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风月世界中的善良人性 — 读沈从文的《丈夫》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anghuzhai

#1  风月世界中的善良人性 — 读沈从文的《丈夫》

风月世界中的善良人性

─ 读沈从文的《丈夫》

方壶斋

从湖南的凤凰回到美国的加州,很久凤凰古城的影像一直在眼前晃动。这一半自然是因为在那里拍了一些照片,回来后加工处理上载到网上与别人分享的缘故。在湖南曾经购得一本沈从文的作品选,看得差不多了, 留在了家里,也许我那个喜欢写博克的小侄女用得着。 反正经典的作品,网上书库都能搜到的。

在单位的图书馆闲逛,发现一本中英文版的沈从文小说选。借回来放在床头,准备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点。我对读小说不太热心。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吸引我,乃是因为他那富有个人、地域、时代特色的语句, 读来有余香满口,或者绕梁三匝的效果。这样的作品,不能囫囵吞枣地追着情节看结果,而是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句子的美感。

周末的夜晚,蒙特瑞半岛气温下降了, 据电视里讲是近年来最冷的。卧室位置比较偏, 是太阳晒不到的,星期六早上,胳膊伸出被窝,要不了多久就会皮肤发凉,于是便又急急地躲藏回去。反正不用上班,不急于起来,于是抓过这本沈从文小说集,随便一翻,是《丈夫》。

小说的开头便吸引了我:“河中涨了水,平常时节泊在河滩的烟船妓船,离岸极近,船皆系在吊脚楼下的支柱上。” 虽然这里的吊脚楼,未必是凤凰沱江边的吊脚楼,但是因为我有着最近的旅游经历,读到这文字便觉得亲切, 于是便看下去, 直到看完。特别是小说中提到“伏身在临河一面窗口,可以望到对河的宝塔“烟雨红桃”好景致”,更使我相信这就是沱江边上发生的事情。

《丈夫》的故事很简单:一个从乡下跑到城里的河上妓船出卖肉体的女人,经过城市的磨炼渐渐脱离了乡气。她的丈夫得空带了家乡的特产来看她,却因为她的生意忙而得不到很多的眷顾而备感凄凉。最后夫妇两个人决定还是放弃这皮肉生涯一同回乡。

沈从文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 是抱着对妓船上谋生的穷人一种同情的态度去写的。甚至于一般人认为龌龊下流的沟通,在他的笔下都来得那么自然:“在四海春茶馆楼上喝茶的闲汉子,伏身在临河一面窗口,可以望到对河的宝塔“烟雨红桃”好景致,也可以知道船上妇人陪客烧烟的情形。因为那么近,上下都方便,有喊熟人的声音,从上面或从下面喊叫,到后是互相见到了,谈话了,取了亲昵样子,骂着野话粗话,于是楼上人会了茶钱,从湿而发臭的甬道走去,从那些肮脏地方走到船上了。上了船,花钱半元到五块,随心所欲吃烟睡觉,同妇人毫无拘束的放肆取乐,这些在船上生活的大臀肥身年青女人,就用一个妇人的好处,服侍男子过夜。”

但是如果说沈从文欣赏这种营生则大错特错了。他指出这样的人生会慢慢地毁了一个妇人。他也指出造成农村妇女出门卖淫的社会经济原因:“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亟于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处去,在那方面就可以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 那些出妓女的乡村“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劳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子拌和糠灰充饥,总还不容易对付下去。地方虽在山中,离大河码头只三十里,由于习惯,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通明白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他懂事,女子名分上仍然归他,养得儿子归他,有了钱,也总有一部分归他。”

读到这一段,自然让我想到曾经在什么地方读到的报道,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农村地区因为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便任由家里的女人到城里谋生,很多就是加入了色情行业。沈从文30年代描写的社会现象,至今仍然有现实的意义。

但是沈从文不是社会学家,而是文学家, 所以读这篇小说,我们更应该着眼于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和叙述故事上的功力。

小说里的主人公“丈夫”并没有名姓。也许沈从文想用这种方法突出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他在小说中提到:“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 至于这样的男人如何忠厚,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描写中看出来。首先,丈夫对自己卖淫的妻子并不歧视。 逢年过节去城里看望女人的时候, 要“换了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了整箩整篓的红薯糍粑之类,赶到市上来,象访远亲一样。

到了船上,小心小心的把一双布鞋放到舱外护板上,把带来的东西交给了女人”。

其次,在自己的女人接客的时候,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道怯生生的往后舱钻去,躲到那后梢舱上去”。 暂时上岸走走,回来的时候还要“小心小心使声音放轻,省得留在舱里躺到床上烧烟的人发怒。到要睡觉的时候,悄悄的从板缝里看看客人还不走,就在梢舱上新棉絮里一个人睡了。”

但是,不管丈夫有多忠厚,大老远地来探亲,必然是有着要同妻子温存一番的心思的。沈从文从这一点入手,不露痕迹地展开了小说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表现在人物之间的对立上,而是借由丈夫的心理感受折射出来。

