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生猛海鮮”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yy

#1  [原创] “生猛海鮮”

【“生猛海鮮”】

日前胡謅了一篇《“一百生前”》,——那是一句湖北方言,意為“很久以前”,是比“一百年前”更為生動活潑的說法。而今天要胡謅的,輪到“生猛海鮮”了。

“生猛海鮮”,無論在湖北、海南、山東、陝西,祇要是中國人全都知道,指的是鮮活的魚蝦。現今中國南北城鄉,大小餐館超市,無一不以“生猛海鮮”招徠食客。

但是改革開放之前,“生猛海鮮”卻是廣東(含港澳)人的“專利”說詞。別處沒有“生猛海鮮”,所以北方人(廣東人對所有外地人的戲稱)就這麼吆喝:“賣活魚嘞,新鮮的活魚、活蝦、活蟹、活鱉喲!”——纍贅饒舌,少有特色,不夠“新鮮生猛”。打自改革開放、搞活經濟以來,“生猛海鮮”便走出廣東,浮游全國,曾幾何時,成了全國流行語。接着又衝出亞洲,浮游全球,以致凡有華人處,便有“生猛海鮮”大行其道。相信未來的“一百生前”,也必將“步其後塵”,大行其道。

廣東話,又稱粵語,使用人口逾一億三千萬,代表的嶺南文化,可跟中原文化比肩。較之國語的陰陽上去四聲,粵語可辨九聲,其中包括古漢語的入聲。粵語是保留古語發聲最完整的現代漢語,堪稱古漢語的活化石。我們要談古論今,吟詩唱詞,用國語挺拗口,用粵語就對頭了。胡適之先生1922年在《新月》雜誌上發表《入聲考》一文,內云:“現在祇有粵語各系中保存古入聲最完全。”甚至現今的日語韓語中,還能覓得粵語和閩南語的“芳蹤”呢。一些語言學家,為了探索一百生前的中國人如何開口說話,還專程去韓國研究以粵語為基準的古漢語。

廣東的電臺電視臺,一直來都使用“雙語”廣播。而粵語較之國語,在當地更受歡迎,也更能服務大眾。此情形一如港澳無異。但是最近有人對粵語提出了挑戰:以廣州要迎辦亞運會為由(似是而非的由頭),準備停止使用粵語廣播。這事立刻遭到群眾的強力反彈。7月25日下午,逾萬廣州市民冒着酷暑,在市區廣場舉行了“集體散步”,宗旨是“保衛粵語”。群眾穿着“言論自由”、“散步無罪”的文化衫,高唱粵語歌曲,響遏行雲。當局如臨大敵,急急乎派出一千名軍警便衣,“勸阻”並驅散正在散步的民眾。至晚七時,尚未驅散殆盡。

中國的事真是古怪呀。官方發言人老是指摘“別有用心”的人,把甚麼事情都搞成“政治化”了。可在當今中國,活生生發生的事,沒有一件不“政治化”的。昨天是“計劃生育”,今天輪到“選擇語言”了。昨天,因為違犯了黨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可以在西方申請“政治庇護”,大獲成功。相信明天,中國人也一定可以用違犯了“選擇語言”政策,在西方申請“政治庇護”的。

哦哦,裸體了一百生的生猛海鮮,而今也披上了華麗的政治外衣。

2010-07-28


2010-7-28 14:2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2  

看来xyy对“一百生前”很情有独钟了。谢谢啊!

这篇地方方言比较杂谈,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由方言引申到政治,其意就更是深渊而耐人寻味。欣赏了。


2010-7-28 22:1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  

好玩好玩。谢谢雪儿。


2010-7-29 15: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  

听了昨晚的广播,说广州市委出来辟谣了:说不想消灭粤语。

敢情大夥儿都白忙活了:广州市民白散步了,一千军警白出动了。

广州市委就像王熙凤,捏著嗓子出场了:“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我来迟了耶!”

幸亏还没人来得及申请政治庇护呢。

接下来当然要追查“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了。

这一小撮将来可以申请政治庇护。


2010-7-29 16: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5  

广州市委管辖不到的香港,正计划大力声援广州市民,力挺粤语。拟定于8月1日下午
2时,召集十万人走上湾仔街头游行示威。口号:“阻止中国推普灭粤的恶行!”


