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拍婆子的考证(旧作)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欣欣

#1  [原创]拍婆子的考证(旧作)

删除。


2006-7-22 09:4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2  

此文写于2004年4月,在华夏文摘687期(2004年5月28日cm0405d)刊出.

贴出此文的目的有二:

1。希望博网友一笑,也希望扭转本人总是‘凄凄惨惨’地忆旧之印象

2。此文曾于今年上半年投予<<温故>>(广西师大出版,类似于老照片的不定期刊)。

最近编辑来信说,因为种种原因,<<温故>>不得不停刊。
自2004年5月<<温故>>出版第一期,直到今年大概出版了8期。其宗旨为“《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广西师大有‘所有头脑正常的人都在那里出书’之称。

这样一本我非常喜欢的杂志,就再也看不到了。扼腕!叹息!贴出此文也算是一种纪念。


2006-7-22 09:5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八十一子

#3  

欣欣就是因为此文从此在我心中光芒万丈。


2006-7-22 10:1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4  

“首先,自行车应该是最基本的装置,最好是锰钢转铃,全链套,二六或二八均可。永久13型自行车最棒,但是价格不菲,当时大约为180元人民币。”

欣欣写得好文,连永久13的价格都一点没错。将校呢军服,刚翻出来的时候还带着股子压箱底的樟脑味,晒晒穿上,身份也就出来了。

欣欣文字优美优雅,笔下带出许多滞连,是为蕴涵,大家风度,我记不得欣欣有哪篇文字写得浮躁过。这篇是第一次读到,诚如八爷所说,光芒万丈。


2006-7-22 10: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5  

谢谢冷兄,九九兄,大家喜欢,我高兴。
说点儿题外的话:

其一:
这次回国见到中学同学,她读了此文,问我你说的那个同学是XXX吗,我说是。她说,你知道她和XXX从那以后就是夫妻。我们那个年纪,被拍婆子的少之又少,而拍成了,还做了一辈子‘婆子’更是凤毛麟角吧。

其二:
那同学还问我,你说的平妮是<<无穷动>>中的平燕妮吗?她现在怎么长得跟顾八奶奶似的,看不出当年的美丽呀。答曰,平妮不是平燕妮,平燕妮的父亲是平杰三。

其三:
偶然看到国内有人转贴此文,说是作者看了血色黄昏或什么岁月看多了,而出此文。此言纯属小小屁孩儿之语,我后来看了这两部电视剧,这些剧远远没反应出当时的气氛,对话太现代。

得,我得下线干活儿去了。


2006-7-22 11:2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6  

>>混混噩噩

浑浑噩噩

〉〉〉在将校呢军服之外套一件蓝卡吉

蓝卡矶

〉〉〉根据婆子侯选人的喜好

候选人

〉〉〉解决方式是‘喳架’  (黑话,其意为打假) 。

不懂,是“打架”?

〉〉〉可能频频遭遇‘拍’

这里的“遇”字有必要吗?拗口。


冷兄写道:“诚如八爷所说,光芒万丈。”

这篇在这里是我的五读:每读常新,岂止是“光芒万丈”,是万丈光芒!:)))

这篇的写法,完全是学术论文的手法,有介绍、材料、方法、试验、论证,有凭有据,亦谐亦庄,让人叫绝,令人倾倒!“拍”不到本文的作者,是普天下男人的终生遗憾!!!(玩笑,别生气,欣欣)。

哈哈,“浪”是必要条件,颠扑不破的真理啊!或曰:

英雄不色,乃假英雄;
美人不浪,是泥美人。

冷兄是顶天立地的真英雄!))


2006-7-22 11:5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7  

〉〉“她现在怎么长得跟顾八奶奶似的”

顾八奶奶是曹禺名剧《日出》里的人物,养了一个叫张乔治的海归面首。《日出》的故事背景是天津。

老尚开玩笑了,哪天海归了,没准也张乔治了。


2006-7-22 11: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8  

谢谢尚兄,改过了。当张乔治了吗,BOTH OF YOU~~


2006-7-22 13:3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9  

欣欣好文! 真长见识啊,看来哪个时代都差不多,不过把女孩说成婆子还是有点不爽。。。还不如港片里的“泡马子”“钓凯子”呢, 嘿嘿。。。 我转一段写魏晋时期的摇头丸:

鲁迅在其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不但谈到了魏晋风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时亦多处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导服用的药物“五石散”。

  实际上,我们在谈论魏晋风度时,必定会说到这个“五石散”,因为两者几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自被何晏倡导并开始流行后,由魏晋至唐,名士们趋之若鹜,历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仅在《隋书·经籍志》中就著录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这个与魏晋风度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认为是由东汉的张仲景(150?——219)发明的。因为最早注明“宜冷食”将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伤寒杂病论》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诸病源候论》里引晋名医皇甫谧语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张仲景合此药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来治疗伤寒(这个伤寒指的是感冒伤风一类的病,也就是古人说的风邪入侵,而不是指现代的伤寒症——typhoid)。

  那么这个“五石散”或者说“寒食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妨先从名字上说起。

  称它“五石散”,是因为它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而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不过因为“五石散”的药性非但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旧的宽衣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只有一样是要例外的,那就是饮酒要“温”。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 等。只不过倘若药性散发不出来,又必须再服其他药来引发,药性如显现则称之为“石发”。

