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次谈话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冷热

#51  

>> "不用回顾别人怎么写, 你是独一无二的, 你的经历, 你的视角, 你的理解, 你的表达, 都是独一无二的"

Good! 古德!


2006-7-6 11: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uyue

#52  

悲歌一文,波动一园。

其实,人称之类,与文学性之类以及作品水平高下,恐怕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文学巨匠我们先不去提了,拿我们坛子里的高手查围城,用第一人称写开锁,就不错。活灵活现,就是功夫。更高的功夫,不仅是活灵活现,要求形而上的东西,用以拨动读者的心弦。

小说就是故事,讲故事就是make sense,这sense有高下,功夫在诗外。

对老用第一人称写作,也有一点不好的感觉。如同是看一个明星演电影,演来演去,还是这个人。我们看电影时,就要设法摆脱成见。那影星也须有功夫,至少要借助装扮,帮助我们忘却他过去的形象。

第一人称写,当然不等于写自传。也不是写自己,是写自己的向往。


2006-7-6 13: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53  

YUYUE大侠的名声不是白来地. 你看他三下两下, 说得多透多畅!
HOTEL兄似也可来一段.


2006-7-6 13: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54  

"最上乘的小说功夫就是让人看起来不像有功夫。上乘的小说看起来也不应该像小说。"

奔放此话说得的确有理,只是要在小说水平达到相当高的阶段才行,那时候自然可以进入古人说的“大匠运斤”,随心所欲的地步。对于我们这些尚处在练笔阶段的人来说,还是先老老实实打好写小说的基本功最重要。首先要努力求“形似”, 而后再求“神似”。

美国空军的招兵口号:AIM HIGH 固然可以激励人心, 但军校学生还是要先学最基本的知识。像共军的口号:“敢于空中拚刺刀”早就被现代的立体化战争手段证明是行不通的,犹如义和团的红缨枪碰上了洋枪队,非败不可。

“小说的价值在于诺贝尔奖金。得奖的全是写小说、诗歌、戏剧的。从来没有听说有写纪实、回忆录、叙述文、报告文学的人得奖。”

为力又在说笑话啦。古代的司马迁作专门纪实的“史记”从来没得过甚麽奖, 照样青史留名;近代的“范长江文学奖”好像是专门给写纪实文字的人的大奖, 据说得奖的好文章还是有的。

YUYUE兄:

我就是想把这里的文艺讨论空气搞活呀!只有这样针锋相对的争辩, 才能弄清楚许多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大家的提高。上面几位的话各有道理, 尤其是立蒙兄也针对先磨兄的观点出不同的看法,响应了我的“大家不要只是客客气气说不着边际的好话”的倡议,感动, 感谢!

我从和奔放,为力两位的讨论中就学到了不少新东西。至少我自己就“自传体小说”这个新概念想了不少, 这就要感谢他们两位。

关于“第一人称”, 我同意你说的不宜用得太多。台湾作家里面我比较喜欢於梨华,她在描写台湾留美学生的生活方面有独到之处。 能记得住的她的作品里面, 几乎都是冷静细致的从“旁观者”角度讲的故事。


2006-7-6 14:2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55  

在网上找到些定义。简单,但很清晰,抄在下面;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

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

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药》))。”

还可以继续分,比如按照各种“主义”。


2006-7-6 15: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56  

Beige, It's fixed. Sorry!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7-6 15: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57  

不象小说象什么?报告文学?故事会?不开玩笑不调侃,真的不懂,请进一步解释。

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玩这样的哲学游戏,什么大智若愚,最高剑法乃是心中无剑,等等。

Be honest pleas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ige at 2006-7-6 03:28 PM:
"最上乘的小说功夫就是让人看起来不像有功夫。上乘的小说看起来也不应该像小说。"

奔放此话说得的确有理,只是要在小说水平达到相当高的阶段才行,那时候自然可以进入古人说的“大匠运斤”,随心所欲..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7-6 15: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58  

我觉得与其争论定义, 还不如来点具体分析. 比如为什么莫泊桑是莫泊桑, 契可夫是契可夫, 海明威是海明威, 普鲁斯特是普鲁斯特, ...... 可以继续下去.

