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老冷:恭喜老张,你又拍了一部武侠片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老冷:恭喜老张,你又拍了一部武侠片

恭喜老张,你又拍了一部武侠片

老冷 / CND

我评价电影,就两类,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好看的电影都是相同的,使人感动和回味。不好看的电影则各有各的不好。或假或烂或丑,或恶心或无聊。前两天看了老张的新片,窃以为属于不好看的一类。哪里不好看,则是人言人殊,到我这儿就一句话,“太不靠谱了”。这也许是我的错,因为我原以为这是一部反映战争中真实人性的正剧。

看完电影,我总的感觉就是,老张继“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诸武侠片之后,又拍了一部声光色大全的武侠片。声光色就不用说了,那是老张最拿手的。故事也是非常的武侠。那李教官端的一付好身手,弹无虚发,巧布雷阵,国军战士们也是个个了得,甚至排着千手观音的阵形,前赴后继地炸坦克,不可谓不勇武。那十三个窑姐儿,为了证明“婊子有情”,精神境界顷刻间集体升华,李代桃僵,欣然赴死,不可谓不义,金陵十三钗,实乃金陵十三侠也。中国历朝历代,有名有姓的侠义粉头儿们,从李香君到小凤仙,怎么数也不超过十个人,原来漏网的都跑到教堂的地下室里集合了。

摄影出身的老张,崇尚视觉冲击,拍起电影来,光影色彩无所不用其极。到了“黄金甲”时,已臻化境。除了给每个女子的胸前都挤出一对屁股蛋子,还使用了团体操的阵容,造就了人的海洋,花的湖泊。这一手用在奥运开幕式上倒是不错。但拍电影是要讲故事的,故事讲不好,一切都白搭。

老张虽善于搞视觉冲击,却不太会讲故事。以至于弄出像“三枪”这种红配绿赛狗屁的故事来。老张最好的电影是“活着”,视觉冲击全然没有。平铺直叙,非常的真实动人。这部经典,往小了说,要归功于余华的故事和葛优那副失魂落魄的颓样儿,往大了说,要归功于上个世纪中国老百姓的血泪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朝廷才不敢让百姓们一睹为悲。

这一次,老张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朝廷认可的好故事。而且,战争妓女强奸诸元素,还可以为视觉冲击提供大量眼球。于是,老张就一边讲故事一边视觉冲击,结果用力过猛,搞得到处是硬伤。最大的一处硬伤,莫过于成年妓女换少年处女的戏说。不幸的是,这一戏说恰是影片的买点。当然,在伪劣货充斥的中国市场上,多一部戏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我看过严歌苓的原著。对于最终的结局,作者有很多的细节铺垫和心理描写,包括数个伤兵及其长官与妓女们一同躲入地下室避难数日的情节。伤兵妓女和学生们从龃龉不合到相互慰籍。国军们的英勇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后来为了保护女人们主动向日本人投降,然后被残暴地杀害。严歌苓细腻的文字,为妓女们最后的义举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说服力。饶是如此,我仍然感到斧凿的痕迹过重。好在小说还没有堕落到让神父或国军和妓女上床的地步。这篇小说仅是严歌苓的一个中篇,写的挺随意。与其“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相比,高下立见。而老张的手法则更逊一筹,不仅不能用有效的电影语言传递原作的文字描述,从而为妓女们的自愿牺牲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铺垫,反而加进些匪夷所思的性爱场景。日军屠城枪声在耳,生死线一墙之隔,妓女们甫入院门,便袅娜着腰肢,一边款款走向教堂,一边向神父飞吻调情,编导者的媚俗趣味,由此可见一斑。

我原以为,老张的本意,是要拍出一部关于战争关于死亡关于人性的正剧展示给观众。手拿六个亿,心向奥斯卡的老张,要拍一部动人的戏。要拍一部EPIC MOVIE。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把其作品放入“大兵”“名单”“钢琴家”“朗读者”的行列中去进行比较了。显而易见,老张的东东自然是奉陪末座。

好的战争正剧的共同之处,是真实。故事人物都可以是假的,但给人的观感却是真实的,因此才会动人。观众的心绪才会随着人物的命运和戏剧冲突,有逻辑地产生起伏和共鸣。这就是好的战争正剧的独到之处。没有了真实,就无从回味和反思。没有了真实,就是戏说,就是意淫,就是娱乐。作为意淫片娱乐片的战争戏,也可以是好戏,好莱坞这类电影不少,最近的好戏就有Quentin Tarantino 的Inglourious Basterds,尽管是胡说八道,但自成逻辑,引入入胜。其中的黑色幽默,更是令人叫绝。不过,作为娱乐片的观众,是可以一边看一边嚼爆米花的。而看着老张的东东,着实觉着拧把,手中的爆米花是吃还是不吃呢,吃吧,对不起老张苦着脸弄出来的“光辉人性”,不吃吧,对不起那几块钱。

且不说有几个妓女懂得杜牧那句诗的含义,就算是要“证明”给世人妓女也能“干大事”,也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缘由。那墨玉的“战前动员”,怎么听怎么觉着像是政委说的。在一番说教之下,商女便知亡国恨,于是怀揣玻璃碴,要去把鬼子的后庭花了。如此的同仇敌忾,如此的义无反顾,哎,只能当娱乐片看了。

把“十三钗”拍成娱乐片,不会是老张的初衷。但事与愿违,由于剧本的单薄,故事的失真,编导的思维局限和功力不逮,看不出“十三钗”要说明什么。妓女们高风亮节堪称“十三侠”,为了一把琴弦两只耳坠儿再入虎穴可谓“十三点”,又哭又笑,一回打情一回骂俏,整部片子的叙事风格断裂。神勇者神勇得异常,侠义者侠义得无厘头,再加上假神父的修车修面的神技,实在是有些“十三不靠”,总之,一部杂烩,落入了娱乐武侠片的俗套。

有人可能会拿莫泊桑的羊脂球说事儿,那不是经典吗。凭什么法国妓女的人性是人性,而中国妓女的人性就成了娱乐了?

