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POD ─ 美国华人出版业悄悄崛起的一支异军 (宋永毅)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转载] POD ─ 美国华人出版业悄悄崛起的一支异军 (宋永毅)

POD — 美国华人出版业悄悄崛起的一支异军

宋永毅

当人们把大部分热情和注意力都倾注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之际,在西方传统媒体和出版领域中,一支异军正在悄悄崛起……近年以来,在美国中文出版领域,它也已经初露端倪,渐成规模,取得了令人不容小视的成绩——它就是被称为POD的新兴的传统出版业。

POD 的英文全称是PRINT-ON DEMAND。如果把它简单地直译成中文,就是“按需要出版”的意思,现在这种出版方法被誉为被对传统出版业的“静悄悄的革命”。据说这场革命的主角叫Jeff Marsh。他原来在汽车制造厂工作,1984年被解雇,以后自办企业Marsh Technologies, Inc. (MTI),发明了 一种名叫“完美的书”(PerfectBook)出版机器,便掀起了POD的新潮。

那么,它和传统的出版有些什么区别呢?首先,这里有“多”(成千上万本)和“少” (小批量甚至1本)的区别。就传统出版而言,如果一个作者的著作无法销出2000-4000本(这里用的是海外中文出版的数字),出版社就会一定亏本。在操作中,出版社编完了作者的稿件后还要送到另外一个部门 ─ 印刷厂去。而传统的出版工业大机器所做的制版、纸张、印刷、市场等程序则一定要有数千本的量才能开印。POD则不一样,它用的是一套用崭新的电脑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排版、印刷、装订、裁切的小机器,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便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包括了“出版社”和“印刷厂”的单位。这样,只要选好文件,按一下按纽, 几分钟一本书就出来了。你要换一本书,只要换一个文件,再按一下按钮就行了。因为省去了排版后再送去印刷厂制版、纸张、印刷的程序,POD可以印刷1000本,也可以印刷10本。如此,它就不会有印出来卖不掉的问题。 其次,在销售途径上有“网下”书店和“网上”书店的区别。虽然现在各大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络书店,但是鉴于他们大规模的印刷量,他们的主要销售途径还是“批发商─书店”的传统路子。与此相反,POD少量的出版物则主要用的是“网上书店”的路子, 这种网络销售每本可以省下至少50%的给批发商的利润。写到这里,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传统的出版业不也有自费出版一说吗?它和POD又有什么区别呢?这里的区别在于POD的根本性质,即“需要”和“不需要”之别。即便是接受自费出版的出版社,他们在印刷厂的开印量也至少要数千本。 如果在现实中没有这个需要, 作者只能把自费出版了的书推积在自己的地下室中发霉,或送给本来不需要的亲戚朋友。否则,租一个仓库的费用更是不菲。而POD的出版,则是小批量定制出版:可以按需要马上印数百本,也可以立刻就加印一本,这就没有了这个浪费和堆积的问题。

最后,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的领域,对一个年轻的作者来说,出版第一本书都是最难的。在英文出版中,出版常常要通过代理人,而出于利益的自然考虑,代理人却常常希望作者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而恰恰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才最希望通过代理人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样,便形成了一个“22条军规”式的矛盾和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新人的辈出。 在中文出版领域里,尤其在中国大陆,还有一个层层政治审查的问题。 一些非常优秀的政治文化作品,即便可以在那里畅销,也大多无法问世,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 美国华人的POD出版业就是在这样的科技、市场以及政治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短短几年内,POD出版社在全美已经有了四、五个之多。

“替普通人出书,为平凡者立传”
这两句话是美国华人第一个POD出版社--柯捷出版社(Cozy House Publisher)给自己定下的出版宗旨。创办开出版社的是纽约的陈文乔、曾壁华夫妇,前者是留美的化学博士,曾在圣地亚哥一家药物设计软件公司工作了多年;后者经过多年的奋斗,也已经成了一家毛衣厂的女主人。2000年他们离开各自的工作,创办了这个今天在圈子内名闻遐迩出版社。说起动机,陈文乔淡淡地说一句:“因为喜欢”。确实如不少朋友所说,他们是一对“痴心圆梦人”。

但是对于“圆梦”,他们却一点也不含糊。他们不仅从自己十几年的积蓄中,拿出20万美元投资,使装订机、切纸机等设备一次性到位,而且 他们购置的设备也是最好的。例如,激光打印机技术更新频繁,几乎一年半载就有新机种问世,柯捷在五年之内已经更换了三次之多。装订机也经过三次更新技术,实现了半自动装订。在他们首批出版的书里,既有他们高中老同学覃雪芝先生父亲的古诗词集(《覃汉川诗选》);也有在网上相识的大陆语言学者张宏对日语的文化学研究(《闲聊日语》);还有海外华人业余的文学社团“文心社”的“文心丛书” (《施雨幽默散文集》,《中国 人眼里的美国人》等)。 短短四年内,柯捷已经出版了六十六本中英文著作,广泛地涉猎了政治、文化、历史、语言等十多个领域。不要说他们出版的书一直以装帧精美,制作考究闻名于美国华人出版界,仅就数量而言,也已经接近一个国内中小型出版社的水平了。

近年来,柯捷还表现出了一种“社会保存一些文化遗产、历史见证” (陈文乔语)的历史感。他们给著名的旅美诗人黄翔出了他近100万字的宏篇巨制《自由之血》上下册; 他们为鲜为人知的大陆最早的七、八十年代的青年“现代派小说”刘自立出了《自立小说集》(尽管刘自立在政论界早已经成名);他们还在在去年12月12日新泽西纪念“南京大屠杀”和追思历史记述文学家张纯如的纪念会上,以仅仅数周的时间推出的《永远的张纯如》一书。第一批印 好的100册,当场一售而空。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文乔夫妇出版这本纪念文集是免费,售书利润所得全部捐赠给了新州史维会,以继承张纯如未竟的事业。

柯捷出版社不仅有自己的网上书店-- 柯捷书店(www.cozygraphics.com),还有自己的独特高雅的品书园地 -- 柯捷动态和柯捷论坛(cozygraphics.com/modules/news/)。看到这么多的好书和网页竟然出自一对夫妇之手,真令人无比感叹这些“圆梦人” 的痴心和纯真!自觉地填补历史和文化领域的空白
如果人们注意观察一下请POD在北美出版自己著作的作者,便会发现其中竟有不少是大陆的中国人,而哪些作品则明显是在大陆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禁止出版的。例如至今在中国大陆未被解禁的“文革研究”和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回忆思考,便是一例。作这一如是观,北美的POD出版社又自觉地填补了历史和文化领域的空白。

