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台湾的来龙去脉--居住在台湾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台湾的来龙去脉--居住在台湾

居住在台湾
                •为 力•

台湾的来龙去脉

地球上的陆地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大陆分解,形成多个板块。菲律宾板块在远离亚洲的过程中,与其长期冲撞挤压,一百万年前,终以火山爆发的形式,在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之间,造就了美丽的岛屿台湾。

台湾岛上人类的足迹大约始于五万年前。远古先人们遥望到这个高山耸立的海上孤岛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避难安生。冰河时代自大陆走来的先人们在这里寻到温暖,暴风雨中从海上漂流来的移民们在这里登陆上岸。经历了寒冷的人们最怕独居,战胜了狂涛的人们极惧海洋,他们纷纷组成部落,安下家来,在这宝岛无边无际的高山原野中,享受野猪麋鹿遍地,果树青菜丛生。

不断有新人上岸,然而后来人事先并没有征求过先到者的意见,于是抢夺地盘,屠杀格斗,海外桃园中不幸充满了血腥。为了保全宝岛不被人类过度侵蚀,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调停:疟疾瘴蔓等百病自发横生,外来人口十病九死。周围众生除非被异族驱除,或者自己的居住地遭火山地震毁灭,再也不敢问津这座被黑水沟封锁的葱茂孤岛。于是,台湾被隔绝在汪洋大海中,将朴素的原始社会延续了几千年。

至此,大汉文人将此地描述为海上仙山般的虚无飘渺之境。

直到欧洲人开始了环球大航海运动。

葡萄牙是个小国,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战中,学到了双方的天文航海技术,并与西班牙竞争,在环球旅行中占据优先。葡萄牙人最初的目的只是去东方寻找香料。1542年,一伙心直口快、热情洋溢的葡萄牙水手,在一次航往日本的途中,经过了一座地图上并不存在的苍郁大岛,众人忍不住惊呼FORMOSA(美丽之岛),正是这句福尔摩沙,把台湾拉入了近代文明。

当西方列强们看到地球上还有如此多丰美但不开化的国域,弱肉强食之心大发。租得明帝国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以及盘踞瓜哇的荷兰,逐渐在远东海面上鼎足而立,展开了商业和殖民等竞争。

此时的台湾沦为帝国主义的猎场,势所必然。

荷兰人在远东地区,本来以明帝国为主要商业对象,当他们受制于葡人的竞争和明朝当局的抵制后,便相中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澎湖,并派遣军、商结合的队伍,于1604、1622年两度进占澎湖。可事实上,澎湖自十四世纪中叶起,便早有元政府设官治理,被纳入中国版图。明朝政府马上派兵,与荷兰人在澎湖交战,双方历经八个月不分胜负而被迫议和。荷兰人退求其次,在1624年转入当时为“化外之岛”的台湾。

当荷兰那三层楼高的扬帆大船开进台湾时,原住民们哪知这些掌舵人在侵占了印尼诸岛后,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殖民经验。红夷们忙着绘制地图、设计城堡、调动人员,先匆匆建起了“热兰遮城”(Zeelandia),即今天的“安平古堡”。然后又以十五匹棉布之价向新港社(今新市)族人买下了“普罗文西亚”(Provintia)这片土地,又兴建起了第二座城楼赤嵌楼(Saccam)。荷兰人把投降的原住民称为顺民,把他们转化为基督徒。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传教士们还发明创造了字母式的土著台湾文字。 荷兰统治者所带来的商业资本主义体制,不论从劳力或技术上,台湾原住民都无法适应其需要,于是殖民者不得不鼓励大陆人移民台湾做苦力。自1637到1652年之间,大约有二万名闽南人,身带犁耙斧锄,手赶猪马牛羊,乘舢板跨海峡来到台湾,受雇于荷兰人,从事荒地的开垦和米糖的种植。在当时的西洋风俗皮革画上,描绘了荷兰人、中国人,居住在赤嵌楼内,或骑马或坐轿,享受文明生活;而城镇外的平埔族人,则是在荒郊野岭中,忙于打猎、采集、台棚……

