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评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1979)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冬雪儿

#1  评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1979)

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1979)

张英

内容概要

1976年4月,加里·吉尔摩由表妹布伦达等人作保,获得假释出狱。他14岁时因盗窃波兰进少年管教学校,到现在已断断续续坐了18年的牢,最长的一次连续在狱中生活了12年。获释出狱后,加里回到母亲的故乡犹他州普罗沃市,住在姨夫弗思的家里,并在弗恩开的鞋铺当帮工。长朗的监狱生活,使加里形成了独特的品性,而一旦获得自由,他便在各方面都使这些品性膨胀起来。在鞋铺,加里无心认真干活学艺,却整天以喝啤酒为乐,并四处闲逛,追逐女人。姨母艾达把一位姑娘介绍给他,第一次约会,他便把她灌醉强行奸污。渐渐地,周围的人对他反感起来,弗恩夫妇也被他搅得不得安宁。这样,表妹布洽达不得不在另外一家工厂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这家工厂,加里认识了一个叫斯特林的人,与他交了朋友。一次,他去斯特林家,碰巧斯特林的堂妹尼科尔也去了那里。尼科尔年轻貌美,身材丰满,虽然经历坎坷,近乎放浪,却又心地简单,不失少女的纯真。加里与尼科尔一见钟情,恨快就搬到一起同居了。他们整天纵情欢误,陶醉在爱情之中。但加里毕竟是加里,尼科尔毕竟是尼科尔,生活毕竟是生活。加里仍然终日酗酒,并且不时偷些东西,甚至偷了许多枪支。尼科尔则经常为他担惊受怕,提心吊胆。两人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加里开始对尼科尔大打出手。有一次,尼科尔实在忍受不了加里的毒打,离家躲了起来,坚决不见加里。这使加里急得发了疯,坐立不安。本来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的加里,这时又失去了自己内心深深地爱恋着的情人,不由得失去了理智。在驾车四处寻找尼科尔而又找不到时,他在一个汽车加油站随意用枪打死了正在值班的工人。第二天,他又持枪闯进了一家汽车旋馆,凶残地开枪杀死了这家旅馆的经理。在逃跑的途中,他把手枪藏在一片灌木丛中,不料手枪走火,伤了自己的手。

随后,加里给表妹布伦达打电话,把自己的藏身之处告诉了布伦达,请求她来给自己包扎伤口。这时,警方已经开始认为这两件凶杀案的重大嫌疑者是加里,正在追捕他,并到布伦达家去打听加里的下落。布伦达左右为难,最终还是把加里的藏身之处告诉了警察,警察精心布置,最后逮捕了加里。

10月5日,普罗沃市法院公开审理这两起凶杀案。在法庭上,公诉人列举了大量证据证明加里是杀人凶手,而加里本人也面对法官和陪审团讲述了自己杀人的整个过程,并为自己终于引人注目、受到重视了而流露出得意之情。这一切都给法庭及陪审团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最后,法庭判处加里死刑,十二名陪审员一致举手通过。

此时,美国已经整整十年、加里犯罪所在地犹他州已经16年没有实施死刑了。如果加里上诉,州法院极有可能对他改判为无期徒刑。加里的官方指派律师等都希望他上诉,以便免于一死。可加里却不愿这样做,他不想在坐了18年的牢以后,继续坐牢,在监狱里过一辈子,因此,他坚决要求按期对他执行死刑。

在狱中,加里终日思念情人尼科尔,主要事情就是给尼科尔写信,向她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尼科尔这时也意识到,自己仍在深深地爱着加里,离开他,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毫无色彩,毫无意义。分开得愈久,两人的爱情愈热烈,尼科尔每天都去监狱探望加里。

11月11日,应犹他州大赦委员会的要求,州长宣布推迟刑期,加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自杀。尼科尔也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决定为加里殉情。她设法搞到了50片安眠药,一半留给自己,一半藏在身上,探监时趁看守不注意交给了加里。两人约定当天午夜同时服药自杀。不料,由于药量不够,两人都没死成,被送到医院里抢救了过来。加里康复得很快,而尼科尔却因此受了刺激,脑神经严重损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隔离治疗。

