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西雅图被评为“文学之城”,请教各位大侠说说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youming     时间: 2017-12-2 19:08     标题: 西雅图被评为“文学之城”,请教各位大侠说说看法。

有个朋友告诉我,西雅图被评为“文学之城”,你知道吗?请你说说看法。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难说出什么看法,因为我对西雅图的主流文学孤陋寡闻,只能说点滴感想。
   据西雅图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31日宣布,西雅图被授予“文学之城”称号,成为该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成 员。西雅图由此与爱丁堡、都柏林、克拉科夫、巴格达、蒙得维的亚等28座世界城市一同成为 了“文学之城”。
   不少人可能有的没有听说过国际上有个“文学之城”。“文学之城”(City of Literature)计划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一部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推出的。
   根据维基百科的阐释:要被批准为文学之城,需要满足如下标准:
    一,出版的质量,数量和多样性。
   二,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关注国内或外国文学的教育方案的数量和质量。
   三,文学,戏剧和/或诗歌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举办促进国内和外国文学的文学活动和节日。
   五,存在图书馆,书店和公共或私人文化中心,保存、推广和传播国内外文学。
   六,出版业参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语言和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学作品。
   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参与促进文学和加强文学产品的市场。
   西雅图正是满足了以上的标准,才有这个荣幸。我想,西雅图的很多华人,应该对对西雅图的“文学之城”都做出了贡献,在这七个标准中,据我知道的,选择几个说说看法。
大家请看第二个标准: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关注国内或外国文学的教育方案的数量和质量。
   我们把着眼点看在“外国文学的教育方案”上。我们的“中国文学”在美国就是“外国文学”,西雅图大专院校肯定有一些“中国文学”教育方案,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情况,只能说说西雅图的中文学校。西雅图的不少中文学校发展很快,教孩子学中文基础课程,就可以使他们热爱中文,以后有机会写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文文学作品,或者英文文学作品。西雅图的一些高中也有中文课程。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的中文课程,都有中国文学的成分。比如说,老师都教孩子们读写中国诗歌和故事,就是中文的儿童文学。像伊万卡的女儿中文讲的那么好的美国孩子,在西雅图也不少,这就是中国文学在初等教育取得成效的几个例子。
   看第四个标准:举办促进国内和外国文学的文学活动和节日。
   国内的文学活动,就是指美国,我们就不说了。外国文学的文学活动和节目,我们来看看中国的部分。莫言也曾经到西雅图访问和讲课。哈金和巫一毛多次来西雅图举办新书发布会。他们的作品都是英文版的,这种活动影响较大。我在西华报上还看到西雅图还有一些华人用英文创作文学作品。我也曾经看到在市中心图书馆举办过中国文学笔会和新书发布会,有不少美国人参加。中国文字的文学作品只能是在西雅图的中文报刊和电台有一些介绍,但是影响不大,因为中文的读者少。
   看第五个标准:存在图书馆,书店和公共或私人文化中心,保存、推广和传播国内外文学。
   这个标准要谈谈就比较容易了,西雅图各个图书馆都有很多中文文学书籍,而且有的是在中国大陆上看不到的文学作品,喜欢中国文学的人可以在西雅图的各个图书馆一饱眼福。
   看第六个标准,出版业参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语言和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学作品。
   有的华人出版了中文文学作品,但是还不能翻译成英文,因为翻译的难度太大。中国的文学作品,就说长篇小说吧,只要其中有中国古典诗词,要翻译成英文非常难,尤其是那些格律诗和对联,那些平平仄仄的翻译变成英文就变样。
  我曾的朋友经就把自己写的一部中文长篇小说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这位老教授用英文翻译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但是他看了这位朋友的书之后,他说难度太大,里面的古代诗词太多。我也曾经请教一位英文教授“缕结同心”和“缕织同心”翻译英文的区别在哪里?他一时说不出来。但是这个区别,正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要点。中国文学的翻译非常不容易。所以除了名著,我们还是很少看到用英文写的中国文学作品。  
   伊甸文苑就有不少好的中国文学作品,期待在翻译上有个突破,让美国人民看到更多的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这里作家的作品。
   就聊到这里,想不出什么话可写了。有请各位教授学者赐教!也请教各位大侠说说看法。比如,不少华人文艺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这算不算是文学活动呢?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7-12-4 20:56
自然是件好事情,可以多参加一些活动,与人交流,获取信息等。
作者: youming     时间: 2017-12-4 22:46
是啊!有条件的话要多多了解西雅图的主流文学。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