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父亲的“缺失”:解读风信子中篇小说“回国相亲”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xll

#1  父亲的“缺失”:解读风信子中篇小说“回国相亲”

写作交流是我在这里唯一开心的源泉。以后静下心来会写。

冷热兄:我含泪盼望你回来。


2006-9-4 06: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  

支持先磨!


2006-9-4 07:52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3  

先挖个坑,不填文便自填。


2006-9-5 19: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4  

我曾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孟秋和海峰(或其他人)之间没有热烈情爱的场面。其实小
说一开始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孟秋这次回国,除了走亲访友,休息放松,还有
两个重大任务:一是要去给父亲扫墓,二呢,要去相亲”。也就是说,她要见两个
人:缺场的父亲和在场的男友。在父亲的阴影下,孟秋找到了亲情多于爱情的男朋
友。孟秋第一次与海峰见面时,后者是以一个与任何情爱无任何关联的,更有点象
孟秋自己家庭一员的面目出现:“几分钟后,倒真有个骑车的大男孩停下来锁车。
说他是个大男孩,是因为他肤色很白,双颊便因此显得红扑扑的,微卷的头发整齐
地梳了个分头,一件拉链衫很认真地直拉到领口”。


2006-9-5 20: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5  

缺失的东西总需要被满足,于是,男朋友是父亲的“移情”,便顺理成章。


2006-9-5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6  

扫墓和相亲看似毫不关联,其实两者紧密相关----父亲的去世使孟秋失去了人生当
中最重要的男人,一个能在生活上关怀她,精神上安慰她的人。父亲很多时候更象
知心的朋友,不然孟秋不会时常惦记着要和他谈话交流。因此,海峰出场和在场
的真正意义是父亲作用的延续和超越,从今以后,他将是孟秋的心灵慰藉。在海峰
身上,孟秋获得了双重的满足---爱情和亲情。


2006-9-5 21: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7  

在没有什么复杂情节的叙述中把孟秋的内心世界表达得那么细腻到位传神,实实在在
能体会到作者所付出的感情和心血。小说的叙述者大都与孟秋的心理感受和生活视
野共时同位,以其说是写作技巧上的不熟炼,倒不如说更凸现丰满了孟秋这个人物
形像----有知识教养,通情达理,行为传统,但内心深处又渴望浪漫真挚的爱情。
孟秋塑造得很成功,因为叙述者似乎最了解/理解她,其次,海峰也主要因叙述者的
赞赏以及孟秋的喜爱而得到读者的认同。


2006-9-5 21: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8  

父亲的缺失使孟秋需要寻找另外的精神之父,孟秋的“恋父情结”并非是弗洛伊德意
义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倒更象拉康意义上的父之命或父之法的秩序,即社会道德的
法则和家庭婚姻的法则。


2006-9-5 21: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9  

从“扫墓”到“相亲”,在心理层次上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相亲”的真正内涵是
“寻找父亲”,因此也是“扫墓”的隐喻。


2006-9-5 22: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0  

孟秋这个名字与“梦求”谐音,也暗合“寻找父亲”。孟秋对自己父亲的认同,使她
很容易融入周遭的环境和人物。


2006-9-5 22: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1  

以后有空我会谈谈父亲的“缺失”是如何引发小说的结构的,或者更大胆地说,父亲
的“缺失”既是小说的潜在结构,又是小说结构本身。


2006-9-5 22: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12  

经你这一说,还真又点象,等你慢慢剖析吧.
“骑车的大男孩......肤色很白,双颊便因此显得红扑扑的,微卷的头发整齐地梳了个分头,一件拉链衫很认真地直拉到领口” - 关于父亲年轻时代的印象/想象?


2006-9-5 23: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3  

谢谢况也参与评论。“父亲的缺失”在这部小说里既是具体的,能让读者感受到的,
又是一个结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象征意义,即“父亲”(不是以具体的面目在场,
不指个人,而是一个概念)象征组织原则,决定或限制一切。


2006-9-6 08: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4  

父亲的“缺失”既是先于小说结构的潜在结构,又是小说结构的催化剂,我越来越觉得
父亲的“缺失”就是小说结构本身。


2006-9-10 16: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5  

先磨这两句分析得很不错,但我有不同意见。

小说中的恋父情节是浓重的,先磨的分析将其理论化。我感觉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
的,作者有意识地“掩盖”了前者,凸显了后者。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9-5 09:44 PM:
父亲的缺失使孟秋需要寻找另外的精神之父,孟秋的“恋父情结”并非是弗洛伊德意
义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倒更象拉康意义上的父之命或父之法的秩序,即社会道德的
法则和家庭婚姻的法则。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9-10 16: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6  

能否改成这样或别的什么的?
海峰的话就像一通竹筒倒豆子:

----在海峰一通竹筒倒豆子以后,孟秋获得了如下信息。


2006-9-10 19: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7  

海峰和孟秋的第一次约会流露出家庭般温馨、亲人之间特有的关心和爱护。从吃喝入
手,海峰的行为举止更象一位兄长或父亲:
----“你饿不饿?我们是先找地方吃点东西还是先逛逛?”海峰的声音及时响起。
孟秋舒了一口气,趁势又抬起了头说:都可以。
----“你爱喝什么样的咖啡?”海峰随便地问到。
----“看样子这雨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了的。我们没伞,今天这街是逛不成了。”海
峰看了几秒钟的天,又看了几秒钟孟秋,接著说:“我帮你叫辆出租回你阿姨家吧,
好吗?”


