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谈谈散文诗的打假问题 — 艾君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谈谈散文诗的打假问题 — 艾君

谈谈散文诗的打假问题

艾君


刚才听了我国散文诗泰斗、散文诗大师柯蓝先生的学术报告,感受颇深。

柯老在刚才报告中提到了“散文诗打假”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应该引起散文诗界、文艺理论界和新闻传媒界的重视。就这个问题,我简单谈点感受。

为何中国的散文诗界会出现“假”的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国散文诗的发展是经过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纵观中国散文诗百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散文诗作不少,但作为散文诗的理论研究文章却并不多见,关于散文诗的概念界定的研究也寥寥无几。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吗?散文诗是一种兼容性文体吗?散文诗是某种文学体裁的分支吗?关于概念文体的研究和研讨一直是我国散文诗发展中一个缺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共识和理论体系,甚至连一本独立的散文诗概论书籍都没有,这是我国散文诗发展创作过程的悲哀。我国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就在一种摸索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发展着,散文诗的创作队伍鱼目混珠,作品的认定在出版界也是靠主观的认知去界定。

理论指导于实践,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也好,一种文学体裁的问世也好,如果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也就像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无从下起。所以出现真真假假的散文诗作家也是情理之中,对于散文诗的认知出现盲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诗的创作并没有间断过,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柯老的《早霞短笛》等等。要说散文诗真正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并且出现了创作的春天,是伴随着一些散文诗期刊和报刊上开设的散文诗栏目,以及随着中国散文诗学会的成立,使我国的散文诗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随着创作队伍的日趋扩大,散文诗界出现了诸侯割据的现象,各自诩为领军人物之间自我吹嘘、各自为政,相互排挤,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境地。因此,一些传媒界在文章里给以加冠,吹嘘中国文学界有“六大散文诗家”。可见,散文诗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创作是出现这种混杂现状的根本原因。一种连散文诗概念都无法界定,无法形成同一性的文学体裁的出现,出现排挤、混乱,纷杂的多彩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散文诗经过了那种风风雨雨的十几年后,在中国散文诗界、文学理论界、新闻传媒界,终于在思考:何谓散文诗?它的基本特征和属性是什么等问题。

有人说,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也有人说,我国散文诗百年的发展史实际上是新诗与散文抗衡、文体由自发进入自觉、追求文体独立的竞争史。中国散文诗的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接受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抒情文体以新诗一统天下的思想和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教化和言志功能的传统造成了散文诗文体从三、四十年代到90年代的不稳定。尽管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呈波浪状时起时伏、时兴时衰,但是,中国散文诗十分明显地具有世界散文诗发展过程中的从自发向自觉发展的文体特征,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逐渐呈现出来。还有人说,散文诗虽然穿着散文的外衣,却是诗的灵与肉,其本质是诗。散文诗为自由而生,挣脱了上千年来的韵律和形式的锁链,以精美的语言,架起了诗人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

自从散文诗在我国诞生之日起,关于散文诗的概念之争和其特征之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尽管许多散文诗作家对与其理解不同、观念不同,但对于我国当代散文诗界2位大师级的人物,也可以说我国当代散文诗的祖师爷—柯蓝、郭风的权威性的认可从来也没有动摇过。这两位散文诗坛的泰斗已被文学界、社会各界和传媒界广泛认可为建国以来至新时期之初散文诗兴起与发展的领军人物。

1920年出生的柯蓝先生,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他的代表作《我》、《萤火虫》、《凋谢》、《雪》等收入散文诗集《果园集》。1918年生的郭风先生,福建莆田人。他的代表作《叶笛》、《报春花》、《晚风》、《太阳》等收入散文诗集《鲜花的早晨》。

几十年来,他们仍不断有新作问世,他们一贯坚持的明朗、健康、富有理想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达到了我国当代散文诗创作的最高境界和艺术的高度。柯蓝长于从细节中发掘生活的哲理,郭风则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音乐节奏。

郭风先生的观点: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散文诗的特征他认为,像茅盾生前表述的是“散文形的诗”。散文诗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把诗和散文二者的“最佳美学特点”溶化成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点。这个美学特点是通过意绪、情感、境界来体现,以揭示最深刻的思想和时代感,这便是所谓诗意和诗意的美;散文诗的这个美学特点还表现在它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舒展自如地运用语言,并充分地发挥人类语言表情达意的音乐感、节奏感,这便是所谓的散文美。所以总的说来,他认为,散文诗的特征以及它之得以存在,在于它集中了并溶化了诗和散文的美学特征,而又独立于诗、独立于散文之外。要言之,它已成为诗和散文这两个文学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以外的第三种文学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柯蓝先生经过自己五十年的创作实践和研究探索赋予了散文诗许多新的理念和手法,已经在我国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上独树一帜。他认为,散文诗是美丽的“混血儿”。

