有些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都是大家给予的,在此非常感谢各位!谢谢!冬雪儿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1 22:35
读先磨的分析,才似乎明白了些。

这是一个对称的结构,家庭,环境,心理,事件。。。
用盖房子这同一事件,表现了两种相反的东西,一方面,他们是亲人(堂兄弟),另一方面,又相互敌视。这样,远和近的关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辗转腾挪,就显得张力十足。但这时还是在对称结构的平衡里。

这个结构的破坏源于德臣家吃肉的事,因为一家能吃肉,一家不能吃,于是矛盾发展到高潮。而最后又回到一个虚拟的平衡,道林媳妇(对送肉过来的德臣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

松弛自如的语言,使紧张的一系列矛盾有着无风无浪的海面之下波澜汹涌的感觉。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2:35
余兄过奖。苏童厉害。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2:45
rong更厉害。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1 22:4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6-8-21 11:23 PM:

不是非要作者交待,这不是让大家讨论赏析吗?我只是说出我的疑惑罢了,说出我对此作品的认识罢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有他不完美的地方.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何况是这篇短篇小说呢.还一点我不明白的是,对我们自己..

冬雪儿,

我也该睡了,你保重。

我在这里也瞎争,可没有人能影响我的情绪,你也一样啊。

我早就说了,中国作品,现在只有“俗”的才能获奖,大众的鉴赏就是这个,不喜“升”,宁愿“降”。

你们扔我砖头也没用了,嘻嘻,我也下了。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1 22:4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3:45 AM:
rong更厉害。

没有啊,先磨老师,看你的提示,我才明白点点。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1 23:0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3:45 AM:
rong更厉害。

嗯,在她这个年纪可以说是“厉害”,要是她将来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可以称作是“可恶”啦!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1 23:0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2 04:01 AM:


嗯,在她这个年纪可以说是“厉害”,要是她将来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可以称作是“可恶”啦!

哈哈,尚能GG“作恶多端”,就想拉上一个垫背的么?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1 23:24
我不知道答案,冬雪儿能回答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earain at 2006-8-21 10:46 PM:
苏童和韩少功的文章中,都用到一个地名,马桥。他们两人小故事的文章,风格也相似,说的是同一个马桥吗?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2 00:0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2 03:47 AM:


冬雪儿,

我也该睡了,你保重。

我在这里也瞎争,可没有人能影响我的情绪,你也一样啊。

我早就说了,中国作品,现在只有“俗”的才能获奖,大众的鉴赏就是这个,不喜“升”,宁愿“降”。

..

我觉得这不是俗,而是“实”。升只是一个形式,而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拔苗助长,否则会“空”。这些作家并不是媚俗才这样选材的,而是基於一种大关怀。。。。有些自说自话的“大”,实际上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作姿态,缺乏的是一种大悲悯的情怀。。。。

参考文献:

张楚的歌声逐渐向“众生平等”的主题集中。他以“雷鬼乐”的外在形式,表达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真诚的,在九十年代中期,这种真诚比金子还要可贵。音乐评论家张培仁这样写道:“这是一九九四年的春天,空气中有一种富裕的气氛。每个人似乎都站在一场洪流之中,等待着来自欲望的冲击。张楚置身其中,看见从身边汹涌而过的人群,他依稀想起生命里许多画面;一点简单的浪漫,也许粗布衣裳,人们的笑容那时还没有什么目的,却有许多天真。他静静地笑,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终将一去不返。”这正是这个时代最细微最柔软的一部分,张楚像老牛一样咀嚼着这些流动的情感,反刍出“众生平等”的思想。他正式拒绝早期引以为自豪的孤独,因为孤独代表的是精英的立场。他更愿意在深深的小巷中呼吸生长。

张楚采取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态度,他把同情看作是“将心比心”——每个人包括其自身在内都是被同情的对象,天不必“悲”,人却不能不“悯”。

从哲学的高度看待“同情”,叔本华认为,领悟世界的痛苦也就必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同样的本质上挣扎,都是同一本质的幻象,从而看穿个体化原理,以他人之痛苦为己之痛苦,以世界之痛苦为己之痛苦,这就产生了“同情”。在张楚的眼里,麦子、蚂蚁、苍蝇都是“像鲜花一样绽开的生命”,一只蟑螂、一只耗子的死并不比一位伟人的逝世更不重要。在《和大伙儿去乘凉》中,我体会到张楚想要表达的思想:一切纯洁的爱都是同情,都是“众生平等”。当今,这种精神尤为可贵。


http://www.yidian.org/view-thread-2065.html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2 00:1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2 03:35 AM:
读先磨的分析,才似乎明白了些。

这是一个对称的结构,家庭,环境,心理,事件。。。
用盖房子这同一事件,表现了两种相反的东西,一方面,他们是亲人(堂兄弟),另一方面,又相互敌视。这样,远和近的关系,..

rong 分析的好。。。。

我现在整天被老板压迫的都没时间读小说了,哎,期待早点毕业。。。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08: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兰若 at 2006-8-22 01:09 AM:


我觉得这不是俗,而是“实”。升只是一个形式,而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拔苗助长,否则会“空”。这些作家并不是媚俗才这样选材的,而是基於一种大关怀。。。。有些自说自话的“大”,实际上是把自己摆..

兰若啊,我很遗憾你这么不能脱出中国人的思维。

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把矛头指向王室,所以他就真正地改变了英国王室。

中国这些作家就会欺负“老实人”,还硬充“悯人悲天”,情怀到底有深?;)

这篇的确太明显地歧视“农村妇女”,不应该因为它获“什么”奖,大家就看不到这一点。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2 08:3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2 01:11 PM:


兰若啊,我很遗憾你这么不能脱出中国人的思维。

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把矛头指向王室,所以他就真正地改变了英国王室。

中国这些作家就会欺负“老实人”,还硬充“悯人悲天”,情怀到底有深?;)..