请不要忘了,莫泊桑那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写出了一个卑微妓女无奈之下的义举,而在于其后的描述。那是在羊脂球替人受虐后的第二天早上,所有受其庇护的人们对她的冷漠,和对她的嫌弃,这才是莫泊桑所要揭示的真实的人性,这才是此作品能震撼人心的原因。所以,按照老莫的路数,老张应该把戏编成如下的结局:妓女们为了应否为学生妹出头而争论不休,少数妓女和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多数妓女和少数学生认为不应该,于是产生了内斗,并愈演愈烈,最后由于内斗,有人出卖,走漏了风声,被日本人发现了教堂里的实情,结果将所有的女人一举全奸。所有的这一切,来自于一个唯一的幸存者的回忆。也许,这才是彼时彼地更真实的故事,彼时彼地更真实的人性。不知道老张是否愿意这样改,我想鲁迅在世的话,以他揭人伤疤为己任的嗜好,是会这样改的。当然,中宣部那里是肯定通不过的。

二战结束仅七十年,就像犹太人不会拿奥斯维辛集中营为背景拍娱乐片一样,今天的中国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拿南京大屠杀作为背景拍娱乐片。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体验。越是距离历史事件近的人们,就越不能忽悠他们。戏说可以,但请不要涉及近代那些令民族耻辱的历史剧痛。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了。对那段国殇,那份耻辱,中国人记忆犹新,他们还在痛着。观众中,有奶奶那辈的人被日本人奸杀了,爷爷那辈的人,要么当时揣着手傻在那儿,浑身发抖。要么放了两枪一看长官跑了于是丢了家伙换身衣服装平民,结果和老百姓一道,像数万头猪一样被日本人赶到江边砍了头。 这都是有图有真相,有稽可查的。当看完老张虚构的李教官之神勇和窑姐之侠义后,这些爷爷奶奶的后人们,难免不在心里暗吼:操,是他妈这么回事儿吗? 要是像影片里说的那啥,中国的抗战还会那啥吗?

今天,没人再会“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了。太远的就不用说了。现在的人们说起扬州十日或嘉庆三屠,对满族人的义愤就没那么填膺了吧。以遥远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意淫,随编导怎么折腾,也不会招来多少口水。老金的武侠作品,爱恨情仇离奇古怪,功夫法术更是违反物理定律,大家不一样看得过瘾,谁在乎是真是假? 故事里的蒙古人再怎么不是东西,也于我无关了。老张这部既然是武侠,就该把时代背景换一换,这样,大众接受起来就痛快多了。

老张这部片子的时间应该换到几百年前的南宋末年,把日本鬼子换成蒙古鞑子,把李教官换成郭靖,地点可以是襄阳也可以在金陵。故事照旧:郭大侠使用各种手段杀敌无数后,兵尽力竭,惨烈地死于万箭之下。城破之时,一伙儿窑姐儿躲入了尼姑庵,同时混进去还有一个酒肉和尚和几个伤兵。众人与尼姑们厮混数天后,渐生情愫,当鞑子要求小尼姑们去为战死者诵经超度时,窑姐儿们义字当先,挺身而出,然后花和尚再把小尼姑们弄成小和尚模样,从后门一个个溜走……这样一来,电影院里的人们就可以泰然自若地嚼爆米花了。待到影片结束,观众们心满意足,起身时掸掸身上的碎渣,没准儿还会说一声,“不错”。

不知老张的下一部武侠片要怎样拍。不管老张今后拍什么,有一点是肯定地,我观看时一定会大嚼爆米花。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3 20: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表面看是赞美妓女之义,仔细想是暗指妓女之贱:为何要妓女代学生深明大义深入狼窝呢?倒过来就不可思议了吧。作者,导演难道真的尊重妓女吗,我很怀疑。他们的潜意识是“以次充好”阿Q式的的意淫,外面裹上一层叫做”人性“的亮丽包装纸。

这也是我族渊远流长的传统了,远在春秋就有“赵氏孤儿”:记得是仆人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充主人儿子,送出去让仇家给杀了,以此保全主人的种。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3 21: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  

  這篇影評很好,深刻,有高度。老張也就這樣了,能讓觀眾大嚼爆米花,就燒高香了。謝晉趙丹時代,雖然沒有聲光電,亦沒有一擲數億的花銷,卻更契合人性。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1-4 16: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4  

《金陵十三钗》美恶评如潮创纪录 首日只有20多观众

——《金陵十三钗》美恶评:南京大屠杀灾难中注入性

在中国国内广受关注的张艺谋最新大片《金陵十三钗》(Flowers of War)21日正式在纽约上映,但与国内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部被定为中国申办2012年奥斯卡的影片招致多家英文媒体的恶评,甚至称得上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美国所得到的最恶劣评论。该片目前仅限于曼哈顿下东城的Landmark Sunshine一家影院。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由Wrekin Hill Entertainment负责发行,发行方在21日的公映前除了安排两场媒体观摩外,几乎未举办任何公开的宣传活动。在21日放映首日的下午,Sunshine影院内仅有大约二十几名观众到场欣赏。
  
  虽然今后几天的票房尚未可知,但该片却招致《纽约时报》、《纽约邮报》,以及 《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er》几家英文媒体的极端恶评。《好莱坞报道者》 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the crassest)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分,但这却是《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说服力。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 War,对英文片名The Flowers of War的揶揄)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大大的一堆煤炭 - 在西方传说中,圣诞老人给予坏孩子的圣诞礼物就是一包煤块。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ludicrous soap opera) ”。
  
  《纽约时报》称对《金陵十三钗》的最好概括只能说是“片中每一个无端浪费的生命最终总算得到一滴勉强的眼泪”。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日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性的暗示(虽然床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同上述英文评论相呼应的是,国内很多网站也充斥了不少人对这部影片的“鞭笞”,认为片中多数情节都违背常理,比如一名妓女为了给濒死的浦生唱一曲《秦淮秋月》 ,竟然有“神通”躲过墙外的日本兵,不顾生死地跑回妓院去找琵琶弦,更有甚者同行的伙伴竟还有心思把玩自己的耳环,两人最终一个被日本兵当场打死,另一个被强奸后惨遭刺死。
  
  根据发行方的计划,《金陵十三钗》将先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上映一周,新年后陆续在更多电影院投放。但《好莱坞报道者》断言,影片在北美的票房前景将“非常有限”。

- ZT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5 12: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5  

十三钗•张艺谋•你和我

悟空孙 / CND

看到大伙儿一拥而上地愤怒声讨张大导演的新作,有几句话不吐不快,为张导讨回一点公道。

据说,这部电影是花了6个亿,历时4年时间拍摄的“大片”。但是,究竟什么是“大片”,可能定义起来不那么容易,无论如何,大片绝不是用金钱堆起来的,也不是“大牌导演”的片子就是大片。

因此,我们首先自己把《十三钗》贡在“大片”的祭坛上,把老谋子放在“大师”的神位上再来批判,这是何苦呢? 张导就是和往常一样拍了一部娱乐片,有必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吗?

我同意有位网友说的,自活着之后,张艺谋就死了。那我们有什么必要再时不时一厢情愿地让张大师复活,看到他活不过来我们再对着那具僵硬的身体大吐口水呢?

