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西藏历史 ─ 维基百科全书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西藏历史 ─ 维基百科全书

西藏历史

维基百科全书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了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自新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

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门巴族、珞巴族等。

1、「西藏」的地理範圍涵義
2、遠古的西藏
3、吐蕃王朝的崛起和崩溃
4、分裂的西藏
5、各教派統治時期
5.1、薩迦政權
5.2、帕竹(乃東)政權
5.3、仁蚌巴政權
5.4、藏巴政權
6、噶登頗章政權的建立
7、英国侵略西藏
8、近代
9、1949年以后
10、注釋
11、和西藏歷史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11.1、檔案資料與論文書目
11.2、一般性研究書目
11.3、藏人的回憶錄以及非藏人為藏人所寫的傳記
11.4、非藏人和西藏相關的一手資料
12、參考出處

1、「西藏」的地理範圍涵義

「西藏」這個詞彙所含括的地理範圍,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西藏的兩個定義:

1,中國政府所說的西藏是西藏自治區,包括目前受印度控制的阿鲁纳恰尔邦,基本相當明[1]、清[2]和民國時期[3],拉薩和達賴喇嘛的地方政府管轄的區域。

2,西藏流亡政府宣稱的西藏是:囊括中國境内所有藏人居住的地區,兩倍于西藏本部[4],相反放棄被印度侵佔的藏南地區。其聲稱,在1950年之前,達賴喇嘛管理衛藏、西康、安多三個西藏傳統省[5][6][7]。儘管,這種説法被西方媒體廣爲接受[8][9][10][11][12],但是和歷史事實差距太遠。被達賴集團宣佈為西藏固有領土的,安多省的青海湖東北部,也就是14世達賴和10世班禪出生地,和西康東部地區,從來沒有被拉薩管理過,即使是西藏歷史上強大的吐蕃王朝時期。内地藏區的非藏族人口,也被西方媒體當作是中共植入的[13]。但事實上,那些非藏族人口涉及到十來個民族,是歷史形成的,那裏的藏族人口也是后移入的[14]。

達賴集團定義的西藏,又稱大西藏地區,其范围包括今西藏自治区、青海大部以及小部份的甘肃、四川、云南(藏文称Bod rang skyongs ljongs),包括藏南既現時印度管辖的一個邦(阿魯納恰爾邦)。藏语文区域和藏民族区域还广义来说西藏亦包含不丹、锡金与拉达克(Ladakh)。

本條目所从歷史的角度描述西藏,对地理范围并不执着某一时期的界定。由於,西藏自治區以外的藏區,歷史上基本沒有或者根本沒有被拉薩管理過,所以一般指的西藏,僅僅是西藏自治區。

2、遠古的西藏

按照目前考古學上的證據,在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間的中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開始在西藏居住。1978年,考古學家在昌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骸骨和陶器,在進行研究以後,認定這些物件距今大約有7000年之久(董尼德 nd)。

藏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稱為「苯教」。根據苯教的傳說,世界原初是一個巨大的卵,其蛋殼變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黃則變成十八個中型的卵,再從其中誕生各種動物。至於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該族最原始的六個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訥沃、韋達),是瀰猴與羅剎女婚配而繁衍出來的後裔。在《隋書》等中國史書上,也可以找到位於西藏東部拉卜愣一帶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稱為瀰猴種的記載(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200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最早的西藏王国可能是史记中记载的单同.

在公元6世紀以前,整個西藏高原都分布著很多說藏語的小國家和部族。這些部落後來合併為12個小邦,其中以位於山南地區雅隆河谷的吐蕃最為強大,不但統一了諸邦,而且後來還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據西藏史料的記載,在西元前127年的時候,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幾位苯教領袖,曾經一起迎立聶赤贊布為王。由於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稱自己是聶赤贊布的後代,因此西藏人就將聶赤贊布登上王位的那一年(西元前127年),稱之為西藏王統元年,距今已經超過2100年了(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200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3、吐蕃王朝的崛起和崩溃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在松贊干布(569年-650年)贊普1繼位以前,已經傳承了20餘世。大約在581年左右,松贊干布以13歲的年紀登上王位,並在布達拉山上建立皇宮。到了7世紀初的時候,由於松贊干布成功的經略,位於囊謙二十五族(今玉樹)一帶的「松波」、謙多(今昌都)一帶的「康國」(漢史稱「東女國」)、甘孜一帶的「附(讀bo)國」、理塘一帶的「蕃綠」、居青海的党氏各小國(即唐史所記「党項」)、以及吐谷渾等這些說藏語的國家,都統一在吐蕃王朝之下,該王朝也成了當時亞洲大陸不可忽視的一個強大國家(西藏之頁nd)。

