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应该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好好学习  陈丹青 [打印本页]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7 11:51     标题: 我们应该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好好学习  陈丹青

我是上海人,没资格谈北京。二十多年前在北京上学留校,总共才三年,现在回来教书,也不过三年多。主持人一定要我来,拖到昨夜,胡乱写了一点,念完拉倒:

我于北京的所谓“文化记忆”,是从北京朋友那儿零星听来的。譬如1986年我与阿城在纽约的一次闲聊,可以说来大家听听。

他说起他一位中学同学的祖父,曾是大清国禁卫军的老兵丁。这位老兵丁对孙子说,他在紫禁城城门口站岗,皇帝出巡,兵们就齐声高叫:

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老兵丁当上禁卫军那年,十八岁,光荣极了,那时已经有照相馆,他就特意穿着全套军服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当胸绣著斗大的“勇”字。不久大清帝国灭亡了,可是老兵丁一直珍藏著自己光荣的禁卫军照片。解放后,这枚照片不能挂出来,老头子还是珍藏著。1966年“文革”爆发,红卫兵抄家,这枚老照片当然被抄没了。老头子实在受不了,怎么办呢,他就顺著胡同摸到红卫兵聚集的一处院子,看见许许多多抄家物资堆在院子里,准备一把火烧掉。老头趁个空子溜进去,居然找回了自己的照片,揣在怀里跑回家,一路庆幸,高声叫道: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阿城还认得从前宫里的老太监,老太监有自己的“文化记忆”。譬如皇帝幸临宫女,是夜里点了牌子,宫女脱光了,由太监扛进皇帝的房间。这些情节,我在李翰祥导演的清宫电影里看见过,可是据老太监亲口对阿城说,皇上行房,太监们围著伺候,到一定的时辰,太监会跪著提醒:

皇上注意身体!皇上该休息了!

又譬如琉璃厂,如今还在。阿城说,在他小时候,也就是50年代初,许多店铺的后院房内还雇著不少穷文人专门抄写文物文件,写一笔好字,一千字的工钱,好像是一两毛钱。

这些细节,在我这上海人听来,真是有意思极了。可是北京朋友中,似乎也就阿城格外知道、格外留意这类事,其他北京朋友的“文化记忆”,十之有九可就是解放后的新北京了。

譬如刘索拉说起她的高干朋友们,有些关节我就不能立刻听明白。譬如索拉说王朔是“军区大院儿的孩子”,说起她自己,却说“咱们是胡同里长大的”。什么意思呢?按说胡同里长大的,多数是城市贫民,可索拉分明是高干子弟,她的亲叔叔是鼎鼎大名的刘志丹──我终于明白了,就因为刘家官位高,所以进城后分配的住处是胡同深处的四合大宅院,自然比几百户军属的“大院儿”高级太多了。

我记得1978年来北京上学,有一天在哪座楼顶上往下看,看见一户完整的四合院正在大装修,雕梁画栋,油漆一新,一打听,说是刚任命的文化部长黄镇同志马上就要搬进来。

上个月有朋友在鼓楼附近一家“竹园”宾馆请吃饭,进去一看,好气派,亭台馆榭,古木繁花,一打听,原来是康生的旧宅,昔日的王府,早先的主人,曾是有名的小德子与盛宣怀。

再譬如老同学吴尔鹿,八年前在国子监街买下了自己的四合院,种满花草,给我讲起北京老四合院的说法,我记得这么两段,一说是:

“天棚葡萄金鱼缸,肥狗壮丁胖丫头。”

另一说是:

“房新树矮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下面我倒可以说说我对北京的“视觉记忆”。我第一次来北京是在1974年,为了看“文革”期间的全国美展,刚到美术馆,人山人海,原来江青同志才来视察,刚离开。群众纷纷语告,在工农兵的画面前,江青说:

“什么叫艺术,这就是艺术。什么叫伟大,这就是伟大。”

那时,北京的旧城墙早已拆干净了,全城的四合院一户也没拆,绿树成阴,京津唐一带大地震还没发生,所以四合院不像后来成了破烂混杂的大杂院,“清明节”天安门运动也还没发生,所以天安门广场非常空旷。当时的长安街还走着骡马大车,所有人穿着中山装人民装,所有街面或楼道都堆著大白菜……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北京到处挂著国家机关的门牌:国务院、外交部、统战部、财政部、宣传部、总政治部、中央军委、警备区司令部、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等等,等等,等等。

多年后,我在安东尼奥尼题为《中国》的纪录片里看见了六七十年代的北京,空旷,荒凉,沉闷,我看了,居然很亲切,那是我这辈人关于北京“文化记忆”的经典版本。概括说来,北京不是明十三陵,清帝都,而是一座共产党的城市,一座被共产党成功地乡村化的城市,一座完全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城市,就像今天电视里出现的朝鲜平壤,空旷,荒凉,沉闷。

