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蜗居》之我爱 (全 十三集)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虔谦

#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pugongying at 2010-3-28 01:52 PM:
QQ的评论是我看到的所有评论中最认同的。只是我也认为宋是贪官,而旦是一个很会留有余功,有心计的贪官,这样的贪官越多,中国的反贪就会越难。所有的评论怎么都说宋有有权有钱有风度理所当然有征服女人的能力,这..

谢谢评论,我颇有同感。问候pugongying!



我的生命之痛
2010-4-15 22:3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2  

《蜗居》之我爱 (7)



我在本系列备受争议的第五集最后写到,宋思明和他太太有一场戏让我感到很困惑。那个情节就是,在跟海藻有了缠绵之后,宋回到自家床上,妻子身边,竟然主动提出行房事。
什么意思呢?真爱的冲动?野性的流露?尽责任?还是什么别的原由?

看过许多多角恋情的故事,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一个男人,在声称自己找到真爱后,在对一方信誓旦旦后,还如何能在另一方面前没有痛苦的尽鱼水欢愉。写到这里就记起看过的一篇有关良种马汗血宝马的叙述。文中写到一匹雄汗血宝马被活生生和他钟情的母马分开,到了异方,无论如何提不起来性趣,最后养马单位必须对他注射性奋药剂。
我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人的爱情不如马的爱情?
代沟,时沟,类沟,什么沟都好,这也许是人和人之间,甚至人和马之间最大的沟之一吧!

这里我就不多花笔墨描述真爱是什么了,也不去提什么“生之前死之后”、“骨中骨,肉中肉”了,因为现实,差得实在太远,以致那纯洁的挚爱有如可笑的天方夜谭。我只能说:
宋思明,他不论对海藻还是对他的法妻,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爱,完全的承诺,完全的保障,谁叫他要双爱呢?
双爱,因为他两个都需要。他需要妻子以及以妻子为代表的家庭系统和家庭安定。这种安定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架构,是他成功的内容之一。是他的归依。
他同时又需要海藻的青春活力和青春美丽。这个活力和美丽给他另外一种安慰、享受、满足感和成功感,给他一种妻子所给不了的新的生命追求和浪漫美感。

那是不是说,有了他的妻子和海藻,他的生命就完全了呢?没有,世界的辩证法会使聪明自误。两爱的结果是宋更加痛苦,更加失落,更加割裂以致残缺不全。

大致相同的道理,不幸的结果也落到海藻的身上。为什么呢?一直在对本系列评论进行再评论的浪宽说:你要是觉得宋是真爱海藻,你就错了;可你要是认为宋不爱海藻,你也错了。这句貌似矛盾的话,包含着很深的道理。 就算我们网开一面,撇开所谓的婚外情,宋郭之间,有爱,有情,否则精明强干、有条不紊的宋思明不会搞得连女儿的生日都忘了。可那不是叫人刻骨铭心的那种爱,不是叫人感动落泪的那种情。那摧人泪下、净化人心的爱,总是和专一,和善良以及自我牺牲联系着的。

我看着宋的人生戏,真的满心痛的。他就是这么一个很真实的人,很有代表性的人。他还真是拿出真情来了(真情不一定都美,都动人),所以才会那么惨。倒是他们同学会上的那个胖子,是真奉场假作戏。那种人,不会惨,也不会痛,那是这个社会情爱腐败层级里的最下层。

关于宋思明,我想说的也就是这么多了。他不要离婚,他要和老婆永远是夫妻;他对海藻说:我要用一生来保护你。结果是,他先于她们结束生命。悲剧吗?是悲剧,很大的悲剧。在我的文学悲剧理论里,悲剧包含了美,包含了力量,包含了仁爱,但是这个悲剧,除了映射出人性的弱点外,它什么也不是。
看着海藻失去小贝时的痛哭流涕,看着宋的挣扎,明知今日,却要当初。悲夫!

还沉浸在宋的挣扎里,今晚看到了小贝的巨痛。他那无神的眼睛在告诉我,一夜之间,同居情侣海藻在他面前宛如一个陌生人。遭受心灵重创的他大病初愈仍然记得心疼海藻,因为他仍然深爱着海藻,他不能没有她,他无法停止爱她。 银幕前无语的我打心里祝福他和海躁。本来,这对年轻的伴侣可以镜未破光更圆的。
不知是什么使得这个美丽的可能变为粉碎?