現存大昭寺的照片在松贊干布統治期間,他也派遣了16名聰穎的西藏兒童前往印度學習,其中一名兒童吐米桑布扎,後來以梵文為藍本而創制了藏文。2大約在585年的時候,松贊干布派噶東贊(即唐史中的祿東贊)到尼泊爾迎娶赤尊公主3,墀尊公主攜來了西藏的第一尊佛像不動金剛佛,並修建了饒薩孜拉康(即現在的拉薩「大昭寺」)(西藏之頁nd)。

大致上也在這個時候,從印度傳入的密教和從漢地傳入的大乘佛教,與西藏原有的「苯教」結合,而形成了藏傳佛教。該教宣傳宇宙大劫、一切無常、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修行解脫等教義,特別崇奉密宗,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稱為藏密。這是佛教傳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動,宗教史學者將其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牟鍾鑑nd)。

637年,松贊干布率兵攻吐谷渾,並第一次與當時統治中國的唐朝發生衝突。640年,松贊干布派噶東贊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攜來了釋迦牟尼佛像,並修建了饒摩齊(即今拉薩的「小昭寺」)。此外,松贊干布的另外三個妃子象雄公主、門妃遲江、惹擁妃等也分別創建了寺院,據說當時在整個西藏總共有108座佛廟(西藏之頁nd)。

松贊干布過世以後,吐蕃王朝與唐朝的關係時而緊張,時而修好。714年,吐蕃與唐朝議和,雙方簽訂條約,規定以河源為界。未幾戰火又起,所以於730年又再度簽約定赤嶺為界。據《敦煌文選》和「達扎樂宮石碑」的記載:唐朝應允向吐蕃納絹5萬匹,以為歲絹。至唐代宗繼位以後,停止向吐蕃納絹。當時在位的吐蕃贊普赤松德贊4極為惱怒,遣部下達扎樂宮率20萬之眾於764年攻陷唐都長安,並於簽約後退兵(西藏之頁nd;Wikipedia 2005)。赤松德贊(755年-797年)在位時吐蕃的國力達到鼎盛,除了大力發展佛教以外,還廣拓疆土,疆界西至勃律、大食,東到川隴、南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戰爭,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憊。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雙方分別在長安、邏娑(即拉薩)5會盟,達成「唐蕃甥舅和盟」。由於這次會盟是發生在唐長慶元年和二年,中國的史書稱之為「長慶會盟」。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中國西藏新聞網2002a)。在這次會盟所簽定的條約中,吐蕃和唐朝兩國的邊界被確定,雙方平等相待,互相承諾尊重對方的領土主權:

今蕃漢兩國,所守見管本界,界以東悉為大唐國境,以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不舉兵、不相侵。(引自司馬晉1996)

841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6,而於846年遭僧人刺殺身亡。之後,吐蕃陷入長期內戰。877年,吐蕃王朝覆滅,西藏進入分裂割據的時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如果從宗教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藏傳佛教「前弘期」的結束。

4、分裂的西藏

藏傳佛教紅教(寧瑪派)的大本營---桑耶寺。「桑耶寺」藏語意思是「三樣寺」,位於拉薩東南方的河谷平原上,歷史已經超過千年以上,全寺共有108座建築,是藏傳佛教僧伽組織始創的搖籃。朗達瑪被刺殺以後,他的兩個兒子雲丹和烏松為了爭王位而相互攻伐,由此引起的內戰陸續擴及全國,再加上庶民造反,西藏終於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內戰中,整個西藏形成了許多互不相屬的小國,其中雲丹的後裔佔據拉薩一帶,形成了拉薩王系。此外,在這些小國中比較強大的是「宗喀國」(即宋史中的「角斯羅」)。宗喀國曾經很強大,並與同樣是藏族祖先羌族的另一分支的西夏党項人長期交戰(西藏之頁nd)。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藏族没有统一政权的时代,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之后不久,唐王朝也于公元907年衰亡。与中国的五代十国大分裂状况相呼应,开始逐步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藏族地区,也形成群雄割据、互不相属、没有统一政权的大分裂状况。