2010-7-30 15:2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6  

8月1日下午,香港和广州同步举行了大游行,口号是“爱广州,撑粤语”。
果不其然,在广州有多人被捕,包括香港的多名记者和旅客。


2010-8-2 14: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7  [转载]也谈粤语译音:读胡果威先生《殖民地英语》有感

【按:于文介紹了粵語入聲韻,值得一讀。而于文所應答的胡文《殖民地英語》,雖然刊出在前,此處轉載在後。謝謝。】

也谈粤语译音:读胡果威先生《殖民地英语》有感

轉自CND26700,作者于时语


胡果威先生在华夏快递上的随笔《殖民地英语》,挖苦批评了许多粤语中的英语译音,读来颇有一些“中原本位主义”,也显露对粤语知识的欠缺。因此也涂上几笔,“以正视听”。

首先声明一下,在下的语言背景与胡先生不无相似,从幼儿园起便受普通话教育,虽然有不少粤籍友人乃至亲戚,至今对粤语基本上还是“晤识听,晤识讲”。这篇短文也无意介入新近的取消粤语电视争议。但是曾在诗词一道上附庸风雅,涉及了一点音韵,因此粗浅了解到粤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渊源,故而冒昧来“打抱不平”。

一言以蔽之,粤语是当今各地方言中最接近中古汉语“正音”的语言。而普通话代表的北方汉语,实在是受到蒙古语、满语等阿尔泰语言“侵染” 的变种,丧失了华夏语言的大量原有特征。

最明显的便是现代北方汉语完全失去了周秦汉唐“华夏正音”原有的四个闭音节,也即入声字的-p,-t,-k,加上-m词尾(与-n合并),而粤语(以及闽南语)至今还保留了这些特点。

瑞典学者高本汉是重建汉语古音的先驱,他的主要依据,除了《切韵》,便是粤语。他至今还在再版的《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特地列出每个汉字的现代粤语音。高本汉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美国学者白保罗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汉藏语系,至今还有明显地缘政治含义,对此粤语功不可没。

回到胡先生对粤语译音“一头雾水”的指责。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由于 “汉语正音”的保留,粤语往往代表了外来语最准确同时最经济的译音。

先提一下胡先生误认粤语“不发音”的若干入声字词尾。其实这只是有点相当于英语中“失去爆破”的不完全发音,在粤语中保留和区分十分严格。回想小儿曾经嗤笑《卧虎藏龙》演员表上周润发英语译名最后的fat,这正是粤语严格保留了入声字“发”的古音。

看一下胡先生的举例。出租车taxi为“的士”和小费tips为“贴士”:入声字“的”的词尾是-k,“贴”的词尾是-p,十分经济准确地翻译了普通话无法做到的英语原词(还不提“贴补”之意)。再看“杯葛”,葛字粤音以-t结尾,翻译boycott,天衣无缝,何来“扯不扯?”还有胡先生举的代表look的“咯”,完整粤语发音正是lok。

比较普通话译名好莱坞,“坞”既不反映原词的短音节,更没有词尾辅音,而粤语的“荷里活”,却以带尾辅音的短促入声字“活ut”,完整翻译了原词。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英国茶叶品牌Lipton,港译立顿,“立”字的尾辅音-p简直是神来之笔。如果用普通话译为立普顿,则平白增加一个英语原词没有的额外音节。“麦当劳”中“麦”字的尾辅音-k类似。

顺便说一下,“立”和“泣”的尾辅音-p也是汉语和藏语同源的重要证据。

胡先生挖苦粤语“三文治”和“柏文”,老实说未免数典忘祖,因为现代北方话中大部分w-音,汉唐正音正是m-,广东话在这一点上完全代表汉语古音。例如 “万”字以前一直是“曼”的同音字,字义也相近。春秋时宋国有个乱臣南宫万,字长,就是因为万=曼=长。还有文革时代喊破喉咙的 “万寿无疆”,学者指出这里“万”字无法按照“亿万”来解释,而只能是 “曼寿”也即长寿。