其实,张艺谋就是一个摄影师,一个很不错的善于捕捉画面,运用色彩的优秀摄影师。用文学艺术深层次的眼光看,他从来没有活过,把《活着》的深刻归功于他,我们有愧于小说的原作者余华;同样,把《十三钗》的浅薄归罪与他,也是在给严歌苓和刘恒推卸责任。张艺谋从来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他的代表作也就是《英雄》、《黄金甲》和华而不实的映像山水和奥运开幕式了。

网友们评论的都不错,色情救国也好,妓女思维也罢,都和东方文化的等级观念连在一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妓女救处女,风骚的身躯撑起救国的大旗,再让西洋宗教和大胡子洋人一包装,就成了神圣的人性爱国舍身取义的牌坊了——她们即使死了,也死得其所。

尤其是,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主线放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着实会让国人亢奋一下:看无情的婊子也大义凌然,全民同仇敌忾,日寇不败,天理难容!

可惜洋鬼子大概并不关心历史究竟是如何的真实,所以用绚丽的旗袍、麻将琵琶,再加上扭动的水蛇腰和左右摇晃的屁股,这些或许能“征服”奥斯卡的评委们,这回老谋子若捧回一个小金人也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儿。

如果抛开南京大屠杀不看,《十三钗》应该是一部不错的香艳商业娱乐片,6个亿砸下去,几下高跟鞋踢踢踏踏的响声和林罗绸缎的婆娑还是听得到的。

然而30万被屠杀同胞的生命在这样的妓女文化中成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难道是张艺谋的错吗?不是。

在日本始终没有对二战做出深刻反省,在中国政府也没有对日本的罪行做出实质性谴责,没有为自身对本民族人民所犯罪恶做出忏悔,在全体中国人还没有认真反省过我们历史上所有的灾难和罪恶并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只关心票子房子车子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张艺谋来制作一部有思想有内容的传世经典呢?

中国至今没有《辛德勒名单》这样的真正的大片,难道是仅仅因为我们的导演无能吗?

等哪一天我们这个民族有了犹太人那样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之后,我们再来质问我们的“张艺谋”们也不迟。

请放过张艺谋吧,《十三钗》的浅薄不是导演的问题,更不是演员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历史的问题,也是你和我的问题。

张艺谋作为导演再一次把大场面和色彩运用到炉火纯青,在张导的画面里,妓女已不是叙述故事的载体,而是电影吸引观众眼球,吊起观众胃口与荷尔蒙的主题了。 问题是,没有人逼着你花了银子去电影院受罪,而你看了盗版片再大骂人家导演有些不厚道吧?

当然,张导可以把这部片子拍得再出色一些,其实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的主题并不是不能以妓女作为烘托,我也不以为秦淮歌妓都是应该这样浓妆艳抹装扮华丽的,如果影片淡化妓女的外表,只以平淡的外表,简陋的服饰和不加刻意修饰的举止来描绘这十三个女子,而不是花大力气来演绎粉雕玉琢的肌肤,春情荡漾的眼波,娇艳欲滴的红唇与起伏跌宕的曲线和夸张的臀部扭动,用秋菊打官司的半纪实手法来讲述一群普通妓女、神父或修女、中国士兵以及女学生在日寇刺刀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人情,淡化“色”,渲染“情”,是不是会更好?如果让冯小刚这个编剧出身的导演来执导,这个故事能不能更深刻或至少更丰满一些呢?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审视《十三钗》,至少,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这就是一部深刻的作品,一部半脱离事实的荒诞,半嘲讽的作品:面对凶悍的侵略者,连无情的婊子都这样大义凌然,中国的军队呢?中国的男人呢?如果连婊子都这样以身取义,那日寇的铁蹄何以踏遍全中国的大好河山?

《十三钗》或许会让我们思考:难道中国人只能被妓女和色情拯救吗?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5 13: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6  

《金陵十三钗》,消费处女加消费妓女

吕频

《金陵十三钗》的名字很别致,如果改名为“处女保卫战”,未免太剧透,因为,整部电影的主线就是这个:在南京大屠杀中,各色人等都努力保护一群女学生免受日军“蹂躏”,最终,以一群妓女和一个小男孩的慷慨赴难,换得女学生和她们新认的“父亲”——白人假神父的得救,处女保卫成功。

女学生们一出场就导致了一堆想保护她们的士兵的战死,这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她们那惊恐的小小身体,值得他人用生命捍卫。一个幸存的士兵把她们遗落的一只皮鞋郑重归还,如同完成了一项军功,在接下来为解救这些女孩免遭强奸而惨死的命运中,他完满地献祭了自己的男性英雄气概。这些女孩很快找到了下一个男性保护者,用“父亲”这个强加的称呼,她们成功地让一个偶然闯入的白人浪子承担起了这样一份责任。

妓女们亮相时被刻意夸张的欢快佻达是不祥的信号,因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生命力正适合被一部通俗电影毁灭以提供悲剧感的消费。她们的美属于被当代想象的上世纪30年代:大红的唇色,精细修剪的眉形,画得挑起的眼角,蓬松又规整的卷发,斑斓的丝绸旗袍……她们是活的月份牌美女,由导演借用当代关于“民国”的怀旧传说而制造,仅凭那被镜头时刻仔细勘察的女人味儿就够撑起整部电影的观赏价值。她们让一片惨淡的屠杀背景成了性魅力的游戏舞台,白人男主角迷醉了,小男孩不知所措,女学生们偷窥着,暗自艳羡着,又自尊地排斥着——在妓女的衬托下更显出处女本色。

片中最有能动性的是白人男主角贝尔,和妓女们的领袖玉墨。两人间以英语过招的性游戏,强化着他作为“洋人”的优越性,而当这两人转入深情倾诉,所唤起的,是对保护女学生之必要性的共识:他有一个小女儿在女学生们的年龄上死去了,而她呢,则是在女学生们的年龄上被强奸,因此失去了前途沦为妓女的。这情节暗示他应该做好这些小女孩的“父亲”来弥补人生的缺憾,而她呢,在美丽高傲的外表下,原来理应这样自惭形秽——失贞是女人价值的拗点,不可不察。

日本人的威逼又一次说明,处女身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硬通货。玉墨在妓女中发起了代替女学生去接受强奸的运动,理由是这些女学生受不了强奸、被强奸后会活不下去,而“我们什么男人都见过”——同是女人,为什么妓女就可以不在乎被强奸?惟一的原因是她们已经没有贞操了,所以,强奸就不算什么伤害。这种千百年来曾解脱过多少强奸罪的蹩脚说辞,因通过女人的嘴说出而被再次正当化。而且,这些因为性污名而被践踏到底,连处女的茅厕都不能进的女人,看到了一个在主流道德框架中重塑尊严的机会,那就是,身为“婊子”,做件“有情有义”的事给人看看。为了这个机会,她们甘愿去死,当道德洗白被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时候,在导演的眼里,这群本来不知亡国恨的女人升华了。

