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系列专栏——zhuchi谈山楂树之恋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系列专栏——zhuchi谈山楂树之恋

感谢艾园(《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的新浪博客)专门为我开设专栏。

显然,这是为我写《山楂树之恋》的系列评议文章——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所开设。

这一系列预计涉及书中六个人物,估计至少会写十篇。具体到底会有多少块豆腐干,只能说信马由缰。

既然艾园有了这样一个专栏,不能辜负一片好意。在“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这一系列之后,我会再有一个新系列。斗胆把大话说在前面,这同样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

敬请关注,再谢。



是非是我非我
2008-2-28 10:2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转载]<<山楂树之恋>>代后记 ---by 静秋

2006-03-20 06:47:13

************

by 静秋

************

套黄颜的话,<<山楂树之恋>>不是我写的,我越俎代庖写后记,是为代。

艾米很早就“威胁”我说:“网友想看你的故事,我要把你的故事码出来。”

但我是个没故事的人,因为我一贯活得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地“平凡-LIZE”自己的生活。灾难还没到来,已预先在心中作了最坏的准备,那份恐惧和痛苦已经分散到灾难来临之前的那些日子里去了。当灾难真正到来的时候,内心已经不能感受那份冲击和震动。同样,当幸福来临的时候,我总是警告自己:福兮祸所伏,不要太高兴,欢喜必有愁来到。于是对幸福的感受又被对灾难的预悸冲淡了。

这样活着,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倒,但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大喜大悲的权利,终于将生活兑成了一杯温开水,蜷缩在27度的恒温之中,昏昏欲睡。

最终想到让艾米把老三的故事写出来,是因为今年恰逢老三逝世三十周年,我准备回国看望老三,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贴在网上也是一种纪念。艾米看了老三的故事,欣然答应,于是有了47集的<<山楂树之恋>>。

我首先要感谢艾米的生花妙笔,那是我无法企及的。我给她的,仅仅是一个20岁的女孩在一个非常粗糙的本子上写下的非常粗糙的东西。我那时所有的文学知识都来自于我看过的那几本书。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写的时候没有交代当时的背景。我那时的思想也受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写出来的东西摆脱不了当时独霸文坛的那种“党八股”风格。

艾米就以这样一个幼稚、粗糙而且僵化的东西为蓝本,写出了一个引众多网友竞相泪下的故事,这应该归功于艾米独特的文笔、文眼与文心。

艾米的文笔之好,有目共睹。有人曾批评她写的<<致命的温柔>>,说她“这么好的文笔,为什么不写点有意义的题材”。一个题材有没有意义,要看是对谁而言,在此我无意探讨<<致命的温柔>>究竟有没有意义,我只想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即便那些批评她的人,对她的文笔也是赞不绝口的。

在我看来,艾米的文笔好就好在朴实无华,生动活泼,亦庄亦谐。她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或者结构的复杂。她写的东西,词汇很通俗,读过几年中学的人就能认全。她写的句子都不长,很少有长得转行的句子。但她刻画的人物却不仅生动,而且深刻,使人过目不忘。

听艾米说曾有人给她发悄悄话,说她写的男性都是一类人,女性也是一类人。也许说这话的人对“一类”有她独到的见解,但我们知道艾米刻画出了多类男性和女性,每个人物---包括次要人物----都是那么鲜明生动,几乎都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我们在生活中或别的小说中看到某个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人跟小昆一样”或者“这个人不如黄颜”或者“这句话怎么象是唐小琳说的?”

这说明艾米笔下的人物已经“活起来”了,不再是“人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她写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众男性与女性,但我们绝对不会张冠李戴,不会把小白当成何塞,也不会把周建新当成孙建新。

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老三拿来跟黄颜比较的时候,就证明艾米刻画人物非常成功,因为黄颜已经成了某类男性的代名词。称不称得上伟大的请人,先跟黄颜比试比试,比不过的,就干脆一边歇着。老三在跟黄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赢得了一批粉丝,以他的“酸”战胜了黄颜,但又以他的过早离去输给了黄颜。