荷兰人占据台湾的三十八年,在经贸上把台湾提升为明王朝、日本、南洋、欧洲等地的货物集散中心。那时从台湾出去的船舶,北通日本,西到福建,南经越南、泰国和印尼,再到印度、伊朗或欧洲。台湾岛屿有别于当时自给自足的中国大陆封建小农经济,已跃入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海洋文明体系。虽说天高皇帝远,但荷兰来的牧师们有全能的上帝做主;台湾水土恶毒,却难挡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四吨黄金的高额获利。但是,原住民受欺压,汉人税赋繁重,是台湾岛上不能掩盖的事实。在荷人统治的最后十年,爆发了汉人郭怀一领导的抗荷事件,虽然起义失败,但此后荷兰在台的统治已逐渐不稳。

自1647年起,标举“反清复明”的国姓爷郑成功,据守闽南沿海及金、厦等岛,立志恢复明朝,苦挣十几年不得结果,被迫于1661年攻占台湾,为他的军队寻找到了供应粮食的来源。郑军各营各镇部队,分批在嘉南、高屏两个平原上屯田开垦,他们当年所留下的带有“营、镇、劲、协”等称号的地名,延用至今。

郑成功取台五个月后便即不幸去世,他的长子郑经在与胞弟的残酷权力斗争后即位。1663年,郑军全面辙出闽南沿海,进入台湾,郑经自称“东宁建国”,国际上称他为“The King of Tyawan”,这是台湾史上首次出现的汉人建立的独立政权。“东宁建国”一方面引进中原政权的文教制度,比如设科举、建孔庙,另一方面避开清廷对台封锁,继续维持由荷兰建立起来的国际贸易体系。可郑经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独立建国的十年后,参加了“三番之役”反攻大陆,失败后他一蹶不振,忧郁而终。他的两个儿子因为夺权,又再度倾扎。郑克爽继位后,人心涣散,政权腐败,终究敌不过降清后率兵攻台的施琅。最后他不得不率领东宁亡国百官,投降大清。结束了郑氏政权在台湾22年的统治,时为1683年。

康熙皇帝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后因施琅力争,虽勉强留下台湾为大清领地,但对其采取消极管理态度。清廷派自大陆的官吏三年一调,来自大陆的驻兵也三年轮班,总政策是严格限制大陆人移民台湾。在清朝统领台湾的212年中,真正用心于台湾之建设,仅在最后的2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应英、美等得胜西方列强们的要求,在淡水正式开港通商。台湾与西方诸国的贸易,由于岛内盛产蔗糖、樟脑、茶、煤、硫磺等,而得以迅速扩张。1884年清法战争后,清廷有感于台湾地位不容再忽视,遂将台湾首次脱离福建而独立设省。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不遗余力,贡献极大,使得台湾一跃而成为当时大清帝国最进步的一省。

1894年,清国为了朝鲜的主权问题,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清廷战败,“马关条约”出卖的却是2千公里之外,与此事毫不相干的台湾!虽然台湾官绅成立“台湾民主国”(1895年5月),以独立之名行抗日之实,但面对日军强大兵力,终究不敌。以后日本将台湾正式置于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可分为军政和民政两个时期。军政时期一面武力镇压反抗,一面“安抚”居民,对台湾原有风俗文物未予过问。两年后,在他们奠定了对台殖民统治基础的民政时期,便开始损折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强迫台湾人放弃故有传统习俗,推行同化政策,让他们改成日本姓氏,讲日本国语,奉日本神明,效忠日本天皇。

日治五十年,在台湾建立了严密的各级政府、司法机关、警察机构、户政制度、农会系统、金融财经等体系。普及全岛的初等教育,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公路铁路交通,电力及其输送系统等,也都按步就班地逐渐完善起来。但这些发展和建设,掩盖不了日本殖民者剥削和垄断的本质,台湾人民备受歧视,饱尝盘剥,他们的抗日民族运动从未间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在日军节节败退,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以及苏联参战等重重挫败之下,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波茨坦宣言以及开罗宣言,日本放弃对台湾的统治权,并将其归还于中华民国。

1945年10月17日,首批国军自基隆抵台。台湾人以热烈心情欢迎新政府。不料国民政府以征服者心态临驾台湾,而且贪污腐败透顶,导致台湾社会萧条倒退,终而在1947年爆发了228事件。

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因内战失败而流亡台湾,在台湾建立了所谓的“迁占者政权”(Settler State)。中华民国在台湾实施了长达38年的戒严,厉行“白色恐怖”统治。但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在经贸等方面积极开拓,使台湾在原有海洋文化的历史背景下,稳步发展建设,成就了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经济带动政治,台湾和平地完成了全民民主,以及朝野政党的首度轮替......