但在一小部分准共和国青少年的记忆中,北京是骄傲的城市,这种骄傲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家长的行政级别与官位高低。我所认识的北京同辈只要问你住在北京哪个区、哪个大院,上过哪所中学、小学,甚至托儿所,就掌握你的出身、地位与重要性:是区级还是市级,是民盟还是政协,是军区还是中央军委,是中央还是中央直属,是中央办公厅还是中南海,等等,等等,等等。

他们说起朋友时,十之有九不是朋友的名字,而是对方家长的名字,这些名字不用介绍,譬如刘少奇、邓小平、邓颖超、陈毅、彭真、叶剑英,等等,等等,等等;另有一批家长的名单也无须介绍,譬如郭沫若、老舍、曹禺、胡风、郑振铎、吴祖光、徐悲鸿,等等,等等,等等;还有一批名单恐怕也无须介绍吧,譬如傅作义、蒋光鼐、梁启超、梁漱溟、章乃器、黄炎培、马寅初、梅兰芳、齐白石、张伯驹,等等,等等,等等。

在上海、台北、香港以及海外,也住著不少民国共和国政要名流的后人,但没有一个中国城市像北京这样,密集居住著这么多历史人物的家属。他们有的闭口不语,从不说起以上人物,有的对于上代未曾公开的轶事或屈辱如数家珍……今日出版盛世,你可以在无数书籍中读到北京的“文化记忆”,可是很难读到关于以上人物真实生动的描述。

譬如今年初夏,北京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其中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解放后借住亲戚张伯驹家里十六年,死在张家。大家知道,民国年间张伯驹变卖房产,购买晋唐时代的稀世文物,解放后又将文物捐献国家。可是他晚年怎样呢?我有一位京城朋友曾是张伯驹的忘年交,说起这位民国公子的最后岁月──70年代末,张老先生每天醒来头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对著所有节目张嘴傻看,除了吃饭,一刻不离开,直到夜里上床睡觉,直到死,天天如此。

我们应该请张伯驹之流来参加这次会议。但从他晚年的故事中,我们看见,北京的文化记忆,他个人的文化记忆,在他身上似乎冻结,终止,没有意义了。

我不懂历史,更谈不上北京的“文化记忆”。我对北京甚至一点也没有“都市想像”──北京的“都市想像”可不是谁都可以“想像”的,它需要的根本不是“想像”,而是权力──1949年以后的北京“都市想像”,首先是,也只能是毛主席的“都市想像”,例如拆毁城墙、到处建立苏式工厂之类,而他的想像全部实现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的“都市想像”是历任市长譬如陈希同、张百发,以及今日王岐山等等连同大群开发商及所谓国际建筑大师的宏伟“想像”,例如“民族风格”的建筑大盖帽、拆毁胡同四合院、起建歌剧院、奥运会场、中央电视台之类,他们的想像,也全部实现,或正在实现中。

总之,在北京,我看不出北京居民的“都市想像”,北京居民的义务是尽快配合大规模迁移,他们被“请”出北京,落户郊外,将他们在北京城所剩无几的“文化记忆”尽快抹杀干净,实现政府的“都市想像”。

算回去,民国北平的“都市想像”,是将古老帝都改造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城市;1949年后的北京“都市想像”,是将这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城市改造成革命化、军事化、乡村化的城市。1979年以后的北京“都市想像”,是将这座点缀著古都遗迹的准共产党城市化妆成香港化、美国化的摩登城市。今天,北京以无数欧美城市、街道、小区的名字,命名北京城无数角落──北京过去二十年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北京的想像力、全中国的想像力,甚至全世界的想像力。

自然,“都市想像”也意指反方向的,历史的想像,在字面上可与“文化记忆”是一回事。我不是学者,以我的十二分非专业的定义,只要发生过的事情,哪怕是关于昨天,都应该算是“记忆”,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甚至宣称“未来也是记忆”。可是诸位知道,关于北京的想像也好,记忆也好,只要是在北京地面上,最好不要随便“想像”。大致说来,凡越是遥远的、消失的人事,越是安全的、可说的,越是切近的人事,则糊涂一点,能不说,就别说。

胡风在1949年写过一首献给新中国的诗篇,其中有一句话: “时间开始了”,意思是说,1949年以前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哪来记忆呢?

五十四年过去了,情况与胡风的意思正好相反:1949年以前的 “时间”与“记忆”循序恢复了,反而是“时间开始”后的这五十四年,还是最好不要随便记忆吧。今天,我仔细看了本次座谈会的每一篇论文题目,“时间”全部指向1949年以前,全是被准许的“文化记忆”。

这很像是老人的记忆:越是切近的事情,越记不得,越是早先的事情,记得越清楚。北京是一座古城,或许正需要这种“局部失忆”的记忆。也好,北京的变化,是持续消除记忆的过程,我们先来试著恢复纸面上的零碎记忆吧──那位前清的老兵丁尚且终身守护自己的记忆,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这位大清国的禁卫军小兵丁好好学习?!

