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贝多芬在敲门”的日子里——大学“发烧”回忆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BB

#1  “贝多芬在敲门”的日子里——大学“发烧”回忆

两篇旧文。


“贝多芬在敲门”的日子里——大学“发烧”回忆

               ·降E大调·

  爱好一样东西,似乎不仅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还要花费相当大的财力。音乐爱好者更是如此,因为录音媒体的收集量和音响设备的优良程度,也就是“发烧”的温度,和付出的费用基本是成正比的。记得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学时,班里一个同学的太太从德国出差回来,用省下的外币和“指标”买了一个很漂亮的进口“双卡”收录机。他将机器搬进单身宿舍楼里临时婚房的第二天,我便将它折腾了一整天,一会转录别人的原版带,一会忙着录调频音乐台的古典节目。记得那天还开玩笑说,“为了听音乐,也该出国”。那时毕业在即,就要离开北京,成天为如何多搞几盘喜欢的录音而煞费苦心。

  如今虽然出国已十多年,仍然没有财力来玩一对喇叭线就要成百上千甚至过万美元的那些昂贵的Hi—End(顶级)音响,但对各类音乐录音媒体的胃口,却是愈来愈强,好象没有终结的那一天。这个无休止欲望的源头,就是那个随时手里捏个伸着天线的微型调频收音机,戴着简易耳塞听音乐广播节目、变卖“家”产来购买进口原版古典音乐磁带的快乐而短暂的岁月。

  那大概是始于84年。记得是洛杉矶奥运会时,大家挤在昏暗的楼道里看中国女排,我躺在床上听音乐。那时中图公司刚开始进口原版音像制品,好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一夜之间突然开窍,进口原版古典音乐磁带成了炙手可热的东西,在北京还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小小的抢购风。从《参考消息》上读到,香港报纸以这样的标题报导这个风潮:“贝多芬在敲门”。这样说还真很贴切。当时看到的古典盒带中,以贝多芬的交响曲、协奏曲最多也最受人欢迎。我那时刚刚发现西方古典音乐这个“新世界”,贝多芬这些作品也是我最先收集的古典录音。后来才明白,这个自己的“新世界”,其实在很多人心里早已存在,只是被禁锢了多年而已。而且一觉梦醒之后,这世界已经大变,收录机和盒带这样的新东西迎面扑来,让人兴奋。

  不过,我很多时候只有围着看热闹的份。当时在念硕士,每月有大约60元的工资。而那些盒带,一般是15元左右一盒。每月的工资,除了饭钱,最多能买两三盒。所以,每次都在商店里对买哪几盒犹豫不决,难舍难取。而在食堂买饭时,对买哪样菜,又总是要算计一阵。那时,经常月初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王府井北口的那家专卖音乐磁带的外文书店,在那里留连忘返。

  当时,我们系里同级的研究生组成一个班。我班10人,虽然清一色和尚庙,但似乎大家都有个人很突出的兴趣爱好。有位拉小提琴的,是研究生乐队里那对黄金搭档的男主角。另有一位嗜书如命,每个周末必去书店搬回几本书。而且他每顿饭都是打回宿舍,边吃边翻书。而我和一位室友,则全部兴趣都在“发烧”方面,经常一起去淘录音。

  记得有一天,我俩得知中图公司又新到一批原版带后,便开始为筹集资金发愁。我们知道,要是去晚了,就很可能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手中没有钱,便想到了当“家产”。那时我们身边最值钱的财物,是自行车。我的那辆“飞碟”牌,是特为了选修在一个主校区之外很远处的一个教室上的一门课而买的。我们不约而同想到这点,毫不迟疑将车骑到新街口的那个自行车行。我那辆老父花了160积蓄刚买数月的新车,车行老板只给了我60元。拿到钱,就直奔王府井外文书店,换来四盒磁带。其中有一盒,是两盒连在一起的那种,封面是耶稣受难的油画,内容是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和合唱团演唱的贝多芬《D大调庄严弥撒》。