另外,对胡先生“以此类推”的“支票”是“切”,我颇有怀疑。盖“切”属于尾辅音为-t的入声九屑(据平水韵)。可以比较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绝对不用含义也说得通的“切切” 来替代“戚戚”,因为这首词押的是尾辅音为-k的十二锡。

因此联想到其他大量入声韵诗词,例如苏轼押月韵的千古名篇《赤壁怀古》,用现代普通话念来韵味尽失,以胡先生的沪语或许尚可勉强。真正能够琅琅上口的,非周润发(发字属平水韵入声六月)先生的粤语莫属。如果起东坡先生于地下,华夏大地上不用纸笔能够与他谈诗论词的,大概也只有广东同胞了。2010-08-31


2010-9-1 14: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8  [转载]殖民地英语

殖民地英语

轉自CND26652,作者胡果威


人之初,开始接触英文,是在上海的童年。儿时与小朋友玩耍时,无意中听到了一些不三不四的英文,当时似懂非懂,跟着胡说,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文革后上大学攻读英美文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随着知识的增长,方知儿时接触的所谓英文乃是地道的“洋泾浜”殖民地英文。

最为长篇大论的,当首推“爱的飞机马铃铛”。那是一种集体游戏,两个小朋友面对面手拉手举过头,形成一道假想的拱门,其余的小朋友排成队,后面的抱着前面的腰,首尾相接形成一圈。游戏开始,所有的小朋友便一起合唱:

爱的飞机马铃铛,马铃铛,马铃铛,爱的飞机马铃铛,玫瑰里停。

随着歌声,一串小朋友便鱼贯而入,依次从假想的拱门中钻过去。当唱到“玫瑰里停”时,假想的拱门便噶然落下,如一道闸门,将彼时正好钻到门下的小朋友锁住。

后来进了大学,听到了久违的曲调和旋律,方知道“爱的飞机马铃铛”原来是“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伦敦桥要塌下来),其歌词是: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伦敦桥要塌下来,塌下来,塌下来。伦敦桥要塌下来,我美丽的淑女。)

我晕,这驴唇不对马嘴的,哪是哪呀?想必是当年上海租界里洋人的孩子做的游戏,被华人的儿童剽窃,偏偏一知半解,食洋不化,于是就变成了“爱的飞机马铃铛”,这山寨版真够雷人的。

还有一种“斯达勃捉人”的游戏。一个小朋友追逐一群小朋友,快追上时,被追者将两手抱在胸前喊“斯达勃”,同时停下,便不可以再动了。如果被别的小朋友拍一下,便又被解救了。此处“斯达勃”的意思是停下,乃英文stop的译音。

球类运动也有英文。如打乒乓球,以每局11分为例,10平便是“球司”,源于deuce,意即此后必须连赢两球才能赢,于是11比10便是“温”,源于one,意即还剩一球。足球的守门员则叫“高尔”,源于goal。

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洋泾浜英文更比比皆是。奶油叫“白脱油”,源于butter,在上海方言中,“脱”与“涂、抹”同音,听起来就好像是一种免费的油,不涂白不涂,其实我童年时奶油是一种奢侈品;拷面包片叫“土司”,源于toast;汽油叫“该斯林”,源于gasoline;弹簧锁则为“司必灵”锁,源于 spring;日光灯一闪一闪地不启动,说明“斯达特”坏了,源于starter;夏天躺在“水门汀”地上睡觉会着凉,源于cement;螺丝上的垫圈叫 “华丝”,源于washer;便宜的劣质货叫“肮三货”,源于削价甩卖的on sale;不良少女叫“赖三”,源于lassie;鬼混叫“混枪势”,源于chance;上海话里用的最多的量词是“只”,给人一个机会便成了“一只枪势”;两人分享或分赃便是“两家头哈夫、哈夫”,源于half;洋人工厂里的工头则是“那摩温”,源于number one。

我1962年上中学时,中苏两党已经交恶,但是因为此前的十多年中共亲苏一边倒,造成中国缺乏英语教师,所以我还是搭上了俄文的“拉斯卡”(末班车,源于last car)。因为不懂英文,还以为许多洋泾浜英文是写不出来的上海方言。