关于散文诗与抒情散文的区分问题,柯蓝先生认为:“其一,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其二,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其三,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何为“散文诗”?这位一直站在散文诗前线冲锋陷阵的艺术家迫切要告诉观众的问题。“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世界上存在了三百年。而这种文体在五四运动以后开始在中国发展传播起来,至今不到一百年,因此,中国的散文诗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是一种独立文体,没有前人的理论研究和优秀传统,这就造成了散文诗创作和研究的困难。

他认为,散文诗是散文和诗的渗透、交叉。正确的说法,是二者的融化自成一体。这是就散文诗的特性而言,它含有新诗和散文的共同优势,是二者渗透的边缘学科。但,如果强调散文诗作为独立的文体,从这一角度就要看到当今科技发达,社会还有另一特色,即分工越来越精密,科目也越分越细。故散文诗有第二属性,它不是散文和新诗的结合,而是从散文和新诗中分裂、蜕化出来的。这样来看问题,就不会用散文和新诗的老套去要求它,而要求它沿着自己的道路去独立发展。

他经常强调,散文诗有自己的独立文体,它有自己的理学原则,就是它有散文的意境、有诗歌的跳跃,是诗与散文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立的新文体。

从两位大师观点看,其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散文诗是一种独立于诗与散文的新文体。

二是关于散文诗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几种误区。

在百年历史中,中国有关散文诗文体归宿和概念的模糊性造成我国散文诗发展中走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认为散文诗的本质是诗;或者认为散文诗属于散文;或者认为只要自我主观认知就是。这种驴骡子不分,造成我国散文诗发展队伍中出现了许多投机者,最可怕的是,某些散文诗人自立门户,认为只有我这样的才是散文诗,你们那样的就不是散文诗;散文诗应该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这样就把不少想写散文诗的人和散文诗拒之门外。

正是因为散文诗文体归宿和概念的混乱,造成了散文诗,特别是20世纪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的混乱。因此,总结出散文诗特有的文体特征,确定其与诗、散文都大异小同的文体价值,总结并制定出散文诗创作及研究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了当今散文诗理论界及创作界的当务之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对文体归类进行科学的研究。

而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也认为散文诗是一种独立文体,它不是散文和新诗的结合,而是从散文和新诗中分裂、蜕化出来的。这样来看问题,就不会用散文和新诗的老套去要求它,而要求它沿着自己的道路去独立发展。

由于20世纪中国散文诗常常“寄生”于新诗中,长期被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这种特殊生态更决定了中国散文诗文体的模糊性。使散文诗创作与发展走入误区。

误区二,有人说散文诗好写,是小儿科,是一些不会写诗和散文的人才会去写散文诗,散文诗因而在文坛遭到排斥。

中国散文诗由鲁迅在“五四”时期奠下一块里程碑后,差不多大半个世纪,在80年代中、后期,才取得自己独立的地位并很快繁荣起来。散文诗不仅有了自己不少的刊物和较稳定的作家队伍,而且出版界还空前壮观地推出许多大型系列散文诗丛书。更为可喜的是,散文刊物免不了要拉散文诗入伙以显摇曳多姿,诗歌刊物也要留一定空间给散文诗以示灵活多变,综合刊物更是离不开散文诗。散文诗冲破重重困境,创造了自己前所未有的辉煌,展示出自己特有的优势和风采。

然而,由于散文诗理论研究的薄弱,散文诗界不团结,各自拉山头立牌坊,互相诽谤,以及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散文诗是散文化的诗”,或者“散文诗是诗意化的散文”,甚至把小散文、小杂文、寓言、格言当成了散文诗,所以散文诗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是非驴非马的一种体裁。

更有甚者在文学界有人说散文诗好写,写散文的人嫌散文诗轻佻做作,写诗的人嫌散文诗浅薄贫庸。把散文诗说成是小儿科,是一些不会写诗和散文的人才会去写散文诗,散文诗不敢面对小说一颦一笑。散文诗因而在文坛遭到排斥,散文诗过着小媳妇的日子。一些报刊似乎是为了保持自身“纯洁性”,把散文诗的“地盘”日渐缩减。散文诗专业刊物,基本上只在狭小的圈子里热闹,在文学界影响甚微。

难道散文诗真的就比诗歌、散文好写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对比而言,散文应该好写,因为掌握住形散而神不散即可;诗歌好写,因为把握好诗抒情是言志即可。当然好写并不等于写好。但是似诗非诗似散文非散文的散文诗写起来则是难上难。打个比方,声乐界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高音好唱,低音好唱,可就是中音把握起来就很难。可见散文诗作为诗与散文裂变出来的一种中间文体,仅仅从形式上把握起来就很难,甭说内容和语言特点了。

对散文诗的正确态度是既不要吹嘘它的神圣,也不要像有些人那样刻意贬低它,认为它只是文学爱好者使用的低级文体。

它实际是文学体裁中一种特殊的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最能体现出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追求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能把生活的感受与艺术的审美结合起来的精神食粮。

正确理解散文诗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这种特殊抒情文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一定的作用。

三是《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的出版发行,为我国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散文诗该如何发展呢?到底什么是散文诗?如何领悟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呢?又怎样体会作家运用技巧的呢?

