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201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简介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转载] 201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简介

全部转自重新开张的“大樗树下”网站,新网址:www.lotus-eater.cc


网易探索10月7日报道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Región Arequipa,又译阿雷基帕)省政府所在地亚雷基帕(Arequipa,秘鲁第2大城市)市,母亲Dora Llosa Ureta,父亲Ernesto Vargas Maldonado。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937年1岁多时跟妈妈1家人移居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Cochabamba),1946年回到祖国秘鲁的皮乌拉省(Región Piura)省政府所在地皮乌拉(Piura)市,在萨莱西诺学校(Colegio Salesiano)读书,1947年移居首都利马,转入拉萨叶学校(Colegio La Salle,又译萨勒学校),1950年到1952年就读位于利马的(国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后来在秘鲁皮乌拉市的皮乌拉省国立圣米盖尔中学(Colegio Nacional San Miguel de Piura)完成中学学业。

1953年入位于利马的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Rubén Dario)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获文学(语言学)学位(相当于台湾的语言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同年离开祖国秘鲁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纳)等国(后来他长期定居英国伦敦)。

1971年巴尔加斯·略萨以研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博士论文《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获西班牙马德里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文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研究文学的哲学博士,不是荣誉头衔的文学博士,他另有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颁授的荣衔,2003年英国牛津大学也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巴尔加斯·略萨幼年在国外长大,青春期就读军校,年青时做过银行职员、新闻记者、编辑、特约撰稿、图书馆编目员等工作。1955年不到20岁时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维亚人)相恋结婚,1963年离婚。1965年与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再婚,直到现在。与第2任太太有2个儿子:álvaro Vargas Llosa和 Gonzalo Vargas Llosa;1个女儿:Morgana Vargas Llosa(小孩顺序按出生先后排,2个儿子是哥哥,他的第1个小孩álvaro Vargas Llosa生于1966年,也是个作家,第2个小孩生于1967年,小女儿生于1974年)。

巴尔加斯·略萨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教职(1977年获聘),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1967年和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等校客座教职。多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和研究院也常邀请他去客座讲学与研究。巴尔加斯·略萨现在也担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

文学生活

1952年,巴尔加斯·略萨读军校中学4年级时,写下他的第1个舞台剧剧本《印加王的逃遁》(La huida del Inca)。

1953年,他读皮乌拉省国立圣米盖尔中学5年级时,由学校同学组团,剧作者本人担任导演,在皮乌拉市当地剧院举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这是巴尔加斯·略萨首度导演戏剧,同年,剧本参加秘鲁教育部文艺创作奖获得奖赏。

1957年,以短篇小说《挑战》(El desafío)获法国的文学奖(Premio de la Revue Française),受奖助到他从小就想去的法国巴黎旅游15天。

1959年,他的6个短篇小说(〈首领们〉Los jefes 、〈挑战〉El desafío 、El hermano menor、Día Domingo、Un visitante、El abuelo)结成短篇小说集《首领们》,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读者能看到的巴尔加斯·略萨还是文学少年时期的作品集,也让他成为西班牙的雷奥波多·阿拉斯文学奖(Premio Leopoldo Alas)1959年年度得主。

巴尔加斯·略萨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与狗》一书奠定卓著的国际声誉,这是他的第1本长篇小说,旋即有超过20种语文的翻译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鲁当局查禁,并将1000册以上的该书在书中故事的主要场景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广场焚毁。有评论认为《城市与狗》、《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著,1962年)、《跳房子》(Rayuela,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Julio Cortázar著,1963年,中译本孙家孟译)、《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1967年)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Boom,或译“勃发”)时期展开的4部里程碑小说,并将巴尔加斯·略萨在内的4位作家称为主将。

1960年开始写作的《城市与狗》书稿让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举办的简明图书奖(Premio Biblioteca Breve,又译简明丛书奖或小丛书奖,巴尔加斯·略萨是第1位得主,评论者也将1962年当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开始年),1963年出版后又成为福明托文学奖(el segundo puesto del Prix Formentor)1963年年度得主。法国的福明托文学奖(Prix Formentor)得主包括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和用英文、法文写作,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诗人撒母耳·贝克特(Luis Jorge Borges与Samuel Beckett,2人于1961年得奖)。

巴尔加斯·略萨196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绿房子》,让他成为1967年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简称Premio Rómulo Gallegos)得主,委内瑞拉设立的这个文学奖是拉丁美洲文学很高的荣誉,1972年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是1977年的第3位得主,本奖到1987年为止都是5年颁奖1次(当中还有1982年1次),从1989年这届起2年颁奖1次,1995年首次颁发给西班牙作家,颁奖范围扩大到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得奖同年(1967年),《绿房子》也让他得到祖国秘鲁的国家小说奖。