俺同意兰若JJ。俺觉得吧,为力JJ挺莫名其妙的。
1。中国人的思维?到底是什么?就是不好的代名词么?
真不敢相信您说话时常常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就代表了先进的西方思维?
2。莎士比亚文学的目的并不是改变英国王室吧,那他还改变了普通大众,
就可以说他敢于把矛头指向普通大众吗?
3。欺负“老实人”?歧视“农村妇女”?很新鲜呀,连这也看出来了。套一句台词:
“对您的崇拜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这是在写人性中的弱点,你能否认农村妇女中没有么?
如果写的是两个农村男哥们,就该是歧视农村男性了吧。
4。俺也是中国人的思维,而且更加土,请您多指教。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08:3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2 09:33 AM:


俺同意兰若JJ。俺觉得吧,为力JJ挺莫名其妙的。
1。中国人的思维?到底是什么?就是不好的代名词么?
真不敢相信您说话时常常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就代表了先进的西方思维?
2。莎士比亚文学的目的并不是改变..

容妹妹,

我没有“指教”你的意思。

和兰若那么说,是我和她熟,明白她能理解我。你不理解我,我又怎么能强求?

另外提醒你一下,请不要在伊甸园大喊“老师”,那边有人不喜欢,我们这里的确不是学校。当然你也不必听我啊。

大家各抒己见。如果兰若不喜欢我这么说,我会马上删贴。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2 08:4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2 01:39 PM:


容妹妹,

我没有“指教”你的意思。

和兰若那么说,是我和她熟,明白她能理解我。你不理解我,我又怎么能强求?

另外提醒你一下,请不要在伊甸园大喊“老师”,那边有人不喜欢,我们这里的确不是学校..

为力JJ,你都不能理解一个基本人性中的特点,尤其“中国人”,你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中国人的事情呢?

另外,谢谢你的提醒,我确实还不太懂这里的规矩,以后会注意。
在中国,老师是一个尊称,也不是仅限于学校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08:5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2 09:47 AM:



为力JJ,你都不能理解一个基本人性中的特点,尤其“中国人”,你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中国人的事情呢?

另外,谢谢你的提醒,我确实还不太懂这里的规矩,以后会注意。
在中国,老师是一个尊称,也不是仅..

我有资格在这里说任何事情。

你不同意,可以辩论,言论是我的自由!我不堵你的嘴,难道你要堵我?

我们这里人人平等,没有高下,互相尊重。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2 08:57
呵呵,请注意你的措辞:任何事情。
也就是说包括了不尊重的说法,对吗?
这是一个悖论。
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自由。
你最好能明白这一点。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09:0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rong at 2006-8-22 09:57 AM:
呵呵,请注意你的措辞:任何事情。
也就是说包括了不尊重的说法,对吗?
这是一个悖论。
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自由。
你最好能明白这一点。

对,你还没有来西方。

西方的法律就是“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唯一犯法的,是伤害任何人”。

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个概念。总是“你不应该做某某事情”,傻透了。

听姐姐一句话,咱俩现在都闭嘴。我去做实验,你去找介绍你来的兰若,好不好?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09:20
容妹妹,

不好意思,把你的贴删了。

和我个人的“事情”,请你短消息给我,私下“斗”吧,没必要占用伊甸园版面。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2 09:4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2 02:20 PM:
容妹妹,

不好意思,把你的贴删了。

和我个人的“事情”,请你短消息给我,私下“斗”吧,没必要占用伊甸园版面。

为力:

我没有看到你所删去得Rong的帖子,请放回来--随意删帖之门不可开。

我同意Rong所说,你最近说话有时莫名其妙,有时自相矛盾,有时疯疯癫癫,有时居高临下--怎么越来越像老尚!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8-22 10:00
还没时间读完苏童的这篇,以前读他的东西,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小小年纪,把久远的事写得那么细,那么真实,好像自己经过一样。想象力了不得。想象力是自己没有经过但是写出来有很真实。我绝对没有。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8-22 10:02
消消火, 消消火, 老朽在这方面是有沉痛教训地. 十年修得同船渡, 百年修得同苑玩儿啊!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22 10:03
凡是得奖作品我都有些怕去读。简杨的除外,因为那是在得奖之前读的。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8-22 10:16
八哥,握手!俺基本上也是这样。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八十一子 at 2006-8-22 11:03 AM:
凡是得奖作品我都有些怕去读。简杨的除外,因为那是在得奖之前读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10:1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2 10:44 AM:


为力:

我没有看到你所删去得Rong的帖子,请放回来--随意删帖之门不可开。

我同意Rong所说,你最近说话有时莫名其妙,有时自相矛盾,有时疯疯癫癫,有时居高临下--怎么越来越像老尚!

对不起,本人第一次“正式”删贴,没有留下,下次注意。

Rong妹妹一个短消息,老尚就英雄出来了,好生得了!

好了,大家都去喝点凉水。

我道歉,罚自己以后尽量说“正经”话。

但我认为,关于个人“人格”之事,还是应该私下谈。而且,没必要对对方用“脏”字眼。

骂骂国家、政府的,还有情可原。请不要碰个人。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2 10: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2 03:17 PM:

Rong妹妹一个短消息,老尚就英雄出来了,好生得了!