第一次接触到香港的殖民地英文是在1960年。当时大陆适逢三年饥荒,在美国的叔叔托香港的友人给上海的姑妈邮寄食品、衣物。我还记得在姑妈家看到一个信封,寄件人地址是“窝打老道”,好像是居住在同一条街道上的邻居们在窝里斗,觉得路名好生怪异。多年后在香港经过九龙的油麻地,碰巧看见中英对照的路牌,方知是Waterloo Road,但是若改成“滑铁卢道”,广东话念出来便走了音。无独有偶,在“窝打老道”附近居然还有“亚皆老街”(Argyle Street),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香港的殖民地英文与上海的“洋泾浜”英文迥异,姑且称其为“油麻地”英文,以示区别。

香港人的崇洋媚外使我吃惊。1984年第一次到香港,说普通话被人白眼相待,还好我会说英文。但是说英文也有麻烦,尽管服务员对我必恭必敬,却笑里藏刀,毫不留情地宰我。近年来大陆开放港澳自由行,为两地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港澳同胞才开始从表面上尊重大陆同胞。然而在一些高级的旅馆(如半岛酒店)和会所(如赛马会),服务员的第一句话通常还是英文,那些所谓的“上流”场所还雇有许多根本就不会中文的菲律宾或印度、巴基斯坦裔服务员。

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英文无处不有。如公交车bus为“巴士”,水疗中心spa则为“士巴”,商店store为“士多”,烤面包片toast则为“多士”,可与上海的“土司”媲美。此外计程车taxi为“的士”,小费tips为“贴士”,乳酪cheese为“芝士”,老板boss为“波士”,看球赛ball则为粤英合璧之“睇波”,学生考试不及格fail为“废咯”,歪打正着的运气fluke则为“福咯”。

用译音来表达外来语本无可厚非,但是用粤语来译音却往往使人一头雾水。如:“三明治”成了“三文治”,公寓套房apartment斩头去尾便成了“柏文”,皆因“文”字在粤语里念“门”。还记得多年前看到“杯葛”一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误以为是“抵制”的文言文,便自责才疏学浅,殊不知原来是boycott的粤语译音,这扯不扯?。最妙的是“屈臣氏”,原文明明是Watsons,如何能发出“屈”的音来?后来到了香港才恍然大悟,原来“委屈”的“屈”在粤语里不念“曲”,而念“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不懂粤语而念白字多年,心里好“委哇”。看来除了读万卷书之外,还一定要行万里路。

在香港工作了近五年,每天在电梯里上下都可以听见白领精英们的精彩对话。越是高级的白领,在粤语里夹杂的英语就越多。“文档”是“法老”(file);发送文档则成为“三法老”,乃 send后面去掉了d;给你打电话则是“拷你”;“银行”是“班”,bank后面的k照例是不发音的;以此类推,“支票”是“切”,check后面的k也免了吧;融资炒股票的账户为“孖展”,源于margin;让我看一下则是“我take阿咯”,look后面当然是没有k的。更有甚者,“提供”居然瘦身成了“颇歪”,原来provide前面的r和结尾的de都没了。普通话有四声,听北京人讲英文,阴阳上去,抑扬顿挫的,已经够味了。粤语里有九个声调,外加六种调值,试想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买办,嘴里讲着九声六调的英文,何等威水?

香港回归虽已十多年,但在许多政府机构中,英文仍是两种工作语言之一。如香港的入境事务处,申请表格中英都有,来往的函件仍有全英文的。法庭的工作语言为中、英文,且律师和法官还在戴假发。我很纳闷,虽说英文在香港的学校里是必修课,且许多高中采用原版的英文课本,但究竟有几个香港人能够得心应手地用英文交流呢?