当时,一个由党項族为主建立的强大的西夏王朝,在今宁夏和陕西北部地区兴起,对宋朝和甘、青、川各地少数民族构成威胁。为了对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卫力量,从公元11世纪开始,宋朝在原吐蕃王朝一度占据的今甘肃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东部、四川省西北部等藏族地区,大力推行屯田戍边的政策,加强对这些藏区的经营与治理。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宋朝专设市场上进行。

北宋开国不久,原吐蕃的一个部落首领斯罗在以邈川(今乐都)、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权,也是藏族的第一个安多政权。

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宋仁宗封斯罗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公元1041年(康定二年),宋皇又封斯罗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斯罗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宋朝封官任职。斯罗部一直向宋朝称臣。该部统治地区,隶属宋朝将全国划为26路(约相当于省)中的秦凤路(见图)。到公元1116年(政和六年),斯罗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斯罗部曾经多次与西夏作战。

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斯罗、潘罗支等藏族部落首领臣属宋朝,借重宋代中央王朝所封官职,以加强对所部的统治号令。这种上下隶属关系是明确的。

在分裂初期的戰亂過去後,佛教又再度慢慢復興並真正藏化,宗教學者將這次佛教的再復興稱之為「後弘期」(牟鍾鑑nd)。71041年,阿里王益西翰迎請印度超岩寺的尊者阿底峽到藏,阿底峽被其盛情所感動,於隔年以61歲的高齡到藏宏法,其弟子仲敦巴建「熱振寺」,由此而傳出了藏傳佛教的「噶當派」8(西藏之頁nd)。此外,藏傳佛教的其他教派也在這段時期陸陸續續地形成,比如說白教(噶舉派)、花教(薩迦派)、紅教(寧瑪派)等(牟鍾鑑nd;洛本天津仁波切2002;青海新聞網 2004)。

整體而言,「西藏分裂時期在政治上是各自為政,在文化上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各種教派紛紛形成。對西藏未來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主導整個西藏的宗教」(引自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2001)。

根據一本西藏歷史書智者喜宴的說法,成吉思汗即位後三,四年,喇嘛教蔡巴噶舉派創始人向·仁波切的門徒藏巴敦庫巴帶七人前往蒙古,後受景教徒與道士的排斥,前往西夏,成吉思汗出兵西破後,請他們到蒙古,不得派差役。這是蒙藏第一次接觸。

5、各教派統治時期

從12世紀由政教結合的薩迦政權統一西藏之後,一直到五世達賴喇嘛在1642年建立噶登頗章政權為止,在這500多年之間,西藏歷經了薩迦、帕竹(乃東)、仁蚌巴、藏巴等政權的更替,進入了西藏歷史上的「各教派統治時期」。

5.1、薩迦政權

13世紀初,強悍的蒙古族在北方興起,成立大蒙古國。從1206年開始,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先后滅掉了畏兀兒、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又於1279年消滅了南宋。

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的皇子闊端派遣大將多達,率軍深入西藏,企圖了解西藏的政治形勢和眾多教派的詳細情況(中國西藏新聞網2002b)。1244年,60餘歲的薩迦派高僧薩班受闊端的邀請,起程前往涼州。1247年,班智達與闊端會晤,並以西域學者為譯師,向闊端宣講佛法,闊端逐漸敬信並決定免除天下僧尼的賦稅和兵役。闊端並為班智達建造「幻化寺」,供奉了大量的財寶,由此開始了西藏喇嘛與蒙古之間的直接交流。1251年,班智達過世,不久後闊端亦逝(西藏之頁nd)。

1253年,班智達的姪子八思巴與忽必烈會晤。八思巴不僅向其講述佛法,而且還解答了忽必烈所提出的許多疑難問題,使忽必烈對佛法產生虔誠的信仰(西藏之頁nd)。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自立為汗,隨後並封八思巴為國師。1264年,在擊敗位於蒙古本土也自稱大汗的胞弟阿里不哥後,忽必烈又設「總制院」,命八思巴以國師身份兼領該院院事。在總制院(1288年後改為「宣政院」)下,設有「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負責處理和管轄西藏大部分地區的軍政事務。宣慰使司下面則轄有管理民政的萬戶府、千戶所。

1270年,八思巴為忽必烈灌顶,而忽必烈为酬答八思巴造字之功,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其封號由國師升為帝師,並通過八思巴的舉薦,任命了總管西藏事務的行政長官和13個萬戶府的萬戶長(中國西藏信息中心2002)。