妓女们以歌舞表演最后展现了一番妖娆风采,但告别妖娆开始改成朴素的女学生装扮时,她们却是多么惊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会高兴——为这个赎去堕落之罪的变身,她们深深自我感动着,而女学生怎么那么心安理得呢,只是生硬地叫了一声“姐姐”?她们连这些替死的女人的名字都不问,更没有阻止过她们这样做。这些以无能为理由安然领受保护、只送上几行眼泪的女学生相信这种替换是正当的。或许,这才是整部电影最可怕的地方:它以贞操为界限,离间了妇女的同命与共情。

导演也留下了两处裂隙,让贝尔想起“上帝说人生而平等”,让一个妓女在临走之前挣扎哀哭“我不是女学生,我不上车”。不过,这两处设置远远不够扭转整个情节的脉络,当消失的妓女们在女学生的想象中重现光华,那哀悼仍在点出,她们是注定的被毁灭者和悲剧角色,因为,她们外向自在的性魅力就源于不贞——所谓“奸近杀”,让放荡者在忏悔中死去而灵魂获救是最老套的脚本。而逃向南京城外的女学生和贝尔,心里应该唱的是唐僧之歌:“送死你去,黑锅我来背”。

在日军侵华的创伤记忆中,妇女被强奸的惨烈总是被凸显,她们受伤和死亡,而性的羞耻感却由整个国族承担——国家、民族、男人,没有能够保护属于它和他们的女人,羞耻莫此为甚。这种无法修复的羞耻感,一直是民族自豪渴望重张时抛不下的包袱,虽然,羞耻也转为不忘的仇恨,成了强化民族认同的养料之一。然而,控诉和叙述,都只终于日军强奸那一刻,此后,再不见强奸幸存者的故事,仿佛,被强奸就是她们的社会生命的终结。其实,这终结就是另一面令人憎恶的真相的开始,那就是,当年被日军强奸过的女人们,在被当做举国控诉素材的同时,却因“失贞”而从社区开始承受着国人自己的歧视,而这一面真相在过去多半个世纪中极少能被说出来,更遑论被整个国家承认和检讨。这种对幸存者之声的极度压迫,与对性暴行的极度羞耻,正是一体两面。在这种语境下看《金陵十三钗》,可见它其实是又一次试图从民族羞耻中自救的努力,通过以无尽悲愤的口吻将这种羞耻放大演绎作为洗礼,以及通过证明国家、民族和男人已经尽到了拯救“好女人”的责任;也是又一次压迫——通过把受害者刻划成一群“自愿”的坏女人。总之,女人又象征性地治疗了一番无法愈合的民族自尊心,而且,通过通俗大片的操作,还提供了一次让观众围观暴力、消费性受害者惊惧哀惋之美的机会。

□ 网易女人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5 13: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7  

  要大家“放过张艺谋”,那誰來放過億萬觀眾?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1-5 16: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8  

老冷这篇嬉笑怒骂,文字不错,但我还不能苟同其观点,因为没有看过电影。在网上看看故事不能算数。要想评电影,我认为,首先要在电影院看过作品才能评。电影是综合艺术,仅仅在网上看,很多效果根本出不来,连原作的好处都没看到就评论,难以做到公允。众多评论者,除了文取心以外,有谁在电影院看过这部片子?更有很多人,连故事都不知道,一听到妓女,和美国人相恋,强奸,就大骂起来。让人想到鲁迅说的白胳膊。还有些谴责都是出于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不要说电影,连完整的故事都不知道,就批判起来,能公道吗?

继续骂张艺谋老电影的人有的到现在也没有在电影院看过那些片子。说《英雄》歌颂秦始皇,却举不出一个歌颂的镜头,也看不到大殿上他孤家寡人,始终处于压抑中的惨样。更看不到电影歌颂的是犯了判断错误,但仍不失为英雄的无名。提到《黄金甲》,只记得圆鼓鼓、白花花的乳房,好像根本没有看到过清洗屠杀现场,恢复歌舞升平的暴露和讽刺镜头。评《十面埋伏》,只记得一些不合情理之处,忘记了让所有专业评论家叹为观止的精美绝伦,必将永垂影史的长袖击鼓舞。讥笑他指挥团体操,不知道那也是大将的能耐,且不说在每部电影里张艺谋都有很多精细感人的小镜头,特写镜头和故事情节,远的不说,如果评者在电影院看过《千里走单骑》……挑刺很容易,欣赏艺术需要平静、公允的心态。张艺谋的水平是举世公认的,大家很多不满多出于政治观点,却不能体谅他在夹缝中搞艺术的难处。他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人说他拍共党的马屁,想想吧,是谁没有参加歌颂共党建国那部影片的制作?《建国大业》可是云集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几乎所有著名艺人的影片。


2012-1-8 11: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9  

鬼子进村了,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乱成一团,拼了命地往脸上抹煤灰渣滓,只恨不能立马做个变性手术。而老谋子手下的妓女则反其道而行之,鬼子进城了,不把自己打扮成个妖精不算完,找日呀?

真正的匪夷所思。明摆着为讨好洋男人的眼球。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10 15: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10  

  以無聊的藝術操作,掩飾其政治站邊,且為虎作倀,這是張的現況。沒有人走得比他更遠的了。當別人在藝術夾縫中掙扎,可他早已豁然開朗,此足論定。不能以“藝術”論“藝術”,這道理非常之簡單。今天,還有誰在稱頌汪兆銘的文學才能來?現在社會需要轉型,作壁上觀亦就罷了,卻勸大家都來體諒張藝謀,那社會是否需要前進?士子的社會責任心安在哉?我們要這麼多讀書人又幹嘛?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1-10 18: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2-1-10 08:28 PM:
鬼子进村了,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乱成一团,拼了命地往脸上抹煤灰渣滓,只恨不能立马做个变性手术。而老谋子手下的妓女则反其道而行之,鬼子进城了,不把自己打扮成个妖精不算完,找日呀?

真正的匪夷所思。明..

看来你并没有看过电影。那些妓女假扮成学生后,就是往脸上抹了煤灰后才去就义的。


2012-1-14 22: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2  

《十三钗》的十三问

枫雨 / creaders

看了《十三钗》,实在感觉尴尬。划为娱乐片,那绝对是上乘自作,然而三十万人遇难,2万妇女被强奸的历史事实,却必须让人严肃,否则,就像一位导演所说,中国电影病人膏肓,文化也连根烂了,历史成为发国难财的资本。

第一个问题就是娱乐片还是正剧?如果是前者,就没有以下问题了。如果不是,且原谅愚陋,宁为顽梗,这次就做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吧!十三个问题,恳请明示。

第二, 为什么炮声隆隆的街巷,人人都在炮火声中逃难,跑丢了鞋子,跑丢了亲人,四处寻找躲避仍被追杀,目睹杀人和屠刀。可是,十三钗却个个浓妆艳抹,手提皮箱, 身穿艳丽旗袍,搔首弄姿地站在教堂门口,从容调侃,抽烟打闹,犹如无人之境,不知是如何在战火中“逃难”出来的?难道是有专车送到此处不成?

