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各国名称 [打印本页]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0 13:38     标题: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各国名称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各国译名

八十一子

音乐剧《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纽约百老汇的戏院上演后,一连演出了1443场,还拿了六次唐尼戏剧奖,包括最佳音乐奖。

某地歌剧院在排演《音乐之声》时,戏单子里提到这出戏的名称的各国译名,颇为有趣(见注脚)。戏名、电影名第一要务是“打眼",或者用时兴网语叫“抓眼球",也就是迎合观众欣赏趣味。仔细琢磨一下,觉得各国的这些戏名翻译还真有点儿反映了民族性格的感觉。

葡萄牙人比较沉静,把戏名译为《心的乐声》。同样说葡萄牙语但热情如火、喜欢花样翻新的巴西人却翻译为《反叛的新人》。

注重亲情和友情、喜欢聚首的意大利人把这出戏叫做《人以情聚》,一向把美国文化看作酸葡萄的法国人则不冷不热地称之为《幸福的旋律》。

持重、内向的德国人说是《我的歌,我的梦》,而邻邦荷兰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是《最美的音乐》。

悲喜形于色的西班牙人把这出戏叫做《微笑与眼泪》。希腊人大概见得多了,万事“先前有过",也跟法国人一样很平常地说是《幸福的旋律》。

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跟我们大陆中国人一样,唯美国马首是瞻,一字不易地把这出戏叫做《音乐之声》 。

我的朋友尚能教授听到后,很不以为然地斥道:“大大地不通!没有声音还是音乐吗?" 我的另一个朋友廖教授则反驳说:“我看是你不通!这不是百老汇大街上的车马喧嚣的声音。这是音乐的声音!"

附注: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各国名称
United States: The Sound of Music
Portugal: Musica no coracao - "Music of the Heart"
Brazil: A novica rebelde - "The Rebellious Novice"
Italy: Tutti insieme Appassionatamente - "All Together With Passion"
France: La Melodie du Bonheur - "The Melody of Happiness"
Germany: Meine Lieder, Meine Traume - "My Song, My Dream"),
Netherlands: De mooiste muziek - "The Most Beautiful Music"
Spain: Sonrisas y lagrimasor - "Smiles and Tears"
Greece: E meloudia tees Efti-hias - "The Melody of Happiness"
Israel: Tze-leh ha-musica - "The Sound of Music"
Saudi Arabia: Sauth el musika - "The Sound of Music"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10 14:01
Some people thought that it was redundant to say "sound“ of music--music is sound.

The Late renowned British conductor Sir Thomas Beecham once commented: " The English do not love music, but they do love the noises it makes."

BTW, "The  Sound of Music" is not an opera--it is a musical.
作者: 白荒地     时间: 2006-8-10 14:01
加上一个台湾的译名---- 叫《真善美》(真的不敢恭维)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8-10 14:13
我也是如此评价台湾对此音乐剧和电影的译名。我的台湾学生说《音乐之声》同语重复,我说那有别于自然之声,城市之声,等等。他们服了。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10 14:21
>> “大大地不通!没有声音还是音乐吗?"

这发问确是问得绝。

>> "那有别于自然之声,城市之声"

这解释也令人信服。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10 14:28
〉〉〉我的朋友尚能教授听到后,很不以为然地斥道:“大大地不通!没有声音还是音乐吗?"

八爷:不是我,是有的人曾作如是说。:)))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8-10 14:42
老子说:“大音希声”,就是说,谱子上的音乐,无声的音乐,比演奏出来的要完美,要伟大。或者说作曲家脑子里的音乐更伟大,写出来的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跟我们写作一样,不是吗?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0 14:4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6-8-10 02:42 PM:
老子说:“大音希声”,就是说,谱子上的音乐,无声的音乐,比演奏出来的要完美,要伟大。或者说作曲家脑子里的音乐更伟大,写出来的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跟我们写作一样,不是吗?