此时,加里的名字传遍了整个美国,印有他头像的T恤衫风靡一时,《时代》杂志选出他作为本年度新闻人物,在扉页上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加里每天都接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其中不乏求爱的情书。各新闻单位也都派出了记者,关于加里的消息每天都出现在电台,电视台及各类报刊杂志上。

12月25日,犹他州法院宣布,将于1977年1月17日对加里执行判决。加里的母亲身患重病,派小儿子麦克尔飞到犹他州,劝加里上诉,加里向他倾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弟弟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生都彼关在铁窗里面会是什么滋味。麦克尔被哥哥说服了。1月15日,麦克尔去监狱向加里告别。加里交给他一张画着只破狱鞋的纸,说这是自己的自画像,送给弟弟留作纪念,又托弟弟给母亲带去一本《黑暗的人》和一幅尼科尔的肖像。最后,加里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弟弟,说"转达我对妈妈的爱。好孩子,你得多吃点,你太瘦了。”1月16日晚,加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准与自己的律师和亲友通宵聚会。他没有丝毫的沮丧与绝望,兴致勃勃地表演拳击、跳舞。唯一让他难过的是再也见不到尼科尔了,他托弗忌把自己的一盒讲话录音磁带和一顶罗宾汉帽转交给尼科尔,凌晨1点钟,狱方通知加里,州法官里特再次宣布缓刑,理由是纳税人的钱不能用于处决犯人。加里急得差点哭了,提出由他自己出钱买子弹枪毙自己,否则他就再次自杀。

1月17日早晨6点55分,州法院召开紧急听证会。经过激烈辩论,主张处死加里的一派占了上风,法院最后裁决维持原判。

7点55分,加里做好了服刑的准备,手捧尼科尔的照片走出牢门。他被推上警车,押往刑场。刑场是一家废罐头厂的一间破厂房,厂房的一端是一座用麻包垒成的高台,高台的前面放着一把椅子,警察将加里绑到椅子上。他看上去瘦削衰老,但双目炯炯有神,面无惧色,几个参观死刑的亲友依次走到椅子前与加里话别。加里招呼弗思走到自己身旁,示意他解下自己腕上的手表。表已经被加里砸坏,正好停在原定的死刑时间——7点55分上。这时,典狱长走上前来向他宣读了判决书,然后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加里回答道:“让我们动手吧!"法医在他的黑色上衣胸前用粉笔画了个白圈。8点7分,几名刽子手一起瞄准这个白圈开了四枪。加里的手臂轻轻地抬了一下,心脏停止了跳动。

加里死后,按照他的遗嘱,医生摘取了加里的眼睛等身体器官,他的亲友则把他的骨灰用飞机洒到了犹他州的上空。

作品鉴赏

1976年7月,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一个名叫加里·吉尔摩的假释犯无故杀死一个汽车加油站的工人和一个汽车旅店经理。被捕之后,杀人犯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甘愿接受枪决。他的死打破了美国10年无死刑的记录。根据这一事件,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写成了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实性小说《刽子手之歌》。

《刽子手之歌》发表于1979年,当年即发行逾百万册,列为美国本年度畅销书之首,1980年获普利策奖,并被法国权威书评杂志《读书》列为世界理想藏书之一。本书是被介绍到我国的第一部梅勒的著作。

《刽子手之歌》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非虚构长篇巨著。作者从主人公加里的情人尼科尔,从他的亲戚、朋友、他的雇主和受害者,从警察、侦探、监狱看守、法官、律师、精神病专家、记者等人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成功地再现了加里的痛苦扭曲的内心世界。美国原编者对这本书的评介说:这是个"悱恻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暴力与恐惧、嫉妒与失落的故事,一个在死亡的沉寂中仍在抗争的爱情故事。”本书规模恢宏,构架博大,从各个方面,同时又是围绕着加里的凶杀案件,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读来令人慨叹。作者揭示了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加里的不良影响,以翔实的笔墨证明了正是"自私、欺诈、虚伪和商品化"的美国社会诱使加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毁灭。读罢全书,人们不能不对"谁是真正的刽子手?”这样的问题进行一番深刻的思索。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新闻语言,开创了世界范围内非虚构小说的先河,在当代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原载:中国网络文学网