次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而忽必烈即為元世祖。此時原蒙古帝國已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大蒙古國不復存在。而這時西藏則為元朝所設立的總制院(宣政院)所管轄。一方面,由於元世祖及其後的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總制院(宣政院)的職權一直由薩迦派所掌握,負責統治整個西藏地區。另一方面,元政府不僅成功在政治上控制了西藏,在文化和其他層面也受到西藏很大的影響,比如八思巴就曾經根據忽必烈的要求,按照藏文字母的拼音方式創造了蒙古文字,史稱「八思巴文」(西藏之頁nd)。兩者的關係是互惠的。

萨迦政权历任统治者
序列 姓名 在任时间

1、八思巴 1253-1280年
2、达玛巴拉 1280-1287年
3、夏巴·嘉央仁钦坚赞 1287-1305年
4、达钦桑波贝 1306-1324年
5、达钦囊卡来巴 1325-1343年
6、嘉央屯月坚赞 1343-1344年
7、索南坚赞 1345-1349年

5.2、帕竹(乃東)政權

在薩迦王朝統治下的西藏官員中,止貢、帕竹和嚓巴三個萬戶長不僅轄區地廣人眾,同時也是薩迦皇室的內侍,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1358年,屬於帕竹系統的松秋堅贊9借故揮兵進占薩迦,廢除最後一任薩迦貢瑪10,逮捕和處決了400餘官員,由此開始了帕竹政權統治西藏的時期。由於帕竹政權定都於乃東,故史書又稱其為「乃東王朝」(西藏之頁 nd)。

松秋堅贊在推翻薩迦王朝以後,對西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於薩迦王朝沿用蒙古習俗,征稅斷案等隨心所欲,無章可尋,且法令無常,不利統治,因此松秋堅贊決定根據吐蕃王朝贊布時代的規定,重新制定稅法及相關法律,史稱「十五律」。此外,由於薩迦官員喜著蒙古服裝,松秋堅贊又參照吐蕃王朝時代的服裝,重新制定了官員、王子、夫人裝等。由於松秋堅贊的勵精圖治,西藏政局與社會穩定,史稱「老婦背金磚行全藏而沒人搶奪時期」(西藏之頁nd)。

現今色拉寺喇嘛辯經的照片1363年,松秋堅贊過世。1368年,汉族農民從中原趕走了元帝國的軍隊,並建立了明朝。曾經叱吒風雲一時的蒙古人,從此退回蒙古本土。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即派人赴藏,对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加以安抚,承认他们的固有地位,但需上交元朝封赐的旧印,由明朝重新任命并颁发新印。1372年,元朝的最后一位帝师喃加巴藏卜归顺明朝,明朝封他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一颗。永乐十二年,明成祖遣使到前藏延请新兴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派弟子释迦也失代表他赴京。明朝对有实力的僧俗各派领袖人物都赐加封号,共敕封过三大法王和五王,史称“明封八王”。

至於帕竹政權,則在松秋堅贊之後,經歷了絳永釋迦堅贊、嘉羊釋迦堅贊、京俄索南扎巴、以及米旺扎巴堅贊等人的統治,特別是在米旺扎巴堅贊的時候,整個帕竹政權的勢力達到了頂峰(西藏之頁nd)。帕竹政权得到明朝政府的承认,它的掌权人先后被封为灌顶国师和阐化王。

1409年,在米旺扎巴堅贊的支持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創者宗喀巴在拉薩首創「傳昭大法會」,同年並建成「噶丹寺」11。7年後,宗喀巴的門徒絳內部傑於拉薩西北興建了「哲蚌寺」,2年以後,宗喀巴的另一門徒絳欽卻傑又在拉薩北郊建立了「色拉寺」。這三間佛寺被稱之為拉薩的「三大寺」。從此,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格魯派正式形成(西藏之頁nd;中華萬年網nd)。

5.3、仁蚌巴政權

1432年,米旺扎巴堅贊過世,帕竹政權的權力逐漸落到該王朝四大臣之一的仁蚌巴手中。到後來,整個乃東王朝已經是形同傀儡,事實上完全無法影響西藏的政局。雖然帕竹王朝的國王稱號一直保持到噶登頗章政權建立的時候(1642年),但是,從仁蚌巴專權開始算起,一直到後來1565年藏巴王朝建立為止,西藏史書通常將這段時期稱之為「仁蚌巴統治時期」](西藏之頁nd)。