《城市与狗》和《绿房子》让巴尔加斯·略萨在1963年及1966年先后2度得到西班牙文学批评奖(Premio de la Crítica Española)。

1975年,巴尔加斯·略萨亲自将他1973年发表的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搬上大银幕,小说作者本人编写电影剧本并与José María Gutiérrez联合导演,在多米尼加拍摄,是这部小说第1次改编电影,也是他首度执导电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说《崽儿们》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导演Jorge Phons改编成电影,也是在这年,他获选任为秘鲁学院院士(Miembro de la Academia Peruana de la Lengua)。

《城市与狗》和《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出版后都遭到他的祖国禁毁,到1980年代秘鲁民主化后才解禁,他自己编导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电影版也是1981年才在秘鲁国内公开上映。

1976年8月,巴尔加斯·略萨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笔会大会中获选为第41届国际笔会会长,为出任国际笔会会长的拉丁美洲第1人,1979年他以国际笔会会长身分首次访问日本,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东京、大阪、广岛等地会晤。

大江健三郎后来曾与他通信,并公开发表自己写给他的其中2封信。

1977年,经过授证仪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秘鲁学院院士。同年,他发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极为轰动和畅销,以他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这部作品也引起剧烈争议,让感觉很受伤的前妻写出《作家与胡利娅姨妈》(中文版尹承东、蒋宗曹、王治权合译,Vargvitas是Vargas的昵称;爱称,书名原文的意思是“小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详尽记述他们的这段婚姻。

1981年,他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出版,这本书是他自认写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排第2位的是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酒吧长谈》,同年他也发表很受欢迎的剧本《塔克纳小姐》。

1983年,他发表喜剧《凯蒂与河马》,在多国公开上演。

1985年,《城市与狗》在他的祖国秘鲁首度改编同名电影,秘鲁作家;诗人何塞·渡边编剧,秘鲁导演Francisco José Lombardi制片、执导。1986年,由智利导演Sebastián Alarcón在苏联第2次改编成电影,片名《美洲豹》(El Jarguar)。Francisco José Lombardi于1999年在秘鲁执导《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2个电影版本,入围1999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颁发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las Letras),这个奖是颁发给用西班牙语创作的作家;诗人很高的荣誉,1999年起颁奖对象扩大到全世界的作家;诗人。得主包括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又译璜·鲁佛,1983年)和卡洛斯·富恩特斯(1994年)、1989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作家;诗人卡米洛·何塞·塞拉(1987 年,巴尔加斯·略萨得奖次年)、1999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诗人君特·格拉斯(1999年,第1位不是用西班牙语创作的得主,与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英国作家多利斯·来辛(Doris Lessing,2001年)、美国作家;诗人苏珊·桑塔格(2003年,与Fátima Mernissi合得)和亚瑟·米勒(2002年)。

1990年,美国雪城大学出版他1988年在该校客座教职的讲义结集A Writer′s Reality (暂译《作家的真实》),是他目前仅有的1部以英文写成的著作。

1993年发表的小说《利图马在安地斯山》让他成为行星文学奖(Premio 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次年西班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也获得本奖,西班牙设立的这个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同属世界上奖金特别高的文学奖,欧洲货币统合前奖金是5000万到1亿西班牙币,现在奖金达300000欧元。在巴尔加斯·略萨从政竞选总统过程中热心支持协助他的秘鲁著名广电节目主持人;作家;诗人海梅·巴以利于2005年也获本奖。

1994年3月24日,他奉西班牙国王委任为西班牙皇家学院(Real Academia Española)院士。

1995年4月23日(这天是塞万提斯去世的纪念日),他在塞万提斯的故乡从西班牙国王手中接过西班牙语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成为1994年年度得主(本奖每年12月评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颁奖)。次年得主又是西班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同时创下第1个先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得塞万提斯奖的先例,以往得塞万提斯奖前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语作家都会变成本奖自动回避对象,比如1982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90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则是1981年先得塞万提斯奖。

1996年,他成为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颁发的德国图书和平奖当年度得主。

1997年5月,巴尔加斯·略萨发表小说方法论《给1位青年小说家的信》(由赵德明翻译成中文)1书,剖析自己的写作技法和文学理念与经验,介绍Catoblepas(本意是1种神话里的怪兽)、连通管(Vasos Comunicantes)、中国套盒(CajaChina,原意是1种层层叠叠的烤箱,通常用来烤肉)等手法。

1998年3月,他以非小说文集《顶风破浪》的英译本Making Waves这部文选成为美国的全国书评奖评论类1997年年度得主,是第1个不是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得到这个奖项。