散文诗作家谈创作及其它散文诗理论专著多出自文艺理论家之手,因而缺少实践去检验,易走入误区。而散文诗大师柯老经过50多年的创作时间完成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从创作实践出发,抓住了散文诗的问题症结所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构成了我国散文诗理论体系,观点更鲜明,分析更为深入、透彻。

《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的出版发行是当前中外唯一比较系统的阐述关于中国散文诗创作研究的理论书,填补了我国理论与实践这个空白。柯蓝先生不但从事了五十多年的散文诗创作和研究,而且还担任了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十九年,担任专门的《散文诗》报总编辑近三年,担任《中国散文诗》杂志总编四年。现在仍担任《(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他在创作了风靡五十年代的散文诗集《早霞短笛》之后,三十年来,他又开创了一些新类型的散文诗写作形式,如“联组散文诗”、“同题散文诗”、“政论体散文诗”等,使散文诗写作题材扩大、覆盖到各种生活领域,进入社会生活的热点,呼应了生活主旋律,加强了散文诗的广度和深度。他不仅是中国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同时还是中国散文诗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在他担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的工作中,主办了各种散文诗创作培训班、散文诗作家诗人笔会,培养了一大批散文诗业余作者,使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形成了一支中国散文诗老、中、青三结合的创作队伍。

由于此书是他自己五十年来对散文诗创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从事中国散文诗运动(包括各种培训工作,各报刊的编辑工作)的心血结晶。这种二者兼得的结合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为许多搞理论研究的人,大多并不从事作品创作。故他的散文诗理论观点,具有极高的实际指导意义。

柯蓝关于散文诗理论的观点,都是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的。为了突出这一特色,他在书中作为阐明理论观点所举的实例,全部都是他本人的作品。正如他在该书前言所说的,列举自己的作品形成的一些理论观点。这除了便于论证,分析起来也有实感。这在一般的“概论”和创作著作中是少有的。因为中国散文诗产生的年代短,还在少年期,历史单薄,以柯蓝个人在中国散文诗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以他个人为主线来记载,叙述中国散文诗的创作发展,并以此写成概论,或许在当前情况下,对于我国散文诗的创作发展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没一种文体的形成和产生不是经历了不少人的努力,在这些耕耘者中,柯老已经成为散文诗界的领袖人物,得到大众认可。那么他的创作心得和对散文诗实践和理论的结晶理应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区分散文诗,正确引导和更好地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散文诗佳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散文诗兼有新诗和散文二者的特长,有诗的意境,诗的跳跃,诗的情趣,又有散文的哲理和叙述的飘逸和自由。因此,散文诗是新诗和散文二者的化合、融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体,独立存在的文体,不属于诗也不属于散文,它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书中他概括中国散文诗四大美学特征:短小、凝聚;空白、空间;意境、哲理;含蓄、朗诵。

在此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散文诗必将迎来又一个高峰。尽管这种论断尚为时过早,还缺乏依据。但我认为,一批年轻的散文诗作者已经自觉地参与到散文诗创作的正确轨道上来了,也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给散文诗苑增添了春色。

在以柯老为会长的中国散文诗学会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散文诗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机遇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眼下鱼目混珠的中国散文诗创作上,不妨也真的来一次打假,通过打假净化散文诗创作环境,制定散文诗创作标准,研究散文诗发展方向,散文诗这种高雅的艺术必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根据06年7月29日下午艾君在内蒙古开鲁县委会议室举办的柯蓝散文诗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作者现为中国特产报社编委、北京工会博览杂志社副总编。系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中国乡土文学委员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三农”问题、文学艺术、企业文化、广告公关等课题的研究与评论,系我国公共关系前期研究和传播者之一。1988年参与策划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公关媒体《北京公关报》并兼编委。北京亚运会前后多次受邀到首都高校作公关专题讲座,并多次担任中国公关协会主办活动的评委。曾担任或者兼任过《北京商业》杂志常务副总编、《企业与品牌》周刊主编、《国门时报-经贸周刊》主编、《中国县市乡镇长周刊》、《中国特种种植养殖周刊》主编等职。)


【转自中国文学网,特此致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7-6-24 04: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Great!


2007-6-24 10:0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3  

学习啦!


2007-6-24 10:53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