第三, 为什么教堂只收容少女学生?

第四,这些少女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呆在教堂里,而是一个个在街上仓皇瞎跑,目睹日本士兵的掠杀和自己姐妹的惨死?

第五,开头巷战,明显是学《拯救大兵雷恩》,这也罢了,可是一个小组的士兵,在如此殊死关头,根本顾不上战友的死亡之际,怎么还会把一个临时发现的受伤男孩子一直背在肩头?还有闲工夫捡回一只女学生跑丢的鞋子?

第六, 屠城之际,竟然妓女还为一把琴弦和耳坠子跑到大街上,这是正常人在战争中的思维吗?煽情可以,但这个情节绝对不是这个时候该用的啊。只能说对战争没有任何概念了!

第七,一个嬉皮混饭吃的美国人,受雇来给牧师做尸体美容,如何一下子就升华了思想,拔高为高尚的共产主义战士,宁可冒死到街头去寻找跑出去的妓女,在遇到朋友说有船可以走的时候,竟然大义凛然地拒绝?

第八和第九,
最要命的就是妓女们的升华,不知道为什么就慷慨替女学生赴死?而且在死之前还要给女学生们唱一曲《秦淮调》,俨然纯洁无瑕的出水芙蓉。试想人在赴死之际,何来如此浪漫情怀?

第十, 外面炮火隆隆,教堂内已经充满死亡的气氛,而头牌妓女此时已经升华为女英雄了,还有闲工夫和假神父来一场床上的激情。如果这不是噱头,还是什么呢?

第十一,说实在话,这部电影的摄影绝对已经是世界级标准,如果不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故事情节安排也堪称佳作。可是,这样一部电影作品出来,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人们欣赏妓女的妖艳,战争的残酷,还是想震撼人的心灵呢?不知道有几个观众受到了震撼呢?为什么观众如我会被置于如此窘的状态?生怕美国人会问这些关键词:南京1937原来是这样。。。

第十二和第十三,

人性的描写需要常态和一颗良心,而不是用历史的伤痛和耻辱来换取票房,误导后代和世界,更是不可原谅的。造价6个亿人民币,是说明中国人有钱可以与好莱坞 相媲美么?华裔作家张纯如<强奸南京>和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就是血淋淋的历史伤痛,读来/看了让人心痛落泪,悲愤义愤,为什么《十三 钗》却给人以妖艳,情色,甚至武侠的感觉?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15 13: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3  

显然枫雨根本没看电影,大多数问题都是只看电影介绍的人才会问。电影里也根本没有什么床上激情戏。


2012-1-15 13: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4  

不管对不对,算回答了一个问题,还有其它11~12个。

假牧师和妓女头没云雨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2-1-15 13:29:
显然枫雨根本没看电影,大多数问题都是只看电影介绍的人才会问。电影里也根本没有什么床上激情戏。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15 14: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5  

只有一个接吻镜头。


2012-1-15 14: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6  

逐一回答如下:

枫雨 / creaders

看了《十三钗》,实在感觉尴尬。划为娱乐片,那绝对是上乘自作,然而三十万人遇难,2万妇女被强奸的历史事实,却必须让人严肃,否则,就像一位导演所说,中国电影病人膏肓,文化也连根烂了,历史成为发国难财的资本。

第一个问题就是娱乐片还是正剧?如果是前者,就没有以下问题了。如果不是,且原谅愚陋,宁为顽梗,这次就做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吧!十三个问题,恳请明示。

答:是正剧。

第二, 为什么炮声隆隆的街巷,人人都在炮火声中逃难,跑丢了鞋子,跑丢了亲人,四处寻找躲避仍被追杀,目睹杀人和屠刀。可是,十三钗却个个浓妆艳抹,手提皮箱, 身穿艳丽旗袍,搔首弄姿地站在教堂门口,从容调侃,抽烟打闹,犹如无人之境,不知是如何在战火中“逃难”出来的?难道是有专车送到此处不成?

答:刚破城,各种逃难方式都有。教堂的厨子允诺让她们去那里躲避。

第三, 为什么教堂只收容少女学生?

答:她们是convent students,女修道院的学生。有很多教会学校分男校女校,这个是女校。

第四,这些少女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呆在教堂里,而是一个个在街上仓皇瞎跑,目睹日本士兵的掠杀和自己姐妹的惨死?

答:没有一个学生出去跑。《南京,南京》里倒是有学生出去跑,你弄混了。

第五,开头巷战,明显是学《拯救大兵雷恩》,这也罢了,可是一个小组的士兵,在如此殊死关头,根本顾不上战友的死亡之际,怎么还会把一个临时发现的受伤男孩子一直背在肩头?还有闲工夫捡回一只女学生跑丢的鞋子?

答:那是你的个人看法。男孩是战士之一。捡鞋是顺便。

第六, 屠城之际,竟然妓女还为一把琴弦和耳坠子跑到大街上,这是正常人在战争中的思维吗?煽情可以,但这个情节绝对不是这个时候该用的啊。只能说对战争没有任何概念了!

答:天下比这不理智的事还多呢,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理智。她们是妓女,但也是人,也有情。

第七,一个嬉皮混饭吃的美国人,受雇来给牧师做尸体美容,如何一下子就升华了思想,拔高为高尚的共产主义战士,宁可冒死到街头去寻找跑出去的妓女,在遇到朋友说有船可以走的时候,竟然大义凛然地拒绝?

答:天下的英雄都是从小立大志,怀深仇,劳其筋骨……学毛选成长起来的?

第八和第九,
最要命的就是妓女们的升华,不知道为什么就慷慨替女学生赴死?而且在死之前还要给女学生们唱一曲《秦淮调》,俨然纯洁无瑕的出水芙蓉。试想人在赴死之际,何来如此浪漫情怀?

答:此处电影的表现很自然。

第十, 外面炮火隆隆,教堂内已经充满死亡的气氛,而头牌妓女此时已经升华为女英雄了,还有闲工夫和假神父来一场床上的激情。如果这不是噱头,还是什么呢?

答:那是你的想象。电影里没有。

第十一,说实在话,这部电影的摄影绝对已经是世界级标准,如果不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故事情节安排也堪称佳作。可是,这样一部电影作品出来,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人们欣赏妓女的妖艳,战争的残酷,还是想震撼人的心灵呢?不知道有几个观众受到了震撼呢?为什么观众如我会被置于如此窘的状态?生怕美国人会问这些关键词:南京1937原来是这样。。。

答:看看大多数人都评论吧。受感动的是多数。

第十二和第十三,

人性的描写需要常态和一颗良心,而不是用历史的伤痛和耻辱来换取票房,误导后代和世界,更是不可原谅的。造价6个亿人民币,是说明中国人有钱可以与好莱坞 相媲美么?华裔作家张纯如<强奸南京>和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就是血淋淋的历史伤痛,读来/看了让人心痛落泪,悲愤义愤,为什么《十三 钗》却给人以妖艳,情色,甚至武侠的感觉?