去年刚刚成立的位于休斯敦的溪流出版社(Fellows Press of America, Inc.)最近接连推出了几本好评如潮的著作。大陆青年作家陈为人的《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详尽而真实地记录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好人”唐达成在中国文坛的风雨五十年历程,真是历尽艰难险阻,而又充满悲喜交集的戏剧性变化。他曾是一个因挑战文艺理论权威周扬而崭露头角而获罪的青年斗士;一个反右运动中检讨真话的痛苦灵魂;一个沉没社会底层二十年等待戈多(盼望 回到文坛)的夜行人……最终,他等到了回归文坛的那天,又一步步地登上了文坛的最高位(表面的),卷进了文坛的激流漩涡中心。然而在政治、文学、党性、宗派、 良心、理智、感情的冲撞、挤压下,几十年来一次次地,他为失去“自己”而煎熬,为不做“自己”而痛苦。作者笔力倾注的不是什么内部资料披露,而是在中国大陆残酷的政治运动中一个痛苦灵魂的无边的炼狱和煎熬。从而,此书有了一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震撼效应。

溪流还出版了胡风女儿晓风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我的父亲胡风》。这是在美国出版的有关胡风的第一本专著。它给了读者一个女儿的独特角度,来看待当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这一历史事件。该书还附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辅助资料,如历史照片,胡风简明年表,胡风著作目录,胡风研究书目,“胡风分子”名单和介绍,还有书中涉及人名和事件的注释等等。尤其是后者,可以说,当年中国文艺界的许多主要人物和重要作家基本都包括在内了。)

位于新泽西州的成家出版社(BeAuthor Press, Inc. )是一个成立较早的POD出版社,它在“文革研究”的历史空白上,作了为人称道的工作。成家在2003年出版了国内作者丁群编的《陆兰秀狱中遗文》也是一本在大陆转辗多年无法出版的“禁书”。 此书完整地记载了1940年加入中共的老党员陆兰秀在文革中因批判文革入狱,又在狱中因系统而尖锐地批判毛泽东晚年思想,在1970年7月4日被枪杀的十几万字的日记和檄文。陆兰秀狱中遗文,从她1968年5月开始的“反动日记”,1969年的从理论上直接批判毛泽东和文革的论文,到她被枪杀前的完整的审讯记录,这对当代和后代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部最真实、最可贵的“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史、抗争史。这样一本著作能在海外问世,对世界性的文革研究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史料。

除了《陆兰秀狱中遗文》,成家出版社的主人不平先生还推出了自己文革中的大字报和读书笔记选编,命名为《挑战毛泽东》,以此演绎出文革一代在红旗下长大的年轻人从毛泽东的狂热崇拜者但他的反对者的思想轨迹。这样的政论好书,成家还推出过当时还在国内的青年学者任不寐的《灾变论》,文思的《弱者》(政治生活剧)等。

和成家出版社偏重于政治历史领域的空白填补不同,位于西雅图的轻舟出版社 () 出版了一些快捷地反映大陆重大社会问题的书,自然这些好书也是因为选题敏感而无法在大陆出版的。例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女婿张冠生先生的《北京SARS 日记》 ,新海川网站同仁集体编着的《来自民间的人道关怀--艾滋病专辑》 。自然,轻舟出版社还帮助美国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出版过大陆女学者陈小雅的六四研究论文集《佛之血》、法学家于浩成先生《人权与宪政》等。

自八十年代以来,北美至少已经接纳了数十万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带着“故国不堪回首”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创痛移民海外的。 来到自由世界后,他们自然想写出自己一生、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苦难经历。记得捷克的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记忆和遗忘的斗争”。北美的POD出版社,在这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建树。金汉平先生的自传小说《天堂路远》(轻舟出版社, 2004),田建模先生的《史迹》(成家出版社, 2003),萧牧的《风雨人生》(柯捷出版社,2004),秋潇雨兰的《荆棘桂冠》(柯捷出版社,2003)都是这一类的好作品。可以预测,只要那段血泪的历史在人们的心灵中没有被抹去,而且在大陆现实中还不断地重演,人们便会有和遗忘作斗争的意志和冲动,它们又会变为海外POD出版物的不小的市场和一个常见的主题。

理想主义者的困境和出路

迄今为止,北美的POD出版社都还是基本上不赚钱的企业。在这些第一批“吃螃蟹者”的创办者身上,都可以发现他们为了理想和事业不惜“倾家荡产”的经历。前面已经说过陈文乔夫妇辞去工作、卖掉毛衣厂开办了柯捷。但是,他们不是唯一的人。轻舟出版社的创办人、旅美女作家融融也是卖掉了自己的心爱的房子筹措了第一笔开办费用。溪流出版社的主人王晓梅夫妇,其实都是有全职工作的人,只是用自己的薪水和业余时间创办了出版社。

然而,这些理想主义者的创业之路是举步维艰的。对他们威胁最大的目下还是经济上的困境。例如,因为长期积劳成疾,缺乏医疗保险,陈文乔最近被查出癌症后期。这显然对于正在兴旺发展的柯捷的POD出版事业投下了巨大的阴影。真令人不禁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再如,这些POD出版社还缺乏有效的发行渠道。虽然北美中文书店不少,但是它们一般都属于世界书局等几个大的销售部门,都还没有接受这些POD出版社的产品。如果这些POD的书每次只能印几十本,又如何保证出版者在海外生活的基本的生活来源,实现他们理想的凌云壮志更谈何容易?

为了走出困境,北美POD出版社近年来开始探索一些新路。其一是设法进入中国大陆,和国内的出版社合作出版一些丛书。例如,轻舟出版社最近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吃一道美国风情菜》(融融着)、《素素的美国恋情》、《吃在天涯》等六、七本海外实用生活方面的书。据说溪流出版社也在做和国内合作出版中文教科书的努力。柯捷出版社近年内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成绩不菲。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动前来要向柯捷买下《闲聊日语》一书在国内出版的版权。 其二,柯捷还开始出版一些有学术基金赞助的严肃的学术著作。他们最近出版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主管科研与师资发展的准副校长洪朝辉博士 的专著《中国特殊论:中国发展的困惑和路经》,在学术界颇受好评。

毫无疑问,北美华人的POD出版业是一支异军,是一条新路,现在仍在筚路蓝缕的开拓之中。但从目前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来看,这一新型的出版业自有它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天借以时,加上这些出版者自强不息,奋斗不已,他们是完全可以在世界性的中文出版领域内闯出一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的。

2005年3月
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


2006-6-14 15: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这篇来自多维博客。

纽约柯捷出版社负责人陈文乔因癌症去世

纽约柯捷出版社负责人陈文乔先生,因癌症广泛转移,于2005年9月6日去世,享年59岁。

《多维时报》今年年初曾经刊出过对陈文乔夫妇的专访,我当时读后,十分感动,便存了下来。现在找出来,放在这里,寄托我的深切怀念!