2001年,母校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出版他的大学学位(相当于台湾的硕士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并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2004年,巴尔加斯·略萨客座英国牛津大学教职,并将部分讲义结集为论著《不可能的诱惑》。

2005年,他将1990年发表的文学评论集《谎言中的真实》,以单篇评论分别介绍和讨论25位作者的小说或散文,目前只翻译出该书书序〈谎言中的真实〉和其中6篇评论,收入同名的巴尔加斯·略萨创作论集中译本内,这部中译本另收录他与巴西记者的访谈纪录、谈他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和早期文学经验的回忆录《水中鱼》单数章节,均由赵德明翻译)改编为舞台剧在西班牙巴塞隆纳公开上演,由Joan Ollé导演,原著作家兼剧作家本人亲自登场与职业演员Aitana Sánchez Gijón联合领衔主演,这是巴尔加斯·略萨第1次主演戏剧。

巴尔加斯·略萨自承受到福克纳、塞万提斯、博尔赫斯(又译波赫士或波赫斯)、司汤达、萨特、福楼拜、海明威、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阿尔贝·加缪、梅尔维尔、大仲马、亨利·詹姆斯、雨果、聂鲁达等的影响,也读过中国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的作品。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0-10-7 21: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在中国:大作家略萨的秘密之旅

王文静


  1994年7月2日,远隔重洋的巴尔加斯 - 略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家八口相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本来他们一家分散在世界各地,他的大儿子一家在巴基斯坦,小儿子一家在拉丁美洲,女儿却在欧洲。当晚他们下榻在北京的王府饭店。

  巴尔加斯 - 略萨这次来中国,是受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他想以一个纯粹的旅游观光者的身份来细细品位中国古老文明的风情韵致。因此,他的行踪一直很秘密,直到他们来北京后,在西班牙大使馆的通知下,中央编译局的尹承东才将这一消息透露出来。但巴尔加斯 - 略萨却事先声明,此次来访,不会见任何作家,也不想接受媒体的采访。

  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略萨携全家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在这短短的七天里,全家跟随中国旅行社,游览了北京、西安和上海三地。由于时间仓促,他在各地的游览时间也非常有限。在上海游览后, 7 月 19 日他们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中国。

  略萨在北京总共待了四天,他主要游览了长城、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地,并拍了很多照片作为留念。在谈到对这些中国古迹的印象时,他充满了敬意和赞赏,他说 “简直就是光辉夺目”。

  在北京的一个晚上,略萨在王府饭店特意约见了在拉美文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尹承东和北京大学的赵德明教授。他们和略萨交换了关于文学研究的情况,并就拉丁美洲文学现状进行交流。

  略萨当时还介绍了他的小说《城市与狗》、《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绿房子》、《情爱笔记》、《酒吧长谈》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事实上,这些作品在 1994 年之前已经有了多种中文译本,对此略萨表示了支持与肯定。

  略萨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激奋而热情,最后他拿出自己的回忆录《水中鱼》签名赠给他们,并很认真地把书中的几处印刷错误当面指出。在赵德明教授的努力下,这本书在国内也顺利翻译出版。

  在这次交流中,略萨非常关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对于中国政治改革方面的进展、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福利的改善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最后,略萨热情邀请两位学者参加 1995 年秋天在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的巴尔加斯 - 略萨国际研讨会,他们在第二年应约赴会。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0-10-7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略萨:站在第一线的作家

素侠


  曾经参加竞选秘鲁总统的著名文学大师巴尔加斯·略萨,被视为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冲击者,他从上世纪就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随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日期的临近,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的身上。

  巴尔加斯 -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南部的阿雷基帕,现在已经69岁,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由于在1990年竞选总统时被藤森击败,他自1993年起就移居西班牙并获该国国籍。他经常居住在英国伦敦,从事自己所酷爱的文学创作。近几年他被人们以为是随时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小说大师。他的创作相当丰富,长篇小说就有十几部之多,另外他还在戏剧、散文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他的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记述的是他的一段真实情感:年少轻狂的大学生爱上了比自己大 10岁的胡利娅姨妈,她有着尴尬的双重身份: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和略萨舅舅的小姨子。但是,他们最终冲破了世俗的阻挠和家长的恫吓,两颗心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另外,他的《城市与狗》、《酒吧长谈》等小说也讲述了特别吸引人的故事。
  
  无可逆转的文学之路
  
  略萨少年时曾在玻利维亚求学,回国后他于1950-1952年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学习,1957年他毕业于圣马科斯大学语言文学系。他年纪轻轻就与他的胡莉娅姨妈结了婚,生活的重负几乎压得他透不过气,有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兼做几项工作,文学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照他的话说,尽管他“把文学看得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成为作家。”