  那些封面设计光彩透明、画面精致的音乐盒带拿在手上时,心中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但从此之后,为了在课间10分钟赶上那堂课,我都得跑步前往。常常迟到不说,每次课开始的前几分钟,还是气喘吁吁。后来觉得,那时真有些玩物丧志了。

  后来陆续还去过几次在鼓楼附近的那个当铺。大概所有身边有点值钱的东西,都当掉换成了音乐盒带。当然,最让人不可理喻的是,连听盒带的当是很流行的简易录放机,我都给当掉了。我那个录音机是打着学英语的幌子买的,但大多时候却是在听音乐。没有了录音机,买来的磁带只好拿在手中摆弄。后来读到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没有录放机,想听音乐时,将盒带放在桌子上,过时间还翻面的故事,会心一笑。

  幸好还有个小小的调频收音机,可以收听中央台和北京台那时刚开始试播的调频立体声古典音乐节目。那时出国潮正高,大家都在听英语,我却随时都拎在手上戴着耳塞听音乐。多年后想考“托福”时,英语听力让我花了很大功夫,才勉强过关,大概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几年里,音乐可以说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琢磨录音磁带,听音乐会也是我最喜欢去的一件乐事。那几年,中央乐团周末晚和周日下午在海淀影剧院举办《星期音乐会》,我几乎每场都去。常常一个人顶着冬天夜里的寒风,或是夏日午后的骄阳,从学校骑车到中关村的海淀影剧院。每次去的时候,总感到严寒或酷暑难耐,但一进到那个简朴的音乐厅,就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几年中积累了厚厚的一叠音乐会节目单和许多有趣的回忆:李德伦详细讲解佛兰克的D小调交响曲,让乐队先演奏轮回曲式的主题;坐在身边的老头子十分陶醉,跟着演奏轻轻哼唱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不过,在那些音乐会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次,是韩中杰指挥的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那晚音乐会上,感受到的那种给孤独心灵的深秋暖意,感伤,和不屈的意志力,那种在心灵上引起过的共鸣和震动,在后来的日子里回味无穷。那场音乐会之前,可能从未完整听过这部作品,对勃拉姆斯了解也不多,也不太接受他的作品。那场音乐会之后,勃拉姆斯便成了我的至爱至今。

  临到毕业之前的86年元旦,关闭多年之后的西单北京音乐厅修缮一新,重新开张,有一系列音乐会。报上预告的预售票时间,正好是我硕士答辩之前的那天。本来应当听老师吩咐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准备答辩的,但音乐会诱惑太大,我仍然一大早就去音乐厅排队买票。记得我是在音乐厅售票处排队的最早的几个人之一。好在第二天的答辩不仅顺通过,而且写的论文还颇受好评得到高分。听的多场音乐会中,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刚在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的青年指挥家汤沐海指挥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和中央乐团合唱队演奏演唱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他的指挥和这个以年青学生为主的乐队的演奏充满朝气和活力,虽然与那时在广播和磁带上常听的这部伟大作品的录音相比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音乐厅中弥漫的那种真切与鲜活气氛,却是那之后多年不再感受到过的。那场音乐会,为我在北京几年的生活画上了圆满句号。

  而那两三年中节衣缩食变卖家产买来的近百盒原版古典音乐磁带,则伴我度过了离开北京到出国之前的那八年半轰轰烈烈又恍恍惚惚的时光。


2008-3-28 12:0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BBB

#2  “圣名”之下的芝加哥音乐厅

“圣名”之下的芝加哥音乐厅

·降E大调·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家--音乐厅(Orchestra Hall),又叫交响乐中心(Symphony Center),座落在芝加哥市中心密西根大道的西侧。她的面前是这条车水马龙的街道,对面是芝加哥艺术馆和设计别出心裁的露天音乐演奏场。从那里穿过“千年公园”中那片开阔的草地和树林,就可以走到一望无际的密西根湖边。