搞它十个八个, "何为小说"就清楚多了. 谁来带头? 悲歌兄? ;-)


2006-7-6 16:0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5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6-7-6 08:31 PM:
不象小说象什么?报告文学?故事会?不开玩笑不调侃,真的不懂,请进一步解释。

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玩这样的哲学游戏,什么大智若愚,最高剑法乃是心中无剑,等等。

Be honest please!..

看到有人评论江岩声的”市长来了“时,把"不像小说"当成批评用语,所以要借用"哲学游戏"来反驳.

我更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作家能用最普通的生活素材来做小说的,要比发挥自己想象力
来做小说好.

比如余华的"活着",其实就是发现了当故事时间跨度大的时候,小说性就强.虽然作品用的文学手法
相对比较少.

”市长来了“我也觉得有不足之处,倒不是它不像小说,而是对“我”和“市长”这个形象的塑造上,
文章是讽刺小说,塑造了三个小民形象,“父亲”、“统战部”、”我“,其中“父亲”、“统战部”确实
三言两语,就很成功,可是,说”我“是小民,理由不足,因为自己没有问”市长“带书没有,
其实,不是市长,任何一个人带东西,”父亲“已经说过了,不会再问的,这是人之常情,
与”小民“无关。“市长”忘了带,是他官僚引起的,还是做为一个交流能力差的人引起的,这
也不明确。


2006-7-6 16:23
博客   编辑  引用

yuyue

#6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余立蒙 at 2006-7-6 06:50 PM:
YUYUE大侠的名声不是白来地. 你看他三下两下, 说得多透多畅!
HOTEL兄似也可来一段.

余兄过奖。前两天看你的小说,据说是你的处女作。处女生孩子,是神奇的事情,要写在圣经上的。

悲歌说用其他人称写,对于你的这一篇,我觉得尤其有益处。把自己写成那个负心郎,或者是个浪女,加上自己的想法,情绪之类,可能比这第一人称好。


2006-7-6 16: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61  

奔放,我实在不知道来由,只是觉得“上乘的小说看起来也不应该像小说”这话有
些似是而非,以此类推,任何东西的上乘之作都不象任何东西,哪跟哪呀。

立蒙君说得对,还是少谈些定义,多来些具体分析吧。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7-6 17: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uyue

#6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fangd at 2006-7-6 09:23 PM:


看到有人评论江岩声的”市长来了“时,把"不像小说"当成批评用语,所以要借用"哲学游戏"来反驳.

我更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作家能用最普通的生活素材来做小说的,要比发挥自己想..

杜大虾的看法是对的,江岩声的市长来了,确实不是小说。当年他发这篇东西的时候,说是随笔。随笔当然不是小说。小说有虚构,这是个根本东西。查围城的开锁记,是虚构,但是由于逼真,大家都当成纪实,引老查看笑话。

大家爱用第一人称,我估计与写作所处的阶段有关。不少还处在文学青年阶段,一旦用起第三人称,甚至第二人称,至少就给我正儿八经开始玩票的印象。再说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视角,也有它写作的难度。置身度外,外到怎样的程度才合理?不然就会经常读到这人怎样一个人在房间里踱步,“然后掐灭烟头”,仿佛自己趴在窗外向里看一样。


2006-7-6 17: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6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uyue at 2006-7-6 10:13 PM:


杜大虾的看法是对的,江岩声的市长来了,确实不是小说。当年他发这篇东西的时候,说是随笔。随笔当然不是小说。小说有虚构,这是个根本东西。查围城的开锁记,是虚构,但是由于逼真,大家都当成纪实,引老查看..

yuyue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没有说"市长来了"不是小说.