2010-11-6 06:1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2  

注:对不起陈河,我暂时只找到一篇关于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的评论,原文还没找到,容我慢慢找吧。


2010-11-6 06:2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3  

反战老将与文坛常青树

董鼎山


2003年2月15日纽约的反战大游行少了一个反战老将:诺曼·梅勒。我们应当还记得三十多年前他在反越战时代的活动。他于1968年出版的《夜幕下的大军》(The Armies ofThe Night)成为报导民间反越战行为的经典之作。不过这次反战游行与反越战游行有性质上的不同,很多参与者虽然反对攻打伊拉克,但对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并无好感。梅勒的不参与除了年纪之外是否与此有关?
  
不久前我在寓所附近的Bames&Noble书店听了梅勒的讲话与朗诵,过了八十高龄的梅勒已不良于行,走路必须左右持两个手杖。不过他的著作仍在出世。这次他所朗诵的新书《鬼祟的艺术》(The Spooky Art)乃是一本谈论创作艺术、创作生活与作家的文集,内容特别能引起我们这些喜爱写作者的兴趣。他的声音已不如以前洪亮,而他的咬字发音有时有些含糊,虽然,他带有自嘲口吻的谈吐仍极具风趣。
  
1月31日,他刚过了八十生辰。他有资格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大师。他的成名处女作是1948年的《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他得过两次普利策文艺奖,只是诺贝尔奖仍在躲避他,令许多钦慕的读者不解。到了这把年纪,这个荣誉他恐已无希望获得,兰登书屋于他七十五岁生辰时替他出了一本名叫《我们时代的时间》(The Time of Our Time)的文集,并开派对招集文友庆祝。但他说,此次《鬼祟的艺术》出版碰巧是他八十生辰,并无特别配合的意义。
 
 任何诺曼·梅勒的忠实读者都能领会他历年来对创作艺术的见解,《鬼祟的艺术》书名副题是"对写作的一些思维"(Some Thoughts On Writing)。他的见解早已在1959年的《自我宣传》(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中给予我深刻印象。在此书中,梅勒把他的论述分为"作风"、"体裁"、"新闻工作性查究"、"道德视野"等等各种章节。这些创作艺术的哲理是他六十年来写作经验的积聚。他的丰富生活等于是具有传奇性的历史:他结过五次婚,他吸毒酗酒,他年轻时曾因醉酒用刀刺伤发妻,他当过新闻专栏作家,他也曾于1969年尝试竞选纽约市长……现在他站在讲台上,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双手靠在手杖上。谁会相信这样一位老人当年竟是高声疾呼的"社会叛徒"?可是拥在书店大堂中的老、中、青年读者群众都同样感受到了他的勃勃生气。
 
 梅勒说不要看他年老,他仍每天写作数小时。他婉叹今日的流行小说风行气氛中严肃文学小说的消沉。他说在他的大学时代(1939-1940年),他从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开始,阅读了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家如狄更斯、萨克雷,法国文学家左拉、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依斯。今日的青年小说家有多少经受了这些经典作家的薰陶?他相信当代小说家很多是有才能的,但太受名利操纵。他自己正在写一部小说,着手已有好几年了,不知何时能有结果。他拒绝说出小说内容。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他也曾多次发表对政治的意见。他反对布什总统对伊拉克的宣战。在这方面他与多年的文敌戈尔·维达尔达成了一致,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有意独霸世界。听众中有人问这位《夜幕下的大军》的作者,反越战运动与此次反战运动有何不同。梅勒答道,此次反战运动没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战运动热烈,有两个原因:一是"九一一"事件令美国人民憎恨外来的恐怖侵略,一是萨达姆·侯赛因本人的阴险恶毒令人大倒胃口。美国人民大部分还是主战的--但是必须取得联合国的认可。
  
谈到惟利是图的今日出版界的情况,梅勒举运动员与作家为例作比较:头等球员能够获得天文数字的收入,因为他们确有头等本事,作家情况相反,头等文学作家的收入比不上平庸的流行作家,因为后者着重曲折情节的作品迎合出版商的需求。在今日的独立书局都被着重营利的企业集团并吞的情势下,严肃作家更难竞争,
  