我在这里开这个不合时宜的玩笑,是想说明即便是两个非常类似的人物,艾米写出来也能让大家清楚地感到谁是谁。写两类不同的人写得让人看出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是很简单的。写同一类人,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才需要一点功夫。

艾米能把人物写得这样活灵活现,是因为她有一双敏锐的文眼。鲁迅曾说过,要最节省地画出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艾米不管写什么人,都能最直接最简要地画出那对“眼睛”。<<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一些配角,如“弟媳妇”,张一,“铜婆婆”之类,我曾花大量篇幅写在我那篇回忆录中,加了很多评语来区别这些人,但艾米抓住几个侧面,寥寥数句,就把这些人物活生生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很多时候,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我们大家都看见了,听见了,甚至经历了,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写出来,感动人的程度却是不同的。像我们著名的“憨包子”弟弟,我是看着他长大的,知道他小时候很多趣事,但我无法用极短的篇幅,写出一个让众多网人痴迷的弟弟。是经艾米的妙笔点拨,才让我发现弟弟的可爱就可爱在他的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却是很不相同的。客观的世界只有一个,但人们心目中的主观世界,或者说这个客观世界折射在每个人心目中的映象是非常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用在这里。

有人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所以说,不是艾米幸运地跟这么多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是这些人幸运地被艾米发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并通过她的笔,使这些人走到网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所认同。老三被埋在我那个本子里近三十年,也曾给人看过,也曾对人讲过,但他们感动的程度,不能望及山楂迷们之项背。老三是借着艾米的笔,走上网络,才成了风靡艾园以致于风靡原创的一个人物。

艾米敏锐的文眼来自于她玲珑剔透的文心。她是一个爱美的人,善于发现美、挖掘美、表达美、深化美。艾米总能从一个人物身上看到他或她最可爱的地方,所以她才能用她的文笔写出这些可爱的人物。

艾米说她写<<十年忽悠>>的时候,并不曾洒落一滴泪,这我完全相信,因为那段回忆对她来说是珍贵的财富。不论黄颜是否跟她在一起,她对于黄颜这个人始终是肯定的,他的那些品质她始终是欣赏的,她不会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就否定他的价值。但艾米在写山楂树的时候,却多次流泪,伤心到令黄颜胆战心、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诺言、亲自操刀的地步。她的心为别人的故事而感动,她的泪为别人的故事而流淌,不禁使我想起老三的话:

“男人不兴为自己流泪,男人也不兴为别人流泪?”

问得好,问得理直气壮。可惜没有人惊异于女人的流泪,不然艾米也可以理直气壮地问这句话。

艾米写的几个连载,都是象滚雪球一样,一路滚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到最后几天,真是人声鼎沸,欲罢不能,很多潜水多年的读者都冒出水面,诉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写故事写到让人痴迷,让人上瘾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

有关艾米的文笔、文眼和文心的描述,也适用于黄颜,只不过黄颜有“男子汉”的大帽子压顶,比较羞于展现自己柔和温情的一面。但黄颜不仅包揽了全部家务,每天接送艾米,辛勤管理艾园,而且撰写了<<山楂树之恋>>的很多章节。听艾米讲,有不少可能令她泪眼婆娑的章节,黄颜都预先替她写好了初稿,免得她太过伤心,影响身体,她只需过个目,染上艾米腔,就可以贴了。

在此对艾黄两人一并致谢。

这段时间,我每天跟读<<山楂树之恋>>,但我读得更多的是大家的跟贴。这段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的跟贴却是全新的。看这段故事和看这段故事在别人心中激起的波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我非常惊异于每天跟贴数目之多,言辞之真诚,内容之感人。大家帮我体会出了很多我自己不曾体会、不敢体会的东西,让我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再一次认识老三的动人之处。

能为别人的故事感动的人,心就仍然是年青的。看书流眼泪,替古人担忧,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曾经非常不屑的事情,总觉得故事就是故事,或者是作者编出来的,或者是已经过去了的,为故事人物的命运一唱三叹是很幼稚的举动。但读跟贴的经历使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一个人,只有当他或她还能为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事感动、担心、焦虑的时候,他或她的心才真正活着,真正年青。