(2003年10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际研讨会 “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书面发言)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7 12:03
从CND上读到陈丹青的这个发言,我觉得陈的视野思考和气度不俗,不比龙应台差多少了。

我和各位有的认识很长,有的认识很短,但觉得大家都是很有肝胆的人,就在这里说说心里话吧。

最近一段时间,对这里有些失望,觉得风气不对,伪辨题很多。提辩题的人目的暧昧,逻辑不清,进入辩论的人有的明显抬着轿子,说话颠三倒四,随风掉头太快,老夫跟不上去。起初的追求和愿望距离越来越大。说实话,最近几天里想的都是离开这里。

“天棚葡萄金鱼缸,肥狗壮丁胖丫头。
房新树矮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7 12:05
好看,没看完,等一会儿在来.
作者: 远山     时间: 2006-8-27 12:08
好文。别走,你管你说心里话,明白者自明白。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7 13:2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7 05:03 PM:

最近一段时间,对这里有些失望,觉得风气不对,伪辨题很多。提辩题的人目的暧昧,逻辑不清,进入辩论的人有的明显抬着轿子,说话颠三倒四,随风掉头太快,老夫跟不上去。起初的追求和愿望距离越来越大。说实话,最近几天里想的都是离开这里。

我也有同感。尽管像兰若尖锐指出的那样,“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这个开张以来还算不错的地方,衷心希望一些人自尊自爱一些,把那些拉帮结派、勾肩搭背、相互肉麻吹捧的东西,放到你们自己的新浪博客里,或你们常去的其它盛产这类东西的地方。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7 15:15
感谢冷热君转贴好文,也同意对龙应台的比较。

与老尚冷热同感。走是容易的,但也是消极的。想想,“娜娜出走之后”会怎么样,鲁迅说她免不了会当妓女。冷热如果走,我们倒不会担心这一点,但哪里都有妓女,这个事实是不用担心的。

能做的,是不嫖。不是嫖了之后,为自己辩解,我是帮娜娜挣钱糊口。

要帮助正这里的风气,不苟且。从自己做起,no-nonsense。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6-8-27 15:44
最近谁吹捧谁了?我怎么没看出来?

有意见就提,对大家都是提醒。要离开,也提提意见再离开,要不我们都意识不到
哪里偏离了。当然,我应该说请冷热兄别走。不过我知道:冷热是闭门写文章去了,
写着写着,想到土干了,赶紧回来灌水。

我在古狗查土干,出来的是:土干了,再浇水。都是养花网页。

关于文学评论,我还真看不懂,特别是长篇评论,引用一些作者名字和作品。反正
我也没读过那些作品,自然说不出什么。

有人的地方,就有失望。即便是在基督教成群的地方,也能见到很丑陋的事情。把
一个地方想得太美好,就会失望。还是那句话,辩论时,两三回合,就去泡壶茶,
别理对方了。几天后说:三天了,您去哪了?想死我了。

说到热闹,我意识到孤独多可贵。我在英国的生活很静,有时间想,所以才写小说。
可以说是享受孤独吧。

再说评论,我也想听到批评。不然,提高不了。虽然我很需要鼓励。我有今天,就
是我爱人天天鼓励我的结果。

还是希望看到有人批评写作和批评伊甸气氛的帖子。让我们一起来爱惜伊甸文苑吧。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7 15:55
冷兄, 我斗胆改一句?:
“天棚葡萄金鱼缸,肥狗壮丁胖丫头。
房新树矮画满墙,此人必是东西厂。”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8-27 19:42
del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7 20:37
冷兄:你能写能评,你不在就不好玩了。
作者: 诗鸿     时间: 2006-8-27 20:48
怎么说走都要走?

冷兄不要走。

人无完人,坛还能有完坛?

愉悦兄说得好,有些风气不好,咱帮着正。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7 20:59
对!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诗鸿 at 2006-8-27 09:48 PM:
怎么说走都要走?

冷兄不要走。

人无完人,坛还能有完坛?

愉悦兄说得好,有些风气不好,咱帮着正。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27 21:09
我正在改作业。改一个,回头看看伊甸有什么动静。看到冷热兄这篇老在上面,就进来看看(我一般把冷热兄的文章放在没事时慢慢欣赏)。越看越倒抽冷气:冷热厉害呀,认识这么多高等人物。

等看完了,对冷热兄五体投地了,才接着看评论,才知道写文章的不是冷热。于是,冷热兄又变回我熟悉的人了。
作者: 银桦     时间: 2006-8-27 21:17
还没想好。不乱说了。
作者: 远山     时间: 2006-8-27 21:18
我也是,一开始以为是老冷写的,因为外面标题上没有陈丹青的名字。看到最后还是疑惑,这才上去重新看标题。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08:14
冷兄,

咱加拿大国土这么大,空气如此新鲜......我们可得做“心胸开阔”的榜样啊。

我评论你文章,说的是不是特别“中肯”?没有“吹吹拍拍”吧?

