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调侃文学术语 [打印本页]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1-8-15 18:09     标题: 调侃文学术语

调侃文学术语

廖康



• Aphorism: 自以为是的小聪明短句子,可能会让读者似曾相识地笑笑,随即就忘得一干二净。因而别人可以换种说法,再写一遍,取得同样效果。

• Apostrophe: 在高贵的文学殿堂里,你要是把它当作撇号,可就太小儿科了。这可是呼唤某位不在身边的大人物,或者连气都不会喘的东西,与之交谈:“桌子啊,你怎么这么平?”丘吉尔那榆木疙瘩想不通,为此挨过小学老师的骂。

• Applicability: 文学作品可不属于作者,您爱怎么应用,就怎么应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借古讽今也好,利用小说进行反党也好,都不是我们的发明。

• Bete noire: 英国被法国征服并统治过,文学中很多术语喜欢沿用法文,透着附庸风雅。这个词如今在政治上可是双重地不正确,凭什么说“讨厌的家伙”是黑东东?

• Bildungsroman: 英文属于日耳曼语系,有些术语照搬德文,但似乎只显得厚重,没有附庸之嫌。这青春成长的故事,不管当年多么艰辛,回忆起来也蛮浪漫的,难怪有人高喊“青春无悔!”

• Bowdlerize: Thomas Bowdler 把莎翁的脏话都清除了,因而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成为了动词。如果“程乃删”当了主编,也来维护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有可能同样名垂文史。

• Byronic hero: 我们中国文学里的英雄人物都是四平八稳,为国为民而牺牲个人的,所以没有拜伦式的英雄,除非你允许我在非官方认可的作品中举例。

• Caesura: 在一行诗中,顿步要是顿错了地方,您就别再管它叫“五绝”呀“七律”什么的了。比如:“扬子江 入海,红太阳 下山”,您叫它自由诗,我没意见。

• Death of the author: 这可不是给文学家发讣告,而是说文学作品不一定是作者的生涯写照。我不过就是写了个故事,评论家们,你们就饶了我吧。我还没死呢。

• Denouement: 读“逮奴忙”,干吗非得用法文呢?也许这种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 Didactic: 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可是好的,甚至是必须的,在西方则类似说教,是大忌。

• Epigraph: 有些作者喜欢在自己的作品开头引一段名人的话语。文革中我们引用毛主席语录太多次了,现在,这种写法已不太时髦。

• Epistolary: Pamela是第一部书信体的英文小说,很多人甚至认为那是第一部真正的小说。不知道他们凭什么认为Robinson Crusoe不是小说?书信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其实也是编的。难怪Henry Fielding 写Shamela 揭露Samuel Richardson的主角伪善。

• Fin de siecle: 我们至少经历过两次了,下次可等不到世纪末了,据说是2011/5/21。

• Foil: 红花总要绿叶扶衬。

• Hamartia: 我们的高大全革命英雄可没有悲剧过失,只有学毛著没有学到家的时候。

• Heresy of paraphrase: 这可不是一般的胡扯,而是新批评的理论之一,认为诗不可能完整诠释,一说就减少其义了,也就是胡扯。诗乃意象整体,意象大于概念。诗是一种存在,必须完整地欣赏。现在,这种存在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没人说,甚至没人看了。

• Hubris: 也可以拼作hybris, 中文拼作“孤芳自赏”,是当代诗歌最显著的特点。

• Humours: 古希腊和罗马人认为人有四种体液:红、黑、黄、白,比例失调就有病,适中则健康,就顺气,就诙谐。所以幽默是内在的,不是学来的。我们有五行,还多一种呢,天人合一呀。

• In medias res: 故事要从中间讲起,从吸引人的地方开始。来龙去脉以后再通过插叙、倒叙、对话、意识流什么的补上。千万别从头至尾地讲故事,谁有兴趣看你小时候撒尿和泥的经历?