你说他(宋思明式)爱她(海藻式),她爱他吗?如果真爱,如何会有苦?如果真不爱,如何会有痛?
这个世界,假如都按着神的指令走,那么就是天堂了。神说,天堂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可选择在人。
人的选择,有时侯是清醒的,有时候是凭着感觉走,有时候,又似乎是无奈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这个世界所能给予人的最好的和最坏的,我大致都从蜗居里联想到了。

蜗居之我爱,蜗居之我痛。

(待续)



我的生命之痛
2010-4-15 22:3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3  

《蜗居》之我爱 (8) 呼唤广厦


蜗居在这里不再用书名号,因为我只是用它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信仰低靡的时代。

“广厦”一词我是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学来的。想当年杜甫身居茅屋,心想广厦 --- 不是他的广厦,而是“天下寒士”的广厦,是给大众带来“欢颜”的广厦。
不过我这里的“广厦”不指建筑物,而是指一种精神架构,一种积极的,承前启后的、浪漫的精神架构。

回首我们的三千年文化,那是一种什么架构呢?虽然有和儒并行的道家,后来又有佛学的传入,我们三千年人伦和信念以及道德准则,是儒家式的,更进一步说,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和礼是一根人伦棒子贯穿起来的羊肉串:说穿了是一回事。樊迟是孔子不太得意的门生,曾因请教种庄稼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问“仁”是啥意思,孔子就草草回一句:“爱人。”当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问仁时,孔子就比较凝重地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人伦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礼是孔学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手段也是目的。孔子扔给樊迟一句“爱人”,再也没作任何解释。不仅孔子没有,历代经学家继承孔学衣钵,没有也不可能对一个“爱”字做任何人性层次上的解释。所以,我们不用对孔子草草的一句“爱人”做任何一厢情愿的发挥。必要的话,我们可以对汉唐宋清的论语注疏正义集解等等进行一番疏理,看看我们是否可以从孔子的“仁礼”学里挖出一点点平等博爱的宝贝来。

孔学的仁和礼包含了桎捁人性的成分。但是到了孟子,平民思想迸出了灿烂的火花。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学的民本宣言。这个思想和孔子的君君臣臣的教条礼法没有交集。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直接孕育出了范仲奄式的中国古代文人胸襟和理想。可惜,孟子的平民思想没有能够感动满脑子封建专制的中国古代统治者们,充其量成了他们粉饰自己“亲政爱民”的工具。
孔孟虽有不同,但是经学家们、御用文人们可以用对仁和义的宽泛解释来把两位圣人的学说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体系。孔孟体系支配中国人的思想达两千多年。你说它没有长处?当然不是。孔子最了不起的教诲之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充满了和为贵的善念。而孟子,除了他的民本思想外,他还树立了义对利的绝对驾驭。对于物欲横流的人世,舍生取义的信念是矫枉需过正的伟大典范。

孟子的义很接近我们今天说的信念。他自己解释过:“义,路也。” 又说:“羞恶之心,义也。”他更盛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构成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华夏脊梁。

一场文革春秋,彻底的唯物主义横扫一切精神的主宰,孟子也不幸成了孔子的殉葬品。文革“摧枯拉朽”的结果之一,就是带给几代人信仰的失落。“义”也好,“主义”也好,“信念”也罢,一个意思,一个命运,就是被人们所嘲讽和唾弃,成了文明角落里不值的东西。今天,就算要重新建立这个义对利的驾驭,“义”又是什么?什么内涵,什么外延?
没有了这“义”,人心成了一个空洞,行为宛如摸着石头过河。

回到《蜗居》,《蜗居》情爱故事里最让我颤抖的,不是海藻的失贞。而是海藻的姐姐海萍的妥协、取利、同流合污和无法给妹妹明确的引导;是人生理论朗朗上口的宋思明以及他的那一桌男同学对一男多“奶”的热衷和熟视无睹,是宋思明的太太和她的那批“贴心姐妹”的女性自卑和庸俗。什么叫没有准则和信仰,这就是了。