至于那句“玩笑”,不了解你,我保证不敢和你开,真的。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08:42
在看到<<对海外文学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也说过一些比较的话,比如国内一些作家来到海外,失去了原来的生活,但是开阔了视野,创作上面有了变化,有的创作力下降,有的却写出新的题材。我们不能笼统地划分海内海外,只能研究个案。比如徐志摩,比如这个陈丹青,如果没有海外经历和视野,还会是这个徐志摩或陈丹青么?

我的脾气急躁,看一篇文章就想看到作者究竟在说什么。我上面提到的文章里,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讲不清楚,好像作者在拉屎,拉不出来,脸憋得发紫,我在边上看着,替她着急,脸也憋得发紫。作者不断在偷换概念,把“相信我”之类的个人信用都拿出来作抵押了。我们能相信你吗?第二天又特别声明“不分海内海外”了。我老眼昏花,头晕脑涨,也看不懂有人跟着喊“句句在理”的理在何处!

指责海外生活的人“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这一杆子就能打翻了一船人。说“国内许许多多好的文学作品得不到广泛的宣传”,说海外文学作品写得“象中学生作文”,我也有同感。请把那些得不到广泛宣传的好作品推荐给我们呀!让我们这些思维还停留在过去20年的中学生开开眼呀!可是又推荐了什么呢?金凤同志倒是推荐了一下,推荐了一篇叫石茂松或者石松茂的先生写的评论,请金凤同志把这位姓石的同志的文章再贴出来一遍,请江岩声同志拿起放大镜在里面找找有没有十条,不,有没有一个哪怕是可以叫作批评的与昆德拉式思维有联系的用词?那就是供我们海外中学生学习的“得不到广泛宣传的好作品”吗?那就是没有“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的文学评论吗?

“什么叫艺术,这就是艺术。什么叫伟大,这就是伟大。”

江岩声的内向,简杨的谦逊,杜欣欣的正直,先磨的大度,都是我学而不到的。但是有些作秀以及跟着作秀,还是让我忍受不住。

向那位前清的老兵丁学习什么?守护自己的记忆,守护在记忆里曾经有过的中学生的真诚。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08:48
冷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而且继续永远微笑。

你得和我为力小妹学。

现在招供:你到哪里休假去了,也不上照片给他们看看咱加拿大的景致?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09:02
皇上注意身体!皇上该休息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09:08
好了,好了!

有话说出来了,气就顺了,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敢“提出论点”的人,胆子本来就大。根本不怕反对意见。

你们几个憋出病来,还不是“w”心疼你们。

如果一定要讲“理”,请去开条新线吧。明来明去的,我们大家“认真”讨论。
作者: 谁是我?     时间: 2006-8-28 09:1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8 01:42 PM:
在看到<<为对海外文学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也说过一些比较的话,比如国内一些作家来到海外,失去了原来的生活,但是开阔了视野,创作上面有了变化,有的创作力下降,有的却写出新的题材。我们不能笼统..

冷热网友,你先喝一杯冰茶(自己弄吧)败败火。即使是有吹吹拍拍的现象,也不会令
伊甸衰败。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老兄就不用担心了。

实际上我们都要体谅人性之中的一些弱点,假设你对我写的漏洞百出的文字(我写了什
么文字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一直极力赞赏、从来不公开提批评意见,那么我还好意
思公开指出你的文字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吗?我感激你的知遇之恩还来不及呢。那是有意
识的文过饰非。

另一个层次是无意识的,双方都由衷地觉得对方的文字好,虽然别人都看出其文字中的
漏洞。

我这里只是泛泛地说出我对人性的一些粗浅理解,不针对任何个人。我有时言辞也令一些
人感觉很“过激”,但我毕竟是一个无名之人,所以我不在乎。

有些碰撞,也好,因为碰撞会出火花,说不定还会撞出爱情的火花呢。 有时是越爱、越
得不到,就越恨她、越说她的坏话(就象贝多芬对待他弟弟的妻子那样),要当心呀!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09:28
还有,谁“无事生非”,让许多人“寝食不安”的(幸亏不包括我),现在该笑一笑了吧。

大家保重。
作者: 独善斋主     时间: 2006-8-28 09:36
〉〉大致说来,凡越是遥远的、消失的人事,越是安全的、可说的,越是切近的人事,则糊涂一点,能不说,就别说。

谁说不能说,你要说“三个代表”、“八荣八耻”还是可以滴。

冷热,别太认真了。

我岳父说:“我们干革命,艰苦奋斗一辈子。希望你们也回来,报效祖国。”

