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文艺复兴三杰”的人生观、艺术观及其时代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文艺复兴三杰”的人生观、艺术观及其时代

“文艺复兴三杰”的人生观、艺术观及其时代

戈登


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之前,是历史上黑暗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是一个基督教盛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从15世纪开始,随着中世纪的长期黑暗统治被推翻,意大利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代的特征是重新认识中世纪被忽视的现实世界的价值,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现实世界,并加以判断,对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意义和终极评价重新判断。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就是在这时候诞生的,达芬奇比拉菲尔大31岁,米开朗基罗比拉菲尔大8岁。他们都非常多才多艺,精通美术、文学、天文、地理、建筑、考古等等。他们的诞生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耀眼的光芒;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轨迹。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

我试图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时代对他们三个人的性格、作品和人生观、艺术观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那些伟大人物的性格是在一个不断演变、建设和叙述的社会中形成的。一个相对静态的时期之后是一个活跃的时期。新人,现代人就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形成中的人,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

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意大利的情况。意大利在文化上居“领导”地位的两个世纪中出现的新情况是:伴随庆祝个性解放的同时,对专家工作的关注和对技术问题的兴趣日益增长。在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方面,在佛罗伦萨、威尼斯或米兰的城市里,有无数的供应祭坛画和微型画等画作的店铺。除了经济萧条的时期外,大量的产品满足着正常的需求。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的画家的收入应该是丰厚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然后事实却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在当时,画家的权利并不大的,他们还常常被迫需要按照订画人有权拒绝接受订购作品的模型行事。给执笔画家的钱并不多,但这不能认为是对他的作品质量的评价(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将是可笑的),而是对他的工作时间的报酬。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已形成一种惯例,对大画家和小画家都是如此。因此,不能通过这些文件来对画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出判断,还需要做认真的分析。

其次来看看当时社会上的人的状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一书中,欧金尼奥*加林指出艺术家社会活动的目的:“艺术家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制造者,而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在参与城市生活中,改变着他的社会地位,使他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某种变化。”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文字发现当时的许多人是多才多艺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事一项职业,就很难再做好另一个职业。但是,文艺复兴时期有一种罕见的现象,就是一些天资聪慧的人不仅在某些行业,甚至在所有行业都出类拔萃。”例如佛罗伦萨共和国委任米开朗基罗修筑防御工事;拉菲尔既是画家又是装饰家和建筑师等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要求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有才能的人、是个知识分子。实际上,至少在文艺复兴盛期,所有的“人文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法官和商人——是知识分子,或者力图表现为知识分子,或者经常和“人文主义者们”掺和在一起。

最后需要提及的话题——绘画的内容,使我们必须用一种崇敬的眼光看待当时画出美丽人体的艺术家们。正是他们的这些行为使文艺复兴不断发展。中世纪绘画所表现的不仅都是宗教内容,而且在形象上更是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可言:人物的脸型都被拉长了,画面充斥着神秘的宗教感。现在我们知道唯美的人体经常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今天我们看这些作品时可能只是从“美”的角度来欣赏,但这在当时却是一种革命,是对宗教极权的反抗和控诉。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

由于这个时代特定的环境,他们三人的人生观、艺术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鲜明的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权威:人作为独立于世界的主体常常被置于一副画的中心位置,以突出画的主体是人;人们开始普遍人为上帝对人是友好的,人与上帝不再是完全不同和不能沟通的,上帝把自己的相貌特征以及某些智慧和能力给了他的创造物——人。因此画家们也把神加以人性化。现在分别来分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三个人的人生观、艺术观。

一、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1452—1519)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我认为这事实在于列奥纳多深邃而敏锐的心灵过于雄心勃勃,这妨碍了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之因便在于精益求精、美中求全。正如彼特拉克所说的:“愿望超出了实际可能”。然而,人们非常关注地研究达芬奇令人遗憾地留下的未完成的作品。老普林尼对这样的研究十分重视,他说:“艺术家晚期的作品和他们死之前尚未完成的画,比他们已经完成的作品更值得珍视。因为从中可以辨别出他的最初设计和想法,而作者去世的悲哀,又可以增加我们对他的崇敬。”

