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朱明王朝皇族宗室人口膨胀和明朝的灭亡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转载] 朱明王朝皇族宗室人口膨胀和明朝的灭亡

朱明王朝皇族宗室人口膨胀和明朝的灭亡

转自铁血社区


乱世造英雄。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农民出身的安徽汉子朱元璋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一统天下,建立大明300年江山。从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穷得无地葬父母的农民,一跃而成为开创大明300年江山的伟大君主。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无产阶级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他神话般的独特身世和经历,更有传奇式的治国谋略和帝王生涯。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出了个皇帝朱元璋。

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横览世界数百国,历史上的王朝政权创建者们,大都出身于王侯贵族,或来自于达官名宦之家,鲜有出身平民百姓者。然而,那个屹立于世界东方达276年之久的泱泱大明王朝,其皇族却并没有什么高贵的、值得夸耀的血统,相反,它完完全全来源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家族——徽州凤阳朱氏。即使再由凤阳上溯其源,追到金陵句容朱家巷,你看到的也仍是平凡的血缘,而一丝神圣的荣光。

明皇族的发源地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族。

“说凤阳,话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洪武······”几百年来,人们一谈起朱元璋,便知道他是安徽凤阳人。其实,严格说来,朱元璋的祖籍并非凤阳,而应是金陵句容。遍查《明史》、《明实录》、《天潢玉牒》等史籍,我们便会发现,明朝皇族朱氏属于沛国郡这一大宗,但其有史可考的最早发源地却只能追溯到金陵句容朱家巷。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中,更详细地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可见,明朝皇族原本是金陵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朱家巷通德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族。

那么,作为明皇族前身的句容朱家巷朱氏,其根源又在哪里呢?这支朱氏是何时从何地迁移到句容的呢?关于这一点,几乎在所有正史籍上都没有记载,几百来在明史中仍是一个谜。

原来,句容朱氏只是一个种地耕田、栽桑织布的普通农家,祖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光荣历史。再加上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宗族的历史也就不甚重视和子解。甚至就连开创大明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不清楚句容朱氏出自何方,所以当年朱元璋夺取天下时,为了像历代王朝创建者一样有一个高贵的血统,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曾一度想认宋代大圣人朱熹做祖先。后来有人劝阻他说,陛下身为万人之上的君王,其地位至尊无上,已比朱熹光彩得多,又何必还要硬去认一个地位比自己逊色的朱熹来做祖先,以犯数典忘祖之错呢?朱元璋一听有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朱元璋虽不是朱熹的后代,但句容朱氏却确确实实与朱熹的紫阳朱氏有关系。朱元璋当年早认朱熹为祖,可能依据族中某些传说,并非完全无稽臆断。据茶院府君第30世孙明朝南京御史朱吾弼所撰《(丰城)社山朱氏世考》记载,金陵句容朱氏确源出朱熹所在的婺源茶院朱氏,与朱熹共祖茶院制置使朱(王+*),并同祖婺源茶院第三世祖朱昭元。朱(王+*)生三子;廷杰、廷滔、廷隽。朱廷隽生一子昭元。朱昭元生三子:惟甫、惟赞、惟节。其中,朱惟甫一支仍居婺源,朱熹即为他的第六世孙。朱惟甫之弟朱惟节,官任礼部员外郎,始自徽州婺源徙居金陵句容县北街巷,遂开句容朱氏一派。后句容北街巷朱氏族姓繁衍盛大,成为当地大姓世族,遂以姓称呼所居地,改北街巷为朱家巷。同样的记载,还可见于湖南平江岑川《朱氏宗谱》、湖南湘阴紫阳堂同治壬申《朱氏族谱》、湖南宁乡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湖南长沙晋山朱氏玉奇堂四修《朱氏支谱》等朱姓谱牒。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事实:作为明皇族前身的江苏句容县朱家巷朱氏,与朱熹同属婺源朱氏一宗,共祖茶院第三代朱昭元;句容朱家巷朱氏始祖朱惟节,是朱熹第六代祖朱惟甫之弟,大约在北宋早期自今江西婺源东迁至今江苏句容县,卜居北街巷,后改名为朱家巷。