我说:“我不敢回来,虽然心里还关心祖国。”

我侄女说:“真搞不懂你们。为了革命,敢于献身。要是敌人抓了我,不用上刑,我马上就投降。”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8 09:5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8 02:28 PM:
还有,谁“无事生非”,让许多人“寝食不安”的(幸亏不包括我),现在该笑一笑了吧。

大家保重。

为力,

有人说你那个,你不乐意听。我来换个milder说法:你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心办坏事的主儿。自己去琢磨吧!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0:0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8 10:57 AM:


为力,

有人说你那个,你不乐意听。我来换个milder说法:你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心办坏事的主儿。自己去琢磨吧!

老尚,请你以后不要回我的贴,我也保证不再回你的贴。咱俩井水不犯河水。如果你再让我不“舒服”,我会要求园丁删你的贴。

目前我说的话,全部在“言论自由”的范围,请你自己清楚这一点!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8 10: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8 03:02 PM:


老尚,请你以后不要回我的贴,我也保证不再回你的贴。咱俩井水不犯河水。如果你再让我不“舒服”,我会要求园丁删你的贴。

目前我说的话,全部在“言论自由”的范围,请你自己清楚这一点!

一言为定!你觉得我的话就超出“言论自由”的范围了吗? 好好好,我不当这个“吕洞宾”也好,你好自为之吧!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0:13
有了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能拖着后患。
这是西方精神(英国日不落时的信仰)。你们要听我这句话。


大家要听我这句话。

同时,打倒老尚!
你要是不舒服,我马上“删”掉。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0:35
“大致说来,凡越是遥远的、消失的人事,越是安全的、可说的,越是切近的人事,则糊涂一点,能不说,就别说。”

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还是应该多读历史。

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重演的,只是后面的背景不同。本质上吗?大同小异!
作者: 独善斋主     时间: 2006-8-28 10:3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8 10:35 AM:
“大致说来,凡越是遥远的、消失的人事,越是安全的、可说的,越是切近的人事,则糊涂一点,能不说,就别说。”

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还是应该多读历史。

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重演的,只是后面的背景不同。本..

我觉得为力没读懂这段话。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0:4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独善斋主 at 2006-8-28 11:37 AM:


我觉得为力没读懂这段话。

不想读懂,因为是中国人在自说自话。可现在中国已经非中国了,可怜你们这些“......"

斋主,我敢说你,今天特殊,以后“骂”你。

说到底,是没有“金刚钻”,别揽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8-28 10:52
del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8 11:0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8 03:13 PM:
有了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能拖着后患。
这是西方精神(英国日不落时的信仰)。你们要听我这句话。


大家要听我这句话。

同时,打倒老尚!
你要是不舒服,我马上“删”掉。:la..


1。写出来,就不必删--我更不会要求人家去删;

2。我对网上的事,不会当真,所以从来不会感到不舒服;

3。老尚不是为力能够打倒的--不论是文的,还是武的,(此处删去八个字)。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1:0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8-28 12:02 PM:


1。写出来,就不必删--我更不会要求人家去删;

2。我对网上的事,不会当真,所以从来不会感到不舒服;

3。老尚不是为力能够打倒的--不论是文的,还是武的,(此处删去八个字)。

你不是要见我吗?咱俩单挑。我练空手道的重点,就是对付“男”的,田力什么的。 你想见识我的“绝”招吗?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1:18
小杜言之有理。你善于总结,我善于删贴,修改前面的贴,有棱角的地方磨磨圆,得罪人的地方改缓和了。思想是得不断修正,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是不能象陈平散文里写的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吧?那是风啊!我在找金凤同志贴上来的那个帖,没能找到,我想再读一遍那个石先生的评论,我们很多同志会坐不住的,我们很多同志也能学会怎么写文学评论,那可不是 “几个人站在办公楼下聊天”!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8-28 11:3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8 04:18 PM:
小杜言之有理。你善于总结,我善于删贴,修改前面的贴,有棱角的地方磨磨圆,得罪人的地方改缓和了。思想是得不断修正,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是不能象陈平散文里写的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吧?那是风啊!我在找..