1479年,仁蚌巴在拉薩建立了一個噶舉派的寺院,卻數度被其他格魯派寺院的寺僧所拆毀。仁蚌巴後來決定派兵討伐,遂先後佔領拉薩等地,並從1498年開始禁止格魯派「三大寺」的僧人參加「傳昭大法會」。之後的20餘年,傳昭大法會因此都由拉薩附近的噶舉派和薩迦派僧人所主持(西藏之頁nd)。

5.4、藏巴政權

1565年,原本擔任仁蚌巴手下官員的辛廈巴才丹多杰起兵造反,先後佔據了香、八囊倫珠孜、帕日等宗管轄的地域。一年以後,辛廈巴的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西藏,他因此自稱為「藏巴加波」(「藏」即今日喀則一帶;「加波」則是國王的意思)(西藏之頁nd)。這也是西藏歷史上「藏巴政權」的開端。

1613年,辛廈巴的第四任後繼者彭措南嘉攻滅了也是位於西藏的阿里王國,並將四周的各個小國予以佔領。在宗教信仰上,彭措南嘉崇信西藏佛教中的噶舉派,曾經兩次因為宗教糾紛而出兵攻打不丹,給噶舉四大支中的噶瑪巴封上「衛藏之主」的印信,但卻仇視新興的格魯派。1617年,喀爾喀蒙古衛地信仰格魯派的信徒,曾經組成聯軍企圖攻打藏巴國王。次年,噶瑪巴派了萬餘人前來救援,打敗了由色拉寺僧兵與其他格魯派施主所組成的聯軍,佔領色拉寺和哲蚌寺,殺死幾百名僧俗人,其餘的格魯派僧侶只好被迫逃亡北方(西藏之頁nd)。

1621年,格魯派軍隊與由五世達賴喇嘛的管家所引來的蒙古軍隊一同聯合作戰,而在拉薩附近一舉擊敗了藏巴國王的軍隊。藏巴國王的軍隊退守藥王山,後來經由班禪仁波齊的從中調解,藏巴國王才允許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僧人返回寺院,同時改正被強制改信噶舉派的各個格魯派寺院。然而,藏巴國王並不甘心,此後仍基本上繼續執行仇視格魯派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格魯派不甘坐以待斃,遂派人從新疆引來蒙古軍隊攻滅了藏巴王朝,而在1642年建立了噶登頗章政權(西藏之頁nd)。

在此期间,明朝對西藏的政權採取普遍分封的政策,對具有實權的勢力均封為王。不過此政策是否代表當時的西藏為明朝的一部分,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

6、噶登頗章政權的建立

1716年,准噶尔军入侵西藏。1720年以后,中国清政府派遣大军前往保護。1724年,清军击败准噶尔,重新確立對西藏的主權。1750年,中国驻藏大臣制度最终确立,成為定制。1793年清政府出兵打敗入侵西藏的廓爾喀(尼泊爾)後頒行了《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大大加強了驻藏大臣的權力。中央政权驻藏大臣地位主要负责军事与外交,并处理内部不可调和矛盾。

7、英国侵略西藏

英国统治印度后的1888年,英军占领哲孟雄(今不丹)。同年以哲孟雄为基地侵略西藏,遭到强烈抵抗,史称“土鼠年之战”。

1903年,英军第二次侵略西藏,統帥為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1863-1942)。藏民在江孜等地抗击侵略军。由于双方军事技术水平相差太远,在大量藏民(约五千)伤亡之后,拉薩沦陷。[1]

1904年,英人与达赖结《英藏条约》,与清政府签订《中英续顶印藏条约》。

8、近代

1908年9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来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而后达赖喇嘛准备返回拉萨,但清朝官员以保护达赖喇嘛为由,由赵尔丰率约两千人的军队,先期到达拉萨,清朝可能希望结束达赖喇嘛对西藏的政治统治,达赖喇嘛随后前往印度避难,清朝则再次废黜达赖喇嘛的封号。在印度大吉岭期间,达赖喇嘛与英国人有所接触,并且希望通过英国、印度的帮助,使西藏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辛亥革命的到来,使得西藏的局势发生大逆转。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生兵变,赵尔丰在四川被杀,驻藏军队则抓捕了清朝的驻藏大臣,但他们随后被缴械投降,通过印度返到内地。1913年1月,达赖喇嘛回到了拉萨。袁世凯发电报,表示要恢复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喇嘛在回复中,则直接重申了他对西藏的统治,这份声明甚至被部分西藏人看作“独立宣言”。

