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简爱”的胚胎:评《我是范雨素》 [打印本页]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7-5-2 11:04     标题: “简爱”的胚胎:评《我是范雨素》

“简爱”的胚胎:评《我是范雨素》

廖康


朋友在微信上传来当红作品《我是范雨素》,我草草看了一遍,没觉得多好。又有朋友接二连三地推荐,令我再次认真读了一遍,还是没有看出它像有些人追捧得那么伟大。但我看到了作者的素质,看到了作者的潜力。我认为作者还远远不是夏洛蒂·勃朗特,但我看到了她这篇自述与《简爱》的神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式《简爱》的胚胎。然而,若想孕育、生出一个名著婴儿,母亲还需要营养、保胎、关爱、孕期操练和分娩磨练。

所谓神似有三:自尊、自强、怜悯。范雨素的自尊似乎更强于简爱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虽然也穷苦,但她毕竟出生于富贵人家,只不过家道中落,寄养给亲戚,并被送往孤儿院。可是她毕竟无须做重体力活儿,还得到了相当正规的教育:文字、宗教、音乐、美术、女红等各方面水平无异于维多利亚时期大多数其她淑女,足以和当今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媲美,堪称精神贵族。这仅是书中的主人公,作者在现实中的境况还略强些。勃朗特在牧师家庭中长大,没有去过孤儿院,是在教会学校受的教育。而《我是范雨素》基本是写实自述,作者只是初中毕业,从“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她大约教了八年书,然后便来北京闯荡,远不如简爱或勃朗特的教育和工作条件好。但她的自述反映出她有同样的自尊,劳作之余,她也有精神追求,不甘平凡,把自己较土的名字“范菊人”改为“范雨素”。她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只要有书看,她“感到一餐啃两个红薯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她“八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自己为自己自豪”,与爱看书的简爱或勃朗特一般无二。

范雨素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她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周游世界,穿梭古今,在脑子里把小说《梅腊月》改编导演成电影上千遍。相比之下,雇她当保姆的某富豪家的小三 “如夫人”贫穷得只剩下钱和美貌了。她在半夜“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犹如《简爱》中讨罗彻斯特欢心的布兰琪·英格兰。不难想象,“如夫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得到范雨素的尊严。我们都知道,罗彻斯特爱上简爱,不是因为她漂亮,而是因为她有自尊,有独立人格,她的“小脑袋里有个人见解”。范雨素的独立人格和个人见解在她的自述中俯拾皆是:看到人的屈从,她说:“我就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看到城里人欺负乡下人,她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在众人炫富的环境中,范雨素根本不屑于和他人攀比,也毫不羡慕别人的富有。她在精神世界里得到的自尊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说到皮村前村委书记的苏格兰牧羊犬和藏獒时,她幽默地写道:“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孩子会看书后,她“陆陆续续去潘家园,和众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为啥买了这么多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论斤买太便宜,二是这些进过废品收购站的书太新了,很多都没有拆下塑封。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那些把精装书买来装饰书房的富人,由此可以瞥见一个精神贵族的心灵,应当惭愧。

范雨素的自强绝非自吹,而是在描述母亲和自己的生涯中自然反映出来的。她的母亲是一位靠体力劳动为生的农村妇女,父亲不中用,“屋里五个娃子,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大哥喜欢文学,母亲不怕村里人鄙视,也无论成功与否,竭尽全力支持他。大姐得了脑膜炎、智障了,母亲竭尽全力给她治,“从来没放弃过。”二姐得了小儿麻痹症,母亲竭尽全力给她治,“一直治到12岁,腿开了刀,才慢慢好转。”二哥少年得志,但赌钱借了高利贷,丢了官。母亲没有抛弃他,而是竭尽全力劝慰他,帮助他。“有母亲的爱,小哥哥坚强地活着。”当国家“建郑万高铁的火车停靠站”,用较低的价格征收村民的土地时,母亲八十一岁了,还“跟着维权队伍,去了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请愿,被维稳的人把胳膊拽脱臼了。

范雨素佩服她母亲的自强,也继承了这一特质,尽管“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但她的自述有自嘲,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更多的是展现了一个底层女子不息的奋斗历程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她不仅学习好,而且胆大,“十二岁那年的暑假,”她独自去海南岛闯荡了三个月。干了这件被村里人认为是很丢脸的事后,母亲和二哥为她谋了一份民办教师的差事。才十二岁,她就在一个偏远的小学当上了教师,干了八年。这让我想到简爱在孤儿院的艰苦生活和反抗强权、不屈不挠的经历。范雨素在乡村教学不仅反映了她的自强和强大的能力,也反映了偏远地区缺乏教师到了什么地步。她遇人不淑,丈夫家暴,但她没有哭天抢地,只是平静地离开那个男人,自己带两个女儿生活。她辛苦打工,她们“健康快乐地生长”。现在,大女儿已经通过艰苦奋斗成为白领。她自己有时间就用纸笔写长篇小说《久别重逢》。

范雨素的怜悯表现在她对境况不如己者的大爱。所谓怜悯,我是指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这本是“人皆有之”的情怀,但在等级社会中,在贫富悬殊的社会中,在道德缺失的社会中,却是稀有的品质。如今,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向钱奔去。农民进城打工,把孩子们留在“无妈村”。范雨素说这些孩子是最惨的,“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然而,她并非一味指责这些孩子的父母。她理解他们的无奈,那是因生活所迫而做的痛苦抉择。她同情道:“凡是养过猫、狗的人都知道,猫狗是怎么护崽。同理,人是哺乳动物。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哪怕是对那位小三范雨素也没有蔑视或嘲讽,而是用“如夫人”这一古语委婉地表示她的地位。在道出“如夫人”有失尊严的生活后,范雨素还是尽力去理解她,开脱她:“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 范雨素自己在北京的生活过得好些了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向弱者“传递爱和尊严”。她想到的是“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她要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范雨素的大女儿继承了这种怜悯,“每天下班后,她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注意,她是“双手捧着饮料”,可见她不是居高临下地可怜那位流浪奶奶,而是尊敬地向她表示大爱。这与白桦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中的讽刺“如今我翻身了,当了王,要抓紧时间加倍享受,把卧薪尝胆所受之苦来补偿”形成鲜明对照。白桦当然是讽刺文革后一些获得解放的老干部。范雨素则是表达一个走出苦难者的心愿,与简爱得到大笔遗产后的作为遥相呼应。

尽管《我是范雨素》有如此之多与《简爱》的神似之处,尽管范雨素的文笔平实、干净,但这篇自述还远远没有达到小说《简爱》的水平。那些夸张的评论大有捧杀之势,对作者害大于利。其实,范雨素这篇更像是一个自传的大纲,每段都可以发展为一章,进一步用大量细节来描述具体过程。当然,写起来并不必拘泥于真实的自传,也可以写成《简爱》那样的小说。设局谋篇、人物塑造和发展等等空间还很大,需要提升之处还很多,文字也需要提高,不仅限于书面表达,更需要把自己生活中活的语言写出来,用创新求美的文字来表达她的自尊、自强和怜悯。范雨素自己也说她正在写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基于这篇大纲之上?希望这个具有健康基因的胚胎能够长成一个漂亮的婴儿。

2017年4月29日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