替普通人出书,为平凡者立传

——访美国柯捷出版社负责人陈文乔、曾璧华夫妇

枫雨

  覃雪芝先生来美国在有机化学领域奋斗多年,目前已在著名的默克制药集团担任资深要员,事业可谓成功,但郁结于心的却是一种内疚:他的父亲覃汉川先生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曾写下许多旧体诗词,可惜一直到去世都没能找到出版社——旧诗词本来读者面就窄,老人又算不上今天的任何一种“明星”,买的人肯定不会多。而印数少,印刷成本必然高。覃先生和国内的哥哥尽管已完全整理好父亲的诗稿,决心完成他的遗愿。可是,哪家商业出版社乐意干明摆着费力不讨好的买卖呢。在美国,中文出版社更难碰到,也更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啊。
  柯捷出版社的陈文乔,却帮助解开了覃先生的郁结。
  覃雪芝读高中时就认识陈文乔,当他听说这位当年曾与他一起出版黑板报的老朋友正在尝试出版行当,当即决定委托老同学来刊印亡父遗作。两周后,陈文乔的夫人曾璧华开车载着100本《覃汉川诗选》驰进了覃雪芝在宾州的家。当覃先生翻开设计古朴的新书,不禁百感交集。

●世上有了万吨巨轮,仍然需要快艇

  提起美国柯捷出版社,也许并不为许多人所知,它从来没有在任何中文报纸上作过广告。可是,又有不少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寻他的人,大多是普通人,他们为了出书而苦恼。有的是惦记着家里的长辈或亲人,有的是放不下自己一生爱好,也有的是牵挂着给后代或亲友留下点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他们不求名垂史册,不求赚钱发财,只是为了留下一本可以称为“书”的东西。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用什么来证明在世上走过这么一遭?出书。这难道不是人们最正常不过的向往?
  可是,最正常不过,也是最艰难不过。著书立说,这在传统中国人心中可是件该举目仰望的大事——尽管大腕儿王朔有意自轻自贱地说创作不过就是“码字儿的”,也没把仰望的目光给拽下来。为什么仰望?还不就是一个“难”么,多少人整理好了书稿,却求出无门。
  柯捷出版社却开启了一扇门。这扇门并不富丽堂皇,却使许多人看到了一线光亮而被吸引而来,他们看见门上写着柯捷出版社的办社宗旨,那就是:“替普通人出书,为平凡者立传”。
  “替普通人出书,为平凡者立传”?
  陈文乔与曾璧华刚刚提出这个宗旨的时候,就有好心的朋友摇头。说这样做,会让人以为出版社实力太小,起点低,那些大作家们可能不会光顾。
  可是陈文乔对中国大陆和美国市场做过一番调研和比较分析,认定社会上有这个需要。
  中国大陆的情况且不说了,出版行业的改革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即使市场大,普通人要想个人出书,可望不可及。一是要经过层层审批,二是即使内容审查过关了,起印门坎很高,甚至要求作者自己包销上千本图书,一般人哪能办得到?只好望“书”兴叹了。
  在美国,出版业当然相对自由得多,少了体制的束缚,跨国出版巨头呼风唤雨,但是仍然有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出版社确定选题仍然要看书的销路。由于中文读者分散,中文图书市场更不容易形成规模,海外中文出版迄今还是艰难度日。许多海外华人积累了对异国社会、文化冲突、教育矛盾……点点滴滴的感受,尽管离开母国几十年,也不愿放下写中文的笔,将满腹酸甜苦辣付诸笔端、寄情键盘……到网络上去寻找交流和发泄的途径。
  陈文乔调查分析后,心里反而有了底。他相信,出版市场是汪洋大海,本钱雄厚、实力强大的巨轮固然纵横万里,但仍然给快艇、舢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图书市场、读者需求发展到今天,日益细分,“巨轮”无暇顾及或者不屑顾及的,不就可以让快艇、舢板来显显身手么?
  既然把自己的手稿变成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图书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只不过受到市场“看不见的手”的限制,那么问题就简化成了:费用是否能降到写作者能够承受得起的价格水平,降到出版社能承受得起的风险程度?——如果不需花很多钱,谁会不为之动心呢!
  柯捷出版社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新路子:小批量出版印刷。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文乔大胆采用了POD(Print On Demand)印刷系统——“按需印刷”,突出每一本书的“个性化”,为作者和读者“量体裁衣”。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什么是POD?顾名思义,就是出版者备好电子化的图书,根据订购量来印刷,提供给读者,随要随印、装订成书。与传统出版相比,POD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小批量印刷,给出版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传统出版的成本与份数成反比,印得越多才越合算;POD却正相反,因为不需要像传统印刷那样打样、晒版、冲版、直到试车等繁杂工艺,所以印一份也好,印一万份也好,每一本的成本都一样。POD这种特点很适合于小批量图书的印刷。
  既然POD又有社会需求,又具备了技术条件,如此方便作者和读者,那么为什么没有普及?原因无它,还是一个“钱”字。POD纵有千般好处,毕竟是出版印刷行业的新生事物,虽然每本书的印刷成本并不高,却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POD专用设备,许多跃跃欲试的人便望而却步了。
  正是在这一难题上,陈文乔夫妇表现出了眼光和魄力。他们从自己十几年的积蓄中,拿出20万美元投资,使装订机、切纸机、电脑等设备一次性到位。而且依文乔的脾气,“不买就不买,要买就要买最好的!”他们购置了可以做勒口封面的涂塑设备(即封面可以折过来一、二寸左右,在上面印上作者的照片和简介)。激光打印机技术更新频繁,几乎一年半载就有新机种问世,文乔也毫不犹豫地更换,五年之内已经更换了三次之多。装订机也是先从手工装订上马,经过三次更新技术,实现了半自动装订。
  有“诗兽”之誉的著名旅美作家、诗人黄翔,呕心沥血写下近100万字的宏篇巨制《自由之血》,他坚信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世杰作。但是送到大出版社,编辑说文稿太长,必须删掉40万字才能出版。这部巨著,凝聚着黄翔十余年的心血结晶,为了它,足迹曾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体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鲜为人知的中国社会最底层生活,怎能忍痛割爱?他最后找到柯捷,文乔看了书稿,为泣血之作所感动,二话没说,立即答应按作者的原文出版,就有了《自由之血》上下册。
  陈文乔相信,通过不断改进技术,POD版的单本图书成本还会下降,直至接近传统印刷的单本成本。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服务,开发市场。柯捷推出了特小批量的举措:降低起印门坎,仅仅30本就可开印。印刷过的书也都存在数据库中,允许作者多次修改、随时加印。陈文乔还及时运用人性化的高科技手段来增强亲和力,沟通供产销,他们设立了网站www.cozygraphics.com,出书者无论何时需要、需要多少,只要把文稿与要求提交柯捷网站,出版社就可以马上排版、付印,快捷地送到客户手上。
  陈文乔夫妇还主动和一些海外华人团体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为数不少的写作爱好者设身处地着想。他们发现北美有许多华人写手,写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作品,但在寻求出版上经验不多。2003年六月,柯捷和活跃在海外的文学团体“文心社”,合作推动“文心丛书”出版计划。文心社社长施雨鼎力支持,首先拿出了自己的手稿,出版《施雨幽默散文集》,以轻松笔调描写中美文化差异环境下家庭亲情,施雨并把自己编辑、汇集了十七位作者的作品的《中国人眼里的美国人》交付柯捷;由秋潇雨兰主编的“荆棘桂冠系列”头三本书:著名诗人黄翔的近百万字长篇巨著《自由之血》、自传《喧嚣与寂寞》,以及秋潇雨兰本人的纪实小说《荆棘桂冠》,吴兴禄的章回式长篇小说《新西游记》和“科幻、武侠、侦探三栖小说”《荒唐女侠》,幼河叙述老知青难忘岁月的中篇小说集《路》,新一代大陆诗人的《张祈诗文集》,以及梓樱笔触细腻、感情真挚的《另一种情书》……已经推出了十多本书籍。
  与网上文学创作群体的相互合作,使这种新型图书出版方式显示了生命力。文乔夫妇谦和热心、宽厚豁达、尽力想作者所想,也是许多人成为“回头客”的重要因素,不少作者委托柯捷出第二本、第三本,回头率超过30%。也有作者自己出书后,把柯捷介绍给朋友,朋友又介绍给新朋友。
  文乔说,我们当然不会拒绝大作家,可是,我们的宗旨也不宜改变。到目前为止,柯捷出版了66本不同种类的图书。在这些书中,有纪念型、学术型、实用型、文学型等各种体裁与风格,出书者既有名闻遐迩的作家学者,更多的是名字头衔并不响亮的普通人,其中有不少书是处女作。
  通过辛勤努力,柯捷出版社渐渐得到了海内外学者、作者的关注和肯定,柯捷成立迈入第五年,已经被誉为海外作者的“及时雨”。2001年,中国著名宪政学者曹思源经人介绍,特地找到柯捷,询问是否能够为配合他在美国为期两周的会议,出版他的《政治文明ABC》一书,要求只有一个:要快!陈文乔答应了。曹思源1月15日通过网络发来书稿,柯捷出版社在1月25日就把成书寄达北京。据说曹思源设法把书送给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手一份,随后他来美国在华盛顿特区和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又送到了莅临的美国参议员及其他官员、专家的手里。