还记得有一次到香港殖民地象征的汇丰银行开户,接待我的那位年轻干练的柜员想必是大学毕业生。她看见我白领的衣着,便用英文接待我。因为开户文件是中文的,她便问我:“Can you see Chinese?”精确地直译过来就是“你能否看见中文?”但是我知道她的原意是“你能否看(懂)中文?”此处的“看”本应该是英文里的read,直译过来是“读”,而非see,后者是一个有关视力的问题,若视而不见,那就是有眼无珠了。

唉,本来都是炎黄子孙,却硬要憋着用英文来打交道,是为活受洋罪,其感觉就是一个字,累。2010-08-25


2010-9-1 14: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9  

捍衛廣東話事件簿

轉自網絡,作者吳雪兒


今年6月,廣州市政協舉行了一個網上問卷調查,建議增加廣州市營電視頻道的普通話節目。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的人反對該項提議,並且引發粵語存廢的激烈討論。

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於7月5日正式向廣州市人民政府提交《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當中包括將主要使用粵語的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主要使用普通話廣播,或是在兩者的主時段使用普通話廣播,隨即引起廣州市各界的強烈反對及批評。

雖然市政協承認早前的網上問卷調查結果「符合廣州當前的實際情況」,仍表示有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廣州市廣大電視觀眾「正確認識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與廣州電視台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的關係」。

7月中,有市民發現,明代名將袁崇煥在東莞石碣故鄉紀念園的粵語口頭禪銘牌被當地文化部門鑿走。原來的金色銘牌上刻有袁打仗時的口頭禪「掉哪媽!頂硬上!」

7月11日,一群廣州市民在人民公園舉行捍衛粵語活動,參加者一同唱1980年代的粵語流行曲,在場有人手持模仿香港政府宣傳政改口號的「廣府話起錨」標語。

7月16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引用《論語》故事,表示廣東基本上已「富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教之」,要「以教開智,以文化人」,在談及如何「教之」時提及要推廣普通話。有評論指汪洋的講話反映官方對民間呼籲保護粵語的立場仍然強硬。

7月19日,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向媒體表示,粵語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從未有想過「廢除粵語」、「弱化粵語」。同日《人民日報》有文章指出,今次爭論已「波及整個粵港澳地區,以及粵語移民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

自由亞洲電台於7月21日有文章指出,「今次粵語存廢之爭,在全國引起了討論,激起了上海、北京、新疆等地對方言處境的反思,在粵語覆蓋區域香港,亦引起香港人保衛粵語的共鳴。」

7月25日,一批廣州市民在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聚集支持粵語,但被警察阻撓,江南西站A出口一度被封閉。

該次活動的主辦者在事前已向公安局備案,其後由於政府當局施壓,被迫自行取消活動。然而25日仍然有大批市民在下午5點準時到達江南西站A出口,自發聚集,為粵語,為廣府文化發出自己內心的呼聲。

因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地處繁華商業區,人流量大,現場很難區別主動參與集會人士與逛街人士,故關於參與人數的數字有多種說法。香港《蘋果日報》指有接近一萬人參加,香港《文匯報》則指有數百人參加,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引述在場人士稱有2,000多人參加。這場「粵語保衛戰」更蔓延至香港,有人在Facebook設立群組,並發起在8月1日在灣仔舉行「保護粵語大行動」。

7月28日,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再次明確表示廣州市委、廣州市政府無意廢除與弱化粵語,「推普廢粵」純屬子虛烏有。當局公佈一名來自湖北的余姓男子因為在網上散佈「已經公安機關批准,有兩萬人在某地聚集」的信息,被警方行政拘留。

8月1日,廣州有民眾在人民公園聚集支持粵語,遭警察清場後,轉到附近的北京路和烈士陵園遊行,人數以千計,有多名在場者,包括7名香港記者,被警察帶走。

8月2日當局宣佈有3人因「帶頭滋事、堵塞交通、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其餘被帶走的人經警方教育後獲釋。

8月1日香港有約二、三百人集會聲援廣州的撐粵語活動。有廣州人專程來港,參加香港撐粵語遊行。新浪微博在當晚將含有「粵」字的微博屏蔽,而中文維基百科的「2010年廣州市民捍衛粵語行動」條目在廣東省亦不能正常訪問。

8月2日,有香港的廣東省政協常委指「香港有人」挑撥離間、煽動廣州人示威。◇


2010-9-27 16: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江南忆竹

#10  

文采广博,拜读了,问候!


2010-9-27 23:3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11  

謝謝憶竹謬讚。


2010-9-28 14: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