你又莫名其妙了--“Rong妹妹一个短消息”给谁的?如果是给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10:2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2 11:21 AM:


你又莫名其妙了--“Rong妹妹一个短消息”给谁的?如果是给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没有就是我猜错了,没看准。

道歉。这是本人比较愿意干的事情。以前写过了:总是希望我错。
作者: 简杨     时间: 2006-8-22 10:36
为力,刚才是我和老尚在交流中国文学的一些书目。
作者: hotel     时间: 2006-8-22 10:57
什么是小说,很难说清楚。读了苏童的这篇<<堂兄弟>>,立马觉得这就是小说。
回忆起汪曾祺先生说过的话,"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
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 修辞立其诚。"

没看到<<堂兄弟>>里有歧视妇女的地方。直面人生不是歧视。歧视是指戴有色眼镜
去贬低曲解社会上的人和事。

结尾一句,"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力道千钧,和莫泊桑<<项
链>>里的“唉。可伶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使人尊敬的汪曾祺先生还说过如下的话: "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
火气,。。。。,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作者: rong     时间: 2006-8-22 11:01
为力,你怎么回事呀?我哪有发什么短消息。
作为管理人员,这样随意删贴,造谣,
是很糟糕的。请检点检点自己。

那个删去的帖子,我可以复述如下,
可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人格,个人,脏什么的
我可以说:你 在 撒 谎。

“我作什么,是我的自由,
犯不上你来告诉我,
你怎么总是避重就轻,不是要去睡觉就是实验,
觉得和你说话就是白说,
早知道不如省省力气了。”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2 11:09
我把跟在先磨兄后面的第二贴 删去了。看到苏童的名字,就写了一点和他同事时的往事,事后觉得有套近乎的感觉。

苏童是朴实的,叶兆言黄培佳也是朴实的。朴实的人总是让人留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11:10
我怎么认为,

低等小说,是讲故事。

而好的小说,是连接人们追求美好的心灵。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22 11:17
读过了。故事讲得不错,很从容。几个人物给人的印象也很深,尤其是道林媳妇。读后可以说一声,嗯,这是咱们中国人。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8-22 11:31
先磨,

突然发现,什么叫“集体赏析”呀?俺怎么看怎么象“集体学习毛选”。
作者: 文章     时间: 2006-8-22 11:58
哈哈,我说怎么没人评论我的小说呢,都在这里学毛选哪。

我比较赞同兰若和容的观点。现实主义的写法需要大悲悯,跟俗或雅无关。

写手可以选择现实的还是浪漫的题材和创作方法,但不可以随意贬低别人的选择。彼此尊重是求同存异最重要的基础。

希望伊甸园今后删贴要几位斑竹一致通过,谨慎,小心,尊重不同的声音,是论坛兴盛的前提。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2:12
是有点文革语言味道,搞得蛮吓人的,改了。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6-8-22 12:31 PM:
先磨,

突然发现,什么叫“集体赏析”呀?俺怎么看怎么象“集体学习毛选”。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2:16
有道理。

----结尾一句,"道林媳妇说,你来迟了,我们已经吃过了",力道千钧,和莫泊桑<<项
链>>里的“唉。可伶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6-8-22 12:30
这里争起来了。

我没有读过为力的全部小说,就我读过的来讲,她的故事离奇轻松,想像力丰富,
即便谈到死亡,也是比较轻松平稳的。这和我读过的英国故事相似。为力受西方影
响比较大。

大家不信,我出国前真没读过几本小说。来英国后,我读英国通俗小说。近两三年
才补中文。读中国小说给我的印象是“苦”“勾心斗角”“心计”。这些作品到处
都是。

为力在这线上的发言,我特别理解。

我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是,我不写“阴暗”的一面,因为,有的是人在写,写得
很好,好到别人不用重复了。《堂兄弟》好。

我就写点希望,光明,给大家解乏。

尚能先生号召我们写小说的人先读《堂兄弟》,再构思。我读了。一句话,就不那
么写,也不那么思。咱跟尚能先生学古文名句是最重要的。另外,一定还要写
出点simplicity,向尚能先生交作业。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8-22 12:42
三川小结得好。中国人最擅长写钩心斗角,三国演义写国家政权之间、红楼梦写家
庭内部,将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民族性演绎到了极点。拙文“漫议中国文学史”对
此早有认识。(http://yidian.org/view-thread-1273.html)

写悲苦倒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作者: 文章     时间: 2006-8-22 12:56
写作兴趣是非常个人化的,谁也无法强求一律。所以这个世界才如此芬芳多彩嘛。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不同风格的作者和作品相互欣赏。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2 13:00
我来了,我来了,哎,今天早上睡过了,10点才起,赶上这场大水,还好我带了笔记本来,可以用中文讲话,否则我就要急死啦。。。

为力JJ, 你说什么我都不会生气,本来就是就事论事的事,FT, 原谅我的绕口令。

是的,有的小说是在讲故事,可是故事背后呢,那些或美好的,或深刻的东西总得有个载体吧,所以说,好的小说是讲故事的同时讲点别的,更好的小说是,就是在讲故事,又没有在讲故事,所谓的无招胜有招吧。。。这不是文字游戏,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觉得小说也分表现派跟体验派的,至於满纸的大道理,那写起来是不难的,老三篇也指引人追求美好的东西。。。

Rong MM, 这是一片青草地,想说啥说啥, 我看到了rong 自己贴的被删的帖子,觉得删贴确实不妥。。。。这事是我的一块砖引发的,希望它不要成为一场血案,不过我也没觉得自己有错,我了解为力JJ的写法于思想,不过看到为力JJ对中国的小说有些偏见,就抄起了一块砖,确是好意,为力JJ如果不喜欢,那大家就求同存异吧。。。。

三川,中国小说对死也不是悲苦的态度啦,以前的,是老皇历了,当代的中国小说或许是在写悲苦的事,却不是在悲苦的写。。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2 13:0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文章 at 2006-8-22 05:56 PM:
写作兴趣是非常个人化的,谁也无法强求一律。所以这个世界才如此芬芳多彩嘛。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不同风格的作者和作品相互欣赏。

强顶!!!