1914年,英藏签订《西姆拉条约》,卫藏获得完全的自治,但又说明:“外国政府”一词并不包括中国。英、藏代表签署了该条约,而中国代表陈贻范则拒绝签署。除此之外,在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私下的单方协定中,西藏的“东南边境特区”被割让给了印度,也就是藏南地区(现在的印度阿鲁那恰尔邦)。虽然英国获得了好处,但并没有像西藏预想的那样,支持西藏独立建国,而后英国卖给西藏来福枪、弹药,后来则拒绝出售机枪、火炮。印度面对来自西藏的请求时,表现更为冷漠。

西藏不断扩军,在康区部署了绝大部分的军队(數万人),这也导致西藏在北部地区,无法有力维持边境。1917年,在康区的冲突中,西藏噶厦取得了胜利,占领了昌都、德格等地。随着继续扩军,噶厦无力维持飞涨的军费开支,转而向后藏扎什伦布寺第九世班禅喇嘛要求巨额税收,班禅喇嘛抗议无果后,于1923年12月,出走内地,随后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接待。1933年第十三世达赖去世后,九世班禅由蒋介石政府派遣的5000人护卫队护送回藏,主持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但在回藏的途中在青海不幸去世。由于新兴的少壮军官热衷于西化,与西藏传统势力的冲突不断加剧,最后导致这些军官先后被免职,藏军此后走向衰落。1933年12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西藏随后更加陷入了内部的利益争斗,而止步不前。但由于中国内地经历着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西藏的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50年代初。

9、1949年以后

此條目或章節的中立性有争议。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06年3月6日)

1949年10月1日,北京的广播电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解放包括西藏、内蒙、海南、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1949年11月2日,当时的伪西藏政府外交部致函毛泽东,表示希望进行会谈。派遣了孜本夏嘎巴、孜江堪穷 土登嘉波二人为代表。两位代表在香港签证时,获得中国政府的通知:即将到任的中国驻印度德里大使将与他们会谈。中方代表声明:“西藏的国防由中国政府负责,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承认上述条件后,代表们为了作出决定可以前往北京。"伪西藏政府表示无法接受,由此,和谈未能进行。

1950年10月7日,由军官王其美率领的解放军四万余人分八路向康区首府昌都开进,很快就打败了只有八千余人的西藏军队。两天后攻克昌都。俘去多麦总管阿沛·阿旺晋美和其随行人员,打死四千余西藏军人。1950年10月7日,伪西藏政府呈交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西藏已清楚无力阻当中国军队的前进,西藏人已应允与中国政府进行和谈。虽然长久热爱和平的西藏人民欲要战胜熟练於战争的中国军队的希望并不大,但是,我们相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发生侵略行为,联合国是必定会帮助予以抗击的。"

在打败西藏东部和北部的少数西藏军队后,人民解放军约几万人向西藏中部地区推进。虽然得到了大量国际支援,但达赖喇嘛和伪西藏政府代表团为了和平去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1951年5月23日,代表在没有向西藏政府汇报(原因不詳)的情况下,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於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一共十七条。在尊重西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让解放军进驻西藏,保卫西南边境。1951年5月27日,由北京电台向外播送。至此,达赖喇嘛和西藏政府才第一次了解到这一情况。达赖喇嘛当时对条约表示赞同。

1951年9月9日,三千余中国军队进入拉萨。另外,从西藏东部和新疆等地有两万余中国军队进入西藏,并在日土、噶尔等重要地区驻军,随后又进入江孜、日喀则等。于是,拉萨在内的西藏全部主要城市都有解放军驻守。并在西藏东部和西部的整个地区进驻了军队,正式恢复对西藏的统治。不过,直到1959年为止,中央政府未在西藏政府控制下的西藏地区发动政治运动。

1958年,中央政府在位于四川和青海境内不在西藏政府管辖之下的藏区废除当时的农奴制度,推行人民公社制度,结果遭到当地上层藏人的强烈抵制,并由此在这些地区引发激烈冲突,至1959年武装冲突扩展到拉萨,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解放军在西藏冲突者大量聚集到拉萨导致局势即将失控的情况下,进行了镇压,并取消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府,农奴制在全部西藏地区被废除。中央政府称之为“武装叛乱”,位于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称之为“西藏人民抗暴起义”。以达赖喇嘛为首的伪西藏政府及一些藏人逃往印度並在那里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提出西藏独立要求,并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的支持。1959年6月20日,达赖喇嘛宣布不承认十七条协议。并声明十七条协议是西藏政府和西藏人民在武力下逼迫签订的。