答:这只是你的主观看法。小和尚背女人过河---恋恋不忘的感觉。

章凝:不知道你从哪里抄来的枫雨的问题,希望你能把我的回答贴到那里去。不知你是否有此雅量?


2012-1-15 15: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17  

  這樣的帖子居然讓人轉,是你的“雅量”所驅使哉?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1-17 13: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8  

转个贴子也不需要什么雅量。原文应该是从 creaders 转来的。我在那里没有注册,从不发言。这些年来,我只在伊甸发言,其它网站都是只看不说。

你这些回答太浅显了,估计在文兄那里都通不过。原谅我不费力去转了吧。你要是认真的话,可以自己去。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2-1-15 15:14:
章凝:不知道你从哪里抄来的枫雨的问题,希望你能把我的回答贴到那里去。不知你是否有此雅量?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17 16: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9  

妓女、洋人、《金陵十三釵》及其他

作者:孫乃修

說來不幸,女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向受歧視。反諷的是,到了中國民族危難時刻,往往是女人挺身而出,似乎在那個歷史時刻,巾幗忽然勝過鬚眉,“男尊女卑”忽然變成“女尊男卑”,於是女人受到文人們的空前捧抬和彰揚。最初,這些女人往往是朝廷命婦或貴冑門第,自然是朝廷興亡命婦有責。兩個極端可以相逢,兩種極端心態亦可相融。

舉個例子吧。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雖然防止了唐代武將那類尾大不掉和藩鎮割據,卻滋生了文官的腐敗貪鄙和陰謀手腕。宋代政權從骨子裡就是一副無能、內鬥性格,採取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屈辱求和政策,割地、稱臣、輸金、送帛,把一副卑賤奴相和墮落痞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無可救藥性只能等待一場颶風來徹底收拾。這個腐敗政權淪喪半壁江山,由偏安一隅走向徹底覆滅。蒙古大軍揮戈南下,一舉實現當年金主完顏亮“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誓言。

北宋時期國人在遼國和西夏的軍事進攻面前損兵折將、屢戰屢敗,將軍百戰身死,奸佞左右逢源,乃至朝廷命婦、一群女人揮戈上陣,保衛大宋江山。後代文人據此而馳騁想像、飾敗為勝、演義出一番轟轟烈烈歷史故事。諸如《十二寡婦征西》(《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卷七有《十二寡婦征西》,後人改題為《十二寡婦出征》,獨立為歷史小說和長篇評書)、《佘太君掛帥》、《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等,甚至楊府的灶下婢楊排風也有幸成為歷史戲曲主角。

中國民族有這麼一群巾幗英雄奮起保衛國土,自然令人敬佩,卻不免令人感到一縷悲涼:大廈將傾,靠十二寡婦奮力支撐;國難當前,中國的男人哪裡去了?

治國、敗國,是男人;亡國之際,卻要靠女人。這似乎是一個可憐民族的自我羞辱、歷史揶揄和荒誕故事。



平民女性地位卑下,妓女身份尤為低賤。晚唐詩人杜牧感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反諷的是,後世恰恰顯示商女更知亡國恨,她們在亡國之際尤見情志,勝過一群庸碌的文人政客,創造出更多奇蹟,直如民族精神性格的代表和國民生命的守護神,為這個民族的文化添姿添色。

例如,清初劇作家孔尚任名作《桃花扇》中那位真實的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她對於愛情、政治、異族侵略持的忠貞、清流、剛烈立場,她的言行顯示的個人道德精神、政治道義態度和民族尊嚴立場,把一群政界男人比得灰溜溜。

與李香君齊名的同時代另一位秦淮名妓柳如是對於民族危亡之沉痛感、對道義是非之真率態度,使身邊的文壇領袖人物黯然失色。一群患得患失、畏畏縮縮的文人,在這位思想俊爽、態度果決的年輕女子面前那麼窩囊。這位在歷史巨變面前表現出非凡性格的女子,三百年後竟使史學家陳寅恪大為感動,研究起這位女性的點滴行止,以十年之功寫出八十萬言書稿《柳如是別傳》。

二十世紀第一年,中國又到了嚴峻歷史時刻,嚴格地說,中國專制政權又一次到了崩潰時刻—八國聯軍長驅直入,談笑之間佔領中國首都,滿清帝國實已傾覆。當此之時,一位藝名賽金花的妓女挺身而出,拯救四億同胞,拯救滿清帝國,使它得以苟延殘喘十一年。中國朝廷內外的高官顯爵們、朝野山林的大男人們哪裡去了?他們那些崇論宏議、滿腹經綸哪裡去了?嚴峻的歷史時刻,一位有民族沉痛感的妓女救了一個墮落民族及其腐敗政權,嘲弄了整個民族及其各類精英。一個中國妓女勝過整個民族,一位弱女子勝過鴉片戰爭之後四十年來清帝國富國強兵、發憤圖強的軍事現代化努力。

三十年後,日本侵略軍大舉入寇,中國面臨最深重的民族危機。一時間,以抗日救國、呼喚民族意識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紛紛湧現。劇作家夏衍痛感中國人之自私、狹隘和內鬥,揮筆寫出劇作《賽金花》,針砭民族心靈和性格之墮落。三十年前,一位妓女挺身而出,拯救國民,如今國人若有血性,豈能坐視民族苦難、國家危亡?

可憐賽金花,此時正在北京一間寒冷小房裡貧寒交迫,無人救濟,孤獨死去。她的墳墓在北京陶然亭,後來在“文革”中竟被紅衛兵平毀無跡、屍骨無存。

對於一個缺乏沉痛感和道義心的民族,這一切都是容易理解的。



妓女有情有義,勝過男人;妓女救國救民,亦勝過男人。以妓女為題材的作品,成為中國文學和戲曲中的一個特殊門類。從馮夢龍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到夏衍劇作《賽金花》,可謂洋洋大觀。眼下,電影《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承襲這一秦淮妓女題材,讓十三位妓女聯袂出場,發揮妓女團隊精神,扮演赴湯蹈火、捨己救人、承擔民族大義角色。