句容朱氏在两宋时的情况,史书缺载,谱牒也语焉不详,今已无法稽考,因此,在明王朝皇族史上,这至今仍是一段有待探索、开拓的空白。但是,有一点可以推论设想出来,即句容朱家巷朱氏族姓繁衍迅速,人口兴旺,宗族规模比较大,所以才会形成朱家巷这个地名。但是,句容朱氏大则大矣,却并非显贵。说它是大族,仅就人口数量、家族规模而言,而非就其宗族势力、地位而言。从这方面来说,句容朱氏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世代务农的平凡宗族,终宋一代三百来年,它从未产生过什么著名的人物,无论是学者名儒,还是达官显宦,甚至找不出一个郎官(品位最低的官),也找不出一个举人或进士来。

据《朱氏世德碑记》、《明实录》和《天潢玉牒》,朱元璋的有史可查的祖先可追溯到第五代祖朱仲八。朱仲八,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困,他娶陈氏,生三个儿子:六二、十二、百六。其中,第三子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被追尊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朱百六夫人胡氏,后被追为皇后,她生了两个男孩:四五、四九。其中,次子朱四九是朱元的曾祖父,后以孙贵被追尊为恒皇帝,庙号懿祖。朱四九夫人侯氏,追尊为皇后,她生了四个儿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其中,长子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后被追尊为裕皇帝,庙号熙祖。

安徽凤阳朱氏,天下第一尊显的“国姓”家族,虽历经动乱仍繁衍不息。

自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便大封同姓为王,并确立封建藩王的定制。从此,朱氏一跃而成为我中华帝国的“国姓”,而安徽凤阳朱氏则一跃而成为天下最尊显的贵族——宗室皇族。300年大明天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条件下以几何级数不断繁衍,到明朝末年,已由一人之身发展为一个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庞大宗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即使经过明清鼎革的灾难,凤阳朱氏仍有很大部分生存并繁衍下来,构成今日朱氏族姓中极重要的一支。

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子孙,致使朱明王朝皇族宗室人口无比庞大。

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认为,宋朝和元朝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因此,他一统天下之后,便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开始分封九个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整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成为被明王朝历代帝王遵从不变的祖训。

后来,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明王朝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又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明朝的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妻妾,因而又繁育出众多的龙子龙孙。整个明朝时期,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产,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如太祖朱元璋生育了26个儿子,其中24年儿子有后,明仁宗朱高炽生了10个儿子,英宗朱祁镇有9个儿子,宪宗朱见深有14个儿子,世宗、神宗也各有8个儿子,而晋王府的庆成王朱济炫,则多达100个儿子,且均长大成人,兄弟多得不尽相识。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

整个明王朝一代,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先后登基继位做皇帝的共有17人(不包括南明各帝),封为亲王的83人,封为人公主的80余人,封为郡王至奉国中尉的,则多得不可胜数。据史籍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30年左右增加1倍,达到127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玉牒所载宗室人口达8203人,100年间增加6倍。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增加约1.5倍,达17661人。嘉靖期间,仅河南地区便有亲王5人,郡王80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1890人,为天下之最。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过18492人。再过26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157000余人。估计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20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人王世贞所说,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明制规定,宗室禄给标准,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这样,明王朝的皇族宗室成员,成为一种特权阶层和寄生阶层。这些龙子皇孙们,大都不劳而获,过着纵情声色犬马的生活。除个别优秀者对国家民族和世界文化的进步作出过特殊贡献外,大都是一些只吃喝玩乐和没有出息的人。而庞大的宗室,耗费了不知多少国家财富、民脂民膏,特别是明中后期,巨额的宗禄开支使人人的赋役负担日益繁重,也造成明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因此,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负担,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可惜,分封之制,是太祖所定的万世不易的祖训,明王朝始终没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与当初太祖屏藩愿望相反,宗室问题,正是导致明王朝朱氏天下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凤阳朱氏,天潢贵胄,历亡国之恨,转徙流亡,避难逃生