• Intertextuality: 上面提到的英文最早两部小说Pamela和Shamela就有互文。Richardson描绘他的女主角多么有品行,主人百般调戏,也不让步,最后主人只好跟她结婚了。Fielding把她的名字换一种拼法,让读者看到这个女子多么伪善,竟然跟这样没品行的主人结婚。

• Irony: 在太平盛世、和谐社会里,我们对此太熟悉了,甚至有“被自杀”。

• Literary agent hypothesis: 这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你“我编的故事是真的。我不过是陈述者,把真实发生的事件告诉你们”。还记得《茶花女》的开头吧?但如果你把作者告上法庭,他就会说:那不过是一种文学手法,蠢猪!我的书可是放在杜撰类卖的。

• Magic realism: 讲故事讲得高兴了,会舞之蹈之,甚至会更浪漫、更夸张一点,跳出这个世界,魔幻一番。现在,似乎经常魔幻,都没功夫写实了。

• Malapropism: Sheridan 的戏剧The Rivals 里有个人物Mrs. Malaprop, 她喜欢用大词,可是经常用错,类似“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真实罄竹难书啊!”

• Meiosis: 英国人喜欢大题小作understatement,作为文学,怎么说都行。可现实生活中,我要是得了脑膜炎,你可别跟我说:“你染上一种特殊的感冒,它的死亡率有一点高……”

Meta: 这可不是“超”或形而之上,而是指自身,比如meta-jokes就是关于笑话的笑话。中国有门学科叫“史学史”,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出现“史学史之历史”?

• Mise en scene: 又是法文,还拿电影术语来表达文学作品的背景,真是本末倒置!

• Picaresque: 哪个男孩不喜欢冒险、打打杀杀的故事?

• Purple prose: 哈,这押头韵的,猫咪呜呜般的叫声才是英文本土的好词。可是不管什么场合都这么滥觞一通,就华而不实了。

• Roman a clef: 唉,法国人先写了,英文只好沿用。看来利用小说反党,不是一大发明,外国早有了。文学家可恶啊!说是杜撰,却提供了一把钥匙,引导读者往那方面想,可你要告他,他就以小说为名来辩护。没有文字狱行吗?那文人可真要成为无冕之王了。

• Scene a faire: 又让法国人占先了,不过你要是说scene that has to be made也显得罗嗦。比如间谍小说,似乎就非得有:美女、暗杀、连环计、飞檐走壁、先进武器什么的。

• Sobriquet: 英文明明有nickname,用这法文字实在是附庸文雅。其实有什么可雅的?原文的意思就是“傻小子”,外号可不一定都这么难听。有些人的外号比真名还著名,不信您问问美国人,有谁听说过铁木贞?又有谁不知道成吉思汗?别价,您还是问英国人吧,美国人可能两者都不知道。

• Syllogism: 大前提major premise,小前提minor premise,结论conclusion,这三段论最常出错的就是想当然地以为大前提正确。“哥们儿,听说你结婚啦?以后上你家蹭饭去啊。”谁跟你说我媳妇会做饭了?

• Synecdoche: 修辞学曾经是人们主要学习的科目,各种修辞格往细了分有好几百种。现在省略了,合并同类项了,也就是十几种吧,除了隐喻,就数提喻常用。用整体代表部分或用部分代表整体,都是它。“锅子烧焦了!这四眼,就知道看书。”

• Tranche de vie: 又崇法媚外,用slice of life不是更好听吗?

• Trope: 严格地说,这是指意义有转变的修辞格,而不是形式上变化的修辞格scheme。苏格拉底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句妙语用了交叉修饰chiasmus, 变化只在形式上,由AB变为BA,属于scheme。苏联人说:在美国,人看电视;在俄国,电视看人。“看”的意思有转变,这句讽刺既用了scheme,又用了trope。

• Ubi sunt: 这个拉丁短语是Ubi sunt qui ante nos fuerunt之缩略,问前人何在?叹生命短暂!许多中世纪的拉丁文诗歌都这样开头。如今拉丁文已死,一些警句短语还活着。西塞罗若转世,还不定怎么惨痛呼叫呢。

• Unreliable narrator: 作家越来越会玩花样了,故意让叙述者不可靠,让小说多一层阐释的可能,让评论家研究,大学生写论文,书商发财……

• Verisimilitude: 逼真也不是真的,记住,文学是杜撰。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小说除了名字是假的,其它都是真的。这下,您都明白了吧,还是更糊涂了?

参见:
40 literary terms you should know
http://centeredlibrarian.blogspot.com/2011/05/40-literary-terms-you-should-know.ht

2011年5月15日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