●亲情萌发出的事业

  陈文乔来自上海,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没被大学录取,分配到上海一家生产汽车齿轮的工厂当学徒,一干就是14年。“文革”后,文乔直接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的研究生。后来他来美国留学,靠当助教的奖学金读完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圣地亚哥一家药物设计软件公司工作。
  陈文乔出生在一个可谓诗书世家的大家庭,他的爷爷是清末著名词人,父亲也毕生笔墨为业。爷爷去世时,父亲贫病交加,身患肺结核,每天气喘不止,却奋力为整理爷爷诗稿通宵达旦。医生嘱咐父亲服用 “雷密风”,但那是很贵的进口药。虽然当时收到不少亲朋好友资助,但父亲没有去花钱看病,而是都用来刊印爷爷诗集,分赠亲友。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不合世俗情理行为,在这个家族中却被视为天经地义,潜移默化,种下了文乔热爱书籍的因缘。
  文乔兄弟姐妹五人,分散在海内外五处,手足亲情浓厚,又都喜爱文学,尽管天涯海角,“电子”鱼雁从不间断。世纪之交,几经远隔重洋的亲戚朋友辗转,突然重新得到了一册父亲残缺不全的日记——文乔的父亲早于1956年病逝,由于种种原因,一生著述不辍的父亲没能给子女留下任何付梓刊印的文字。看到那半个世纪前全家逃避战火刚来上海后将近一整年父亲亲手记录的一件件往事,兄妹五人情不自禁,遂一起编辑了家庭电子期刊《小屋文学》。文乔的父、母两系亲戚极多,《小屋文学》在这个大家族里广为传阅,颇获鼓励。于是从《小屋文学》中挑选一批与父亲日记有关的文章,连同日记一起,编辑成《父亲残留的日记》一书。由这本书,他们联想到还有许多与自己家庭类似的情况,决定索性成立“Cozy House”(小屋出版社)来出版,中文名称按其音译,就成了“柯捷出版社”。
  陈文乔留学时,妻子璧华带着幼小的儿子来陪读,一到就出去打工,做过串珠子、打毛衣等等活计。后来借钱买下一家毛衣厂,惨淡经营,也辛辛苦苦赚了一些钱。但是由于北美贸易协定、中国加入世贸等因素,美国纺织行业进入残局。虽然暂时尚可维持,夫妇俩还是决定把毛衣厂卖了,投资购买先进印刷设备。
  柯捷出版社正式在2000年打出了旗号,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父亲残留的日记》,印了100本,分发给亲友。陈文乔替父亲、也替所有的亲友了却了一桩心愿。大家看了,一致叫好,这大大鼓舞了文乔夫妇。
  这时候,文乔一位在北京的堂兄过世,堂嫂找到文乔说,很想为丈夫出一本书,他十年的手稿都整理好了,可是没有地方出版。文乔答应下来。在他们着手编辑、筹备时,堂嫂也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尽管文乔夫妇夜以继日地努力赶印,堂嫂还是没能看到书就离去。文乔把印好的书《怀念》带到堂嫂的葬礼上,以慰她在天之灵。这件事对文乔触动很大,他觉得民间像堂嫂这样的人很多,因为没有门路和途径,出书不能如愿成了他们终身憾事。要为平凡人出书的念头就从这里萌生。
  第三本书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覃汉川诗选》。这之后,2002年又出版了《南小栓胡同一号》,用以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两周年。
  出了四本书,陈文乔夫妇更加感受到人们对于出书的迫切需要,也体会到“出版自由”的真谛:真正的出版自由,就是不能让出版事业被金钱和权势牵着鼻子走啊。历史不单单是大人物写的,不单单是胜利者写的,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写的。小人物写的东西,如果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历史价值,一样可以、也应该流芳百世。
  为了更有力地为普通人服务,文乔广辟蹊径。《闲聊日语》这本书,最初就是文乔在人民网的中日论坛上看到的,他觉得这个叫张宏的作者从语言心理学角度讨论中日关系,很有创意,主动要求替他出书。张宏当时对柯捷并不十分有把握,没有预付给出版社任何费用,可是文乔还是出了这本书。没想到书出来后得到很多读者称赞,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动前来要向柯捷买下在国内出版的版权,双方很顺利地达成协议。虽然由于经验不足,这笔交易并没有赚多少钱,可是当文乔把版权转移费按照与作者的协议条款分给张宏一半时,张宏喜出望外,也真正懂得了文乔的用心良苦,成了文乔的知心朋友,在国内为柯捷义务作了大量工作。