世界因为这种“替古人担忧”式的关心而结成一个整体,个人因为这种看似幼稚的共鸣而不再孤独。一切我们认为真善美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为之感动,不管这个真善美会不会影响到我们下一顿晚餐,也不管这个真善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不屑。

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鼻尖下的那一点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活是平面的,我们的世界是狭窄的,我们的灵魂是孤独的。

如果我们只为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我们的精神是苍白的,我们的形像是渺小的,我们的幸福是自私的。

如果我们因为别人在喜怒哀乐而愤懑,而嘲笑,而讥讽,那我们的心胸是扭曲的,我们的灵魂是丑恶的,我们不仅在降低自己的生活情调,也在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

这几十天当中,每天都有几千人聚在山楂树下,看贴,跟贴,讨论,建议。到最后几天,已经达到每天上万人次。我想,老三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的活法和爱法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肯定,鼓励了这么多人珍惜身边人、珍惜平凡的生活。

很多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很多人留下了肺腑之言,很多人洒下了同情之泪,这些都令我感动到泪流满面。我会把大家的问候、嘱托、期待与敬慕带到老三身边,告诉他:三十年之后,仍然有这么多人为你感动,为你洒下一掬热泪,你活在很多人心里。人生得一知己,便已足矣,人生得如此众多知己,九泉之下定然无憾。

再一次感谢艾黄两位和所有跟读<<山楂树之恋>>的网友。

很久没用汉语写东西,词不达意,挂一漏万,还请大家原谅。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9 17: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转载]“八卦”《山楂树之恋》(转载自菊花茶博客,图略)

《山楂树之恋》反复看了几遍,除了一次次的被感动,就是发挥勇往直前的八卦精神,查阅更多的山楂花絮。
不看不知道,比我八的大有人在。不过,他们不叫这是八卦,把它文妥妥的叫成考证。
首先对于山楂花的颜色,网上贴了好几种,有娇艳妩媚的桃红,也有如七月流火的火红。我倾向于后者,这应该更符合当时静秋的革命情怀。
红灿灿的山楂花。

对于故事的发生地,在众多网友(原贴见:http://tieba.baidu.com/f?z=263906983&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C9%BD%E9%AB%CA%F7%D6%AE%C1%B5&pn=50)挖地三尺的发掘下,静秋所住的L省应该是湖北省。
最初我以为是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把全国的省份想了个遍,似乎辽宁是L开头,但是按小说对环境的描述又不太象,取名L省,大概是取LOVE的第一个字母吧。以上纯属我瞎猜的。
按网友的推断,静秋应该住在湖北省宜昌市西坝,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江心岛,这是最让我惋惜的地方,今年11月初,我还去了宜昌,甚至到西坝吃了鱼。可惜,那时没有看这本书,即使看了,有工作在身,恐怕也没机会实地考证。但是,利用河边吃鱼的的功夫,遥想当年老三和静秋的种种,一定让人感慨万千。
网友八卦的故事发生地。


当年他们坐的渡船。


静秋和老三从渡口用板车拖货上去的地方,以前应该没修这么好吧?

老三走平衡木的地方。


老三所在的勘探队,总部在湖南,其中一个分部(即607地质勘探队)在宜昌。
老三的家乡猜测是湖南长沙的。湖南省军区大院内曾种有许多桃花。
小说中静秋说老三长得象年轻时候的达式常,感谢这些勤劳的网友,居然找到了他年轻时候的相片。
《年轻的一代》中的达式常,不是一般的帅啊。


这是老三住过的白房子吗?