即使用真实与虚构标准来判断是否是小说,也不应该由作者的话来判断,
因为作者会说谎,比如作者会怕法律纠纷,或者得罪人,故意把真实的事
说成是虚构。所以,是否真实,只能由大部分读者来判断。

莫泊桑的“项链”应该是虚构的,因为它太离奇了。
可是,“我的叔叔于勒”是不是虚构的,看不出来,像是真事,但它也被当成小说收在“莫泊桑小说选”中。

由此看来,是否是真实的无法成为断定一部作品是否是小说的标准。

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表现题材、手法来看。还有就是从效果上来看,小说的效果是让人感觉更神奇
一些。

小说的表现题材、手法也是在变化和丰富的。

古典小说主要使用诗词、比喻、夸张、占卜、做梦等手法。

现代小说使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大段人物对话、夸张、象征的手法,而一般的报告文学、记叙文是不采用这些手法的,比如,报告文学,对话和心理描写就就比较少。

所以,有时候,同样的经历,既可以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看欧亨利的“麦祺的礼物”与“证券经纪人的浪漫故事”两篇小说.
两篇小说的故事都有些神奇,“证券经纪人”是说一个证券经纪人连自己结过婚都忘记了,向同一个女人求两次婚。
相比之下,“麦祺的礼物”更象是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哪一篇更好,
当然是“麦祺的礼物”好。所以,越像是真实故事的小说就越好。

类似的比较还有chekhov的“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觉得“变色龙”更好些,而“装在套子里的人”说主人公就这么死了,比较不像真事。

现在再讨论一下"市长来了",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小说,说明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它没有用什么明显小说手法,可是也用了一点,
就是"父亲文章和书搞混了","市长把事情搞错了",这是一个很小概率事件.这与"我的叔叔于勒"比较相似,后者是"我的家庭"
与于勒巧遇, 这个巧,也是小概率事件.

不像小说的东西是否不好,我们可以看"多收了三五斗", 我看它就不像小说,它描写的东西一点都不神奇,
可是,它的影响力很大,网上有很多模仿之作.所以它也应该是小说中的上品.


小说往往需要虚构一些成分使得故事更神奇,

不过虚构的东西不一定是小说.

比如,”桃花源记”,虚构的成分很浓,可是,没有人把它当成小说,为什么呢?

因为写得太简略了.比如桃源里的人连名字都没有提.
小说的特点是细致入微.写得详细具体了才能是小说.


2006-7-6 19:42
博客   编辑  引用

wxll

#64  

余兄:你说得对。小说不会直接回答为什么农民对知青存有敌意和虐待。但小说会透过其自身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言行举止为读者揭示这个“为什么”,如果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应承认小说的真实性而放逐历史的真实性。这样改了可能更达意些。

如果只是单纯叙述现实,故事和记叙文就足够了。小说不仅描绘现实,更多的是要补
偿、补充、完善或者干脆说建造现实,这样,想象和虚构成为必然。我们都知道,
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完美,即使有人认为完美,人的内心也永远无法达到满足。因
此,成功的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帮助人们体验实际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经历和感受。

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固然遗憾,但一位小说创造者没有勇气发挥想象力去建造一个
独立于现实的小说虚构世界,那最好去当秘书写会议报告好了。再说一遍,小说不
可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它只能帮助读者理解并且丰富现实,因为现实有好多未被认
知的东西在里面。小说的真实性来自本身的说服力。比如,《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
缝》小说中农民对知青的敌意和虐待不大符合历史事实,这不属於小说的真实性问
题,小说的真实性更应涉及农民对知青的敌意和虐待为什么会造成,具体是怎样表
现的,又到达何种程度或是造成什么样的结局。虽然小说不会直接回答为什么农民对
知青存有敌意和虐待,但小说会透过其自身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言行举止,为读者揭
示这个“为什么”,如果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应承认小说的真实性而放逐历史的真实性。


2006-7-6 21: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65  

“Beige, It's fixed. Sorry!”

太阳:

可惜只 fixed 一半。

(----按照写作体制分为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已是文学作品,已经过艺术加工,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

谢谢简杨提供的资料。 根据这样的分类法,高尔基的三部曲可分为“自传体小说”,因为它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 而且有相当的虚构成分在里面。不过这样一来, (对于我来说)一方面会把园子里的自传体作品当成小说来看待,另一方面也会有一种“原来‘也’是虚构的”失落感觉。

余兄说的对,谁来先谈谈写留学生生活很成功的於梨华的短篇小说, 以供大家借鉴?别的大作家的作品虽然好,内容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圈子远了一点, 对吧?