●痴心圆梦人

  本来没有做过出版的陈文乔夫妇,半路出家,边学边做,他们说:其实这事并不难,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的。但是创业之难,人们却都是看在眼里的。不知多少人问过他们:你们到底图个啥呀?要论赚钱,你们本来的毛衣厂不是很好?即使不愿意做毛衣厂,也还有很多生意可以做,干吗做这个?要说不图钱,那图什么?
  陈文乔只淡淡地说了四个字:因为喜欢。是的,就是因为喜欢,璧华放弃了生意尚可维持的毛衣厂而把钱全都投在了未知数上;就是因为喜欢,文乔夫妇确立了为小人物出书立传的宗旨并且一再降低首印数量和费用……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因为喜欢。
  文乔夫妇说,看到我们把新书交到作者手中时那种兴奋和喜悦,我们就强烈地受到感动。因为,哪怕是最普通的人,也有他真实感人的故事,需要跟他人共享和分担喜怒哀乐。相当多的人,都具有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印成书,分传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于公诸与世,留下来给社会的强烈而美好的愿望。这种自然产生的写作、发表的愿望,就是我们最大的服务市场。看到每一本书的出版,都象是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激动。璧华负责排版,文乔自己负责封面设计,他有时候彻夜不眠,还精神十足,他真是喜欢啊!虽然有的书出来后,他们并不是十分满意,立刻看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可是,两个人手里捧着新书,摩挲着一页页散发着香味的纸张,那份欣喜和快慰,对别人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文乔虽不得不进行商业经营,但他更可算是个爱书如命的儒生!妻子璧华一语道破文乔的心思:他呀,就是有这个梦啊!
  这是痴心人的梦,66本书籍就意味着圆了66个梦。
  被《财富》杂志评选为“20世纪企业家”的亨利·福特,说过他的梦:“我将造出一种汽车”,“所有工薪阶层都有能力买一辆,同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他实现了这个梦;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办微软之初也说过他的梦,他要“让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他也早就实现了这个梦。文乔与他们真算得上是“异床同梦”:要让每个有文字表达能力的人都能够出书。正像汽车不仅是富人的座骑、电脑不只是精英的利器一样,出书,也不应仅是达官贵人、明星“偶像”们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向这个世界捧出的馈赠。
  谈到今后的打算,陈文乔夫妇表示,希望不断扩大出书范围,不仅是文学方面,更要盯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选题。因为这些书若不及时出版,一代人作古之后,就可能永远带走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如果能为社会保存一些文化遗产、历史见证,我们的力气就没有白费。柯捷的POD,也是那些读者群狭窄的高、精、尖专业图书,以及地区史料、各种行业调查报告等书籍的最佳出版发行方式。
  最近北美华人社区流传着一个关于柯捷出版社的感人故事:在去年12月12日新泽西纪念“南京大屠杀”和追思历史学家张纯如的纪念会上,人们看到了柯捷出版社推出的《永远的张纯如》一书,纷纷购买,第一批印好的100册,当场一售而空。陈文乔夫妇在得知张纯如自杀的噩耗后,为这位华裔奇女子的事迹所感动,为她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痛惜,遂在友人建议下,决定免费出版纪念文集,售书利润所得全部捐赠给新州史维会,以继承张纯如未竟的事业。在当地华人社团、人士的协助下,陈文乔不顾自己晚期癌症转移的严重病情,与夫人璧华日夜赶印,两个星期就印好了这部书。陈文乔夫妇说,今后我们柯捷还会多参加这种活动,让后人铭记历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文乔夫妇清楚,经验和智慧,不仅需要保存,更需要传扬。“小批量”是起点,而不是目标,目标还是要尽可能地将作者的声音尽量放大,传播四方。为了做到这一点,柯捷出版社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断开拓市场,他们和中国国内一些正在进行改革的书店、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用美国的书号在中国大陆批量印刷,再交给大陆这类书店直接出售。这是一条新路,若能走通,将会给海外华人作者带来更大的便利,也给柯捷出版社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美国柯捷出版社的陈文乔、曾璧华夫妇,就是“漫漫其修远”的路上“上下而求索”的人。在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陈文乔夫妇希望得到更多华人的更多支持,共同来走这样的求索路,使柯捷出版社能以稳健步伐更上一层楼。

  柯捷出版社网站:http://www.cozygraphics.com


(本文发表于首页文体, 已被阅读881次)
--------------------------------------------------------------------------------

本文通告引用(Trackback)链接: /wp-trackback.php?p=1566
《纽约柯捷出版社负责人陈文乔因癌症去世》共23件评论
何頻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6:11 pm
久聞文喬先生病重,但獲悉文喬先生病去,仍然感到心痛。文喬先生曾陪他的同學蕭功秦到過多維,後來又討論過他的出版社與明鏡合作之事。他為人謙和,文化心腸難得。特表悼念!文喬先生走好!陳夫人珍重。

茉莉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6:40 pm
深切怀念陈文乔先生,向陈文乔先生的亲属致哀!

高伐林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6:58 pm
惊悉素所钦敬的文乔兄辞世,悲慟之情难以言喻。

记得三个月前读到文乔兄的五言长诗,不仅表达在病
魔厄运前不屈的生命意志,抒发了在考验面前的相濡
以沫、伉俪情深,更展现了文乔兄对人生价值、对生
命意义的深广思考,是他精神财富的结晶,感人至深。

文乔的夫人曾璧华,也令人十分钦敬。

许多事情都成了追忆,一言难尽。

文乔兄走好!璧华姐保重!

文乔之友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7:04 pm
接到文乔的夫人讣告,看到这里有这么多朋友为之痛悼,感到人同此心。现将讣告转贴在这里:

各位朋友:

陈文乔因患癌症,於二○○五年九月六日晨5:02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文乔一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结交了一大批患难知交。一路走来,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很圆满,没有遗憾,没有牵挂。他走得很从容、很安详、很平和。

文乔对所有关心、帮助他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曾璧华

王清和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7:31 pm
惊闻文乔兄仙逝,很难受。

和文乔夫妇多次聚会,深为钦佩。

尤其记得:为纪念张纯如,他不顾自己的病体劳累,出书,并且赶来新泽西参加纪念会的情景。

悲情难抑!

文乔兄走好!

贝苏尼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7:36 pm
悼念!

张宏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9:11 pm
我是文中提到的《闲聊日语》的作者。文乔兄为出版此书所付出的努力让我十分感动。此时此刻我只有难过,不禁回想起以前在电话中的长谈。文乔兄走好!

巴顿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9:24 pm
陈文乔夫妇的事迹早在几年前就知道了。我正想什么时候去美国时托他帮我出版拙作。不料我尚未成行,他却已仙逝,深感悲痛,也很突然。他可正值中年呵!为什么许多中国人都英年早逝?值得大家来检讨。

山石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9:46 pm
文乔在给张纯如母亲的回信中引用过如下话语:
“Every action of our lives touches on some chord that will vibrate in eternity.