梅勒的作品是多样性的。他的小说包括了非虚构性的《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富含想象力的埃及传奇《古代的傍晚》(AncientEvenings)、有关CIA的《妓女的鬼影》(Harlot's Ghost)。除了新闻性论文以外,他的杂文主题也涉及了玛丽莲·梦露、李·哈维·奥斯瓦(总统刺客)。因此,这本讨论创作艺术的新书内容也是多样性的。他在序言中说,此书原意是在帮助青年小说作家改进写作技巧,并把他们引入严肃创作的奥妙、困难、神秘的境界。他解释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讲故事的不同,他也讨论了新作家自创风格所遇到的问题,他挑剔了自己作品的缺点,但当他评价其他作家如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索尔·贝娄、杜鲁门·卡波蒂、约瑟夫·海勒、品特·冯尼格、威廉·波罗斯等的作品时,特别令人神往。他写小说不偏重情节,但他同时希望来日会有人写出一本有托尔斯泰气概(犹如《战争与和平》)的形容美国的小说,把社会与个人、公共与私人各种因素融洽在一起。他说自己因"太懒惰、太自我专注",已无力写这类巨作。他的自大狂似没有因年纪而消失。(他批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少有才能,是否因她获得诺贝尔奖而生妒意?)
  
《鬼祟的艺术》是梅勒第三十二部作品。下一部将是我们所等待的新小说。

原载:译林网


2010-11-7 06:4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陈河

#4  

谢谢,你慢慢找吧。不急的。


2010-11-7 07: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5  

诺曼·梅勒:美国耗尽了我

石剑锋


他的招风耳、宽阔的胸膛、深邃的蓝眼睛和直挺得像头盔一样的头发使他如此醒目,而其漫长的创作生涯和旺盛的写作精力也让他在在世的老一辈美国作家中显得卓尔不群。

    再过两个多月就将步入85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没有熬过纽约寒冷的初冬。当地时间周六清晨,他因肾衰竭在曼哈顿西奈山医院去世。美国著名作家琼·迪迪恩在得知诺曼去世之后赞扬诺曼是“美国伟大的良心”,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表示,“美国文学巨人的陨落”。

    诺曼·梅勒一生60余年的写作生涯,都在履践自己成为美国文坛第一人的理想,两度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并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但他在战后美国文坛上的努力始终未能被诺贝尔文学奖所青睐。
   
    近一年来,诺曼·梅勒始终在和病魔作斗争,数次进出医院。而在上个月,始终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诺曼·梅勒还出版了最后一部政论文集《关于上帝》,在今年1月诺曼84岁生日时,最后一部小说《森林城堡》也告出版。

    诺曼·梅勒的传记作家列侬表示私人葬礼安排将于本周宣布,纽约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举办纪念活动。

    野心的梅勒  写作是项英雄般的事业

    好战、坦率直言的诺曼·梅勒无疑是战后崛起的那辈作家中对美国当代文学和社会文学影响最为久远和深刻的作家。梅勒毕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英雄般的事业,他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也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一直到晚年,诺曼·梅勒才谦逊地承认,“与福克纳和海明威相比,索尔·贝娄、我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显得非常渺小。”但诺曼同时补充说,在他同时代的作家中,他当之无愧是头把手。

    诺曼·梅勒是位不知疲倦的作家,他的作品从1948年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一直绵延至去世前一个月出版的政论文集《关于上帝》以及年初献给自己84岁生日礼物的小说《森林城堡》——一部关于童年希特勒的虚构传记小说。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诺曼·梅勒共创作了包括小说、传记、非虚构小说、诗歌、剧本等在内的30多部作品,曾先后在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虽然诺曼·梅勒承认有许多作品是出于经济压力速成的,但即使这样,它们还是令人难忘并烙上了梅勒独特的印记。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所接受和模仿。无怪乎,诺曼·梅勒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记者。