我不在乎风格,但在乎好赖。
作者: beige     时间: 2006-8-22 13:41
谢谢先磨兄的转贴。
也许是我看走了眼,也许是角度不同,但我还是喜欢说实话。
我的读后感:

1。更明白了一点为啥在中国得奖的作家至今也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了。
2。应该把给苏童的这个奖颁给阎连科。阎的《为人民服务》和不久前的《丁村纪 事》,写的也是普通的中国人, 但他的作品中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苏童的这篇平庸琐碎的作品远远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3:58
悲兄:《为人民服务》和《丁村纪 事》是短篇吗?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2 14:24
说苏童平庸,说王安忆余华平庸,我不同意。我的班网上面,一位著名作家提到余华在一次笔会上“偷”了他的故事写出<<许三观卖血记>>,我立即喝道:“幸亏被余华偷了去,不然还不知道怎么被你糟蹋呢!”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2 14:3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2 07:24 PM:
说苏童平庸,说王安忆余华平庸,我不同意。

同意你这个不同意。余华的活着,多悲苦的经历啊,写得可一点都不悲苦。。。。 我觉得国外有些小说的超脱与看起来的高远,很大程度上跟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系,而中国本土的东东很少有这些,大部分是一些很朴素但很真实的理念,就我读到的小说,最多的就是道家方式的超脱了。。。

我觉得好的小说还有一个比较奇妙的地方就是,咋一看,一没啥故事情节,二没啥惊天动地的语言,可就是能钩着你一直看下去,不忍释卷。。。。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2 14:55
>> 一没啥故事情节,二没啥惊天动地的语言,可就是能钩着你一直看下去,不忍释卷。。。。

余华的东西,是那种水淹着脖子让人垫起脚跟才能喘气的紧张和压迫,没有尖声厉气的哭叫,否则你就会被呛着。他有个集子题目叫<<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2 15:0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2 07:55 PM:
>> 一没啥故事情节,二没啥惊天动地的语言,可就是能钩着你一直看下去,不忍释卷。。。。

余华的东西,是那种水淹着脖子让人垫起脚跟才能喘气的紧张和压迫,没有尖声厉气的哭叫,否则你就会被呛着。他有..

是的,现在的余华慢慢被沉淀出来,跟他前期的小说比,一下子好像变了一个人。。。。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8-22 15: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ige at 2006-8-22 06:41 PM:
谢谢先磨兄的转贴。
也许是我看走了眼,也许是角度不同,但我还是喜欢说实话。
我的读后感:

1。更明白了一点为啥在中国得奖的作家至今也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了。
2。应该把给苏童的这个奖颁给阎连科。阎的《..

悲兄, 愚见阎的"为人民服务"有类我们大学期间出来的"飞天""将军, 你不能那样做!"等作品. 容易产生轰动. 原因是满足了不少读者的窥淫欲望. 我不认为"为"的故事有普遍性. 拿偶然性的东西做小说, 必然失败. 反之我推重谢宝瑜的"玫瑰霸", 就是因为它真实, 客观, 形象可信地写出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阎是我尊敬的作家, 他写的有关他农村老家的故事, 极为震撼人心!
作者: beige     时间: 2006-8-22 16:44
先磨冷热两兄:

抱歉,可能这样比不太精确。我知道阎的作品不是短篇, 我只是想说我觉得阎的作品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力度等方面都是更有资格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品,同为国内这一代的作家, 而苏的这篇获奖作品相去甚远。 当然, 我没有读过苏的别的作品, 不敢瞎说,也不认为有一篇平庸之作的作家就是平庸的。

立蒙兄:

对于“为”一书的内在价值, 我的看法同你略有不同。 虽然阎写了师长家卧室里的秘密, 但对我(也许还有许多读者)来说, 主要的不在这里, 而在于他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军营生活, 一个有血有肉, 有诚实也有欺骗的地方, 有军人作为一个螺丝钉, 但同时又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彷徨-----

一滴水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世界。 好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 至于此文情节的偶然性,不具代表性都是事实, 但阎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能让读者(至少我是如此)感觉不到他是在编造故事。此外,那个复员军人们离开军营前夜的愤怒与失望是用损坏营房设施, 摔酒瓶等细节来表现的,非常真实。多年前我就听复员军人们亲口说起过。

阎文我只粗粗读过一遍, 但主要人物似乎还在眼前站着,许多细节至今也历历在目。 这也是我衡量能否算作好作品的一个简易土办法。 琐碎内容很多,但粗粗看完一边之后,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却啥也记不住的作品,如苏童的此文, 我是不会再去看的。

我也曾同军旅作家李存葆有过杯酒之交。他倒是很直率,说他的“花环”,“坟茔”等书所写到的军营生活不过是真实情形之万一。 这也是为何我对阎
的“为”文的大胆“直面军营生活”甚感佩服的原因。

阎的此文能在海内外广受好评, 我想,除了那些“有窥淫欲望的读者”之外, 大概也有不少人和我有类似的看法?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8-22 17:30
悲兄, 看来你我都持”虚心接受, 坚决不改”的原则. 我觉得这样好, 没必要硬求一致.
往往因为看了不同意见, 更多的人会去看原作, 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是文学批评的目的之一. 如果大家整天唱一样的赞歌, 就太乏味肤浅了.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2 17:45
我今天才进这条线。现在在上班,不敢分心,但又忍不住想插一句。

苏童的小说,我一直喜欢看,印象最深的是《离婚指南》。现在这篇只看了开头几段,还没看出味道,更没看出兴趣,倒是把大家的意见先看了一遍。就是说,大家的意见比苏童的小说还耐看。

想到一个问题。曹文轩在《小说门》里说过,中国当代小说有一种整体向下的审美倾向。他的意思是说,题材,场面,主题,都越写越小,越写越龌龊。

苏童的这篇,好像又印证了曹文轩的说法。而它能得奖,更印证了曹文轩的说法。

不知先磨君对曹文轩有什么评论?