在有“现代建筑的博物馆”之称的芝加哥,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相形之下,这个音乐厅真可以说是“其貌不扬”。这座外观是红砖构造的建筑与外表装扮明亮的邻居仅一墙之隔,毫不突出,规矩地排列在街道上,以致于我几乎都到了她的门前,还向人打听她的方向。在我想象中,这个世界有名的音乐厅,该是一个外观别致,独霸一方,绿树草地环绕的建筑。

好在路口那个不大但很醒目的路牌上,“乔治·索尔蒂爵士荣誉广场”的标注告诉我,我已经到了心目中又一个向往多年的音乐殿堂。原来这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与卡拉扬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一起驰骋世界古典乐坛的指挥家的名字,已经刻在了这个城市的街道上。

这个地处闹市,除了正面中央的那五个窗户所略带的哥特式典雅特色之外,门面设计非常简朴的音乐厅的屋檐上,有一行非常突出,但却不容易被人看到的雕塑文字。文字尺寸应当是非常大的,但因为没有任何装饰,又在很高处,也不正对过往车辆行人,所以也并不特别耀眼。我已经是第二次去那里时,才在无意间侧身抬头看见,并且心中顿时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意。那是五个心中“圣人”的名字:

Bach,Mozart,Beethoven,Schubert,Wagner(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

这五个名字,依次刻在那五个窗户的上方,巴赫领头,贝多芬居中,瓦格纳收尾。夹在他们之间的是两个上帝送来的天才:莫扎特和舒伯特。

虽然是按他们出生的年份排列,但在我看来,这个组合却特别具有象征意义。这五位人类音乐文化的巨人,不仅是西方音乐鼎盛的那200年(18世纪和19世纪)中,不同时期和主要风格的硕果最丰的集大成者和影响最深的开拓者,而且这“五大”的排列,还代表了我音乐欣赏的三极:中间三人是“核”,前面的巴赫代表巴洛克和早期音乐,而末尾的瓦格纳则是歌剧和在他直接影响之下的20世纪新音乐。

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从中世纪后期以来的近千年里,留下如今可听的音乐作品的作曲家,不计其数。今天的后人,面对这个巨大的艺术宝库,该如何系统认识和择优欣赏,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里,既了解全景概貌,又尝尽其中精华呢?以我之见,这个音乐厅上直接了当的展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线索和最富理性的推荐。

诚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口味。我的音乐陋室的墙上,也挂有自己心中五个音乐“圣人”的图片,但与这里的“五大”就有一人之差:我以勃拉姆斯代替瓦格纳的位子。这当然体现了我的个人偏好。这个芝加哥音乐厅,不仅是世界各地的名家云集的音乐演奏场所,也是当地一栋令人瞩目的公共建筑。在这样的地方,永久展示和纪念从千年史册上的无数音乐大家中选择出的“五大”,无疑是要经受得住音乐史学家们的考究,并引起当今的音乐家和普通爱乐者们最普遍共鸣的。

这一行塑刻的文字,还使得这座朴实无华的建筑,更象一尊为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们竖起的永恒的纪念碑。每天熙熙攘攘,成千上万从密西根大道上匆匆过往的行人车流,来自世界各国,不知其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这样偶然抬头,却看到这些自己奉若神明,与自己常年相伴的名字而感到一种喜悦?

第 1 幅


2008-3-28 12: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看过BBB的照片,蛮年轻的。这么一回忆,把自己的年龄给暴露了。:))


2008-3-28 13: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lucy

#4  

很高兴读你的文章!

我下周会去旧金山听场音乐会, 能否简单的介绍一下! 我相当的不懂古典音乐......没有很系统的去学习过! 谢谢!