    “狂妄”的梅勒  《战争与和平》以来最伟大的作品

    有评论家说,自从25岁的诺曼·梅勒1948年凭借《裸者与死者》冲进美国文坛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越这部处女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裸者与死者》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诺曼·梅勒以作为巡逻兵参加菲律宾战役中的著名莱特岛之战的经历,作为《裸者与死者》的写作素材。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血腥的画卷,诺曼·梅勒对于死亡残忍而快意的体认,都会让读者毛骨悚然。“他们始终生活在疯狂与非理性中……而我则迷失在死亡的万花筒里。”或许,梅勒的笔下永远只有这两类人物:即丧失了人性良知的“裸者”和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死者”。

    许多文学批评家把《裸者与死者》视为当时最好的二战小说。小说在三个月内售出超过20万本。尽管小说获得了市场和文学的双重胜利,但事实上,《裸者与死者》是一部向托尔斯泰、多斯·帕索斯和詹姆斯·法雷尔的致敬之作。但谈到自己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狂妄”的诺曼·梅勒依旧相信,“就我个人而言,《裸者与死者》可能是《战争与和平》以来最伟大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同时认为,我对写作其实一无所知,我本质上是个门外汉。”

    坚强的梅勒  文坛斗士永不放弃写作

    自从年初《森林城堡》出版之后,关于诺曼·梅勒的消息总是与他频繁进出医院有关。事实上,这十年来,诺曼·梅勒一直饱受膝盖关节炎和听力的困扰。为了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酒鬼”诺曼·梅勒毅然地在1995年远离了酒精。“纽约耗尽了我。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厮混一整晚,然后第二天又开始写作。”

   今年年初小说《森林城堡》出版前,诺曼·梅勒在家中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自己在行将失明前能完成小说的大结局。他还说道:“我认为小说正走在消亡的路上,但我同时认为自己的职业自然显得比别人的重要,所以我深信,世界会因此遭受损失。”

    诺曼·梅勒曾用自己热爱的拳击运动来做自己与病魔的斗争,“我可从来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菜鸟,”他还要在拳击台上来上几个回合,“没有人可以杀掉任何人,死亡也不是痛苦所在。真正的痛苦时感觉变得迟钝,精力该死地被耗尽。相反,你站在那里总能够用拳头保护你自己。”关于写作,诺曼曾说过,“在真正走上写作旅途之前,失落、诱惑,这很容易让人放弃。”而诺曼从未放弃。

诺曼·梅勒生平:

    1923年1月31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1939年,进入哈佛大学。
    1944年,刚刚完婚的诺曼·梅勒应召入伍奔赴菲律宾战场。
    1948年,出版代表作《裸者与死者》。
    1955年,创办了著名的《村声》,这份报纸也带上了鲜明的梅勒特质——大胆、诗意、形而上。
    1967年出版的小说《夜幕下的大军》成为那个时代反战运动写作的旗帜,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文学奖。
    1980年,诺曼·梅勒凭借《刽子手之歌》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新文学样式新现实主义。
    2007年,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关于上帝》中,诺曼把布什比喻为“魔鬼代言人,每次他感到耶稣在对他说话和支持他的时候,实际上撒旦就在他耳中。”


    他握紧拳头半蹲着随时准备出拳

    诺曼·梅勒这样一位带着深刻美国烙印的作家却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诺曼·梅勒传奇般的生活经历。除了写作,诺曼·梅勒还亲自参与编导和主演了数部不太成功的小成本电影,并创办了著名的文学报纸《村声》。在很多年中,他还是许多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座上宾,在那里发表高谈阔论,宣扬极具煽动性的个人观点。

    在许多方面,诺曼·梅勒与他的英雄偶像海明威非常相像,诺曼·梅勒也曾着迷于拳击,从中得到写作的灵感。当他遇到一位批评家甚至一位友善的家伙时,他常常握紧拳头半蹲着准备随时出拳。与诺曼·梅勒关系长期紧张的著名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就常常挨诺曼的老拳,维达尔曾经这样写道:“梅勒向我们出拳,那就表明他准备告诉大家一些我们必须知道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对我们有启示的事情,也或者是一些我们不在意而忽略的事,……作为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作为一个坚强的人和一名艺术家我在梅勒身上受益良多。作为一个人,梅勒身上的那些缺点更多来自他的天性。”