达芬奇是个私生子,但是却和大部分的私生子不同,他是“降生于爱情”的,在文艺复兴那个时代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同婚生子一样的待遇,其中包括拜安德烈亚*德尔*维罗基奥为师,这为他后来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因此我认为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因妻子令人厌烦的淫欲,而非丈夫意愿所怀上的孩子将是平庸、卑微,而且粗俗的,男人没有欢娱,勉强地完成交合,孕育出来的孩子将暴躁且怯懦”。这表明他从来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是非凡的。

他和米开朗基罗的嫌隙很深,他们彼此攻击,相互竞争。他认为画家比雕塑家更优越,因为雕塑家像一个计时工,“他像面包师一样,满身都是大理石粉末”,而画家却舒服地坐在他的三角架前,衣冠楚楚,像一位绅士。这里达芬奇把允许进入宫廷作画的“潇洒的”画家,拿来同仅仅是一个工人的雕塑家相比;他并不想谈论所有的雕塑家和画家。无论是雕塑家还是画家,他们在社会上的不同地位,都是根据他们的成就和经济上的收益来确定的。

他是一位写实主义大师,经常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为了提高造型艺术,他精心研究人体解剖学,作过无数次的写生和素描。因此,他所画的人像总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他还研究了光学,以便用色彩的变化来显示画面的立体感。他研究力学和数学,以便精确表现人体的比例和运动中人体的结构。他研究植物学、地质学以便使画面的背景反映出自然的壮丽景色。

经验论和泛神论是达芬奇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感觉。”“那些不从经验中产生,又未曾被经验检查的知识,也就是无论在起始、中途与终了一概未经过感官知觉的知识,就全是虚假而极端谬误的。如果我们怀疑得自感性的知识的确切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加倍怀疑那些与感觉背道而驰的东西,比如上帝的本质、灵魂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在这些问题上永远存在无休止的争论……一切真科学都是通过我们感官经验的结果……经验不以幻梦哺育研究家,而是从确切无疑的第一原则出发,逐步循着可靠的程序达到切实的结论……骗人的春思辨的学问就不能做到这点。”(《芬奇论绘画》P48,P16)因此达芬奇绘画的性质是以感觉经验论为思维基础,从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的。芬奇指出绘画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绘画是人的审美感受的反映或表现,而人的审美感受又来源于自然。因此,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模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芬奇论绘画》)

达芬奇还总结出绘画的美学特征:自然性、真实性、直观性、客观性、永久性、创造的自由性。他认为真实性是绘画的审美标准,认为“镜子为画家之师。”但与此同时“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正所谓:美术,并不只是画画,不只是摹仿真实,更不是以把物件画得很像为满足。美术使人类保有着梦想的权力。因为梦想,才能够继续创造。一个孩子去学画,并不是为了做画家,更确切地说,一个孩子学画,是为了使他永远保有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使他可以梦想,也使他在任何一个领域,永远保有创造的活力。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若是丧失了,也就真正失去了竞争力。

他的作品的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重视人的尊严与作用,在艺术中表现人的崇高道义和坚定意志,同时也贬斥人性丑恶的一面;民族精神的勃兴,使绘画表现出英雄史观。

他光彩照人的形象给每一个忧郁的灵魂带来慰藉,他辩才无碍的风度让每一个固执的心灵为之折服。他身体强壮,……他广交朋友,无论贫富,只要拥有智慧和才华他就会引为同道中人。他的慷慨大度温暖了所有朋友的心,他的作品会让最简陋萧条的房间摺摺生辉。乔万尼*巴蒂斯塔*斯特罗齐赞美他:惟有他超越了所有人,超越了菲迪亚斯与阿佩利斯,以及他们所有成功的同伴们,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

二、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1475—1564)

忧愁是他的乐趣,苦难是他的依托,米开朗基罗永远是少数最高尚的艺术大师之一。他与莎士比亚或贝多芬一样,最深刻也最广泛地表达了人类的悲剧体验。他是无与伦比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他留下的艺术杰作,四百多年来一直观众蔚然惊叹。千般欢乐也不比一番苦恼更有价值,他使我们离永恒更近。

