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论语》真相:唯女子与小人 作者西越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诗人之赋

#1  [转载] 《论语》真相:唯女子与小人 作者西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几乎成了孔子一生的诟病。虽然我们也清楚,“女子”在古时候是两个词,即“女”和“子”,但在没有更好的解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它当作了一个词。结果,孔子便从此背负上歧视女性的罪名。但正象我们已经意识到的,这句话一定存在着问题。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孙,通逊。不孙,即不逊,意不尊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思是太亲近就会不尊重,太疏远就会怨恨。如果仔细分析这句话中的词语,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逻辑问题。

    一、就是前面提到的,从语言上,“女子”在古时候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女”和“子”不是“女子”。

    二、为什么要用“养”?“养”的本意是抚养、养活,那么,为什么要养活女子和小人呢?什么样的女子和小人需要孔子来养活呢?

如果把“养”解释为“教养”,一样有问题。教养女子或许可以理解,但教养小人却说不通了。除非这里的小人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身份意义上的小人。但即便如此,也和后面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相龃龉,因为依照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是不大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时而“近之”时而“远之”的情况的。

    或者,可以把“养”解释为“相处”,这是今天通行的解释。但我们仍然可以问,为什么这句话不直接说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处也”,要知道,古时候用字是非常精练而准确的。而且,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与女子相处的机会应该不会很多,除非是在自己家里或家族内部,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应该明确地指出,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丰富的词汇来表示不同身份关系的女子。至于与小人相处,除非不得已,否则应该有很大的选择自由,所谓“亲贤者,远小人”是也。而且同样的,孔子与小人相处必然依照一定的原则,不会出现时而“近之”时而“远之”的情况。

    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一一分析出来,但究竟怎样解决,也无从下手。《正要》作者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说,这句话正确的说法是:

子曰:“唯妇人与小子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妇人,即内人,就是老婆。小子,就是孩子。孔子十九岁娶妻幵(jiān 尖)官氏,一年后,生子孔鲤,字伯鱼。

    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老婆和孩子是需要养活的,而且在相处过程中,如果太亲近就会失掉做家长的威严,他们渐渐放肆起来,对自己不尊重;如果太疏远,又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近人情,生出许多怨恨,这远近的距离的确不好把握。这不仅是在过去,即使是在现在,也是一样的情形。

    这种说话方式叫作“能近取譬”,也就是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打比方。那么,孔子说这句话,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想,他只是想说明家庭伦理的微妙罢了。你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既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疏远,“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要构建和谐家庭,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读《论语》,每每可以看见孔子这颗平常心。他是圣人,也是普通人,他有伟大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有平常的社会人际观念,他是世俗的,是温和的,是我们每个人可以亲近的。

    我曾问《正要》作者,这句话出自哪个版本。他说,是自己小时候念私塾的时候,私塾老先生这样教的,至于版本还没有找到。私塾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那时正是民国,我始终不解,为什么一位私塾老先生尚且知道的事,在当时的许多国学大师那里却没有相关的记述?怪哉,怪哉!

    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实在令人深思。  ◇


答记者问

西越

如果没有勇气扛起正义

就不要问关于良知的问题



良知自有它的底线

文字亦有它的坚持



即使不敢说出真相

也不要愧对真实



相信不论怎样的国度

仁者终归天下无敌


2012-3-10 00:41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2  

“亲贤者,远小人”是也——欣赏这样的处世之道,并以此为圭臬是也!

谢谢诗大姐转来好文。


2012-3-12 11:3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  

  這句話本身沒錯,從當時當地去理解,真是經驗之談。不必拿到現代社會來咬文嚼字。泛而言之,“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幾乎成為現代社會處世之道的絕對真理。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3-13 15: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