愿将此文献给文乔。

石五爺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10:17 pm
文喬生前圖片
http://blog.chinesenewsnet.com/?p=1571

雪亮的评论
September 6th, 2005 at 10:24 pm
惊悉文乔大哥不幸去世, 真令人痛伤心髓! 虽然和文乔大哥见面次数不多, 但是他的仁厚正直, 坦诚热情都深深留在我的印象里. 在我心目中, 他就是一位好的兄长, 永远和蔼积极的照顾大家, 为大家的事情操心受累. 如此好人竟不能得享天年, 实在是老天无眼!!

我相知道很多认识文乔大哥的朋友心里也和我一样, 感受着挚爱亲朋离去时那种深深的痛苦和哀伤. 哀伤之余, 我更大的心愿是璧华大姐能坚强的渡过这个不幸, 保重自己的身体, 我相信, 这也是文乔大哥最愿意看到的. 为了他, 也要请璧华大姐多多保重, 千万节哀!!

雨兰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2:09 am
愿文乔心中的自由女神与他同在

收到璧华发来文乔去世的不幸消息,我们心中的难过真是无法言说。电话打过去无人接,黄翔只好在电话中留言,反反覆覆木衲地说:璧华,多多保重!!!

上周六与璧华通电话,得知文乔情况不好,在网上订了花送去,不幸遇到周末,加上周一又是节日,我们送给文乔的玫瑰花要周三才能送到他们家,令人痛心的是文乔在周二的早晨就离开了人世,他再也看不到我们送给他的花,真没想到文乔走得那么快!得知文乔重病在身,每次去新泽西我们都想去纽约看他,然而只见到他一次。他的憔悴的病容让我们难过和忧虑,然而他和夫人璧华面对厄运所显露出的豁达、淡定又减轻了我们的忧心,文乔仍然有说有笑地和我们谈自由主义文学。今年六月底我们去纽约时想见文乔一面,结果只见到了璧华一个人,而没有见到文乔,心中一直不安,怕的就是见不到他最后一面而与他永别,不想果然是这样。难得的是文乔和璧华伉俪对生离死别均如此超然,从璧华的信中得知文乔走得从容和安祥,我们悲痛之余也感到些许宽慰。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璧华和家人多保重!文乔一路走好!

前不久璧华曾告诉雨兰,文乔心中只信自由女神,所以我们在送给他的玫瑰花的卡片上写了一句话:亲爱的文乔,愿你心中的自由女神永远与你同在!

文乔走了,愿璧华收到花后,代我们敬献到文乔的灵前,寄托我们最后的哀思。

雨兰 黄翔

200年9月6日

zili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2:13 a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璧华先生

惊悉文乔兄溘然去世,实感大哀。
他生前为华人及我们内地作者兢兢业业,出版图书,校阅文字的信函往还事,好像还在昨天。
在此,特向文乔兄做天地之隔的感谢之诚。
愿意他天上有知,稍得慰籍。
也愿璧华兄节哀自强,续还陈兄未竞事业。
专此 谨布
深悼之思!

刘自立 哀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碑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2:20 am

台巴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0:30 am
不識陳君,但見眾人悼念,心亦同悲。誰人不死,死有人念,也就知足。

Ice AGE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0:52 am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陈文乔先生一路好走。

老摇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04 pm
震惊。哀悼。

Hong Cheng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2:00 pm
陈文乔先生一路好走。

张方晦的评论
September 7th, 2005 at 11:00 pm
写给文乔

写给文乔
八月三十一日上午,我坐在你床畔,执着你异常温暖柔软的手,与你谈了一个小时。你语音低微,但思路清晰。你饶有兴味地追忆着幼时看过的电影书本,以及我俩都熟悉的上海故居周遭的一条条马路,一个个里弄,浑然不觉已近永别时分。
我心里在祈求上苍和诸神,别把你从我的身边夺去。我经受过人间所有的丧失,可否能有一次奇迹的降临。
我敬佩你,更多是羡慕你。你有学习掌握各种学问的智慧,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不为利益所动的坚定原则,有舍己忘我的献身精神,还有这么好的妻子儿子和如此众多爱你信任你仰赖你的朋友。文乔,你拥有一切,富可敌国。
你飘然而去,毫不孤单。我们大家对你的感激,景仰和思念化作你头上的祥云彩虹和脚下的芳草花径,一路伴随着你。
你对我说,“昨天,我生平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我的一位幼儿园同学来看我。今天,你,我生平结交的最后一个朋友来看我。一切都很完美,圆满。”
是的,你的人生完美而圆满。
但是,从此,我的人生却不完美不圆满了。    张方晦

zt的评论
September 8th, 2005 at 9:47 am
文乔,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说自己悄无声息地来到这个世界,也希望悄无声息地离开,不要惊动任何人,不要开追悼会。
没想到,一上网看到这么多朋友的关心问候,新的、老的、熟识的、未曾谋面的……。此时此刻,简单的“感动”和“谢谢”已不能表达我的心情。
人生如此,何憾之有。

柯捷出版社是文乔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在第二次手术失败后,知道自己的时间已不多了,为了使出版社在离开他后还能正常运转,他鼓励我们继续大胆接单,手把手的传授各种经验,看着我们在他不亲自参与的情况下,半年时间里,出版了十几种新书,他放心了。

为了尊重文乔的意愿,不开追悼会。但是在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前,会有简单聚会,以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届时会另行通知,欢迎各位旧雨新知参加,对于在百忙中抽空前来参加者,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陈曾璧华

附上今年初第二次手术失败后文乔写的五言长诗:

猴年马月歌

猴年逢马月,谑语成凶讖。
超声获误诊,侥幸存沾沾。
驱车过华府,访友下东南;
行前得警讯,持疑犹心宽。

旅途游正欢,祸至不成单:
内毒出背痈,邪火入金肝。
急敷鱼腥草,误服化石丹。
及至断层视,危局已了然。

势成今日残,后患遗年前。
癌军破汉界,应对误时间。
大意失荆襄,慎密欠江防;
两路破纵深,直下我丹田。

前卒入肝区,后卒逼宫腹;
九门失其二,紫禁乱章步。
鸾驾避锋芒,暂且遁殿后;
手术无功返,忌器空投鼠。

沉疴本难愈,不敌苦纠缠。
更经此大祸,元气殆耗干。
幸有我贤妻,处惊意不乱。
饮食勤呵护,起居任劳怨。

稀粥熬米汁,牛乳调蜂蜜。
洋参拌虫草,藕粉加仁薏。
白昼接黑夜,朝朝复暮暮。
通宵伴榻侧,达旦仍和衣。

当年君初遇,亭亭出金谷;
长辫垂肩际,乌蒙若云雾。
婀娜岂可遮,倩倩凝神住;
默默投一瞥,恍恍如昨午。

童颜复不见,迟钝现举止,
容光渐憔悴,银发换青丝。
屈指三十秋,孜孜如一日;
莫道言百顺,依依从未忤。

天天性敦厚,主动分忧患:
每月支薪饷,持家二分三。
请医又配药,陪父值夜半;
一日复一日,问暖兼嘘寒。

前日四进宫,炮台架锁骨。
筹划化疗役,配方拟险路。
一味拼消耗,一味断粮草;
回车救险驾,不惜换一卒。

西医虽了了,失之略单调。
神州富经典,辩证颇得道。
友人荐大夫,义诊上门来,
一见相恨晚,如故通灵窍。

成事虽在天,谋事待人为;
不尽囊中计,轻易不言退。
养精蓄千日,用兵在一时;
敛神屏中气,韬光重养晦。

今得娴妹函,喜极出望外,
骅哥日见愈,受弟遥祝拜。
来日聚北海,柳绿映塔白;
共饮碧螺春,人生何其快。

六月雪的评论
September 9th, 2005 at 9:03 pm
今天上多维,第一个看到的是这……
愿文乔兄走好,愿柯捷常在

路遥的评论
September 10th, 2005 at 4:35 pm
逝者已逝,生者更要珍重。陈先生是个平实之人,如此多人悼念,很是温心

多維編輯的评论
September 13th, 2005 at 5:16 pm
《多維時報》本周(9月16日出版)圖書版為“追思出版家陳文喬先生”專版,刊登以下作者文章:

何頻:追思出版家陳文喬先生
施雨:愛書成癡 因書結緣
秋瀟雨蘭:願文喬心中的自由女神與他同在
張方晦:寫給文喬
梓櫻:為墨一生終不悔
海外逸士:相見是有緣﹐相別則緣盡
文喬夫人 陳曾碧華:悄無聲息地來 悄無聲息地走

敬請多維博客的所有朋友們關注!!!
日後《多維時報》還將在博客上選擇部分稿件,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愛書成癡 因書結緣
  ──追憶文喬兄

  施雨

  2002年8月10日,在文心社主辦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宋寶羅和李淑媛的京劇藝術示範演唱會上,我第一次遇到了柯捷出版社發行人陳文喬先生。在京劇示範演唱會的休息期間,陳文喬先生給我看了他們出版的樣書,那些書印刷精緻,書的封面設計有濃濃的書卷氣,可以讓人一見傾心。於是我也簡要介紹了文心社的情況,談到出書,我們兩個人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陳文喬先生當即填表加入文心社,表示和文心社聯手共同創業的決心。從此柯捷出版社與文心社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來悲哀,在北美,華人努力的方向是儘快把握英文,進入主流社會,尋求認同。可是,我們這些固執地堅守漢語創作的朋友們,卻在文化邊緣奮力掙扎,苦苦求索。由於各種原因,譬如,長期生活在海外,很多作者不熟悉大陸的出版社編輯,也不瞭解大陸讀者的口味和需求,寫好的書稿無處出版。對於作者來說,最需要的是讀者,發表文章、出書是對作者很大的鼓勵,也是一種主要的寫作動力。很多作者,尤其是筆耕不久的,心理還比較脆弱,如果老是沒有機會發表或出版,也許就放棄了華文創作,美國有很多消遣的方式,文學創作是一條寂寞的路。
  柯捷出版社的出現,對文學社團文心社的作者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勵。但由於是自費出版,有的作者有顧慮,怕被人說閑話──自費出書掉價兒。我馬上把自己的書稿交給柯捷。對我來說,在大陸出書沒有問題,但為了鼓勵社裏的作者們,我把在大陸出過書的書稿,又自費出了個海外版。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們10種“文心叢書”誕生了。雖然陳文喬先生總是謙虛地說:“第一我不會文學,第二我不懂編輯,第三更不會發行。我們做的衹是排字印刷裝訂,稱不上真正的出版。”但與他合作過的作者們無不被他的專業精神所感動,別的不說,單是每個作者看到書的封面時,沒有人不驚喜萬分,幾乎喊出來:這就是我要的樣子!
  創業的艱苦和對出書的癡迷,使文喬兄忽略了身體健康的細微變化,直到出現明顯不適才決定就醫。當時由於他還沒有申請到美國的醫療保險,決定回老家上海做細緻的檢查。不巧的是,適逢大陸非典橫行,這樣又耽誤了幾個月。在上海做了手術治療,病理報告有部份淋巴結轉移,隨後進行化療。化療一結束他立刻返美,他說,太多的書等著他去做。柯捷出版社編輯、設計、印刷精良,價格公道,為他贏得了眾多作者,書約從沒有間斷過。到目前為止,柯捷出版了近70種不同種類的圖書,包括18種“文心叢書”。在這些書中,有紀念型、學術型、實用型、文學型等各種體裁與風格,出書者既有名聞遐邇的作家學者,更多的是名字頭銜並不響亮的普通人,其中有不少書是處女作。
  2004年12月12日,新澤西幾家社團聯合為寫《南京大屠殺》的著名歷史學家張純如開追思會。陳文喬夫婦在得知張純如自殺的噩耗後,為這位華裔奇女子的事跡所感動,也為她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痛惜,在友人建議下,決定免費出版紀念文集,售書利潤所得全部捐贈給新州史維會,以繼承張純如未竟的事業。文喬兄不顧自己晚期癌症轉移的嚴重病情,與夫人璧華如期推出的《永遠的張純如》一書,與會者紛紛購買,第一批印好的100冊,當場搶購一空。同時,他們的故事在北美華人社區開始流傳,感人至深。
  正如陳夫人璧華女士說言:“文喬一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結交了一大批患難知交。一路走來,他覺得自己的一生很圓滿,沒有遺憾,沒有牽掛。他走得很從容、很安詳、很平和。”在他最後的日子裏,這對堅強的夫婦還完成三本書。它們是:李兆陽的詩集《新詩歌宣言:圍繞一棵樹的一年四季》、西梅的詩集《異鄉草籽:西梅詩歌選集》和黃翔的散文集《匹茲堡夢巢隨筆》。
  如今,文喬兄走了,雖然他沒有遺憾,也沒有牽掛。可是作為他忠實的朋友,我們有太多的遺憾和牽掛:遺憾他走得太早,多希望他能和北美的作者們再同行20年、30年;牽掛他的愛妻陳夫人璧華女士,願她節哀、保重……不過儘管如此,文喬兄依然是北美文學寂寞的天空中一顆明亮閃爍的星子。在北美文學的歷史上也應該記下柯捷出版社重彩的一筆!