米开朗基罗*博纳洛蒂从小酷爱绘画,显露出极高的的绘画天分。在十四岁时他来到了当时的艺术中心佛罗伦萨,在统治者洛兰佐*德*美第奇创办的雕塑学校学习,这让他的父亲和叔伯们大为恼火。“因为他们痛恨艺术家这个职业,对艺术的崇高一无所知,家庭中出一个艺术家似乎是一种耻辱。”然而,他的天分不可小视,他的雕塑作品表现出强劲的力量,《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有力而带戏剧性地宣告了一个新天才的诞生。”我们已经可以从中看出他娴熟的雕塑技法、深厚的解剖知识和宏伟的气魄。英雄人物的主题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主导地位。

米开朗基罗*博纳洛蒂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他深得洛兰佐*德*美第奇的赏识,在美第奇的宫廷中经常聚集着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米开朗基罗得以同他们自由交往,受到他们的启发和影响,这对于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形成,对于其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和成就的取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大卫》把他那种高傲和粗野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充分表现自己,全然不顾主题。《大卫》的头像很像罗伦佐和朱阿利*德*美第奇的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美第奇家族或者说是政治对他艺术观的影响,不过米开朗基罗的固执依旧占有一席之地,他把自己的悲伤、倨傲和忧郁满满地表现在了《大卫》的脸上,他的面部表情是如此丰富!

他天生固执,从不受任何大师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瞧不起拉菲尔,因为拉菲尔易受影响,且“其成就不是得之于天性,而是得之于学习”。他崇尚的是自我创作的天才,也认定只有自己的思考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值得被人们尊敬的。但同时他也羡慕拉菲尔的聪明才智,因为他很少向自然学习,而主要是研究前人的优秀作品,这就等于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采用这种策略,恐怕他短短的一生中是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的。

大师之间的会面通常会产生两种后果:一个是两人相见恨晚,水乳交融成为挚友;另一个是两人敌意浓浓,相互竞争。1504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由于佛罗伦萨的执政团处于了后一种状态。两人一样的伟大而优柔寡断,达芬奇对各门知识的好奇和追求并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这就成了米开朗基罗梦想取得成就而要超越的永久的障碍。于是,在许多公开场合,达芬奇总能感受到来自对方无情的敌意。在后来与拉菲尔的交锋中,他依旧表现得尖锐。他不断做出种种行为来阻碍他的成功,在处处打击他。米开朗基罗的傲慢不逊和目空一切引起了许多仇恨,如果没有教皇的恩宠,他将一刻也抵挡不住那些恶意的攻击。

米开朗基罗一生的主要的作品是雕塑和绘画。在雕塑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或者说有权利来动摇他的地位。他是永远不朽的丰碑。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成为世人们惊叹的对象,《大卫》和《胜利者》的雕塑永远在召告世界只有他,才是艺术的天才、上帝的宠儿。它们都是永恒的,是米开朗基罗的骄傲,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藏。

虽然他在艺术事业上拥有让人骄傲的资本、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成就,以至于今天的我们把他定位在了伟大的艺术家的位置上。但事实上,他对他的家世、地位的看重远超过对于艺术的。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他一生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挣扎。这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米开朗基罗是翡冷翠的旧家,故他对于自己的血统与种族非常自傲。他认为:“我们是中产阶级,是最高贵的世裔。”(一五四六年十二月致他侄子利奥那多书)他不答应人家当他艺术家看待:“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我是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我从来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雕塑家——做艺术商业的人。我永远保留着我世家的光荣。”(一五四八年五月二日致利奥那多书)他精神上便是一个贵族,而且具有一切阶级的偏见。他甚至说:“修炼艺术的,当是贵族而非平民。”

然而,世家的地位和血统与种族的自豪感并没有使他远离痛苦。他的痛苦蕴藏在他的内心,他强有力,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富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富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胜利者》的白石雕像即是他自己,是他全生涯的象征。