2006-9-10 20: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8  

接下来的四次相亲,因没有搀进亲情,统统告吹。


2006-9-11 15: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9  

由“缺失”造成的欲望主体开始她的追求时,通常会在潜意识中把她碰上的第一个男
子认定为父亲形象的替代物。于是,海峰在梦秋的相亲过程中轻而易举承当了这
个角色。海锋作为梦秋欲望的对象,是“父亲的欲望”的化身。“父亲的欲望”有两层意
思。第一,是父亲的欲望(the desire of father),第二,是对父亲的欲望
(the desire for father)。下面这段话明显表达了这两层意思:“父亲,你能否告
诉我:这世界上还有没有一种虽然普通,但却能让人砰然心动的爱情?这样的爱情
可能会平淡琐碎,但它可以天长地久,穿越生死。岁月的磨难,人事的更迭,生死
的分离,在这样的爱情面前,都算不得什么,对吗?父亲,请告诉我,我真的还可
以耐心地等,等待这样的爱情悄然来到我的身边......”。


2006-9-12 16: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0  

欲望是一种换喻。因为欲望属于潜意识,而潜意识是按照语言的方式被结构起来的。
换言之,欲望在叙事上的表现, 与主体(梦秋)深层的心理结构是互相对应的。小说
叙事企图抓住的正是那个根本的缺失,即俄狄普斯情结中的父亲,大写的他者。但
这个“父亲”总是改头换面,企图逃避主体的控制,因此出现了一连串的能指(海峰、
墓碑、明珠塔)的换喻。


2006-9-12 17: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1  

父亲带给孟秋的是往事的亲切回忆,海峰给予孟秋同样的美好怀旧。父亲和海峰引领
孟秋缓缓走在往昔的时间隧道里,何等惊人的相似: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这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在父母亲那一代人年
轻的时候非常流行。孟秋记得有一年和父母一起去看电影“人到中年”,当里面的
男主人公在妻子的病床前含泪朗诵这首诗时,父母亲的眼睛都湿润了。孟秋那时还
小,不完全懂得一首诗为什么能让很少流泪的父亲如此激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
孟秋一直在向父亲追问关于这首诗的事情。孟秋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和母
亲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然后父亲告诉她,这首诗也是他的最爱。其中那一
段:“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
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当年他曾抄在了笔
记本的扉页上,送给了大学里和他同班的母亲。

海峰对这个城市真是十分地熟悉。他想也不用想就能从一条小巷穿到另一条小巷,
孟秋跟在后面,只认出他们穿过了几条比较大的街,其余的小街小巷在孟秋看来实
在也没多少区别,真不知道海峰怎么能把这么多曲折复杂的小路都记得如此清楚。
孟秋一边骑著车,一边看着一条条弄堂里忙碌的人群,沿街的小店,坐在自家门口
拣菜的老人,嬉闹的孩童,忽然间就觉得好像是回到了中学和大学时那些在自行车
轮里流过去的岁月里。

傍晚时分,简单地吃完了晚饭,孟秋随海峰骑车到了江边。江边比孟秋记忆里的要
繁华多了,虽然靠江边大道上的老楼群还是一如既往,但骑车从这些楼房面前经过
时,孟秋能看出它们都被精心修缮过了。楼的上部直至楼顶,有密密麻麻的灯饰缠
绕。海峰说,一般晚上七点过后它们就会依次亮起来,对应著江对面新建起来的电
视塔上的灯光,让这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江上的摆渡轮船,还像孟秋记忆里的那么破旧。孟秋上一次坐这渡轮,好像是很多
年前的大年初二,四阿姨一家带著孟秋去江对岸给孟秋的姨婆拜年。孟秋还记得,
虽然江这边的市区有当时中国最繁华的街道,江那边还大都是石板和碎石子铺就的
小路。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一切是否依旧?


2006-9-14 20: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2  

在孟秋返回美国的头一天晚上,海峰不仅与她会面,更重要的是与其父亲见面,这是一
种认同父名/父命的仪式或象征。新墓碑竖起来了,新老交替的任务完成了,从今以后,
海峰将正式填补父亲的缺失,取代父亲的位置。

在墓地入口处和海峰会了面,两人向孟秋父亲的墓位走去。海峰也带了一束花来,
是白色的菊花!孟秋很感激他的细心和善解人意。新墓碑已然被运到了墓位,老的
墓碑早一天也已被运走,两个墓地管理处的工人等孟秋验看了碑上的文字,就开始
竖起碑来。


2006-9-15 15: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3  

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体系和功能,有时说的不一定是说者想说的。我最近在虾评风信子
的小说就发现,文字反映的不一定是作者想表达或意识到的。


2006-9-17 07:4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4  

由原始的缺失,到缺失得到替代,直至最后回归父亲般的法律、制度、现实原则,形成一个连环式的叙事结构。


2006-9-19 19: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5  

所以说,读者在小说里看不到任何有关身体的欲望,只有对“天长地久,穿越生死”
的爱情的期盼,一种平凡普通、稳定凝重的男女关系的向往。


2006-9-19 19: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26  

孟秋对父亲念念不忘,感情至深,海峰对此是认同支持的,两人可谓志同道合:“你
对父亲有著这么深的感情。这话也许说得不应该,但我很羡慕你有这么多关于父亲
的回忆。不象我,如果不翻照相本,我都快不记得父亲长得什么样了”。接纳了父
亲原则,就是接纳了社会秩序,同时也自然抛弃了肉身的快感和自发的情欲,这也
是小说没有梦秋与任何男子情爱描写的深层心理原因。


2006-9-24 09: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