  為墨一生終不悔
  ——念文喬

  梓櫻

  一支生命的燭光熄滅了。留在記憶中的,仍是文喬壯實的身體,洪亮而富磁性的聲音。
  “你的大耳環令人印象深刻,我記住你了。”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這麼坦誠直率,帶笑的眼神也是清澈見底,加上握手時傳過來的溫暖,我知道,這是一個可交的朋友。
  幾小時後,女兒拋出的三個中國結,最大的那個落在了文喬手中,嵌在結中的白珠用藍字描著“壽”字。
  聚會結束時,文喬喜形於色地來到我們面前,說:“有緣有緣,小妹妹,我一定要為你出本書。”
  幾個月後,我給女兒寫的《另一種情書》出爐。
  新書發佈會上,一見面,文喬就捧著我的新書說:“不理想,不理想,近來天氣潮濕,又趕時間不能等,字墨有點透紙背。”我按捺著激動翻看自己第一本變成鉛字的書,一點都看不出印刷質量的異樣。心想:“這是個讀書人,不是生意人。”
  讀了文喬自己出版的第一本書-《父親殘留的日記》,方知道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祖父是清末文壇名士,詩人書畫家。父親更是少年早慧,母親來自於愛新覺羅皇家貴族。難怪文喬滿身書香,一生讀書、愛書、出書,尚覺不過癮,直至成立出版社,每日與文字圖書打交道,才算找到了自己宿命的位置。
  三年下來,柯捷出版社共出書60餘種,每當新書出爐,文喬夫婦就像捧著新出生的嬰孩,興奮喜悅毫不亞於作者。
  事業的成功,歸結於他們想作者所想,把出書當作認識朋友、幫助他人的機會,而不僅僅是Business。因此,幾乎是出一本書,交一個朋友。嚴謹認真、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讓他們口碑甚佳,書稿不斷。
  然而,這個沈迷於墨香的硬漢子,卻沒料到病魔趁他不備開始偷襲……
  從新春聯歡到新書發佈,僅僅半年,文喬的頭髮白了不少,臉色也由紅暈變的略顯蒼白。以十幾年臨床的敏銳,我發現這是典型的出血性疾病面容,內心感覺不安,反覆詢問文喬健康情況並催促他做體檢。
  半個月後,口實嚴謹的璧華姐終於透露文喬便血已經三個多月,因為SANS流行而打消了回國檢查身體的計劃。結腸腫瘤就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突破重重防線肆意生長。
  手術、化療後文喬全身情況似乎都穩定了,柯捷出版社情形日見起色,文喬繼續投入讓他開心快樂的工作。
  張純如自殺事件震驚美國,華人界更是一片嘩然,新州十八個社團決定聯合舉辦紀念活動。網絡上網民網友紛紛寫文寫詩紀念純如,更有人提議柯捷出紀念專集。文喬滿口應承,隱瞞了已經發現肝臟轉移灶的消息,前後一個月時間,編輯、校對、封面設計、新書宣傳等等,使《永遠的張純如》一書在紀念活動當天與廣大讀者見面。
  接下來,文喬與病魔開始了頑強的抗爭。一個月內,進出手術室四次,檢查、手術,卻發現轉移灶包圍著大血管無法摘除。後續的化療無法阻擋腫瘤的肆虐,強壯的身體一天天燃燒消耗。
  曾與文喬E來E往數次,有幸被他稱為摯友,卻無能為力地見他一天天衰弱下去。那次去看他,見他整個人落了形,忍不住抱著他大哭了一場,心中衹有一個願望——希望奇跡發生,希望天堂能重逢。
  數日一個清晨,將醒時分,我見到了文喬,他在向人介紹柯捷,我也興奮地幫他推介。我們走進了一個四面木板的通道,通道盡頭有白光照射,文喬越走越快,我在他後面跟不上,距離漸漸拉大,我大聲呼喊:“文喬,等等我!”文喬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前走,背影如我初見他時一樣的壯實,身著白藍相間的西服,還戴著帽子,陽光照在他身上,他進到光中。
  一道白色的門從通道的壁間伸出,擋在了我面前。我再也見不到文喬了,心裏很沈重,隨之又覺得很平安,我確信,文喬進到了光中,去到了美好的天家。因為他在走前終於說出:“人還是應當有所敬畏。”
  文喬,安息吧,天堂再相見!

  相見是有緣﹐相別則緣盡
  ──悼念文喬兄

  海外逸士

  我們與文喬伉儷是怎樣萍水相逢的呢﹖就我記憶所及﹐有一次我們文心社搞活動﹐我正坐在門口桌後接待﹐這時來了一對夫妻﹐看上去笑容滿面﹐和氣可親。介紹之下﹐就是陳文喬伉儷。他們介紹說自己經營一個小小的出版社﹐其宗旨是希望能替普通人出書﹐為平凡者立傳。他辦出版社的目的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為了把小人物推上寫作舞台﹐推進聚光燈下﹐使櫝中之珠得放閃光。當時社長施雨正坐在我邊上﹐就提出了出文心叢書的設想。雙方對此意見一致﹐於是我就把早已完成的長篇小說“新西遊記”交付他們的柯捷出版社出版﹐成為文心叢書第一號。我們就這樣開始了合作和友誼。相見就是有緣。
  其後文喬伉儷經常參加文心社的活動﹐並成為文心社成員和理事。人是在交往過程中達到瞭解的。文喬兄真是一位君子﹐坦率真誠。所以我們就成了朋友。一次在新民家聚會上﹐我太太與文喬太太曾璧華女士認識了﹐言談甚歡﹐竟成了閨閣知己。文喬伉儷有一度曾離開紐約去了上海。當時我們以為他們只是回去探親﹐不料回美後驚悉文喬兄患癌症在上海開刀﹐並作化療。不過他太太說情況較好﹐我們也就放心﹐衷心希望他能逐漸康復。其後我們請他們伉儷來家便餐。文喬兄看上去精神良好。我們也甚為欣慰。後一次在一個共同認識的朋友家聚會﹐文喬兄健康狀況漸現不佳﹐大家有些擔心。為了使他能靜心休養﹐我們不再打擾他﹐只是隔段時間去電慰問。不料數月之後﹐遽傳噩耗﹐悲慟之情﹐無以名狀。
  嗚呼文喬﹐人孰無死。知死之不可逭﹐坦而受之﹐亦君子之風。你不過先走一步﹐我也會在某年某月某日步你後塵﹐走上不歸路。願我們相見於天國。願你平靜地安眠在大地的懷抱中。亦希望你太太璧華女士節哀順變﹐繼承你的遺志﹐把你生前的願望繼續完成﹐以慰你在天之靈。安息吧﹐文喬兄﹗


2006-6-14 15: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以前也看到过类似报道,但没有往心里去。现在补课。谢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6-14 15: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4  

陈先生生前,我还打过电话问讯过他出书的事情,很实在的一个人.
人生苦短.
不知道现在他的出版社怎么样了.


2006-6-14 16:13
博客   编辑  引用

weili

#5  

ti.


2007-5-10 13: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feather

#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fangd at 2006-6-14 09:13 PM:
不知道现在他的出版社怎么样了.

璧华在先生走后继续办,真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2007-5-11 03: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综合类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