海萍接受了妹妹用忠贞换来的物质,这么一个姐姐,这么一个人,后来因为那个日本母亲对儿子的苛刻而放弃了一份可观的辅导工作,这个情节和前面的许多故事描绘是矛盾的。海萍的形象在这里失去了她的内在一致性和真实性。
海藻,不管怎么样,她是个知恩图报的姑娘(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她的良知使她总是显得忐忑不安,从这个角度上看,她仍然不失为单纯,至少她还没有被社会的大染缸整个变色。

尽管海萍的形象有其矛盾不符合逻辑的一面,总的说来,《蜗居》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对当今社会人文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描绘。做为观众的我,做为评论者的我,更做为写作者的我,我不愿意仅仅停留在揭示和描绘现实消极处这个点上,因为假如停留在这个点上,那么一切现实主义作品都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在这蜗居的荒漠里,我呼唤广厦;在这横流的沧海里,我呼唤那一个叫做“义”的东西。

想起了使徒保罗。正是这个曾经残害基督徒后来全身心献给基督事业的保罗,这个受尽了危险、威胁、困顿和孤独的保罗,成了把基督福音传遍世界的第一个人。保罗的优秀品德之一,就是在漆黑中看到光明并把这光明分享给世界。大家都知道他著名的《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他在不无沮丧的心境下写下的《哥林多后书》十二章。他说:因为我软弱,所以我坚强。想想这句话的含义和它对人生的意义吧。。。(待续)



我的生命之痛
2010-4-15 22:3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虔谦 at 2010-4-16 03:37 AM:
《蜗居》之我爱 (8) 呼唤广厦


蜗居在这里不再用书名号,因为我只是用它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信仰低靡的时代。

“广厦”一词我是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学来的。想当年杜甫身居茅屋,心想广厦 -..

《蜗居》之我爱 (9)


注:本想三集“后蜗居”结束本系列的。昨晚看苏淳被捕,忍不住又写了这篇。

苏淳入狱这场戏按说是个大戏,是蜗居中的蜗居,也是高潮前奏。事实上这场戏本身就可以自成一体:可以写成一个中篇,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也许正是因为这场戏内容庞大,所以作者在蜗居整体故事情节里不得不压缩它的份量。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我看到这场戏的开头时感觉突兀,并且感觉不自然甚至不真实。

苏淳出卖属于公司的技术产品,当然是和房子有关,和海萍不断给予的各种压力有关。他的犯罪和被捕,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变化。首先是海萍。作者在这里不仅给了海萍悔改的契机,而且也借此让海萍认识到、也让广大观众意识到,海萍其实有多爱苏淳。
按说人应该宽容些,容许人犯错也容许人改错。也许是因为海萍前面的戏太强烈了,这个人物的人性已经在我心里定了格。我的想法是,对海萍,这种特殊情形下的这种表现并不能够说明多大问题。等事情过去了,生活恢复了常态,过去那个海萍还会再回来。

苏淳被捕,海萍身边最亲近的人竟然不是海藻而成了是马克。马克几乎是个没有缺点的人。他对海萍的帮助不计报酬。他赞美海萍是个好女人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如此赞美,如此帮助,如此关爱和体贴而又纯洁无瑕,甚至海萍在他家和他单独过了两个夜,他也不越雷池半步,
这样的人和事有多大真实性?别的不说,他自动表示要借钱给海萍,我觉得很难相信。跟老外借钱是很难的一件事,比跟中国人借难多了。这里面有文化的、宗教的、社会的等等原因在里面。马克这个人让我觉得不真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人的好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持着?是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无私的爱?还是别的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他的好总让我感到轻飘飘,不贴地,不厚实,没有蕴涵什么力量。

苏淳落难,不仅波及平时没有什么交情的马克,更波及同样没有什么交情的宋思明。由于涉及刑事案,非常棘手,这回宋思明是使出浑身解数,冒了以私犯公的大忌大险,也欠下了重大的人情,使得起诉单位撤诉,苏淳从此安然无恙。可以说,房子的压力触发了苏淳之案;而宋郭的感情纠葛直接左右了这个刑事案件以及案件各方关系的发展。
宋在这场戏里力挽狂澜的表现,比马克要真实些,因为它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也更让人揪心些。
从这场戏里,我听到了蜗居的回音壁上的声音:房子至上,爱情至上。你说把丈夫逼得挺而走险不是房子至上么?为了小情人不惜冒江湖大险不是爱情至上吗?
至此,海藻重新回到宋的怀抱成了大势和逻辑的必然。

最后是苏淳,作为这场重头戏主角的苏淳,被释放回家后你看看他的表现:萎缩,呆滞,软弱,如惊弓之小鸟。他对海萍也显得更加依赖,寸步不离。苏淳哪,七尺之躯,你怎么就,就不能更强悍些呢?