傳說中賽金花的救國救民行動,需要與八國聯軍之德軍統帥瓦德西有一夜情才救了北京,使拯救國民的偉大義舉變成粗俗低賤的賣身故事,以迎合小市民口味;《金陵十三釵》中的妓女竟效仿這種小市民臆想中的賽金花故事,也設置一個洋人,讓一群妓女中的花魁與這位色迷迷的美國男人春風一度,一晌貪歡,以金陵妓女的肉體獻身,對這位美國男人的拯救行動預先支付報答之情,從而毫不走樣地落入百年前國人傳說中的賽金花與瓦德西故事俗套。這種故事情節和構思,陳腐下賤、俗不可耐,似乎在危難時刻中國女人不脫褲子、妓女不使用肉體就不能表現她們的道義、情感和犧牲精神;這種情節設置,似乎無意識中透露這樣的文化信息:你有槍砲,我有肚皮;你有男人的野蠻,我有女人的溫柔。這樣的情節處理,不僅糟蹋了那位有道義精神的美國男人,糟蹋了救人行為的高尚性質,而且糟蹋了中國女性,糟蹋了這部電影。

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榮獲奧斯卡七項大獎的美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表現的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德國商人辛德勒出於道義良知而拯救受德國納粹迫害的一千多名猶太人,如果電影中有這類性報答或性交易情節,那位男主人公的道德形象會因此得到昇華呢,還是大打折扣?斯皮爾伯格不俗、不蠢、不取媚、不迎合,故能成其大、高、遠。動不動就上床,動不動就脫褲子,這種思維和習慣會使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墮落得一錢不值。在一切都是買賣和交易的國度裡,容易出現各行各業競相賣身現象,容易滋生這種賣身思維定式,於是道德和道義似乎沒有獨立存在的地位,不表現為金錢,就表現為性交易。中國電影製作中那種粗俗低賤的性思維和那類意在誘發觀眾性慾的鏡頭,頗類妓女賣弄色相的勾人手段,學的不過是好萊塢電影中的糟粕。文化的迷失,文藝的墮落,顯示一代知識者的深重心靈弊端。



《金陵十三釵》以一群妓女取代賽金花,以一九三七年日寇殘酷屠殺三十萬南京人民做背景,取代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一群秦淮妓女成了民族危難時刻的護國娘娘、替一群少女去獻身的聖女。這群妓女義勇獻身故事,被編導者趁機添加了大量的性感鏡頭。她們走起路來腰肢婀娜、如風擺柳,舉手投足、言談話語,處處透露著輕佻和低賤,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現中國妓女的浪、騷、嗲和賣弄。電影鏡頭多次表現她們裹著旗袍的纖細腰身和一扭一顫遠去的背影,電影最後還要讓她們回顧性地重現舞台,一字排開,集體亮相,滿面春風,向觀眾走來,直如一群參加選美的女郎在謝幕,不知這種游離悲劇情節之外的電影語言是在以妓女的性感和春情誘惑觀眾呢,還是在不適當地、急切地渴望顯示中國女性的魅力?是在展示這群妓女的身材高挑、風情萬種呢,還是在愚蠢地自我消解這部電影故事的悲劇性和嚴肅性,抑或是暴露編導者本意就是要一群中國女人賣弄風情、展示性感以吸引和取悅觀眾?

在這種自我賣弄中,三十萬中國人慘遭日軍屠殺這幕歷史慘劇和日軍的戰爭罪惡化成舞台上的一群中國妓女輕飄飄地擺腰扭肢、花枝招展地炫耀性感。



藝術可貴之處在於獨創性。可惜,《金陵十三釵》不脫西方末流電影中的性與暴力。你們愛看殘酷和流血麽?這裡有。你們想看性慾和性愛麽?這裡有。你們喜歡人性中的向善之心與性慾渴望之糾纏麽?這裡也有。西方人喜歡的各種趣味佐料這裡似乎都能找到,於是一個雜燴拼盤被一群東方美女裊裊婷婷地給你托著送過來了。

電影《金陵十三釵》是一個取巧的仿製品,它缺乏深刻的文化思考、嚴肅的藝術態度,它缺乏自己的藝術靈魂。

這部電影開頭相當長的一段戰爭場面和南京巷戰場景,使人立刻想到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獲獎電影《拯救大兵萊恩》(Saving Private Ryan)大段巷戰的激烈場景。

這部電影中的一群少女在教堂中由那位美國人指揮的聖誕歌曲合唱、日本軍曹親臨教堂恭聽演唱的場景,似在仿效西方那部膾炙人口電影《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一個情節:正直的父親指揮全家子女合唱隊在故鄉奧地利陷落之際被迫為納粹軍隊演唱。

這部電影中那個日本軍曹毫無表情地靜聽女生合唱、隨後走到風琴前彈唱一曲日本民歌以抒異國懷鄉之感、借以表現殺人者的人性一面,使人想到法籍波蘭人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導演的獲獎電影《鋼琴家》(The Pianist)中那位德國納粹軍官攻陷華沙後毫無表情地靜聽天才的波蘭鋼琴家的一段激情演奏。

這部電影以秦淮藝妓為主角,不僅沿襲中國以往的妓女題材、加以各種佐料進行一番改裝(這部電影的英文名稱 The Flowers of War ,酷似仿效晚清文人金天翮、曾樸以賽金花為主人公的小說《孽海花》之名),而且追步六年前好萊塢那部以日本藝妓為主角、一度走紅的電影《藝妓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卻刻意矯揉造作、拼湊拿捏、意在迎合,沒有後者的藝術真誠、心態純淨、文化本色。有如一個汽車裝配廠,使用外來圖紙、技術和零件加以綜合,這部電影經過一番拼湊、改裝,打上“中國製造”戳記出口西方。各位看官,不可小覷這部電影,人們還要靠它去捧奧斯卡金像獎呢。

這裡有愛國,有獻身,有戰爭,有鮮血,有暴力,有性愛,有女人,有性感,有殘酷,有人性,你們喜歡的,我這裡都能伺候,你們還要什麼呢?

眼下,“大國崛起”之說尚未式微,儘管太多黑暗和貪腐,太少正氣和雄風,卻可重拾妓女舊題之遺風餘緒,靠一群秦淮妓女大振雌風於世界,重新包裝妓女文化,重新打造一身行頭,進軍美國好萊塢,實現中國電影的翻身之夢。



這個電影不免勾起一番題外的感慨。中國之不振,文化之沒落,道義之泯滅,往往在於聰明人太多。有以假冒偽劣產品冒充正牌貨者,有以良心和人格換取金錢和地位者,有以二兩撥千斤者,有在可憐的夾縫裡求生存、討榮譽者。人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為一個彌天大謊再盡一份力,為它塗上黃昏的最後一抹虛幻彩色。

