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印记》序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印记》序

《印记》序

                              从此相信爱情

    池鱼我读书有两“不”,一不读名人书,二不读畅销书。道理很简单:“名人
书”往往畅销而不长销,卖的是“名”而不是“书”,读起来半假半空;畅销书虽
不一定出自名人笔下,却难免只做表面文章,功夫在书外。这套不成文的规矩已奉
行多年,自我感觉至今未见好书漏网。

    那天无意翻起北青报,副刊“每日连载”里有张照片挺显眼。一对年轻俊朗的
男女手持酒杯,笑意盈盈。图下一行小字:17年过去了,想起婚礼上父辈的叮嘱,
我们只有“白头到老”没能做到。当时我便心头一酸,再抬眼去辨认——那眉清目
秀的男青年居然是17年前的傅彪,而身旁娇俏的豆蔻女子,则是他的妻子张秋芳。

    读过连载,深陷于一份质朴的,久违的温情。这是丈夫走后,妻子独自写下的
文字。若说疼痛,字里行间没有惊天动地的悲恸,反多是静谧与沉思,间或记忆青
春时的愉悦;但若说不疼痛,读来如何满心酸楚,仿佛穿越他人的时光却看到自己
历历一生。

    不禁想,长久以来我所抗拒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名人”和“畅销”都不是根
本,最厌倦矫情说教,以及浮于世事的空洞喧嚣。可贵的是,秋芳的所写所悟与这
些大为不同,她细腻,又很勇敢,天塌地陷后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又站起来,笑起
来,和我们说她这一生中温暖的爱情。“人生,不过是一场回忆,丰盛如我者寥寥
无几。”

    很快,我从书店里买回了这本叫《印记》的书,郑重其事地,仿佛在阅读之外,
更想以此向这对相爱的人表达我的敬重。

    书一开篇,便是傅彪病中留下的短短数千字,写亲人,写童年,林林总总。我
不敢触碰一个临终的人留下的文字,那一定太沉重,于是直接翻到了秋芳续写的部
分——以她笑容粲然的照片和“情深似海”四个字作为开始。情深似海,古老的表
白,今天听起来分外令人心动。

    这是一个过于平凡的爱情故事,平凡到那些会心的细节,让每一个年轻和年轻
过的人感同身受。不到19岁的秋芳与21岁的傅彪是戏剧学院同班同学,一起排过小
品,一起聊过天,一起走过回家的路。傅彪当年爱给同学们讲笑话,秋芳是笑得最
响亮、最放肆、最旁若无人的一个。在傅彪的小屋里聊天,只要他们一关门,父母
就在门外佯装咳嗽。傅彪第一次去见秋芳的父母,主动请缨掌勺,颇做了几道美味,
后来才知道他在自己家恨不得油瓶子倒了都不扶,更别提下厨房了。

    看得出,写这段时秋芳没有哭,而是开怀在笑。她感谢上苍赋予她如此丰盈的
悲喜起伏,相信20年岁月已浓缩了她这一生应得的一切,尽管贫穷、疾病都曾一一
领受。我们都年轻过,幸福过,但谁能在不惑之年仍旧以这样美好的心情和笔触来
回首往事?

    傅彪走时,秋芳没有号啕大哭,只轻轻用手合拢他的眼,叮嘱他:“彪子别怕,
放心这里的一切,记住我永远爱你,朝着有光亮的地方走。”秋芳说,她已允许他
离开,要好好地离开。

    我深深地震动于这份理智的、尊严的情怀。

    在一部摄影集中,德国摄影师瓦尔特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不满七岁便因脑瘤而夭
折的孩子,他已与病魔抗争了两年之久。最后,在他小小的灵魂抽离身体时,父亲
在一旁对他说:“你已经战斗够了,小人儿。你可以走了。请你走吧。”

    两个国度,两段故事,却惊人地相似。那是无私而无畏的大爱。历经生命中最
冷暗的种种,爱,已然带他们逾越了生死之界,也温暖着我们,如临爱至终极的堂
堂光明。

    那天,秋芳在北京某书城签售,我去了,像挂念着一位老朋友,想看看她现在
好不好。排在我前面的是个年轻小伙子,说:“秋芳姐,这书是我送给女朋友的,
请您一定为我们写句话:从此相信爱情。”秋芳微笑着写下这行字,看起来欣慰而
满足。



是非是我非我
2006-7-20 15:2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纪实录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