注:等有时间,我会把曹文轩的原话贴上来,以免引起误解。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18:23
一篇小说,还可以是“毒草”呢。

比如一个男人(不管哪国)看了这篇,就以为中国农村妇女都这么“龌龊”。男人们有心计,本来可以把事情解决的,都是让她们给“搞’坏的。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8:26
曹文轩的作品我没读过,他是作家兼教授?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2 19:53
先磨君还没睡觉? 在美国,还是在法国?巴西我这里已经是21点43了。

曹文轩是作家兼教授,北大的。他的小说好像没有多大反响。学院派的写小说,好像都这样。他在文学评论,特别是小说理论上影响大一些。 网上可以找到他的小说。评论也有一些。我读过他的《小说门》,我觉得挺好。但我是外行, 所以很想听听内行人对他的评论。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20:10
江兄:我在美国。国内的文艺/文学评论家我爱读的有上海的朱大可,北大的陈源明?
还有广东的谢有顺。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20:27
 看来曹文轩是不错, 从Google找来的。

特色及评论  
  

  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学术理论专着,内容新颖同时深刻,研究透彻又有所启迪。作者以专业的知识,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不再枯燥的文学理论世界,能提高当代大学生及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素养。本书作者是北大教授,文学博导,是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的一线专家。同时,该书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在整理文集的过程中,欣喜与羞愧参半。欣喜者,一些作品一些文章,虽然过去了许多年——离现在时间最长的差不多都有二十年了,但即使现在读起来,也还能读得下去。我惊讶自己许多年前的文字与思想怎么至今还依然活着,心中甚至不免有点洋洋得意。这套文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学术性文字。收在文集中的许多文章,已经十分鲜明也十分充分地表述了我的一系列的文学主张。在文学观方面,我可能是属于那种比较古典又不免有点偏激并很难被说服的人。  


 本书目录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经验
第三章 虚构
第四章 时间
第五章 空间
第六章 悬置
第七章 摇摆
第八章 风景
第九章 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在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大水》、《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15种。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面对微妙》、《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文学论集》等。主编《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50年中国小说选》、《50年中国儿童文学选》、《现代名篇导读》、《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等。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等学术奖和文学奖30余项。
作者: beige     时间: 2006-8-22 21:32
好一个 “整体向下”论!!

我一直有类似的看法,但孤陋寡闻,从来没有想到过有这样妥帖的一个“专业术语”。谢谢江兄介绍曹先生的高论。

再就苏童的这篇说句外行话。拿过来扫一眼此文,一个个段落那样冗长拖沓,先让人望而生厌, 再粗略一看内容更是委琐。此外,题材,场面,主题,人物,对话等等, 都显得十分----- 说白了就是“土得掉渣”。其实,真正好的乡土文学不应如此, 也并非如此,可惜类似此文的国内“名作家”的作品比比皆是。从当年的李有才板话龙须沟到今天的红高粱黄土地大红的灯笼到英雄,几十年来中国文学艺术界里非假即土, 或既假又土早成歪风劣气,而至今愈烈,也许这正是促使曹先生得出上述精辟结论的文坛颓势。

此文能获全国性大奖,说句看到匪夷所思的抽象派艺术品时常想起的大实话, “不知道作者评奖者还是-----谁的脑子有毛病?”

但愿不是我, 哈哈----- 更但愿伊甸文坛的大趋势是“整体向上”!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anshengjiang at 2006-8-22 10:45 PM:
-------曹文轩在《小说门》里说过,中国当代小说有一种整体向下的审美倾向。他的意思是说,题材,场面,主题,都越写越小,越写越龌龊。
苏童的这篇,好像又印证了曹文轩的说法。而它能得奖,更印证了曹文轩的说法。


作者: hotel     时间: 2006-8-22 21:53
对文学理论应该持审慎的态度,不能强调过了头。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有一个先后次
序的问题,创作在前,理论在后。但是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成了主题先行,
理论先行,会使人写出滑稽愚蠢的作品。文学作品中最为宝贵的内核是其鲜明的个
性,用所谓的理论去套去模仿,一定是劣品。文学创作说到底,是一种非常个人化
的活动。

优秀作家最为依仗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就是悟性,而不是受某些庸俗文学
理论的干扰,去追求那些时髦的东西,到头来丢掉了自己最宝贵的特色。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6-8-23 07:56
全篇砍掉三分之一(如介绍家族背景等),应该对整体没有什么影响。

结尾的“发疯”高潮,人为的设计痕迹很重,并不如一些人评论的“冷静”。

矮子里面拔将军,于是中彩。

另:hotel 的评论精辟。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ige at 2006-8-22 22:32:
好一个 “整体向下”论!!
我一直有类似的看法,但孤陋寡闻,从来没有想到过有这样妥帖的一个“专业术语”。谢谢江兄介绍曹先生的高论。
再就苏童的这篇说句外行话。拿过来扫一眼此文,一个个段落那样冗长..


作者: 文章     时间: 2006-8-23 08:20
我觉得对於<堂兄弟>的见仁见智反映了业余写手和普通读者跟专业评论人员之间的差距。

业余写手和普通读者的很多观点受其阅读兴趣左右。比如我就不太喜欢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般情况下只要有选择余地我都尽量躲开。

但在专业评论员那里,题材是次要的,主题,内涵,思想性,写作技巧等才更重要。就象尚大哥说的,在他那里,没有题材,只有好赖。他们心里有一把尺子,拿着去量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专业评论员觉得是鸡同鸭讲,业余写手觉得他们在玩弄理论术语,用理论套作品。

我觉得吧,我们写手还是应该虚心一点,从他们专业化的评论里学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毕竟能遇见对文学理论有如此造诣的专业人员是可遇不可求的。
作者: beige     时间: 2006-8-23 10:50
立蒙兄:

  你说得非常对。切磋论文时,我一向觉得应当“尊重别人的意见,也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因为种种外在原因而违心地大唱赞歌。 当然,这不等于顽固不化地固步自封。“虚心接受, 坚决不改”也有例外的时候。当改则改,不当改则不改,一切以自己的诚实判断为原则。