2006-7-6 21:2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66  

先磨兄, "揭示"两字是关键. 漂亮!
但读你修改稿, 此意尚未完美揉进. "涉及"两字语意不明.
其余我只有叹服.


2006-7-6 21:2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67  

谢余兄!以后想到什么更好的词会再修改。


2006-7-6 21: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uyue

#6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ige at 2006-7-6 07:28 PM:
"最上乘的小说功夫就是让人看起来不像有功夫。上乘的小说看起来也不应该像小说。"

奔放此话说得的确有理,只是要在小说水平达到相当高的阶段才行,那时候自然可以进入古人说的“大匠运斤”,随心所欲..

悲歌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是要把伊甸园的文学火焰烧得再旺一些。写作视角的问题,很值得探讨。

有创作激情的写手,应该能做各种尝试。沈从文当年在西南联大教小说创作,就带着学生练写作技巧,同一个故事,变换人称写,全用对话写,等等,教学相长,师生均受益。

但也需注意摆脱匠气,写得过头了。喜欢汪曾祺,林斤澜的小说,都是大家了,手法看似天成,不露痕迹,文中有气流动,如同我们读沈从文的小说而感到的水气。像余立蒙君的废名,文章也十分可喜,是周作人的爱将。语言尤其有特色,简洁生动,真璞如儿语,与他所描写的乡村情景十分蕴贴,文字上的刻意反而成了一种特色,少了匠意。

先不论人称叙述的高下,因为本来就没有高下。只有不好的叙述,没有不好的叙述人称。

小说难写,在我看是建立形象难,不在于其写故事。形像如阿Q,需要糅合许多人的故事,性格,才能生成,才有力量,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难以磨灭。做到这一点,很难,要有眼光才行。

马克吐温的Tom和Finn,里面也有形像,但更重要的是其他的人生意义,自由观念,等等。尤其是后者,有大慈悲,大人性,大我。

例如,《白鹿原》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好作品,我觉得思想上有了些深度。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爱恨情仇,到头来,乌托邦一个,迷茫的很,不值得这么多的牺牲。

我们不少人写小说,小故事,在思想的意义上发掘,我觉得不够。写得多是小我。菊子想用几个小故事,来写狗日的命运,good try,但命运无常,不是十分好写的。

比如,我们在国外,去国还乡,心情是复杂的。对国内的情势,爱恨交集。如何写大?国内现在的知识分子,不少为虎作伥,也许能更深刻地刻画,反映一个时代。

商业上的东西,比如那个什么小裁缝的书,我没有看过原著,电影是去看了。也许是汤的汤的缘故,简直连文化快餐都赶不上,难怪老江生气,虽然也附带着生了不少邪气。那是在追求一些卖点,无所谓文学性不文学性了。怎样能卖在西方卖钱,就怎样写。经营态度也令人熟悉。

无的放矢,乱弹,让方家见笑了。


2006-7-6 23: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尚能饭

#69  

我读YUYUE,有听歌剧的快感。说人家“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点不假,似乎还有泗州戏和黄梅调的味道,听来格外亲切。

没学走路就想跑,欲速则不达。文从字顺,言之有物,人家才能看得下去,是何人称真有那么重要?


2006-7-6 23:2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cao

#7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尚能饭 at 2006-7-6 09:22 PM:
我读YUYUE,有听歌剧的快感。说人家“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点不假,似乎还有泗州戏和黄梅调的味道,听来格外亲切。

没学走路就想跑,欲速则不达。文从字顺,言之有物,人家才能看得下去,是何人称真有那么重..