妻子因为要陪客不能同自己睡觉,丈夫心理抱怨,尽管嘴上不说什么。懂事的妻子在半夜过来给他他爱吃的冰糖,化解了他的怨气,使他能够原谅妻子的行为。接下去, 作者笔锋一转,带出来一个代替官府在船上搜寻罪犯的水保。一开始先交待说这个水保“他的权力在这些小船上,比一个中国的皇帝、总统在地面上的权力还统一集中。”读到这里,我想不好,丈夫一定会被水保误认为是藏匿在船上的罪犯而被抓去送官。没想到接下去看到的却是这位水保如何同丈夫在船上没人的情况下聊起家常,最后水保竟宣布自己是乡下人的朋友。

写水保的这一段颇长,主要讲丈夫如何向水保讲述乡下的事情。这样写,乃是为了突出丈夫在自己妻子的“单位”所感到的孤独。妻子一方面要陪客,一方面要去烧香,把他一个人留在船上看守。他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活人,便“凡是预备到同自己媳妇在枕边诉说的各样事情,这时得到了一个好机会,都拿来同水保谈了。”

丈夫同水保仿佛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聊到后来,水保说我们是朋友了,晚上告诉他女人不要接客, 他会来请他们吃饭。起初丈夫很高兴,高兴得唱起山歌来,然而女人长久没有回到船上,又使他心生烦恼,继而捉摸那水保说话的口气,好像比他这个丈夫还能支配自己的妻子,于是他开始生那个水保的气了:“他记忆得到那嘱咐,是当到一个丈夫面前说的!‘今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该死的话,是那么不客气的从那吃红薯的大口里说出!为什么要说这个?有什么理由要说这个?……胡想使他心上增加了愤怒,饥饿重复揪着了这愤怒的心,便有一些原始人就不缺少的情绪,在这个年青简单的人情绪中长大不已。”

丈夫决心回家了,但是在路上碰到回来的妻子,船上的大娘(应该就是妓船的经理)。给他带回来一把胡琴。妻子看到他生气了,也用色相给予他安慰:“她于是有意的在把衣服解换时,露出极风情的红绫胸褡。胸褡上绣了“鸳鸯戏荷”。男子觑着,不说话。有说不出的什么东西,在血里窜着涌着。”最后,对立的情绪终于化解在了丈夫的胡琴声, 船上另一个妓女的歌声,以及大家的笑声中了。

但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两个喝醉酒的军人经过,妻子又得陪着他们睡觉。丈夫还是“如今与妻接近, 与家庭却离得很远。” 这种具有反讽意味的经历使他感到悲凉, 也感到愤怒。 本来是靠着妻子在外谋生给家里赚钱的他,终于忍受不了这种谋生方式带给他的羞辱而决定回去了。故事令人惊奇的结尾是当妻子把军人付的钱交给丈夫带回去时,丈夫竟扔掉了钱,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当水保来请他们吃酒的时候才发现,夫妻俩个已经离开妓船返乡了。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沈从文是利用这个故事揭示乡下人未泯的善良和对肉食者的鄙视。尽管在描写水保上,作者并没有写他如何依仗权势左右在水上谋生的穷人,甚至还提到他 “人一上了年纪,世界成天变,变去变来这人有了钱,成过家,喝点酒,生儿育女,生活安舒,这人慢慢的转成一个和平正直的人了。在职务上帮助了官府,在感情上却亲近了船家。在这些情形上面他建设了一个道德的模范。他受人尊敬不下于官,却不让人害怕讨厌。他做了河船上许多妓女的干爹。由于这些社会习惯的联系,他的行为处事是靠在水上人一边的。”但是在丈夫眼里看来,尽管水保待他很客气,尽管水保是他老婆的财神爷,但是因为水保对他老婆那种不要接客的嘱咐,他觉得水保及其讨厌:“一个用酒糟同红血所捏成的橘皮红色四方脸,也是极其讨厌的神气,保留到印象上。” 沈从文就是这样不漏痕迹地借用男人的自尊揭示不同阶级人物之间的冲突。

在描写丈夫同妻子的关系上,沈从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一对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对命运低头的同时却不失夫妻情份和恩爱的男女。故事开头,当丈夫来到船上见到久别的妻子,发现妻子在性格,着装和打扮上都变成了城里人,感到很吃惊,自己的举止变得小心起来。 但是当他“听女人问到钱,问到家乡豢养的猪,这作丈夫的看出自己做主人的身分,并不在这船上失去,看出这城里奶奶还不完全忘记乡下,胆子大了一点,慢慢的摸出烟管同火镰。” 这里夫妻互动关系带有一点戏谐性,使读者对这两个人物马上产生同情和好感。

夫妻俩个人的恩爱还体现在丈夫进城, 给妻子带来亲手一个个地挑拣出来的大栗子。而妻子在接客的时候, 也不忘记抽空过到丈夫这边来给丈夫送冰糖,因为“本来非常欢喜口含冰糖的脾气,是做媳妇的记得清楚明白”。对于自己不能陪丈夫,女人则流露出“略略抱怨自己那种神气”。

最后,夫妻双双把家还,勇敢地放弃了有钱赚的营生,代表着人性善良的最终胜利。

2007-1-14


http://www.millionbook.com/mj/s/shencongwen/


2007-1-14 21: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沈从文30年代描写的社会现象,至今仍然有现实的意义。”

我也意识到这个了。

老方写得很好。要向沈学习,你就少闹点鬼吧。:)


2007-1-19 14: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如梦

#3  

也喜欢沈从文. 也记得读这篇时候的感动.


2007-1-19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