當今中國社會每日發生成千上萬悲劇事件、那麼多英雄俠膽憤怒抗爭的男男女女,每一個真實故事、真實男女,若能被有識之士寫出紀實作品、拍為紀實電影,無須向壁虛造,無須描眉畫眼,只需真情實寫,只需一顆藝術良心,皆能立刻震驚世界影壇。何須去爬梳陳年穀子爛芝麻,大吹大擂地冒充新鮮貨?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金陵十三釵》中悉心拼湊的那支國際雜牌演員隊伍中,偏偏那位英國演員貝爾(Christian Bale)顯示出非同凡響的正直和良知。電影中的他,面對七十年前日軍封街、屠城,他能夠騰挪應對,跑出教堂,去秦淮青樓找到罹難的兩位歌妓的遺體;然而,當貝爾先生走出電影《金陵十三釵》,專程去山東,渴望會見那位堅守正義、維護人權、捍衛中國公民人格尊嚴而全家備受迫害的中國盲人律師陳光誠,卻遭到一路盯梢、無理阻攔而無法見面。電影中的歷史角色與眼下的真實境遇所構成的強烈反諷和對照性,把虛構的電影和當代的現實一同粉碎。

《金陵十三釵》電影拍攝之外的這個冷酷卻真實的現實,是最雄辯、最具批判性的當代歷史證據,它超越文藝作品中的一切矯情和虛偽,棒喝人們睜開眼睛,對自身文化處境做一番真切反思。

2012年1月14日於多倫多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17 17: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0  

Very funny!


《金陵十三釵》以一群妓女取代賽金花,以一九三七年日寇殘酷屠殺三十萬南京人民做背景,取代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一群秦淮妓女成了民族危難時刻的護國娘娘、替一群少女去獻身的聖女。這群妓女義勇獻身故事,被編導者趁機添加了大量的性感鏡頭。她們走起路來腰肢婀娜、如風擺柳,舉手投足、言談話語,處處透露著輕佻和低賤,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現中國妓女的浪、騷、嗲和賣弄。電影鏡頭多次表現她們裹著旗袍的纖細腰身和一扭一顫遠去的背影,電影最後還要讓她們回顧性地重現舞台,一字排開,集體亮相,滿面春風,向觀眾走來,直如一群參加選美的女郎在謝幕,不知這種游離悲劇情節之外的電影語言是在以妓女的性感和春情誘惑觀眾呢,還是在不適當地、急切地渴望顯示中國女性的魅力?是在展示這群妓女的身材高挑、風情萬種呢,還是在愚蠢地自我消解這部電影故事的悲劇性和嚴肅性,抑或是暴露編導者本意就是要一群中國女人賣弄風情、展示性感以吸引和取悅觀眾?

在這種自我賣弄中,三十萬中國人慘遭日軍屠殺這幕歷史慘劇和日軍的戰爭罪惡化成舞台上的一群中國妓女輕飄飄地擺腰扭肢、花枝招展地炫耀性感。



藝術可貴之處在於獨創性。可惜,《金陵十三釵》不脫西方末流電影中的性與暴力。你們愛看殘酷和流血麽?這裡有。你們想看性慾和性愛麽?這裡有。你們喜歡人性中的向善之心與性慾渴望之糾纏麽?這裡也有。西方人喜歡的各種趣味佐料這裡似乎都能找到,於是一個雜燴拼盤被一群東方美女裊裊婷婷地給你托著送過來了

這裡有愛國,有獻身,有戰爭,有鮮血,有暴力,有性愛,有女人,有性感,有殘酷,有人性,你們喜歡的,我這裡都能伺候,你們還要什麼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1-18 08: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1  

谁在鼓吹妓女上半身爱国下半身爱色? 《十三钗》的反思

郑重 博客

妓女自古以来是爱国的,连遭人轻贱的妓女都懂得爱国,或者说中国的爱国主义要靠几个名妓来体现,而名妓的爱国离不开她们的“献身”,这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要传达的一个重大信号。

笔者以为,张艺谋的大片力图制造一种效果,上半身爱国,下半身爱色。

唐朝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金陵乃六朝古都,集中了千年古国的经济文化精华。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催生了中国情色地理的中心。作为古代南方最著名的红灯区,秦淮河摇篮催生了名妓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香兰等等。

君不见,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成为《桃花扇》中献出政治贞操的著名隐喻;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时。所有这些高尚妓女的事迹,颠覆了杜牧的杰作,并“古为今用”,构成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华丽的舞台装潢。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是广大的工农兵大众。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展开举世震惊的大屠杀,30万中国军民被血腥屠戮,其中八万女性遭到摧残杀害——这原本是一个血淋淋的史实和冷峻的法律指控,它要成为人类反思战争暴行的重大主题。但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悠悠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场景,却发生了一幕令人们万分尴尬的、戏剧性的、充满温情的组合。在这里,少数妓女成为爱国主义的主体,这显然是荒谬的。

  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于1937年的漫天烽火之中收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学生与十三个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位国军重要伤兵。在大屠杀的背景下,青楼女子们身穿唱诗礼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学生奔赴日军的魔窟。而赴死场面的描述,是一次对爱国伦理的神圣超越。

叙事的高潮降临了——妓女从普通的性工作者,经过赴死的洗礼,转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圣女。“十三钗”虽有经营肉体的历史,却坚定捍卫了民族国家的精神贞操。

在编导的巧妙安排下,金陵妓女们面对两次精神性献身:第一次向基督的代表英格曼神父(西方的符号)献身,第二次向民族国家(东方的符号)献身,进而吹响向好莱坞进军的号角。

英格曼是沦为流浪汉的“入殓师”,作为一个冒牌神父为躲避战争而在教堂纵酒买醉,还不放过躲避战火的妓女。但是他却在救赎别人的危机中,完成了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这是一种源于小说原作者但是更为高明的叙事策略,它超越了原作者的惯有套路,陷入了西方式的宗教主义,消解了好莱坞和中国导演及片商的价值鸿沟。

这类的戏剧其实就是以情色渲染市民的眼球,打通东西方的文化壁垒,已达到暴利的目的。更让人愤慨的是,还非要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尤其是把它放到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面。总体来看,这就是打着高尚的爱国主义旗帜来卖淫。大肆宣传这个主题,还不去直接去宣传三级片更直接。

毋庸置疑,政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杂交出了中国特色的情色爱国主义电影。没有情色吸引不了眼球也就没了票房,这做亏本生意是不行的。没有爱国主义通不过审核那肯定连这片子都出不了,更没得赚了。有了这情色爱国主义的主线,再加上所谓教堂的圣洁场地,再涂上绚丽色彩的人文画面,也就有了通向奥斯卡的敲门砖。说白了中国电影人的心中圣殿还是奥斯卡,不管嘴上怎么不屑一顾,可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中国人全明白。但愿老谋子这次能如愿以偿为他自己也为咱中国弄一小金人回来显摆显摆!

不过,笔者以为,抗日战争中那无数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为什么不来拍成一部张氏大片呢?而偏要抓住妓女题材大做文章呢?原因我想只是因为当中缺少了情色的成分,而靠一群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妓女来发展票房事业,又能够给人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

    总之,大肆鼓吹妓女爱国主义是对中国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亵渎,这是艺术的悲剧,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2-2-17 09: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