看你们争论很有意思。


2006-7-6 23: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71  

我把自己几个贴子总结一下:


                          什么是小说

    看到有人评论江岩声的“市长来了”时,说这“不像小说”,语气颇有贬义,因为言者认为,小说是最高的艺术形式。
    也有人说这篇不是小说,是因为作者已经说自己写的是真事,而真事就不是小说,小说需要虚构的成分。
    有人说,诺贝尔奖可以给小说,而不会给纪实作品,所以小说为尊。这不能说掉到“钱眼”,但一定是掉进了“奖眼”。
    小说中有精品,其他纪实作品也有精品,好的纪实作品远胜过差的小说,所以,“不像小说”实在不能用来贬低纪实作品。
    纪实与小说有时候很难分辨,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写的是自己真实故事,可是,还是被当成小说,这类小说还有个专门的名称:自传体小说。
与一般的名人传记不同的是,高尔基的三部曲用了很多文学手法,比如说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比喻、曲笔,而名人传记侧重在讲故事、事件。
    由此看来,是否虚构不应该是分辨小说的标准。
    即使用是否虚构的标准做分辨小说的标准,真假也不应该由作者的话来判断,因为有时候作者并不说明,即使说明了也可能在说谎,比如作者会怕法律纠纷,或者得罪人,故意把真实的事说成是虚构。
    所以,是否真实,只能由大部分读者来判断。
    可是,读者真的能都分清楚真实与虚构吗?
    莫泊桑的“项链”应该是虚构的,因为它太离奇了。
    可是,“我的叔叔于勒”是不是虚构的,看不出来,像是真事,但它也被当成小说收在“莫泊桑小说选”中。
    所以说,虚构与否无法成为分辨小说的标准。
    我觉得应该从表现题材、手法来看。还有就是从效果上来看,小说的效果是让人感觉更神奇一些。从效果和功能上看,报告文学不是歌颂就是揭露,而小说可以是言情、讽刺、幽默等多样化的功能。
    小说的表现题材、手法也是在变化和丰富的。古典小说主要使用诗词、比喻、夸张、占卜、做梦等手法。现代小说使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大段人物对话、夸张、象征的手法,而一般的报告文学、记叙文是不采用这些手法的,比如,报告文学,对话和心理描写就就比较少。
让人感到逼真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小说浪漫主义。
    只要用了文学手法,即使虚构少或者没有虚构,也可以是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小说。
    我更爱现实主义的小说,我觉得作家能用最普通的生活素材来做小说的,要比发挥自己想象力才能做小说要好。
我们看欧亨利的“麦祺的礼物”与“证券经纪人的浪漫故事”两篇小说,两篇小说的故事都有些神奇,“证券经纪人”是说一个证券经纪人连自己结过婚都忘记了,向同一个女人求两次婚。 相比之下,“麦祺的礼物”更象是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哪一篇更好,当然是“麦祺的礼物”好。所以,越像是真实故事的小说就越好。
    类似的比较还有chekhov的“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觉得“变色龙”更好些,而“装在套子里的人”说主人公就这么死了,比较不像真事。
    虚构让小说变得更神奇,浪漫主义的作品需要很多虚构,现实主义的作品不需要太多的虚构。   
    不过虚构的东西不一定是小说。
    比如,”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成分很浓,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把它当成小说呢?因为写得太简略了,比如桃源里的人连名字一个都没有提。
    小说的特点是细致入微,写得详细具体了才能是小说。
同样的经历,既可以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市长来了”用了小说的一些手法。比如,写得比较细腻。所以可以看成是小说。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是在对“我”和“市长”这个形象的塑造上,文章是讽刺小说,塑造了三个小民形象,“父亲”、“统战部”、”我“,其中“父亲”、“统战部”确实三言两语,就很成功,可是,说”我“是小民,理由不足,因为自己没有问”市长“带书没有,其实,不是市长,任何一个人带东西,”父亲“已经说过了,不会再问的,这是人之常情,与”小民“无关。“市长”忘了带,是他官僚引起的,还是做为一个交流能力差的人引起的,这也不明确。我认为,把关于“小民”的感叹拿掉更好。
海外的人写小说,主要长处就是能把西方文化的长处以东方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实都是学习了外国的写作技巧、表现主题,然后本土化。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阿Q正传“受到"堂吉柯德“的影响。
中国以前没有儿童文学,在安徒生、格林的影响下有了。没有科幻,在凡尔纳的影响下有了。
有些文学形式中国人一学就会,而且还青出于蓝,比如中国人学苏联的报告文学,因为报告文学=写实+拔高+抒情,中国人虽然欠缺理性思考的能力,可是长于拔高和抒情。
    有些文学形式中国人怎么都学不会,这就是推理小说。
    海外人写浪漫小说、幽默小说应该有优势。因为生活在中国的作家对这两样东西体验不如海外人。