以上就是蜗居众生相在这场按说是场惊涛骇浪般的戏里的各式表现。我说过这场戏其实是戏中之戏,完全可以独立成章。这一点显示了六六想象和编写情节故事的游刃有余。但是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个戏给压缩了,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透彻的发挥,反而是个不足。

这戏中人物围绕着房子这个业障闹腾得不可开交,可那边人大会开得正红火,你猜广东人大代表、建筑商陈华伟怎么说?“老说房价高,没人叫你在广州买,也没人叫你在深圳买,那你回老家买不是便宜点嘛,为什么要在广州、深圳买呢?”郭海萍在丈夫落难后也说过,其实她只要在老家有个小房子,和一家人平平安安住在一起,就很满足了。

可是,当人从乡镇到了城里,结婚生子,生活的根已经在城里了。你要他/她因为买不起房子而再度离乡背井?或也许,不买房子,是最后的选择? 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不买房子,宋郭式大中小戏还会继续上演。(待续)



我的生命之痛
2010-4-18 20: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5  

《蜗居》之我爱(10)海藻别哭!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宋思明这个男人,这个人物以及他的情感和行为,什么时候在他的部分观众(请记住我说部分观众)面前变得矛盾?失去他的真实性可信性?从他对宋太太说“没有理由”离婚的时候起。

海藻,首次偷情暴露,痛哭流涕之后,和小贝保证痛改前非,不再和宋思明来往。
人的眼泪,有很真实的成份,但是也会欺骗流泪的人自己。何以见得?一来,海藻没有勇气自己去面对宋,恳请海萍代劳把钱还给宋,因为她怕见了宋会旧情复发。二来,她冒大险,终于没舍得删除宋的手机短信。
于是二度暴露。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小贝万般悲情和愤恨下终于和海藻分手。这里面一大堆激愤场面和情绪语言,就略去不论了。

海藻怎么办?她能怎么办?我看的时候还慷慨激昂的,觉得海藻没出息,没志气,没骨气,没理想,没灵魂...... 整个一个女尸走肉。节目一结束,我就觉得我不应该那么苛刻 --- 对一个年轻女孩那么苛刻。真的,一个还不大成熟的女人,她能怎么样?她似乎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蹲到了宋思明的车轮边上;选择委屈地投入宋的怀抱。
宋给她抹去眼泪,拥着她,对她说:“海藻,海藻别哭!”

海藻继续她那没有选择的选择,她选择对宋说:我没地方去,我跟定你了,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跟你回家,我睡你和你老婆的中间......

这些话显然打动了这个男人,逗乐了这个男人,得意了这个男人,使得他再度拿出一个男人的胆量和责任,来呵护这个生活被他搅乱搞砸了的、他认为是纯真的女孩。

看着宋在车里含情脉脉地握着海藻的手,我耳边不断回响着他的声音:海藻,海藻别哭......

,宋思明,你要她不哭,你有终极的解决方案么?你是和另一个女人有了契约的男人哎,你选择对她说没有理由解除那契约哎,你选择(是,是他的选择)又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对这另一个哭泣着的无助的女人,你真的究竟能怎么样?你的那栋来历不明的气派房子,能让海藻栖身多久?你自己认为没有理由和法妻分开,那你对另一个女人的承诺的理由和意义在哪里呢?