    诺曼·梅勒一团糟的私生活也是读者和评论家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光鲜的公众形象之外,在许多任梅勒夫人看来,诺曼是一个酒鬼、瘾君子、玩弄女性者,同时却又深爱着家庭的男人;一个曾经天真的二度参选纽约市长的孩子,一个存在主义者,一位反战的代言者,一位女权主义的反对者。1960年,诺曼·梅勒和第二任妻子Adele Morales结为伉俪,但在1961年一次通宵派对中,诺曼·梅勒用一把削笔刀重伤了妻子,当时他已酩酊大醉。诺曼·梅勒被捕后,受伤的妻子撤销了指控,但第二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诺曼·梅勒一生结婚6次,育有9位子女,10位孙辈,这些都成为许多人指责诺曼·梅勒的把柄。但谈到创纪录的6次婚姻,诺曼·梅勒则显得比较平静,他说,“这就好比在6个不同国家,6种不同文化生活。因此,假如你在巴黎度过了8年生活,然后继续搬家的话,你就别说我‘恨巴黎’。”

    相关链接

    战后美国文学

    垮掉的一代1950年代沉闷的政治空气使许多青年感到窒息,其中有些人把这种生活与情绪写入文学作品,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学。最大的成就其实在诗歌创作方面。

    黑色幽默进入1960年代之后,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用夸张、超现实的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与可怖、柔情与残酷、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糅合在一起,使读者哭笑不得,感到不安,从而对生活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

    非虚构小说1960、1970年代,出现了“新新闻报道”或非“虚构小说”这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种作品比一般报告文学深入细致,其中也包括作者的观察与想象,带有更多的作者个人色彩,艺术感染力较强,例如卡波特的《凶杀》与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

    犹太人文学美国当代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相当大的比重。寻找“自我本质”是他们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代表性作家是索尔·贝娄、菲利浦·罗斯、马拉默德等。

    南方作家老作家福克纳等仍有重要作品问世。新作家如斯泰伦、奥康诺、麦卡勒斯等,关心现实生活中南方人精神上的苦闷。其中,田纳西·威廉斯是战后享有盛名的南方剧作家。

    战后诗歌美国陆续出现了不少诗歌派别,如“垮掉派”、“黑山派”、“纽约派”、“具体派”、“自白派”和“新超现实主义派”。其共同点是企图摆脱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的影响。

    同时代的作家们

    索尔·贝娄:代表作包括《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

    约翰·厄普代克: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曾两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87年获普利策奖。

    艾伦·金斯堡: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

    亨利·米勒:代表作《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影响。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

    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为《洛丽塔》。

    冯内古特: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于今年4月去世。

    多斯·帕索斯:小说聚焦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美国》三部曲。

    田纳西·威廉斯:战后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
专家视点

    关注诺曼·梅勒身上的犹太性

    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犹太文学专家)梅勒的创作特点较为明确,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创作风格而言,梅勒“从不走重复过去成功的轻松之路”。他的这种创作风格上的非延续性,无疑与其个人经历和他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认识紧密相关。其二,梅勒小说中的中心问题是“坏人如何生活?”梅勒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声称,他愿意做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汤姆·索耶,而不愿意做哈克·芬恩。其三,梅勒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美国社会中享有特权的白人。梅勒在形式上更喜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芜杂交错;在内容上则倾向于写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而不愿在写这些问题时过于彰显个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其四,梅勒喜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和评价,他的自我解释和评价多得过分。

    虽然《裸者与死者》写的是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位美国犹太作家,梅勒在小说中没有忘记阐发自己的犹太性:对其所刻画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犹太士兵的处境和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充分利用长篇小说这种文体,详尽而又生动地描绘了这两位犹太士兵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举止言谈等以凸现犹太人所独具的品质;突出、强调军队中的反犹主义氛围。

    从文学上看,诺曼·梅勒主要师从于斯坦贝克等人,他更多是继承了现实主义和美国自然主义的传统。

原载:东方早报


2010-11-8 10: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陈河 at 2010-11-7 12:03 PM:
谢谢,你慢慢找吧。不急的。

不好意思,这个《刽子手之歌》还真不好找啊。慢慢找吧,相信总能找到的。别急哦。


2010-11-8 10:0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