2006-7-7 06:51
博客   编辑  引用

冷热

#72  

YUYUE和奔放杜接着往下谈。开人心智。


2006-7-7 07: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hotel

#73  

谢谢 beige 开了这条线,楼上诸位的高见让俺学了不少宝贵的小说之论,不揣浅陋,也来凑两句。

人物形像。好的小说应该塑造出呼之欲出的人物。古今中外的名小说,几乎都写出了"人物"。人物写活了,故事,情节等等才显得真实可信。鲁迅小说里的阿Q, 孔乙己,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莫泊桑笔下的骆塞尔太太,莫不如此。时下小说的不景气,是与这一点有关的。许多小说使人读不下去,即使硬着头皮读下来,也是空空如也,没有人物,或者只有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物.

心理描写。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心理描写和情节叙述的完满结合,是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的。按立蒙兄的举例说,找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冷热兄的<<我的父亲,母亲>>(当然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其中父亲在那种特定环境下的喃喃自语,"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相当出色的心理描写,一下子就使人物形像跃然纸上,想不被感动都难。

小说语言。俺是赞成用写散文的态度来写小说,也就是说,要练字锻句。每次读沈从文的<<边城>>,都沉浸在湘西的风土人情当中,仿佛置身那青山绿水,被"化"进去了。这就是大师的语言功力。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边城>>依然是作家们的典范。


2006-7-8 16: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74  

“许多小说使人读不下去,即使硬着头皮读下来,也是空空如也,没有人物,或者只有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物.”

hotel 兄好久不见!在cnd 上你的议论一向精辟到位,给我的印象很深。非常同意你关于人物的看法。

的确,一篇小说没有能“站得起来的”人物,就不能打动读者。 好的作品中,主要的情节安排, 环境, 心理活动的描写,大多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服务。也有一些小说过分强调了上述种种,比如大段的心理活动,一个接一个的突发事件,看似令人眼花缭乱,热闹非常,却 独独没有让人闭上眼睛就仿佛站在面前的活生生的人物,自然也就缺少了那些“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人物活动。 类似的作品常常不能令读者“心悦诚服”的接受, 而这种信服和接受正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


2006-7-8 17: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hotel

#75  

beige 兄,握手。
你在帖子里所说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恰恰是好小说的成功之处。这实际上是优秀的小说使读者参与了再创作。小说最大的忌讳是说教,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人物,是情节,是会心一笑,是震人心弦,而不是结论,结论应该由读者自己去得出。

此外,赞同你关于展开认真的,促人进步的文学评论。既要说出好的地方,也要剔除不足和败笔之处。套句雅词儿,愿我们多些狂狷,少些乡愿。唯有如此,笔下的文字才会有些许的进步,并生出一些光彩。


2006-7-8 19: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76  

这是一次极好的讨论, 有一种群贤毕集的热闹.
但这样的讨论, 可遇而不可硬求. 故更可贵可珍!

悲歌兄大功! 千万存好了. 以后可列入"伊甸讨论精粹"里去.


2006-7-8 23:3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yuyue

#7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hotel at 2006-7-9 12:58 AM:
beige 兄,握手。
你在帖子里所说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恰恰是好小说的成功之处。这实际上是优秀的小说使读者参与了再创作。小说最大的忌讳是说教,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人物,是情节,是会心一笑,是震..