确实不应该180度的大转弯,如果有的话,就认个错。表示以前认识不足,现在痛改前非。
我倒是没有看到180度大转弯的文章。请冷热兄明示。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1:36
帮帮忙,还是找到石先生那个评论贴上来共同学习提高吧。那是我在伊甸园看到的水平最高的一篇评论。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8-28 12:08
del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2:19
奔放不厚道了,老夫没有记错的话,你还有一些发言呢!
作者: 金凤     时间: 2006-8-28 12:23
冷热兄:我不记得我贴过这篇文章啊,什么时间?几个月前还是最近?实在想不起来。

冷热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有独到之处,对论坛的关心爱护之心,很让人感动。不过,你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论坛的各种议论过于认真,其实,许多人写文上贴,当时心里未必想得那么深刻,又不是发表毕业论文,又不是争得诺贝尔奖,逻辑措辞都未必太讲究。因此还是不要过於计较。

-----金凤同志倒是推荐了一下,推荐了一篇叫石茂松或者石松茂的先生写的评论,请金凤同志把这位姓石的同志的文章再贴出来一遍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8 12:25
呵呵,我知道那篇文章,但我不说。

-----金凤同志倒是推荐了一下,推荐了一篇叫石茂松或者石松茂的先生写的评论,请金凤同志把这位姓石的同志的文章再贴出来一遍
作者: 金凤     时间: 2006-8-28 12:28
牡丹妹妹卖什么关子?赶快贴出来!我也想看看,真的,求你了:) :)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2:29
为了给某些健忘的同志提个醒,将下面在某网友的集子里面搜出来的文章开头部分引在下面。

冷热还是那句话,要向大清朝的那个老兵丁学习,守住自己的记忆!守住真正的平遥古城!


孤荷的雨声与风骨
<评青年女作家枯荷雨声的散文集>

作者:石松茂

开篇

  昨天朋友聚会喝高了酒,然后洗了一个澡,睡到下午三点多,醒来精神尚好。坐在案前打开电脑,就收到枯荷雨声的电子邮件,打开一看是部《散文集》:大作分四辑,20多万字。应该是她的呕心沥血之作吧。所以一气看完已是深夜时分,兴奋的不觉饿,连夜促成了这篇简单的文字,权作评论:《孤荷的雨声与风骨》。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8 12:3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8 05:29 PM:
为了给某些健忘的同志提个醒,将下面在某网友的集子里面搜出来的文章开头部分引在下面。

冷热还是那句话,要向大清朝的那个老兵丁学习,守住自己的记忆!


孤荷的雨声与风骨
<评青年..

本来想把这个破包袱多捂一回,结果又被冷兄占了先。 我以为就我知道呢。看来不能自以为是。要自以为不是就好了。哈哈。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8-28 12:3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8 05:19 PM:
奔放不厚道了,老夫没有记错的话,你还有一些发言呢!

也许我知道你说的那篇文章,可是,我确实不记得我发过言了。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8 12:36
这样不好。不应该牵扯上金凤,金凤当回搬运工,没有什么错误。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2:38
“可将这位石某人列入不读之列!”  --  这是简杨的跟贴,掷地有声。

下面是金风同志的跟贴:

“我转贴时是想著为雨声MM出书高兴,根本没想那么多。

悲冷两兄太严肃(砸砖吧,我包好脑袋了 :) :) 其实,哪一个人写书评不是好话说得多,鼓励多点,尤其是对年轻人。我觉得枯荷文章文字优美,韵律十足,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否则,她的文字不会在CND和这里引起这么多人的兴趣。

我也同意她的悲情太多,哀怨太多,但是在她所处的环境中,要她怎么写?慷慨激昂吗?抨击社会吗?对她一个年纪轻轻的弱女子,她的几篇严肃的激扬文字已经让我非常佩服了。

当然我们都是本著爱护枯荷的态度来发表意见的,悲歌和冷热绝对是好心。”

金风同志,请再读<<对海外>>一文,不是我们"要她怎么写",而是她要我们这些中学生们怎么写。

作者: 金凤     时间: 2006-8-28 12:38
哇,这一篇啊,我记得,就是不记得作者的名字。你要是提醒我“金凤转过来的评枯荷雨声的文字”,我就会马上反应过来的。

哈哈,看来这次被冷热抓住了辫子 :) :) :)
作者: 金凤     时间: 2006-8-28 12:51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冷热是有所指。我还傻里傻气地以为冷热在夸赞我转了一篇最有价值的评论文章呢!我在想,以后要不要转贴了???
------但是有些作秀以及跟着作秀,还是让我忍受不住。

指责海外生活的人“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这一杆子就能打翻了一船人。说“国内许许多多好的文学作品得不到广泛的宣传”,说海外文学作品写得“象中学生作文”,我也有同感。请把那些得不到广泛宣传的好作品推荐给我们呀!让我们这些思维还停留在过去20年的中学生开开眼呀!可是又推荐了什么呢?金凤同志倒是推荐了一下,推荐了一篇叫石茂松或者石松茂的先生写的评论,请金凤同志把这位姓石的同志的文章再贴出来一遍,请江岩声同志拿起放大镜在里面找找有没有十条,不,有没有一个哪怕是可以叫作批评的与昆德拉式思维有联系的用词?那就是供我们海外中学生学习的“得不到广泛宣传的好作品”吗?那就是没有“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的文学评论吗?