曾几何时,凤阳朱氏以天潢贵胄而为世人所尊仰、妒羡,不料李自成以汉寇入京,接着满清靼虏挥师南下,昔日的庞大宗室被流寇与清兵屠杀过半,剩下的也成为“恨不该生在帝王家”的亡国之奴。明朝灭亡后,这部分劫后余生的皇族宗室成员,有的则建立南明政权,继续领导反清斗争,为凤阳朱氏完成了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章;有的则隐姓埋名,转徙流亡,避难逃生,以保存凤阳朱氏的香火不绝。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汉贼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土匪军攻入明都北京,彻底绝望的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今景山)殉国自杀。死前一天,他把四个儿子派亲信太监秘密送出宫出逃,后不知所终。然后挥剑砍杀了自己心爱的妃嫔,怕被李自成匪军侮辱、大女儿长平公主(野史传因斩中右臂当即昏死过去后出逃,后不知所终)和小女儿昭仁公主。边砍边泣道:“你为何要生在我家?”

其实,这并不是凤阳朱氏惨劫的开始,更不是明皇族悲剧的结束。这场空前的、令人心酸的大劫难,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7年),张献忠农民军攻陷明中都安徽凤阳,放火烧了明皇陵宫殿,挖了朱家的祖坟,一批返回凤阳祖籍的明皇族宗室成员即在这次战争中被杀死,这应该是凤阳朱氏惨劫的开始。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春,李自成攻克河南重镇洛阳,将福王家族朱常洵处死,同时被杀的还有颍上郡王朱由榘和福藩王其他皇族宗室成员,并放火将福王府烧了三日。同年二月,张献忠部攻下华中重镇襄阳,将襄王家族朱翊铭、贵阳郡王朱常法杀死焚尸,同时被杀的襄王妃妾多达43人。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平阳,晋王朱术桂被掳,西河郡王朱新甄等晋藩王宗室三百多人被杀。《明史》卷116载:公元1642年九月,李自成决黄河灌开封,城陷时,开封“死者数十万,(周藩)诸宗皆没”,仅周王朱恭枵及宁乡、安乡、永寿、仁和等郡王逃脱,周藩宗室死亡数万人。公元1643年,张献忠攻陷武昌,将楚亲王朱华奎活沉西湖,“湘阴郡王朱俨伊全邸遇害”,楚藩“诸宗无得免者”。公元1644年明亡后不久,张献忠攻陷成都,蜀王朱至澍率妃妾殉国投井自杀,蜀藩一支皇族成员“合宗被害”。同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大同,“尽残王室”,代藩“阖门遇害”。1643年,李自成攻破兰州,肃王朱识(钅+宏)被俘而杀,肃藩“宗人皆死”。1644年,李自成攻克怀庆府,郑藩王消亡,郑世子科学家朱载(土+育)的孙辈五人被杀,庐陵郡王朱载堙一支全族遇难。

明皇族宗室的南明政权: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农民起义的洪水将朱明王朝摧垮,将大明皇族宗室害得奄奄一息之时,满清铁骑又破关而入,向凤阳朱氏猛扑过来。

满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失陷,崇祯帝朱由检殉国自杀,明朝灭亡之后,宗室福王朱常洵世子朱由崧,与潞亲王朱常(氵+芳),周王世孙朱某、崇亲王朱某一同避乱南逃,自河北卫辉逃亡淮安。四月,凤阳总兵马士英等迎朱由崧至南京。五月四日,福世子朱由崧在南京称监国。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建置百官,领导抗清斗争。这便是明宗室建立的第一个反清政权——南明福王政权。当此之时,“诸贤响应,野无留隐,拭目太平”。但是,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弘光皇帝,却是个昏庸无能、沉湎于酒色的昏君。他在位时,宠信奸臣马士英,排斥史可法、高弘国等人,结果政治腐败,中兴无望,仅能在南京凭借长江天险苟延残喘一时而已。满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渡江南下,南京沦陷,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不久被杀害于北京。潞王朱常(氵+芳)在杭州投降清兵。至此,弘光抗清斗争失败。