论文如此,做人亦当如此。不记得谁说的了,“人活着就要活得痛快------”如果成天连说话论文都要瞻前顾后吞吞吐吐地, 还有什麽“痛快”可言?你说是吧?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余立蒙 at 2006-8-22 10:30 PM:
悲兄, 看来你我都持”虚心接受, 坚决不改”的原则. 我觉得这样好, 没必要硬求一致.
往往因为看了不同意见, 更多的人会去看原作, 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是文学批评的目的之一. 如果大家整天唱一样的赞歌, 就太乏味肤..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3 13:18
今天总算看了一遍苏童这篇小说。感觉就是两个字:隔膜。就如同我前几天看DVD断背山。我也在农村待过,但怎么也想像不出我认识的那些农民会像这篇小说里的两家人那样心胸狭小。这两家人的思维与行为,就像断背山里的那两个同性恋一样令人难以理解。 或许,如今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就是这样。所以,苏童得了奖,他写出了一种存在主义状态,一种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中国人的幸事。

我得备课了,晚上有四个小时的固体力学,明天接着聊。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3 13:34
江兄:你用葡萄牙语授课吗?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3 14:14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老人家这话早讲了40多年,有远见啊。。。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3 20:24
先磨君:

刚讲完课,讲得我头痛。是用葡萄牙语,但我还说不好。学生懂事,不难为我,也就凑合了。

想到一个问题:你在美国,是怎么保持法语的?

我7月份回比利时,发现有这个问题,法语退化,尤其是反应退化,一张口,先冒出来的竟然是葡语。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3 20:3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3 07:14 PM: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老人家这话早讲了40多年,有远见啊。。。

尚兄敏感。想想的确是的,苏童这篇很有些王蒙《坚硬的稀粥》那种影射味道。看看这篇里的农民,都过的是些什么日子啊? 没肉吃,没干饭吃。除了打肿脸称胖子,借钱盖了两栋砖房以外,日子跟20几年前一样苦。改革,改革,改个鸟革!

苏童恶毒!

可怎么竟能获奖的呢?风向变啦?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3 20:39
我在电脑上常看法语电视新闻。学语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累了就到这里来消遣
一下。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anshengjiang at 2006-8-23 09:24 PM:
先磨君:

刚讲完课,讲得我头痛。是用葡萄牙语,但我还说不好。学生懂事,不难为我,也就凑合了。

想到一个问题:你在美国,是怎么保持法语的?

我7月份回比利时,发现有这个问题,法语退化,尤其是反应..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25 11:36
贴错地方了,贴到这里来更合适。

苏童的《堂兄弟》里那四个人物都写得十分好,十分的中国人,但我读后觉得还少挖了一层。使人同情使人恨,却不能使人爱。身处樊笼的无奈写到了,心灵感到禁闭的痛苦也写到了,虽然没有写够。没有挖到的那一层是一颗要挣出樊笼的心。有了这颗心,这个人就可爱了,能否挣出樊笼都不重要了。

我为什么喜欢斋主老兄的小说,就是因为他努力地挖出人物的心来给读者看。无论是背面,河东四子,还是小一点的水烟,都有这个特点。小说人物没有这个心,充其量是个典型人物,就像堂兄弟里的人。有了这颗心,就超越典型人物,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就像鲁迅的阿Q和王小波的王二。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5 19:37
大家注意到了这一句吗?这难道不是爱心、向上、怜恤、体贴等闪烁着人性美德的亮
光吗?
----“德臣媳妇过来送那碗肉的时候,敲门敲了很长时间。”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25 20:0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5 07:37 PM:
大家注意到了这一句吗?这难道不是爱心、向上、怜恤、体贴等闪烁着人性美德的亮
光吗?
----“德臣媳妇过来送那碗肉的时候,敲门敲了很长时间。”

或者是在斗气?‘你不开门?老娘偏要让你闻到这肉味儿!’  ;)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5 20:2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5 08:37 PM:
大家注意到了这一句吗?这难道不是爱心、向上、怜恤、体贴等闪烁着人性美德的亮
光吗?
----“德臣媳妇过来送那碗肉的时候,敲门敲了很长时间。”

傻先磨,

这就象我每次把你“气”的半死。然后说一句:先磨,祝您好心情!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5 20:25
德臣媳妇确实是来送肉的。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八十一子 at 2006-8-25 09:07 PM:


或者是在斗气?‘你不开门?老娘偏要让你闻到这肉味儿!’  ;)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25 20:2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6 01:25 AM:
德臣媳妇确实是来送肉的。

Yes, 要不就不会"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了......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5 21:36
所以,不能说这篇小说有一种整体向下的审美倾向。兰若搞文科更合适。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兰若 at 2006-8-25 09:29 PM:

Yes, 要不就不会"让德臣媳妇后来又记了她半年仇"了......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6 18:41
我在煮牛肉汤,在等待的间隙中,抄了以下文字,算我没食言:

大场面与小场面(摘自《小说门》,曹文轩,174页起)

场面有大小之分。有些小说家擅长于描写大场面,而有些则擅长于经营小场面。若简单地轮两者价值之高低,恐怕是不合适的。托尔斯泰一辈子都在写大场面,而鲁迅一辈子都在写小场面,但他们都获得了成功。俄罗斯出了许多描写大场面的小说家,与俄罗斯辽阔广漠的文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与欧洲时尚是连在一起的。那种时尚是一种贵族时尚。而贵族气息的生成,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大场面。中国的优秀古典小说中,也有几部是写大场面的,例如《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但是,就整个中国时尚来说,却充满了平民趣味。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似乎也未形成一个贵族阶层。土财主们与骨子里仍然是土财主的二、三流资本家,无论是他们的生活情趣,还是他们的美学情趣,基本上还是一种平民情趣。这种情趣被后来的一些农民思想家用另外的名目进一步强调,时至今日,简直已深入民族骨髓了。回顾这十几年的文学,我们将会看到:绝大部分中国小说家,甚至连三十年代的小说家的那种还颇为高雅的趣味都没有了。他们总是将目光盯在简陋的、粗朴的生活情景上。他们津津乐道地去写贫穷与困苦,去写那些猥琐的动作、不高雅的情感表达方式,去写愚昧无知,去写一种庸俗的情趣。为了与这种生活对应,他们在写作时,放弃了文化人的情趣,尽力在心中去体味平民式的感觉。长期如此写作,使中国作家本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雅趣。