被网友八卦或者说是考证的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了。据说那棵山楂树已经因为修路或者淹没等原因,不复存在了,其实那棵山楂树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它唤起人们对那份真和纯的怀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棵不为人知的山楂树,你的,在哪里呢?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28 09: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4  [转载] 爱的山楂树

山楂树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
列车飞快地奔驰,
车窗的灯火辉煌。
山楂树下两青年在把我盼望。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轻风吹拂不停,
在茂密的山楂树下,
吹乱了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
白天在车间见面,我们多亲密,
可是晚上相见却沉默不语。
夏天晚上的星星看着我们,
却不明白告诉我,他俩谁可爱。
秋天大雁歌声已消失在远方,
大地已经盖上了一片白霜。
但是在这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
我们三人到如今还彷徨在树旁。
他们谁更适合于我心中的意愿?
我却没法分辨,我终日不安。
他们勇敢又可爱呀,人都一个样,
亲爱的山楂树呀,我请你帮个忙!
啊,茂密的山楂树呀,
白花满树开放;
啊,山楂树山楂树,
你为何要悲伤
哦,最勇敢,最可爱呀,到底是哪一个?
哦,山楂树山楂树呀,请你告诉我。


听着这首前苏联歌曲《山楂树》,思绪仿佛飞到了山青水秀,炊烟袅袅的西村坪,空旷山岗上的那一株山楂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红色的山楂花开满枝头,一片片花瓣被阵阵微风吹拂着,纷扬而坠,似落英,如轻茉,悄无声息……,树下那一对牵手的人儿,相互凝望,天地虚无,惟有眼前成为永恒,幸福和爱充溢着四周,如一团光环,在那一刻是那么璀灿,那么耀眼……



我一直希望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应有如此幸福和美满的结局……



《山楂树之恋》是海蓝妹妹向我推荐的书。我想海蓝推荐此书应该是缘于张译,同是译迷,我能够理解海蓝的心情,如果这本书真的被搬上银幕,和所有译迷一样,我希望由张译来饰演老三这个角色。



静秋和老三的爱情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在那个特殊而动荡的年代用至真和至纯相互守望着一份纯粹的爱情。文化大革命对于我来说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没有亲身体会所以没有更多深刻的理解,但从很多电视剧、书本或是父辈们的谈论中知道那十年时间是他们心中的梦魇。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在那个特殊时期显得更加平淡且真实,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海枯石烂,但是他们之间那份源于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纯粹的爱却让人痛彻心扉。“静秋,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没有等到静秋母亲规定他们可以在一起的那一天,但是他却拥有着静秋亘古不变的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静秋飞越重洋来到老三的墓前,依然会对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



下面是摘自百度网站上有关本书的一些情况:

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

这个令人所有中国人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原作者的真实经历。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去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所有人看到结局,无不泪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山楂树之恋”,每个人纯真初恋记忆的代名词

当出版商印制试读本,寄发给各界名流。这些智识颇高,眼光挑剔的名流们无不为之动容。才高八斗,性格豪爽的莽汉主义诗歌流派的旗手李亚伟认为:“书中主人公的心理情况,与我们每个人的初恋非常相似。从这个角度来来看,所谓的山楂树之恋,就是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感情的代名词。我们这些60后的老山楂会感动,70后80后的小山楂也会感动。无论老小,那种酸甜交错,悠然泪下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其它相关

美籍华人艾米并非职业作家,只是一个喜欢码字的人,《山楂树之恋》的主人公静秋是她的好朋友。事实上,《山楂树之恋》是以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回忆文字为基础写成的,除了叙事部分是艾米根据和静秋的谈话补充描写,对话部分大多沿用静秋的原有文字。因此,本书作者的署名有两个,一个是作者艾米,一个是原作者静秋。

《山楂树之恋》先是发表在海外华人圈最热的文学网站“文学城”,引起强烈反响,并形成了围绕书中女主角静秋的数量庞大的静秋粉丝群。在海外火过之后,国内一些论坛也开始转载该小说,一些读者还在网上建立了专题讨论区交流意见。

以拍电视剧闻名的著名导演张纪中先生及其夫人曾约见《山楂树之恋》的版权代理人张小波,商讨该小说的电影改编事宜。因为他非常喜爱这部完全具备中国特征的爱情故事,他曾说:“我很少看到这样的令人感动的作品。整个爱情故事的情节来源于生活,释放于生活。质朴而唯美。”虽然张小波先生代表本书的作者艾米报出该作品电影改编权转让费10万美金,与张纪中先生的报价差距甚大,但张纪中先生声称并未放弃。

(备注:此文转载自兰莲花博客,其中10万美金之说被艾米否定。)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28 09:5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