说得是。

“大音希声”也可以理解为伟大的音乐往往简单,少雕饰。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8-10 14:57
台湾的一些电影译名离题甚远,根本不知道说什么,随手拈几个

<>---<<麻雀变凤凰>>

<>---<<闻香识女人>>

这还是请廖教授谈谈。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8-10 15:05
那我就贴篇旧文。
作者: 独善斋主     时间: 2006-8-10 15:07
>> 我的朋友尚能教授听到后,很不以为然地斥道:“大大地不通!没有声音还是音乐吗?" 我的另一个教授朋友廖先生则反驳说:“我看是你不通!这不是百老汇大街上的车马喧嚣的声音。这是音乐的声音!"

斋主说,你们的定义都有点偏颇,音乐是震动的排列!欣赏音乐是对震动的感触。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听不到声音后创作的。百老汇大街上的车马喧嚣的震动也是一种音乐,看你如何去体会。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8-10 15:1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独善斋主 at 2006-8-10 08:07 PM: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听不到声音后创作的。

这一例子,不敢苟同。贝多芬是后来变聋的,他在指挥其第七交响曲的首演时,被台下观众发现他已失聪。

他失聪后作曲,声音是在他的脑子里,跟你踢他的椅子所引起的震动,大概无关。
作者: 独善斋主     时间: 2006-8-10 15:26
〉〉跟你踢他的椅子所引起的震动,大概无关。

难说,也许他会加上一小节“来自未来的音乐”。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6-8-10 17:37
《音乐之声》不是同语重复.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6-8-10 17:38
八爷?!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0 20:2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独善斋主 at 2006-8-10 03:07 PM:
斋主说,你们的定义都有点偏颇,音乐是震动的排列!欣赏音乐是对震动的感触。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听不到声音后创作的。百老汇大街上的车马喧嚣的震动也是一种音乐,看你如何去体会。

可以想像失聪后的作曲家把纸上的音符转换为心里的乐声,但很难设想聋子可以指挥交响乐演奏。毕竟皮肤感受声波的能力一时半会开发不出来。;)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0 20:3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zhao2 at 2006-8-10 05:38 PM:
八爷?!

啊,这是当年行走江湖时,几个小姑娘对老朽的尊称。尚爷喜欢跟小姑娘打成一片,所以跟着她们这样称呼老朽。见笑了。;)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8-10 20:37
失聪后指挥应该是根据心目中的音乐指挥,绝对权威,根本不照顾演员,而要演员跟随。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8-11 08:07
>>“音乐是震动的排列!欣赏音乐是对震动的感触。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听不到声音后创作的。百老汇大街上的车马喧嚣的震动也是一种音乐,看你如何去体会。”

>> “他失聪后作曲,声音是在他的脑子里,跟你踢他的椅子所引起的震动,大概无关。”

两位的议论绝妙!
作者: seeyourlight     时间: 2006-8-11 09:51
觉得还是"音乐之声"翻译得好.
老八懂这么多语言,WOW!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1 15:1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eeyourlight at 2006-8-11 09:51 AM:
觉得还是"音乐之声"翻译得好.
老八懂这么多语言,WOW!

I wish!

那些蝌蚪文是印在戏单上的。我认识它们,它们不认识我。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1 15: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6-8-10 08:37 PM:
失聪后指挥应该是根据心目中的音乐指挥,绝对权威,根本不照顾演员,而要演员跟随。

嗯,有道理。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8-13 00:5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八十一子 at 2006-8-10 07:46 PM:


说得是。

“大音希声”也可以理解为伟大的音乐往往简单,少雕饰。

象巴赫。

很喜欢看你的文字,简洁却丰富有力度,还有一种深沉。。。“大文希字”。。。。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13 11:5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兰若 at 2006-8-13 12:52 AM:


象巴赫。

很喜欢看你的文字,简洁却丰富有力度,还有一种深沉。。。“大文希字”。。。。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