历史是由人解读后写下的。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意识到,台湾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历史。台湾人民一天不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悲情便永远不会消失。台湾的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也在继续凝聚,但如果今天饱受殖民、强权压迫的台湾本土人能够静下心来理智地想一想,他们真正的悲哀在于,当台湾被第一个外来政权统治之即,正在原始社会中生存的台湾土著们心目中,并没有国家主权、国民主义的概念。

上苍厚待台湾原住民,所以他们没有经历到美洲印第安人那遭受白人所带来疾病之毁灭,或由于组织联盟集体反叛而战败的噩运。与之相反,台湾原住民忍受屈辱,一代一代顽强地绵延下来。荷据时他们被转化为基督徒,郑明时他们开始汉化,满清时他们拓荒垦田,日治时他们遵纪守法,民国时他们艰苦奋斗……而正因为他们能够敞开心怀,与外来者相交融合,今天的台湾才得以集东洋、西洋、大汉、本土等诸多精神,在人类历史上做出了特殊贡献。

台湾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台湾人民终于能够畅所欲言的今天,如果人们不能面对第一个教他们种田的汉人、第一个帮他们创造文字的荷兰人、第一个为他们兴建水库的日本人……为台湾今天的现代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他们便没有办法理解台湾存在的特殊意义。台湾岛上本没有人,前前后后避难逃荒寻找希望而来的人们,应该知道这里本是一座感恩的岛屿,一块属于全人类的地方。台湾既小又弱还孤独,但她可以用博大包容精神以柔克刚。相反地,如果台湾人在好不容易争得民主自由后,以先驱后、以多欺少、以强压弱,以至内部纷争继续不断,那么,当年原住民出草(取汉人头祭神),闽人客家相残,漳州泉州移民互杀的野蛮历史就会再一次重演,而且台湾再度被强权外力吞并的命运也将不可避免。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8-22 15: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cleosong

#2  

请教为力,台湾原住民在荷兰人到来之前是不是讲波历尼西亚语的?


2006-8-23 15: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对不起可丽,我不太清楚。
别人知道吗?


2006-8-23 15: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  

改写版。

没有人烧砖砸啊?


2009-9-3 19: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乳名錦,因此暱稱「錦舍」。為延平郡王,大明招討大將軍,台灣的統治者,鄭成功長子。即位後稱自己為嗣封世子,被英國人稱為台灣國王[1]。

目录 [隐藏]
1 生平
1.1 繼承權爭奪
1.2 退往台灣
1.3 發展貿易
1.4 渡海西征
1.5 晚年
1.6 郑经的文学作品
2 注釋
3 參考資料



[编辑] 生平

[编辑] 繼承權爭奪
鄭成功進攻台灣時,鄭經留守廈門,就趁此機會和弟弟的乳母 昭娘偷情[2],還有了兒子鄭克𡒉。 當時人認為這是亂倫[3],鄭成功遂下令處死昭娘,鄭經卻暗中將她藏起來[4]。後來被鄭經的岳父唐顯悅告發,鄭成功盛怒之下,要留守金、廈兩島的鄭泰、洪旭處死鄭經[2],兩人不肯執行,台灣和金門、廈門關係開始緊張。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去世,在台灣的黃昭、蕭拱辰等人,以鄭經得罪鄭成功,遂擁立鄭成功的五弟鄭襲代理招討大將軍。另一方面,鄭經也在廈門宣佈自己為嗣封世子[5],以和鄭襲等人抗衡,鄭氏王朝從此一分為二。

鄭經為了先解除清軍的威脅,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貢體系[6],和康熙帝交涉。鄭經便利用停戰的機會,於十一月初一[7](12月11日)進攻台灣,並和黃昭交戰,戰鬥中黃昭被流箭射死,其餘軍隊皆投降。鄭經勝利後進入安平,處死蕭拱辰等人,並把鄭襲帶回廈門,結束了這場內戰。