南京沦陷之后不久,又有宗室唐亲王朱聿键在福州、鲁亲王朱以海在台湾分别建立政权,继续领导反清斗争。

唐亲王朱建键(公元1602--1646年),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亲王朱(经纟旁改木)九世孙,原封南阳。1645年五月南京沦陷后,他在南逃时被总兵郑鸿逵、南安伯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于福州。初于闰六月七日称监国,廿七日称帝,改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领导抗清。但因隆武政权由奸臣郑芝龙独裁,拒不发兵给饷,导致多次计划北伐流产,复兴反清无成。满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黄道周出兵江西,兵败殉国。二月,朱聿键亲征至建宁。不久,清兵越仙霞岭长驱直入福建,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八月在福州被杀殉国。福建沦陷,南明隆武政权灭亡。同时殉国的还有益亲王朱慈(厶头+火)。

朱聿键死后,他的弟弟朱聿(钅+粤)自福建渡海逃到广州,被原南明隆武朝的大学士苏观生、何吾驺等拥立下,于满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一月初一在广州称监国,初五日即位称帝,改元绍武。而早在此前,另一支皇族桂藩的永明郡王朱由榔便在两广总督丁魁楚与广西巡抚瞿式耜的拥立下,于这年十月十四在广东肇庆称监国。朱聿(钅+粤)称帝后,朱由榔便也在十一月十八日称帝,改元永历。大难当前,两支皇族政权不是合力去抗清复国,反而自相残杀,互争正统。不久,李成栋所率清兵乘平闽之势,挥师南下,连克惠州、潮州。十二月十五日,广州沦陷,朱聿(钅+粤)被俘后自杀殉国,历时仅一个月的南明绍武政权灭亡。同时遇难的皇族成员还有周亲王、益亲王、辽亲王等24个藩王。

此后,朱由榔南明永历政权成为西南最主要的南明反清力量。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又写作由郎,是明神宗之孙,桂王朱常瀛的第五子,初封永明郡王,公元1646年称帝,世称永历皇帝。永历政权建立后,虽被清军追击,不得不从肇庆不断后退至全州、武冈、南宁、肇庆、安龙、云南,但仍依靠何腾蛟部农民军和瞿式耜、丁魁时、孙可望等抗清将领,奋战西南,一度抵住了清兵,使政局趋于稳定。后来,朝内派系林立,争斗不休,削弱了斗争力量,致使局势再度危急。南明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孙可望降清,云贵虚实尽泄。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贵沦陷,永历帝朱由榔在将军李定国保护下逃到缅甸。永历十八年(公元1164年),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移送给平西王吴三桂,不久被汉贼吴三桂杀害于昆明,吉王、松滋王等宗室死于缅甸,“诸扈从宗室无一存者”。至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大陆的反清复明斗争接近尾声。

与南明永历王朝相呼应,另一支宗室韩王朱本铉则在鄂西山区建立南明定武政权,坚持抗清达18年之久。韩王朱本铉,是明太祖第十九子韩宪王朱松的十二世孙,本名覃(土+背),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陷陕西平凉,他被俘,后逃脱。明朝灭亡,他逃亡到鄂西山区。满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福建的唐藩南明隆武政权失败后,他被刘体纯、袁宗弟、王光兴、谭文等农民军余部将领拥立,在川鄂山区建立政权,改元定武,领导反清斗争。不久张献忠余部郝摇旗、李自成余部李来亨等先后来会,号称“夔东十三家”。他们以巫、兴、房、竹一带为根据地,屯耕山区,自给衣食,训练队伍,联络南明永历政权,顽强地抗击满清异族,多次击败清军的围剿,坚持斗争达18年。直到满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清军数十万大兵的围剿下,终困势单力薄,川鄂山区沦陷,郝、刘、李等先后战死,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铉殉国,内地坚持最长久的反清政权灭亡。