“什么叫艺术,这就是艺术。什么叫伟大,这就是伟大。”

江岩声的内向,简杨的谦逊,杜欣欣的正直,先磨的大度,都是我学而不到的。但是有些作秀以及跟着作秀,还是让我忍受不住。

向那位前清的老兵丁学习什么?守护自己的记忆,守护在记忆里曾经有过的中学生的真诚。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8 12:55
应该谢金凤才对,不然我们身在海外,一叶障目,岂能看到如此肉麻吹捧的文字?岂能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吹拍文化?

伊甸要在大陆出书,要作好准备,书出不出先不说,可能这类评论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赫赫, 作者们,你们会不会甘之如饴百读不厌?放到自己的文集里?


冷兄,人生如戏,网络是也人生舞台,好好看戏呀,不要中途退场。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2:56
>> “原来冷热是有所指”

对对,冷热是居心叵测的阶级敌人!  开个玩笑,看到这些文字和文字后面的东西,后来又知道你们同在一个什么社里面,一下子就把你们那个什么社和蓝衣社联系了起来。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8 13:00
我没有写过什么东西,如果我写过什么东西,别人这样评我,到肉麻的地步,我立马跟他翻脸。

想羞辱我是怎么的?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8 13:0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uyue at 2006-8-28 06:00 PM:
我没有写过什么东西,如果我写过什么东西,别人这样评我,到肉麻的地步,我立马跟他翻脸。

想羞辱我是怎么的?

要承认的是,这种吹拍的肉麻文字是的确大大高于中学生文字水平的。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28 13:14
我想,我们亲爱的金凤同志是认真人生,游戏网络,转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吧?

这样一来,以后她看到人家说老尚好话的文章,也不敢转了,我这人又害羞,自己不好意思转,那不亏大发了。

让我们像岩声建议的那样,来个约法三章:今后凡转贴抬轿子文章的,同时也要转贴一篇批评的文章,如果找不到的话,就自己动手写一篇。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8-28 13:22
del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3:2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牡丹妹妹 at 2006-8-28 01:55 PM:
应该谢金凤才对,不然我们身在海外,一叶障目,岂能看到如此肉麻吹捧的文字?岂能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吹拍文化?

伊甸要在大陆出书,要作好准备,书出不出先不说,可能这类评论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赫赫, 作者..

牡丹妹妹:

国内既使出书,也要全体作者签字的。

你们这么一闹,我准备回国后,多多陪陪老妈老爸老哥老姐了。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28 13:27
枯荷的文集被石先生这样的介绍文字玷污了,殊为可惜。有时候我想,难道国内的读者的脑子都进水了么?根据正态分布原则,应该不会。

老夫极不喜欢枯荷的一些风花雪月哼哼叽叽文字,但很欣赏她的一些时事评论文字,认为她是性情中人,可以写。假定她不被石先生之流毒害,假以十年,应该会有可读之文。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8 13:3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fangd at 2006-8-28 06:22 PM:
我琢磨了一下冷热兄的思想,冷热兄可能觉得枯荷容许别人为她宣传,而看不惯
海外人为自己宣传,是对自己宽,对他人严,前后不一致。

其实,我倒是觉得枯荷在伊典和海外网站久了,养成了以批评的眼光看问题。
..

其实,枯荷的东西对我,也是海外文学。我们之间毕竟隔着个海吗。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3:36
可如果是妹妹自己把石先生的文字贴出来的,哥哥们还怎么说?

妹妹有一定的才华,谁都不否认。读过她写印度妇女问题的一篇,印象不错。下班我该走了。
作者: 诗鸿     时间: 2006-8-28 13:40
听说黄永玉出国,数月不问毛厕味。归国后进入公厕,曰:这才是正味儿。
这几天闹文学评论,看得我不得要领,见石某人妙文,茅塞顿开。——这才是文学批评。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8-28 13:43
基本赞同老八的意见。石先生的文字可称“恶评”,毒害文学青年不浅。

枯荷的风花雪月也自有其价值,只是“一部协奏曲写了99遍”(肖斯塔科维奇评论维
瓦尔第语)。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八十一子 at 2006-8-28 02:27 PM:
枯荷的文集被石先生这样的介绍文字玷污了,殊为可惜。有时候我想,难道国内的读者的脑子都进水了么?根据正态分布原则,应该不会。

老夫极不喜欢枯荷的一些风花雪月哼哼叽叽文字,但很欣赏她的一些时事评论文字..