[编辑] 退往台灣
永曆十七年(1663年)一月,鄭經發現自己的恩人鄭泰和黃昭有書信聯絡,和清朝談判又是由鄭泰負責,鄭經開始懷疑他的忠誠,因此將鄭泰監禁,鄭泰的弟弟和兒子因而投靠清朝。而鄭氏王朝內鬥又再發生,使得人心開始不穩,許多將領陸續降清。[8]。

荷蘭雖然被鄭成功擊敗,卻企圖奪回台灣;恰好康熙帝之前拒絕了鄭經的條件,也有意趁鄭氏王朝人心不穩,發動攻擊,荷蘭便和清朝結盟對抗鄭經。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聯軍進攻金門、廈門。戰鬥中鄭軍雖然一度壓制清軍,但武裝難以和荷軍對抗[9],人數過少也無法持久作戰[9],鄭經決定放棄金門、廈門兩島,退往銅山島。

清荷聯軍戰勝後,荷軍統帥博特(Balthasar Bort)不斷催促清軍進攻台灣;但清朝傾向將鄭經招降,避免荷蘭佔領台灣,造成新的海上威脅[10], 雙方合作破裂,博特單獨進軍台灣。1664年1月19日,博特率領約800荷軍在打狗上岸。鄭經知道消息,提出將南澳島讓給荷蘭[11],作為雙方締結同盟對抗清朝的條件。博特堅持要奪回台灣,不肯接受,繼續和鄭軍僵持,但他也無力攻下台灣,最後於3月1日返回巴達維亞。不久鄭經拒絕了清朝的談和,但因為軍隊缺糧、人心也開始不穩,放棄銅山島而前往台灣。

鄭清談判破裂,使得荷蘭打算再次進攻台灣,荷軍於8月佔領基隆當做據點,並且遊說清朝派兵[12]。永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卻在中途碰到颱風,損失很多船隻,只得撤退。清朝也因此放棄進攻台灣,恢復和鄭氏王朝談判,但在1667年及1669年的兩次談判,都因鄭經不肯薙髮而沒有結果。

清軍威脅解除後,鄭經致力於台灣的平定,於1666年進攻基隆,雖然沒有攻陷,但荷軍終究認為基隆難以防守,於1668年棄守,荷蘭從此放棄奪回台灣。


[编辑] 發展貿易
鄭經退守台灣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13]。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13],當時台灣的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交易[13]。流民也負責替鄭軍據守島嶼[13]。

德川幕府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的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14],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14]。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簽訂通商條約[1]。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和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15],鄭經還借用英國炮兵打戰[15]。


[编辑] 渡海西征
永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事變,以提供戰船給鄭經,請求他出兵,鄭經答應。五月,鄭經從台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16]。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17],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18],雙方開始交惡。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逐漸高漲,向他交涉,希望將泉州交還,鄭經不允許。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奪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區塗嶺鎮)擊退耿軍,接著又為了爭奪漳浦而發生戰鬥。直到永曆廿九年(1675年)一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約定,提供5艘戰船給鄭經,並以楓亭(今仙遊縣楓亭鎮)為界線,北方屬耿精忠、南方屬鄭經,雙方才停止鬥爭。

鄭經雖於之前兩次擊退廣東的清軍,仍然有潮州的轄縣不肯服從。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祖墳,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19],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陣營,並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已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軍的領土讓他奪取,因此容易因領土爭奪和盟友起衝突。五月,耿精忠打算會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不願派兵[20],暗中聯絡鄭經[20],攻下汀州。

這件事造成鄭、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21]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


[编辑] 晚年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粵東、浙南沿海的島嶼[22],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準備反攻閩南。 永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江東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繫,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鬥,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

十二月[23],清朝再度恢復遷界令,北從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24], 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24],使得鄭氏王朝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24]。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王朝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24],軍隊又缺乏補給[25],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於永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1680年4月10日)退回台灣,並將國事都交給兒子鄭克臧處理。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享年四十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91%E7%BB%8F


2009-9-3 19: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