Hotel兄所言极是。

契可夫有句著名的话,是“爱和恨都不要叫出声来”。意思是作者不要说出来,通过描写让读者去体会。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感动极了”,“我很伤心”,“他很好笑”......,等等,都不是好的写法。这些,我们就应该学学电影里的表现手法,表演明星的演技,通过故事和情节来表现这些情绪。

不能把读者当傻瓜,事情都要挑明,生怕别人读不出自己要说的意思。

hotel说的很在点子上,小说不光光是故事,而是人物,典型,形像,是思想,情绪,意境,气韵,等等,等等。

这两天在重读“The Catcher In The Rye”,故事都很简单,但见地很高,写社会病。另外的一本是“To Kill The Mockingbird”,也类似。人物形像鲜明,主题很大气,关乎到我们的人性。最近还看了《铁皮鼓》,也很受震撼。

我们可以写得更大气些。


2006-7-8 23: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78  

>> “hotel 说的很在点子上,小说不光是故事,而是人物,典型,形像,是思想,情绪,意境,气韵,等等,等等。”

人物从情节中走出来就是小说了,人物形象可以典型也可以不典型,所谓典型即九哥说的汇聚了许多相类似的个性从而产生了共性。典型首先是个性,离不开时代,往往反映了多数的认同,因此更能引起共鸣。有人以典型性来衡量小说成就高下,这是一说。

画鬼容易画虎难,难就难在虎的骨骼和精气神,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有“情绪,意境和气韵”,黄胄的毛驴也传神。

过去看稿,诗人写小说与小说作者写小说就是有所不同,语言的追求,情节的处理,尤其在细节的精微方面往往一眼能够看出来。


2006-7-9 07: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79  

“这是一次极好的讨论, 有一种群贤毕集的热闹.
但这样的讨论, 可遇而不可硬求. 故更可贵可珍!”

多谢余兄捧场。 “功”不敢贪,看到这里果然是渐渐地“群贤毕集”,关于短篇小说的讨论越来越深入,的确是十分高兴。要说有“功”, 其实是“民主”之功。

大家能够尽量自由自在地互相切磋的地方毕竟不多。 一旦有了机会,这麽多各具所长的写作爱好者们应当, 也一定会催生出璀璨的短篇奇葩, 你说是吧?


“契可夫有句著名的话,是“爱和恨都不要叫出声来”。意思是作者不要说出来,通过描写让读者去体会------"

YUYUE兄的高论和冷兄一样,几乎“句句是真理”, 一旦得空, 请立即下海,因为短篇编委会里的同仁都在翘首以待呢。

"典型首先是个性,离不开时代-----
诗人写小说与小说作者写小说就是有所不同,语言的追求,情节的处理,尤其在细节的精微方面往往一眼能够看出来。"

非常同意冷兄之论。 我从很小就喜欢读郁达夫的作品。 虽然不是篇篇具佳, 但始终觉得中国作家里面像他一样真有才气的至今也没有几位。原因是他幼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很年轻时又已经熟读了上百部西方文学名著。加上天赋的(生长在山水如水墨画般的富春江畔,羡杀人也!)诗人优雅气质,他笔下的不少人物栩栩如生,风靡无数读者,决非偶然。

相比之下, 今日的一些大牌“作家”,真地好像“蹲在村头, 一边大碗喝着面条, 一边贫嘴呱舌”的乡下说书人。还没翻开他们的那些作品,一看俗滥如“丰乳肥臀”,“有了快感你就叫”之类的书名,先令人倒了胃口。那样将来或许会被后人笑骂的流行“作品”, 不要也罢。

但愿伊甸园里能有朝一日走出来“俊逸鲍参军”一般的达夫式的诗人作家。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2006-7-9 10:1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hotel

#80  

yuyue 兄,握手。
以往读过你写的一些帖子,甚为同意。赞同你所说的"小说不光光是故事"的说法。小说如果光是讲故事,那与记叙文没什么两样了。小说要创造出一种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在其中的人物,场景,活动。古往今来的小说大家,首先都是认真的思索者,因为生活是一条河流,优秀的的小说是沉在河流里的金沙,而不是漂在水面上的浮藻。


2006-7-9 11: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81  

"第一人称写,当然不等于写自传。也不是写自己,是写自己的向往。"

好! 精辟!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uyue at 2006-7-6 06:26 PM:
悲歌一文,波动一园。

其实,人称之类,与文学性之类以及作品水平高下,恐怕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文学巨匠我们先不去提了,拿我们坛子里的高手查围城,用第一人称写开锁,就不错。活灵活现,就是功夫。更高的功..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6-7-9 13:21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