他对于家族抱有宗教般的、古代的、几乎是野蛮的观念。他具备这强悍民族的一切迷信、一切盲从,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天才!他在继续不断的兴奋中过生活。他的过分的力量使他感到痛苦,这痛苦逼迫他行动,不息的行动,一小时也不得休息。他的精神所受到这苦役生活的影响,比他的肉体更甚,悲观主义侵蚀着他。他多疑的精神陷入种种迷乱状态,猜疑任何人……一切使他不安……一切都成为痛苦的题目。“我的欢乐是悲哀。”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欢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是孤独的,没有人比他更孤单。——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

他的全部尊严会在爱情面前丧失,当他为了恐惧之故而显得怯弱时,他陷入神志错乱的恐怖中。在维多利亚的逝世他哀痛欲绝,几乎崩溃。“他痴呆很久,仿佛失去了知觉。”于是他逃了。他今生不再拥有爱情的甜蜜,他永远地和爱处于两条平行线上,不再相交。

他怕,他对于他的恐怖感到极度的羞耻。他瞧不起自己。他憎恶自己以致病倒了。他老是患病,我们可以看出他生过十四或十五次大病,每次的发病都使他几乎要死去。他要死,人家也以为他快死了。但他不能死,他的内心有一种癫狂的求生的力量,这力量每天会苏醒、求生,为的要继续受苦。

在艺术上、政治上,在他一切行动和一切思想上,他都是优柔寡断的。他总是在选择之间犹豫着。终于,但却令人难过和惋惜的是,在他临终前,他对为他作忏悔的红衣主教说“我刚刚跨入艺术之门,意欲创作真正的作品,可生命却完结了”。从这里,我觉得米开朗基罗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的追求者,他不知疲倦的工作、不断地追求更好,可是终没有如愿以偿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结果直到他去世,他的作品未完成的未完成,毁弃的毁弃,他的努力很多都枉费了。很是感叹多少优秀的作品就这样丧失了,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结果。无人能够更改的结果。

他的人生观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艺术观,这使他的作品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他不仅仅追求希腊雕像的和谐和宁静,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的独创性在于他在古典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更追求表现充盈在人体中的生命力之美。即艺术应该体现力与美。他的审美观的特点在于:人体是美的,他超过其他自然物之美;在人体美中,最富于生命力的、最能显示人的丰富情感的人体则是最美的。因此,他无论在绘画还是雕塑中都追求一种崇高的风格和粗犷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作品周围辐散出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大的美。因此在面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时,我们的心灵感受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同时又被它们深深吸引。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整个民族天才的化身。他的艺术成就像一股猛烈的旋风,席卷着整个意大利。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和天赋,旺盛的创造力,塑造了一座艺术的丰碑,永远屹立于人类历史的峰巅。

三、“画圣”拉菲尔(1452—1519)

达芬奇活了67岁,米开朗基罗活到89岁,也许是天妒英才,年仅37岁的拉菲尔于1520年就英年早逝了。但是,虽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点也不比那些长寿的大师们来得少。在他短短的三十几年的生涯里,他已画了近三百幅作品,其中不少是美术史上名作。这是令我们叹为观止的。