  可是,他没有想到他写了又撕撕了又写的残存作品,将他无可逆转地引向了文学之路,因为《挑战》获了《法兰西杂志》组织的秘鲁短篇小说比赛奖,为此略萨得到了到巴黎旅游15天的奖励。这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喜欢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上了亨利·米勒,喜欢上了福克纳、卡夫卡、加缪,他把萨特当作偶像,刻意模仿海明威……结果,到了1959年略萨明确宣布:“文学是我选定的生活道路,我决不会再改变。”

  他客居巴黎时,先是为一家通讯社工作,后为法国电台、电视台服务。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一批移居巴黎的拉美作家,如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等。在六十年代,正是略萨和他的朋友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等人引领了影响深远的拉丁美洲的文学大“爆炸”。
  
  “不妥协”的文学
  
  巴尔加斯·略萨提倡“不妥协”的文学,主张“文学要抗议,要控诉,要批判”。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流派的掌舵人,他的骨子里终究不肯彻底放弃他的文学主张,随处以一种先锋的姿态继续自己的文本实验,他甚至敢于把艾柯、米兰·昆德拉与约翰·厄普代克这些大名鼎鼎的当代作家贬得一文不值。

  略萨更多的创作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其锋芒直指独裁统治、教会的伪善与官僚们的结党营私、倾轧弄权。他善于发表言论,对国际大事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事务,往往阐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的设想。他认为当今的人们对现实社会有很多盲点,所以他要把它揭露出来。

  2003年,巴尔加斯·略萨发表了一部题为《伊拉克日记》的文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他前往伊拉克,和街上的行人以及某些阶层的人士进行交谈,收集了不少材料,其成果就是这部文章。他记述了伊拉克平民百姓在萨达姆统治下的痛苦生活,披露了萨达姆政权多年来对人民的控制、压迫、剥削和对进步人士的迫害。

  长篇巨著《小山羊的节日》花去了他3年半的心血,这部小说再现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的专治统治,这个被描绘为魔鬼的独裁者曾对3百多万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极端残酷的暴政,在他30多年的专制统治下,整个国家成了人间地狱。略萨通过杜撰的一个妇女乌拉妮娅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
  
  文学竞技的常胜冠军
  
  1959年,他的小说《首领们》获西班牙莱奥波尔多·阿拉斯文学奖。1960年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后来获西班牙“简明文库”文学奖。1965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绿房子》,次年获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另外,1967年他被授予秘鲁全国小说奖,1968年又获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 国际文学奖。

  在1980年,意大利拉美研究院授给他的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文学奖。1985年,他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获海明威文学奖,第二年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他获得了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他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95年,他获得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

  2000年,略萨获得了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奖金为800万比索。该奖专门授予那些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知名人物。古巴国家文学奖得主巴勃罗·阿曼多称略萨“是位伟大的作家,一位站在第一线的小说家”。“他的几部小说是我们世纪的‘重头’著作”。

  此外,在1976年8月的第41届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主席。这是拉丁美洲的作家第一次担任国际笔会的主席。

  巴尔加斯·略萨,这位只缺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对待诺贝尔文学奖问题上,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应该想得什么奖,因为这会干扰他的创作,他认为得不得奖有很多偶然因素,不能强求。据可靠消息,略萨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文学排行榜上名次不断前进,去年就已经排到了第二位。
  
  巴尔加斯·略萨与中国
  
  自从1979年北京大学的赵德明教授第一次在国内刊物发表文章介绍略萨,继而又在1981年将这位著名作家的《胡莉娅姨妈和作家》译成中文发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名字就在我国读者中似一声春雷般炸开来。目前,他的主要作品,都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

  略萨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可以说是从两部长篇小说开始,一是《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另一部是他的《绿房子》。

  “略萨曾经获得众多的文学奖项,是杰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将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既能深刻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本质问题,更能将其加以想象和升华。他的作品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产生了影响,在作品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略萨研究专家赵德明教授对作家略萨的总体评价。

  今年8月,赵德明亲笔著作的《巴尔加斯·略萨传》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此书讲述了作家巴尔加斯?略萨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对父亲的仇恨、狗一样的军校生活、放荡的小记者、他与胡利娅姨妈的恋爱结婚……通过种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属于秘鲁同时也属于世界的巴尔加斯?略萨的“动态生活”。《巴尔加斯·略萨传》使人们有了一个能够深入了解这位著名作家的机会,尤其对于众多喜爱略萨作品的读者,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福音。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0-10-7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