在清初的抗清斗争中,还有江西的益藩宗室所领导的起义也很著名。益藩是明宪宗第五子朱(礻+右)槟的封国,建藩于江西建昌府。明朝灭亡后,益藩尚得到保全。满顺治三年(公元1645年),福王失败,南京沦陷,南昌随即也被清兵攻陷,益藩所在的建昌府危在旦夕。六月,益亲王朱慈(厶头+火)在江西儒生邓恩铭、建昌知府王域、湖东布政使夏万亨和广大江西乡绅的积极拥护下,在建昌起兵反清。他倾资招募勇士七八千人,歃血誓盟,誓死抗清。但由于朱慈(厶头+火)不知兵事,又所用非材,再加上另一支宗室保宁王与清兵暗中勾结,前线叛变,七月二日,起义失败,建昌沦陷,朱慈(厶头+火)逃亡福州(福州沦陷时与唐王一同遇害)。建昌沦陷后,益藩分支永宁郡王朱慈炎和罗川王朱由(木+玄)逃到宁都,后从广东率萧升、阎总所部出兵湖东,于八月收复建昌,乘势一举收复抚州及进贤县,并得到江西乡绅支持。后因弹尽粮绝,朱慈炎在建昌兵败被俘,壮烈殉国,江西再度沦陷。益王朱慈(厶头+火)的世子朱和某,则在建昌再度沦陷后率领残部逃到广东镇平(今广东蕉岭县),与诸生赖其肖一同继续领导抗清。满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益世子还在广东镇平大败清军,杀死清军总兵。第二年,赖其肖又奉益世子攻克福建漳州府,收复永定、平和二县。不久,福建沦陷,益王朱慈(厶头+火)殉国,益世子投奔广西南明永历王朝,被进封袭爵为益王,后遇难。

在宗室皇族的抗清斗争中,另一支以鲁王朱以海为首的力量,则在郑成功支持下转战东南沿海,最后坚守台湾十余年,与内陆的抗清斗争相呼应。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是明太祖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十世孙。公元1644年他继任鲁亲王不久,明朝灭亡,鲁藩所在地兖州随即于四月沦陷于清兵,他南逃到浙西,率部驻在台州(今浙江临海)。满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南京失陷。六月,朱以海在儒生郑遵谦,大学士朱大典,明将张国维、方逢年,总兵方国安的拥护下,自台州来到绍兴,号称监国,建官封将,领导抗清斗争。但因初期鲁王一派与福建的唐王政权互争正统,自相残杀,结果清兵大军压境。满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鲁监国义军损失惨重,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均在金华殉国。浙江失陷后,朱以海在定西侯张名振的护卫下逃亡海上,后转辗于浙江福建海上,最后驻守舟山群岛,并一度收复福建建宁、邵武、兴化3州及漳浦、海澄等27县。满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舟山也失守,朱以海逃亡金门,投依国姓爷郑成功。满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他取消了监国称号。他在海上与郑成功联合各部义军,坚持抗清10多年,直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九月十七日在金门去世。他的王妃陈氏与遗腹子朱弘桓等则在辽藩宁靖王朱术桂保护下渡海到台湾,投奔郑氏政权。直到满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满清收复台湾,明朝皇族的抗清斗争才彻底终结。

当年,明太祖确立封藩祖制,希望以此悍卫朱家天下。但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子王孙们,长期养尊处优之后,变得柔弱无能,完全丧失了朱氏祖先的“尚武”品质,结果终于阻挡不住满族异族的扫荡。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火+良)、明崇祯朱由检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火+召),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火+良),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藩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公元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王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满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满清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满清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浙江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满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满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满清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满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宗室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满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满清世宗胤(礻+真)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0-9-14 19: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