1976年毛泽东去世,文革结束后,极左政策被放弃。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拉萨所谓的反帝公社的居民的住房后,表示要加大中央援助西藏的专门拨款的力度。中央政府对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加大了扶植力度,拨款修复了许多重要寺庙,修建了拉萨机场、川藏公路南线、川藏公路北线、青藏公路以及滇藏公路等四条入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随着交通情况的改善,西藏的旅游业逐漸发展,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至今,很多曾同情达赖的当地上层藏人,包括流亡的达赖喇嘛近年来的态度已转向缓和,其政治诉求也从完全独立向自治转变。比如达赖喇嘛2005年在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曾公开承认:“西藏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15]。

2008年3月拉萨等地藏族人士发起游行示威,中国政府随即切断西藏对外之所有信息传递管道,利用包括青藏铁路[16]在内之便利交通建设,迅速派遣中国军队武力镇压,并且限时驱离所有观光客及外国新闻媒体,部分记者随身电脑、相机受到检查,将有关游行示威与武力镇压之影像予以消磁[17][18]。中国政府却对外宣称:中国军队是到西藏「打扫路面,清洁卫生」[19]。由于中国封锁信息,这次事件中死亡、受伤人数仍未能确定。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爱好自由民主之人士纷纷发起游行示威表达对西藏人民之支持。这次事件再次确定,1956年达赖噶厦政府与中国所签订“十七条协议”,致使中国取得法理上对西藏之主权,是一大错误。近年流亡的达赖喇嘛放弃西藏独立而改提出的“自治”诉求,只是一厢情愿,完全不被中国政府所接受。

10、注釋

「贊普」(btsan-po) 在藏語中的原意是強者,這是藏人用來稱呼「國王」的詞彙。

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吐米桑布扎「發明」藏文以前,西藏早就已經有文字了。根據這種觀點的說法,藏文係產生於向雄(即今阿里地區),時間則是在丹巴辛繞創立雍仲苯教的時期,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了(達瓦次仁nd)。

墀尊公主(Bhr_ikut_i,或作「尺尊」、「赤尊」、「波利庫姬」,生卒年不詳)為尼泊爾國王光胄(Amsuvarman,或稱「鴦輸伐摩」)的女兒,對佛教傳入西藏有很深遠的影響(國立故宮博物院nd)。西藏之頁(nd)將該公主的名稱列為「遲尊」,這裡依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的用法,將其寫為「墀尊」。

這裡「赤松德贊」的漢文係依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的寫法。西藏之頁(nd)將其漢文名稱寫為「遲松德贊」。

拉薩當時之地名的寫法「邏娑」,係引用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相關文獻還有不同的寫法,比如說「邏些」(見中國西藏新聞網2002a)。

關於朗達瑪「滅佛」的確切時間,有種種不同的記載,但是比較多文獻將其列為是發生在841年,見牟鍾鑑(nd)以及索南才讓(200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將這個時間列為843年,有可能是錯誤的。這裡跟隨牟鍾鑑(nd)和索南才讓(2002)的用法,而未引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的所列出來的時間。

關於「後弘期」開始的時間,在學者之間迭有爭議,有種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918年,有人認為是949年,也有人認為是在978年,見索南才讓(2002)第二段第四節的討論。

西藏之頁(nd)將該教派的漢文寫成「噶黨派」,但是相關文獻寫成「噶當派」的似乎較多(見青海新聞網2004;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nd)。這裡從後者的用法。

「堅贊」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寶幢」(中國旅行網2002)。

「貢瑪」在藏文中是「皇上」的意思(西藏之頁nd)。

「噶丹寺」的全名是「甘丹朗工業區彬」,藏語意為「具喜寺」或「極樂寺」。除了「噶丹寺」以外,該寺的漢文譯名還包括「甘丹寺」、「甘當寺」、以及「噶爾丹廟」(佛教城市nd)。

11、和西藏歷史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書籍篇章或期刊論文不收入)

檔案資料與論文書目:

劉洪記、孫雨志編,1999,中國藏學論文資料索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編,1993,以事實證明西藏的真相,中文版。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1995,西藏歷史檔案薈粹。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合編,1990,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致祭和十四世達賴喇嘛轉世坐床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一般性研究書目:

馮明珠,1996,近代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Goldstein,Melvyn C. 1989.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龔煌城等著,1990,西藏研究論文集,第三輯,西藏研究委員會編。台北:西藏研究委員。
龔煌城等著,1993,西藏研究論文集,第四輯,西藏研究委員會編。台北:西藏研究委員。
李安宅,1989,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Richardson, H. E. 1962. A Short History of Tibet
Bacot, J. 1962. Introduction à L'historie du Tibet
Shakabpa, W. D. 1967.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索朗多吉,2000,西藏的政治變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Tsering, Wangdu Shakya. 1999.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9. London: Pimlico.
Van Praag, Michael C. Van Walt. 1990. The Status of Tibet: History, Rights, and Prospects in International Law.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吳從眾編,1991,西藏封建農奴制研究論文選。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扎奇斯欽,1978,蒙古與西藏歷史關係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藏人的回憶錄以及非藏人為藏人所寫的傳記:

達賴喇嘛,1987,達賴喇嘛14世自傳,蔡東照譯。台北:濃濃。
達賴喇嘛,1990,達賴喇嘛自傳,康鼎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Harrer, Heinrich. 1998. Seven Years in Tibet.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Peter Fleming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ichard Graves. Thorndike, Maine: G. K. Hall.
Norbu, Dawa. 1987. Red Star over Tibet. with drawings by Jampa.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Norbu, Jamyang. 1979. Horseman in the Snow: The Story of Aten, an Old Khampa Warrior. Dharamsala: Information Office, Central Tibetan Secretariat.
Pema, Jetsun. 1997. Tibet: My Story, an Autobiography. translated by Geraldine Le Roy and James Mayor. Rockport, Maine: Element.
牙含章,1984,達賴喇嘛傳。[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扎西次仁口述,2000,西藏是我家:扎西次仁的自傳,梅爾文‧戈爾斯坦、威廉木‧司本石初英文執筆;楊和晉中譯。香港:明鏡出版。

非藏人和西藏相關的一手資料

Avedon, John F. (約翰‧F‧艾夫唐),1991,雪域境外流亡記,尹建新譯。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Donnet, Pierre Antoine(董尼德),1994,西藏生與死:雪域的民族主義,蘇瑛憲譯。台北:時報文化。

12、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順序排列。

abcbbs,2001,西藏[online]。np:高市資教:陽光之都BBS。10月14日[引用於2005年1月29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2001,西藏概況[online]。台北: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達瓦才仁,1995,有關班禪轉世的一些問題,見西藏通訊[online]。np:西藏之頁。[引用於2005年1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董尼德(法),nd,西藏生與死:雪域的民族主義西藏大事紀,見文獻與檔案庫[online]。np:西藏之頁。[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佛教城市,nd,西藏[online]。np:佛教城市。[引用於2005年1月29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國立故宮博物院,nd,吉祥喜金剛壇城[online]。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引用於2005年1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7]。
洛本天津仁波切,2002,西藏佛教簡史[online]。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8]。
牟鍾鑑,nd,第五章中國歷史上的宗教[online]。np:城鄉台灣。[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9]。
青海新聞網,2004,各個教派的出現及其特點[online]。np:青海新聞網。12月22日[引用於2005年1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0]。
司馬晉,1996,歷史會銘記這本文集:《中國知識份子論西藏》的序言,見文獻與檔案庫[online]。np:西藏之頁。[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1]。
索南才讓,2002,20世紀的藏傳佛教歷史研究綜述[online]。台北: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12月9日[引用於2005年1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2]。
Wikipedia. 2005. History of Tibet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6 January [cited 27 Jan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3].
西藏之頁,nd,西藏簡史[online]。np:西藏之頁。[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4]。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nd,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online]。np: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引用於2005年1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5]。
中國旅行網,2002,宮殿秘聞,見布達拉宮[online]。np:中國旅行網。[引用於2005年1月29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6]。
中國西藏新聞網,2002a,吐蕃王朝時期[online]。拉薩:中國西藏新聞網。8月13日[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7]。
中國西藏新聞網,2002b,元、明、清時期的西藏地方[online]。拉薩:中國西藏新聞網。8月13日[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8]。
中國西藏信息中心,nd,西藏歷史概述[online]。北京:新華網。[引用於2005年1月28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9]。
中華萬年網,nd,拉薩三大寺,見明朝[online]。np:中華萬年網。[引用於2005年1月29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藏族:歷史,見村寨網:二十六個少數民族[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引用於2005年1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8%97%8F%E5%8E%86%E5%8F%B2]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3-18 14: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我们一起来好好学习学习吧!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9-2-12 22:5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