  组成“五石散”的那些石药,从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诊籍》来看,最早从扁鹊开始就已经被用来治病了:“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而淳于意引的古《论》中还有“中热不溲,不可服五石”一说;在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屈原《楚辞》里亦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的句子,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服用石药,并一直延续到了汉朝。

  记载秦汉医学成就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虽然在唐代初年就已失传,但在后人的辑本中,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在秦汉时期是把丹砂、石钟乳、石胆、曾青、禹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等18种石药,全都列于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药中的,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更有记载云: “冶云母以麦籍为丸如酸枣大”,服后“令人寿不老”等等,可见石药在当时地位是相当高的。

  等到了正始名士何晏的手上,他因体弱,乃自合药剂,由于“寒食散”药性猛烈,在汉时服用者尚不多,所以他在改进了前人的方子后方始服用(估计是加了配药或者调节剂量,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后自觉良好,因而大力提倡,终成累世之风(1)。同时由于这个药的材料很贵,所以到后来服用此药竟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有假装“石发”来表示自己富贵身份者,《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侯白《启颜录》载:“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乃有热者,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要人竞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同伴人曰:‘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发。’众人大笑。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

  魏晋名士们最被人追崇仪态和风度,便是他们宽袍大袖之飘逸风姿和惊世骇俗的跳脱举动,而在我看来,这些实是与服药有着莫大关系。

  首先,服食“五石散”之最直接后果,乃是形态举止大异常人,此盖因药力之故也。

  凡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五石,皆为燥温之物,服食以后五内如焚,亟需以行走发汗来驱发药性,因而魏晋文献和此后的记载以及文学作品中多有“行散”、“行药”一说。

又:

寒食散

名士风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举止狂放。名士的思想大多处在矛盾的状态当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往往通过感官的刺激,以求获得短暂的解脱,于是服药、酗酒以至裸身,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从正始时期开始,名士以服药来排解心头的积郁,所服之药统称为寒食散,药物大多以矿石为基本成分,其中以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为主的五石散,是寒食散的代表。服药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肉体陷入难言的痛苦中,精神则进入莫名的恍惚状态,从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偶尔口发狂言,也不致引起太大的麻烦。为了挥发药毒,散热驱寒,名士们往往赤膊跣奔,放浪形骸,作出种种荒诞无稽的举动;或有人服不起药,亦可假装药性发作,作出痴呆或暴躁的神态,甚至睡倒街头,以迷惑众人。魏晋名士把服药作为求长生、求美誉和求享乐的手段,但由于这些药物的毒性很大,散发困难,很多人都因为服用不当而引发各种疾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看看,这与毒品又有何异?看来咱们的老祖宗早就前卫、颓废过了^_^


2006-7-23 15:42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cao

#10  

欣欣,
你这篇和那个二百首都看了。
大概北京开放一些,我们那儿似乎没流行过这样的事。67年底武斗一结束就开始复课闹革命,大家都回校上课,其实也没怎么上课,但是很少有机会在大街上转悠的。随后就是征兵,有门路的就走了,然后就下放。

记得有一个女生,那年也不过15岁。武斗时和一个男生在一起,肚子大了起来,不能来上课,68年中,生了孩子以后由家长陪着,到学校来发糖,说是补办了结婚手续,当时带我们军训的一个女兵叫我们不要理她。我们都是一进中学就赶上文革,别说生理卫生课,许多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大家看着她,议论纷纷,好多人都以为,不能碰男生,一碰就会怀孕,还有人说孩子是从胳肢窝下生出来的。连接她的糖都不好意思。
小妹妹们别笑,我们就是从那样的混沌年代里过来的。


2006-7-23 16:4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11  

谢凡草兰若。

回凡草,你说的这事还不少。在工厂时,一个老高二的,结婚几周,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以为‘睡觉’就是睡觉。


2006-7-23 23: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1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杜欣欣 at 2006-7-24 04:47 AM:
谢凡草兰若。

回凡草,你说的这事还不少。在工厂时,一个老高二的,结婚几周,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以为‘睡觉’就是睡觉。



普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没吃过猪肉,也没看过猪走路?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2006-7-23 23:5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杜欣欣 at 2006-7-24 04:47 AM:
谢凡草兰若。

回凡草,你说的这事还不少。在工厂时,一个老高二的,结婚几周,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以为‘睡觉’就是睡觉。

哈哈哈哈,俺也说说自己的糗事。其实以前我在这方面也单纯的象白痴。当然小的时候我也问过妈妈,我是从哪生出来的啊?妈妈说是从肚脐眼生出来的。我就开始想了,有道理,怀孕肚子不都是要大的么,自然肚脐也会大,等大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孩子就生出来了。那时候上小学吧,从此笃信不已,而且以后我就不再关心这件事了,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有答案了。不过如果那时我妈告诉我是从胳肢窝里生出来的,我可能还不会闹笑话,因为我会觉得不合理,就会继续想。 如此过了多年,即使学了生理卫生,在这插一句,我记得生理卫生光将怎么会有小孩,好像没讲从哪生出来的。终於,我上大学了。一天,我们宿舍卧谈,谈到池丽的小说“太阳出世”中关于生小孩的情节了,我无辜的说了一句,小孩不是从肚脐生出来的么?顿时象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巨大的笑声,我真的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笑声,在黑夜里尤其响亮。。。。。。



思无邪.
2006-7-24 00:13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14  

DING!


2006-9-2 18:3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