指挥: Harry Christophers
Christophers makes music of three centuries ago sound contemporary and utterly vital. Here, he conducts Baroque and Romantic favorites, music of dazzling color and invention.
Free Inside Music talk at 7pm.
       
Program Notes
    * Henry Purcell, Chacony in G minor for Strings
    * Ottorino Respighi, Ancient Airs and Dances, Suites No. 3 and No. 1
    * Johann Sebastian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BWV 1049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Overture to Ariodante, Water Music Suite No. 3 in G major


2008-3-28 15: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BB

#5  

lucy好,介绍不了,简单说点我了解的吧。音乐会前对要听的作品,多少有些了解,可能去听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这是一种好办法。

不知道这场音乐会的乐团是否叫The Sixteen?指挥Harry Christophers是这个英国古乐团的创办者,他们以演奏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为主。用的乐器也是仿古乐器。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也全是那个时期的:

1。Henry Purcell, Chacony in G minor for Strings,英国17世纪作曲家普塞尔(1659-1695,也许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的为弦乐队的G小调夏空舞曲。夏空舞曲是三拍子舞曲。我没有听过这部作品。但普塞尔的音乐是非常好听的。这部作品,应当是很好听的。

2。Ottorino Respighi, Ancient Airs and Dances, Suites No. 3 and No. 1,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的作品。雷斯皮基是20世纪的作曲家(生于1879),但这部作品是以15,16世纪时的鲁特琴(Lute)音乐改编的组曲中的第三首和第一首(共三首)。每一个组曲都由几个曲子组成,而每一个曲子都是由那时候的舞曲(Dance)和曲调(Airs)改编。第三组曲最后一个是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舞曲,和夏空舞曲基本是同一回事。估计这些作品不会直接让你欢喜或流泪,但细心聆听,很让人回味的。

3。Johann Sebastian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BWV 1049, 巴赫的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六部“勃兰登堡”中最为轻快的,有三个乐章,构成快-慢-快典型的协奏曲结构。这个在youtube应当能找到。这个应当是都会喜欢的作品。

4。George Frideric Handel, Overture to Ariodante, Water Music Suite No. 3 in G major 亨德尔的两部作品:
Overture to Ariodante,歌剧阿廖丹特的序曲
Water Music Suite No. 3 in G major,“水上音乐”第三组曲,共有4首构成,就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一样,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焰火音乐”大概是最容易让人喜欢的巴洛克音乐。这些作品,简单地说,就是好听。

就大体了解这么多了,明天要去spring break了。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lucy at 2008-3-28 08:54 PM:
很高兴读你的文章!

我下周会去旧金山听场音乐会, 能否简单的介绍一下! 我相当的不懂古典音乐......没有很系统的去学习过! 谢谢!

指挥: Harry Christophers
Christophers makes music of three centuries a..



2008-3-29 16: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BBB

#6  

不是只有Lady们,才掩盖自己的年龄?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8-3-28 06:27 PM:
看过BBB的照片,蛮年轻的。这么一回忆,把自己的年龄给暴露了。:))



2008-3-29 16: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lucy

#7  

感激! 真好  等我听完了再向你报告!

祝你们春假愉快!

今天上午在公园里转了转.....我坐在长椅上, 听了一会鸟鸣声, 风声-- 大自然的乐声!

第 1 幅


2008-3-29 17: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8  

这头一篇的大学生活很共鸣。我当年还有一个路子,就是有国际关系
的教授与朋友的外来货,再顺便转录一下。

外文店里的原版哪里买得起,除非转成中国版的。

&&

勃拉姆斯我倒是一直喜欢。普塞尔有一部“滴多”的歌剧,不是很长
,英国歌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

上回看他的“准”歌剧“King Arthur”,小册子依然把这部维吉尔当
当他唯一的歌剧:
http://www.mayacafe.com/forum/topic1sp.php3?tkey=1205108748


2008-3-29 21: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9  

自行车换音乐,如此的精神至上,我怎么也做不到。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3-31 17: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