拉斐尔·桑蒂1483年生于意大利山区的乌尔宾诺小公园。父亲乔万尼·桑蒂是乌尔宾诺大公的御用画家,拉斐尔的启蒙教师。这样天然良好的条件是拉菲尔日后成才的有利因素之一,为后来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父亲的关系,15岁的拉斐尔在波伦亚画家的画室里学习,他勤奋地探索绘画的奥秘,能敏感地捕捉住美和艺术的真谛。16岁时离开家乡乌尔宾诺到北意大利安布利亚地区的裴路基亚城,从师于佩鲁基诺。拉斐尔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色彩感觉与透视原理,绘画技巧相当成熟,才能已超过老师。在佩鲁基诺的引导下,拉斐尔跨进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世界,他彬彬有礼的贵族气质赢得了广泛的称赞,很快就融入到画家群里并且获得了不少私人订单。在这里,我非常敬重佩鲁基诺,一个好的老师绝对是不容许拉菲尔的才华就这样被抹灭,尽管拉菲尔的离开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的烦恼。但是,把学生的前途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是多么高尚!这也许也是后来拉菲尔和佩鲁基诺长期的良好的友谊关系的原因吧。佛罗伦萨给了拉斐尔从未有过的艺术教益,在这个时期,他的艺术风格趋于成熟,以和谐明朗的构图和秀美优雅的形象独树一帜,受到人们广大的欢迎。在他到来的时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已经完工,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也已经矗立在广场上了。拉菲尔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大师们的作品,吸取着大师们作品中的成就,他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对待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要把佛罗伦萨的全部艺术精华变成自己的营养。在这一点上他是相当聪明的,他融合各家之长,却不陷入模仿而失去自我的万劫不复的境地,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例如:列奥纳多在佛罗伦萨的那几年,其作品的“甜美”以及空间和光线关系的处理手法明显影响了托斯卡纳画家。从锡耶纳到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列奥纳多的弟子传播着他的创作方法和肖像画作品。从《安加利之战》到《圣母和嬉戏的两个孩子》或《纺锤圣母》,拉菲尔出奇的关注这些作品及列奥纳多的其他画作。这种采纳百家之长的态度使拉菲尔在艺术生涯中不断向巓峰挺进。他的艺术作品,把“古典浪漫”和“宗教情怀”结合得高贵、典雅、充满诗意,具有永恒的人文艺术价值。

拉斐尔为了把自己的理想变为活生生的形象,为了表现祭坛画的创作要求,对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的不断追求,表达了对真善美的高度向往。15世纪末以前,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中心在佛罗伦萨。但是从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佛罗伦萨失去了它作为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而罗马,当时教皇统治的基督教首府,成为新的中心。因此,拉菲尔和许许多多艺术家一样,选择了前往罗马,他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他要成为万众瞩目的大师。他想让世人都睁大眼睛看清楚谁是当今意大利最优秀的画家。当时,教皇朱理二世为了赞颂自己,把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请到罗马来为他服务。这时的米开朗基罗正在为他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拉菲尔一到罗马就受到教皇邀请,希望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在那崇尚天才的时代,能成为角皇宠幸的天才艺术家是所有才华初显的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那不但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更是成为上帝的宠儿、教皇的座上宾的唯一机会。这就足够说明拉菲尔过人的绘画天赋以及当时他所受的优厚待遇。这难怪米开朗基罗会嫉妒的说“他简直像是一个大将军”。而拉菲尔还多次被提名为红衣主教的候选人,社会地位可见一斑。假如说,米开朗基罗掌握并政府艺术的话,那拉菲尔就是既掌握了艺术又掌握了生活的风度。

他是一个追求技巧的艺术家,他不重视表现情感,一生都苦苦寻觅最美的表现形式,崇尚和谐与完美,幽雅与宁静。他尝尽了人间最令人辛酸的痛苦,他变得异常早熟,而他对父母的思念全化作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他的作品运用达芬奇的明暗处理技术和米开朗基罗的风格来表现人物和场景,表现单纯而诚挚的感情,虽然没有他们那种深刻的哲理和悲壮的激情,但是他所特有的清新、宁静的风格却使他成为最受欢迎的画家。绘画在生动优美上又有高度的理想加工,奠定了西方近代绘画的典范风格,有“画圣”之称。他最擅长表现女性美,每幅圣母像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特色,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奉献。他一生只有一种风格,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画得更完美,更理想,更柔和,一定要绝对美!

他的作品还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影响:普遍崇拜圣母;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缥缈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他的圣母像虽然有人文主义的特征——通俗化,但绝不是媚俗化,因为在那一个个人间自然美丽的容颜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母性光辉。

爱情对拉菲尔的影响也绝不可以小视。他遇到的都是雍容华贵、气质不凡切有能力的贵夫人。在他与乔凡娜相恋期间,他的圣母像有了巨大的进步,在构图、人物造型、明暗关系,以及色彩方面都迅速发展,尤其在圣母像的感情的把握上有了不少深刻的心得。他不再是一个不揞世事的少年,他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多了一份男性气质、一份成熟的感觉。而后来乔凡娜的推荐信对他获得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她,人才济济的佛罗伦萨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的。