平民情趣,导致了中国小说家对小场面的选择。平民情趣本就生长于小场面。这种选择,在鲁迅时代,由于他们本人的高贵思想以及高雅的趣味,从而一直使之免于了恶俗,而当下的小说家们,却将大部分小说带进了小场面,并且是那些只能产生恶俗的小场面:土窑洞里的乱伦、臭水沟旁低矮的茅屋里的蒜臭、阴暗潮湿的仓库里的偷情……。我们讲过,场面大小与价值大小无关。但,我们这里又看出了一点:小场面很容易成为低下的生活情趣与美学情趣得以泄漏的场所;而大场面恰恰是由于它的宏大,则难以使它蒙受此种情趣。就美学而言,大容易产生美,而小则容易产生丑,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小说家,可以不具备“大场面意识”——他还是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顺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却不能没有这一意识。因为,它毕竟是与“大家”、“大师”这些概念有一定关系的。全体作家长久地迷恋于小场面,只限于对小场面进行描写的操练,将会与一些很重要的概念——诸如“壮丽”、“大气”、“恢宏叙事”、“鸿篇巨制”无缘。而这些概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整体来说却是重要的。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6 21:34
中国文学里,写大写小的都有。大的,不说了,且说小一点的,和写猥琐的。

《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不乏这些刻画。

西方文学里,写大写小也有。《圣经》,《包法利夫人》,《十日谈》,劳伦斯作品里写妇人与仆人的偷情,等等,恐怕也在这些不堪之列。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也写了不少偷情之类。就因为不在臭水沟旁,土窑洞里,这偷情就不丑陋些?我们农民,就是想,也没有机会在爱琴海旁,把偷情做的更风雅些。

仍然是歌德和缺德描写之争,虽然缺少了政治因素。《市长来了》一篇,也是写小写丑。

余华的《活着》,有丑,但也大气。

下面这些句子,我无法忍受。批评家可以这样武断说话的?

〉〉在鲁迅时代,由于他们本人的高贵思想以及高雅的趣味,从而一直使之免于了恶俗,

为什么当代的就不能有高贵思想以及什么什么,就不能写小?即使写了,也不容易成功?

〉〉就美学而言,大容易产生美,而小则容易产生丑,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不言而喻?话能这样说吗?反过来难道不成立?

〉〉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却不能没有这一意识。

如何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谁有资格来衡量?能说哪个国家的文学,比另外一个国家的好?怎么互相比较?数奖杯数?

〉〉因为,它毕竟是与“大家”、“大师”这些概念有一定关系的。

是否只有“大家”、“大师”才能写?大作和大家大师,谁先谁后?


没有机会,不然我倒是真想见识这位评论家是怎样写大的。毕竟,人家也不是就像我这样坐而论道的。

这一段话,就这一句话(就美学而言,大容易产生美,而小则容易产生丑,是不言而喻的。),就要引我说,什么玩意儿,把我们当教徒了。

比这更可惜的,连江岩生都信上了。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7 09:52
yuyue兄:

很高兴在这条线上遇见你。我和你经常所见略同(当然,在你之后)。举个例子。在评论82-28时,你说,这种事儿不能说,一说就俗。

天地良心,“一说就俗”,就是我当时脑子里想过的原话。那是有一天,我失业在家,在菜园里侍弄韭菜时想到的。看到你的评论时,我大吃一惊,怎会有这样的巧合?

前不久,读过你的关于蒋国兵自杀的看法,也深有同感(不过是什么同感,已经想不起来了)。

回到曹文轩的这段话上来,我觉得,不能把他说的绝对化。对此,他自己在书里也反复强调。只是我嫌累,没把他说的都敲出来。但他在以上两段话里,已经说出了一个普遍现象:中国文学里的场面越写越小,人物越来越委琐,中国文学是向下看齐的。

譬如说,我们这个论坛上的人,有好几百吧?都喜欢思考问题,格调都比较高雅,每天吃饱了撑的,要考虑许多虚无缥缈的事情。可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中国小说里,你找得到吗?

中国小说里,比比皆是的,都是些什么人?是《活着》里苟活的富贵,是《等待》里18年搞不定离婚的孔林,是苏童《堂兄弟》里整天为屁大点儿小事争风吃醋的德臣和道林。你要是读过何典的《土楼》(新雨丝获奖小说),你一定会有更不堪的感觉(何典兄要是也来本坛,请不要生气)。

一个外国人,如果只是从文学里了解中国的话,他一定会觉得奇怪:那个一千年前逼上梁山,一百年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民族,哪儿去啦?

失了造反的豪气也就算了,人都怕死,越来越怕死,这可以理解,因为生活越来越小康。咱退一步想,在当代中国小说里,你能找得出一个每天读些书,想些问题,格调高雅一点的人吗?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没有,一个都没有(不包括本坛上的小说)。就连王小波也不能免俗。王小波本人可算是中国第一高雅之士,但他笔下的王二,是个什么样子?(《黄金时代》里的)王二从来不读书!