作者: 谁是我?     时间: 2006-8-28 13:45
别忘了,这里很多人是理科出身,思维像科学论文一样严密,所以爱读象科学论文一
样严密的东西。如果写得像科学论文一样严密,会更有人读。

如果不严密,到处漏水,那还好看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fangd at 2006-8-28 06:22 PM:
我琢磨了一下冷热兄的思想,冷热兄可能觉得枯荷容许别人为她宣传,而看不惯
海外人为自己宣传,是对自己宽,对他人严,前后不一致。

其实,我倒是觉得枯荷在伊典和海外网站久了,养成了以批评的眼光看问题。
..
杂文还是写得尖锐些好,如果写得像科学论文一样严密,会有人读吗?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28 13:52
又要提到陈平的<<春夏秋冬,今天,昨天>>,那是一篇怎样的风花雪月啊!陈平是北大中文系的吗?陈平是计算机系厕所专业毕业的。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8 13:5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诗鸿 at 2006-8-28 06:40 PM:
听说黄永玉出国,数月不问毛厕味。归国后进入公厕,曰:这才是正味儿。
这几天闹文学评论,看得我不得要领,见石某人妙文,茅塞顿开。——这才是文学批评。

好故事!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8-28 13:55
枯荷这篇文字确实到处漏水,她自己对此有清醒意识,所以只敢往侃山里塞。

希望枯荷以后在这样的大题目上严谨些,你不是没有这个水平,需要的是态度。

伊甸网友十分宽容,即使枯荷的文字八面漏风,仍然积极给予响应,热烈探讨或反
驳或反思,真知灼见贯穿全线。他们以实际行动驳倒了“海外写手等于大陆中学生
的”的海内论点。呵呵。。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谁是我? at 2006-8-28 02:45 PM:
别忘了,这里很多人是理科出身,思维像科学论文一样严密,所以爱读象科学论文一
样严密的东西。如果写得像科学论文一样严密,会更有人读。

如果不严密,到处漏水,那还好看吗?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3:56
我希望枯荷以后写文(放进侃山闲聊的除外),一定要认真。

态度认真、写作认真;这是对自己,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象上次我向你的文章提意见,你反过来却和我谈睡觉,我认为就是“不认真”。

话是重了。可良药苦口。不接受我可以收回。
作者: yuyue     时间: 2006-8-28 14:0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8 06:52 PM:
又要提到陈平的<<春夏秋冬,今天,昨天>>,那是一篇怎样的风花雪月啊!陈平是北大中文系的吗?陈平是计算机系厕所专业毕业的。

可丽的这篇还好。冷热肯定是周末在家受了老婆的气了,星期一一大早专找女士干仗以消气,给人的印象是,你是厕所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作者: 谁是我?     时间: 2006-8-28 14:02
有人写了文字任人评说,自己不在乎好评、恶评,这样的人脸皮经过风霜。

可有人是想从别人的好评里得到对自身的肯定,因为她们对自己不是那么
有把握,这样的人脸皮比较薄。

所以为了后者的福祉,我们打住吧。毕竟人越多就越好玩。

我是个过客,操这份闲心,是不是脸皮经过太多的风霜了?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8-28 14:0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8-28 05:38 PM:
“可将这位石某人列入不读之列!”  --  这是简杨的跟贴,掷地有声。

下面是金风同志的跟贴:

“我转贴时是想著为雨声MM出书高兴,根本没想那么多。

悲冷两兄太严肃(砸砖吧,我包好脑袋了 :) :) 其实,..

还记得当时读这位石某人的东东, 伏天里直打寒颤. 度罗罗, 度罗罗, 寒风冻死我... ;)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8 14: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8 06:26 PM:


牡丹妹妹:

国内既使出书,也要全体作者签字的。

你们这么一闹,我准备回国后,多多陪陪老妈老爸老哥老姐了。

难道这样的讨论会妨害伊甸出书?

这就有点奇怪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8 14:2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牡丹妹妹 at 2006-8-28 03:21 PM:


难道这样的讨论会妨害伊甸出书?

这就有点奇怪了

我也不知道啊,又不由我一个人决定。

只知道一点,这书是可以在“海外”出的。好像我们有这个出版的“自由”。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8-28 14:3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余立蒙 at 2006-8-28 07:02 PM:


还记得当时读这位石某人的东东, 伏天里直打寒颤. 度罗罗, 度罗罗, 寒风冻死我... ;)

老朽忙乱之余抽空上网,见又提起这篇文章。。。记忆尤新啊,那曾是俺枯燥生涯的一大喜剧资源,以后有这类妙文,还望多多转贴~~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8-28 14:49
意犹未尽,再画蛇添足两句:

我个人对分类混乱现象深恶痛绝。枯荷这篇东西如果好,自然会被转到散文随笔栏
目去。如果特别出色,会恭请进文史哲的殿堂。现在它仍然在侃山里放着,这已经
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对它的态度。

希望今后枯荷行文严谨、严肃,以对得起读者和自己。至少别让你的扇子们失望吧。

同时也希望心有不平的网友们不必当真,半认真半玩笑,不也是论坛本色。
作者: 牡丹妹妹     时间: 2006-8-29 23:41
这是伊点的经典线,提上来给没看过的过把瘾.当然电脑要是坏了就不好办了.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