再者,相对于个性偏执倔强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位天才巨匠,拉菲尔可谓锋芒内敛、温和可亲的谦谦君子。加上他长期以来在各种阶层——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之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可以说没有任何理由不比上述两位大师更受世人爱戴和尊敬。这对他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在尤里西斯二世的态度上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端倪

佛罗伦萨研究时期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所处的时代,这正是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时,形式的一再突破,已经使当时的人准确描绘人体与空间不再有太大的困难。

可是,人文主义者所着重的“人性”的表达,是远比“形式表达”要宽广深远得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之所以把文艺复兴运动推向高峰,正是因为他们善用已发展出来的形式与技法来表达人性及其人生的理解。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但也是他们把文艺复兴推向尾端,开创了另一个艺术时代。

艺评家说:“达芬奇是深,米开朗基罗是大,而拉斐尔是美。”这是指他们的作品。不过作品跟人性是相连的,而个性跟他的童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达芬奇父亲的家境不错,世代都是公证官,可是母亲是酒店女招待,虽然非常漂亮,但风流的父亲却不想结婚,所以达芬奇是以私生子的名份,在祖父母的照顾下长大的。他长大后,俊美而风流,我行我素,对理性的科学比感性的艺术还要有兴趣,他不喜欢向权威屈服,为信仰低头,所以教皇不喜欢他,他自己就在孤独中享受他的自由。

米开朗基罗幼年丧母,是一个石匠的太太带大的,后来他常常开玩笑说他之所以成为雕塑家,是由于幼年时石匠之妻乳汁的滋养。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身世而奋斗,他父亲号称“佛罗伦萨最高贵的世家”,其实是欠债累累,虚有其名。米开朗基罗比较关心社会,关心人,又充满理想主义,少年时,参加过反教皇的革命,结果亲眼目睹自己的哥哥因此而入狱,造反的领袖又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偏偏教皇还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叫他又心虚又感激,又想服从又不甘心就范,一辈子在挣扎。

拉菲尔的童年不知道该说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他有个无比疼爱他的父亲、有个爱他如宝的母亲,要是仅仅这样来看他是十分幸运的。可是,母亲因为难产后的体弱多病在他四岁的时候就永远离开了他,而父亲又由于悲伤等种种原因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也弃他而去了。这样来说,他又是多么的不幸和令人同情呢。这样的童年对他的个性和画作的内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笔下的圣母都是他对儿时母亲那模糊脸孔的回忆,母亲每一次轻柔的爱抚都在他脑海中荡漾。可是那时的他又是如此的年幼以至于无法完全记忆下来母亲那张充满慈爱秀美的脸。有人猜测拉菲尔笔下的圣母是他某一个情人的写照,我却认为,与其说是他情人的像貌不如说是通过情人来回忆自己母亲的温柔。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不仅他的画风如此,他待人也是如此。他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身处爱艺术文化的教皇朱理二世的威严之下,但是拉斐尔却跟朱理二世相处得很好,随后的利奥十世也喜欢拉斐尔,他是个十分有礼貌、人见人爱的年轻人,这种特质当然也影响着他的画风。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他们三人创造的艺术绝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忽视的伟大成就,因此他们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他们留下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鼎盛之作,是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的明珠。


参考书目及文献:

1.《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2.《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艺术大师的美学思想》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三杰》
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艺术与人文主义》
5.《提坦与基督》
6.《达芬奇画传》
7.《拉斐尔画传》
8.《米开朗基罗传》罗曼罗兰著
9.《巨人三传》罗曼罗兰著
1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11.《达*芬奇——全能的天才》何政广著
12.《艺术哲学》丹纳著
13.《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索柯洛夫著
14.《文艺复兴三杰画传》周时奋著
15.《最伟大的三大艺术巨人》罗曼*罗兰著
16.《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欧金尼奥*加林著
17.《达芬奇——宇宙的艺术和科学》
18.《拉菲尔》赖盛著


【转自历史帝国论坛特此致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5-16 10: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