为什么会这样?曹文轩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答案。我想,他说的有道理。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7 10:31
曹文轩的<<红瓦>>读过,印象不坏但也不深,他有些零散的随笔评论,比如谈到毛姆,写得不错,但是看他的大块文章,论述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等等,感觉架子摆在了那里却没有太多深度和新意.当然和北大或者其他文科里的教师相比曹文轩有才华和思想.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7 11:0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anshengjiang at 2006-8-27 02:52 PM:
yuyue兄:

很高兴在这条线上遇见你。我和你经常所见略同(当然,在你之后)。举个例子。在评论82-28时,你说,这种事儿不能说,一说就俗。天地良心,“一说就俗”,就是我当时脑子里想过的原话。那是有一天,..

哈哈,岩声老乡加老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在为我的yuyue老乡加老弟背黑锅涅--菊子还有其他人都认为yuyue是你的新马甲,连我也觉得是呢!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7 11:35
是呀!是呀!尚兄。我有时也怀疑,yuyue是不是就是我?怎么我想到的话都被他说了?可那段时间,我不写帖子。我在奔小康。那么,是我梦游啦?夜半三更,起床上网,写了帖子,复又睡下?但我好像没有梦游的毛病。因为如果有的话,我这会儿不可能在这里写帖子。我早摔死啦。1967年武斗的时候,我天天上四层楼顶睡觉,半夜三更,站在楼顶边,朝下撒尿。

很想看到yuyue兄的文集。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7 13:4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anshengjiang at 2006-8-27 04:35 PM:
是呀!是呀!尚兄。我有时也怀疑,yuyue是不是就是我?怎么我想到的话都被他说了?可那段时间,我不写帖子。我在奔小康。那么,是我梦游啦?夜半三更,起床上网,写了帖子,复又睡下?但我好像没有梦游的毛病。因..

江兄过奖,不敢当。当初被人误认,为江兄,为吴倪语,均使我感到光荣。所见略同的时候是多的,不然也不会引人误解。脾气上恐怕也类似,认真,率直,no-nonsense,眼里不带沙子。比不上的,是我更促狭些,好里说,是更佻达些。

这几天,园子里有些乌烟瘴气。我担心之余,也积郁了些恶气。因此,说话没轻没重的时候不少。冲撞之处,各位多担待。

江兄赞同所谓的写下论,我是不以为然的。中国人在世界的印象,论不到他的文学作品来背这个黑锅。美国人在世界的印象,与他的文学作品更搭不上界---甚至比不上好莱坞里塑造的,假的,永远会赢的英雄形象。像John Wayn演的连篇累牍的西部片。

先不说从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去对这个民族作判断的法子的是非对错,即使可以因此判断,是不是全写伟大光荣正确,就能为国为民争光?如此,这事情就算办得太容易了---甚至不值得申奥,花那么多的冤枉钱。

以《金瓶梅》里的司门庆为例。猥琐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妨碍全书写风情,世俗,对当时社会的白描,很真。是更高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潘金莲也是这样,让我们恨,可怜,让我们为她受到的社会不公正而愤怒。

有人写了《理想国》,想像的和我们伊甸园里差不多,我们甚至从中感到真实---因为符合逻辑,想像。但其时满不是这回事,这几天的风雨,噪音,我们都有些感受。《金瓶梅》的写实,在我眼里,就等同于《理想国》里的写虚。甚至更让人感到描写的迫切,因为有生活,社会在那里,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反映社会,人生,帮助我们认识自身。

其实,我感觉,对人,民族的认识,最好从通性上看,用进化的眼光。哪个民族,个人,总跑不了人的劣根性。千秋万代,这些人的劣根性,难以改变,就像林肯说过的那样。如此理解文学人生,我们对文学人生的态度,会释然的多。

写大写小,各庄有各庄的高招。《红楼梦》写四大家族,虽然重点是写贾府。《金瓶梅》写一门妻妾,都是反射社会,因小见大。荷马史诗,波澜壮阔,写的不小,成功。但不能只有荷马史诗一味的作品,不然我就受不了。

一句话,不从文学作品里去读民族性,不如从中去读共有的人性。如果光从文学作品入手,明天有个人跳出来,说你中国的衣裳,怎么能那样设计,那样穿,从中看我们的小,我们怎么办?

下面谈中国文学的现状。简单说我的印象。

当下以及这几十年,中国文学乏善可陈。高行健写得如何,见仁见智,但以我看,多少给了些我们一些面子。专制制度对文学艺术的扼杀,是高效的。从今天的俄罗斯的文学现状,也可以说明。沙俄时代,以及专制时代的早期中期(创作家有老本可吃),那是怎样的繁华景象!此后,是万劫不复,到今天也没有缓过劲来。人家呼吸自由空气,也已经是有年头了。

不能写黑暗,直面人生,像我们园子里这些天,都是好好好,互相吹拍,用外交辞令,不能期望水平有提高。我们的文学,存在状态也类似。专制还在,很多有见地的人,不能写,损失连营。风气不好,是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需要浸入骨髓的人文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在专制下生长于斯几十年的作家来说,人参果,唐僧肉一样的稀罕。没有这类思想,写得再大,也是枉然。《李自成》写得不谓不大了,《艳阳天》写得也不小,但不能说成功。因为作家的眼界,多多少少已经决定了他作品的价值。

怪今天的中国文学,海外文学不繁荣,不出大作品,我理解,就像我女儿老是怪我不是百万富翁。

待以时日,总有人会成为百万富翁。认真挣钱的人,生意当生意做的人,总在那里。

江兄比我稍长。武斗的时候,我是小屁孩。看别人用一头红,一头白的水火棍,逼老师下跪,心里羡慕的很。此前有人谈需要不需要忏悔,我觉得十分需要---起码因为这羡慕本身。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08:43
我就不敢轻易写“小人物”。没有“悯世悲天”的心胸,反而会“糟蹋、侮辱、误解”了这些“苦难、不幸”的人们。

所以我写“中人物”,可上可下。过程中,好像能感觉在“提升”自己,对人对已都有益啊。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