也许大概,就在所谓的两性关系新潮流上头吧?
早几年,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讨论他的所谓“两性关系新模式”。他的意见接近宋思明式。1. 可以有婚外恋,以解决现代人的心和性的寂寞和疲劳问题。2. 可以不断离婚,不断组成新家庭。3. 可以只同居,随时撤换同居伴侣。为了这两性关系新模式,社会资源,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伦理,法律等等都得、也会相应跟上。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可他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说:这都什么年代了?两性关系也好,道德伦理也罢,都是个观念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你呀,别抱陈守旧了好不好?别动不动抬出圣经来让人无法正常讨论好不好?
我问:你敢保证你不会心理失去平衡?你不会嫉妒?他说,呫!又是观念在作怪。我干吗要失去平衡?她找她的新欢,我寻我的二好,不是各得其所吗?

看《蜗居》众生相,平衡了吗?那宋思明,本来精明强干,风度翩翩,后来挣扎成什么样子了?他冲击波里的几个人: 海藻,小贝,宋太太,无不要死要活的。
每个人都有二奶新欢,也就是说每个都没有被人专门爱,每个人问问自己,这是我们所要的吗?人是靠观念活着的吗?人的心没有感觉吗?

就是我前面说的,有的东西,是万古不变的。杀人永远不对,爱情永远排他,再加上生儿育女,家庭体制和财产等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人类家庭模式经历了万年的自然淘汰,最终是一夫一妻被确定为最佳。

以上是从很现实的方面讲的。假如引入浪漫,就是精神的东西,一男配一女更是天地里最美好圣洁的身心架构。这个,有诗,有曲,有信仰为证。至于怎么知道眼前这个异性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深入这一男一女之间,去体验见证那爱情的至上与美妙,乃至离婚、复合等等,这些已经超出了本系列的范围。改日有机会我另起一个系列。

有一点我想说,我越来越感觉到,上帝其实不是板着个脸对人说:不许做这个,不许干那个。神了解人性,为了人好。耶稣说:“你们听过有这样的吩咐:‘不可奸淫。’可是我告诉你们,凡是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心里已经犯了奸淫。”
为什么?因为眼睛电波一交流,接下来就想亲吻,就想拥抱,就想上床。一旦上了床,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还有什么可以保障生活不被搞砸的?
神太了解人了,所以告诫我们:杜绝情灾,从眼神开始。

人偏偏选择让眼神如同雷和电一样肆无忌惮。

我们基本都经历过初恋,都知道初恋是怎么回事。宋对郭的爱,尽管他或许内心希望再次体验初恋,但是毕竟不是初恋。它没有初恋的纯度,初恋所携带的那一点朦胧和盲目性更是宋恋里所没有的,相反我说他选择爱上海藻。爱海藻,是四十几岁、具备了自己一整套行为指导思想的宋思明的选择。他也真是想使海藻幸福。“海藻别哭”是他相当真诚可也饱含矛盾和无奈的话,它成了海藻的情感鸦片。在那些孤独寂寞的、怨妇般的二奶生涯里,那样的话,是海藻拼命想抓住的几根稻草。

不知道六六笔下的海藻,在她最终失去宋思明之后,她的后半生,会不会都在哭泣?......
辩证法,对于聪明人甚至整个社会群体来说,都可能会太残酷了些,因为事情,常常走向它的反面。(待续)



我的生命之痛
2010-4-29 19:0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6  

演员海清,该是“中国第一小女人”。


2010-4-30 14: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0-4-30 07:59 PM:
演员海清,该是“中国第一小女人”。

谢谢XYY评论。我知道海清演过许多。我只看过她的《蜗居》。就这部电视剧看,我倒不觉得她是中国的第一小女人。因为“小女人”在我感觉上有可爱的意味。哎,海清大概是给海萍连累的。剧中海萍的形象实在不怎么可爱。



我的生命之痛
2010-4-30 18:3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8  

上帖#27 流于突兀,现在稍作补充。

诚如斯言,“小女人”不一定可爱,一个“小”字,甚至于有点令人悲悯了。海萍
一角,可哀多过可爱,但是演技很好。只是有一点,海萍为人妻时,张扬跋扈,为
人姐时,手足情深,这不是很熨贴,但不是演员的缘故。

以前看过蒋雯丽的戏、孙俪的戏,演得都很出色,但总的来说,不属于“小女人”
范畴。海藻也是女人,比海萍更小,在小贝面前青春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种),
在宋思明面前又小鸟依人,但海藻不是“小女人”。看了海清的几部戏,各式各样,
演的都是“小女人”,哪怕演到老,还是“小女人”(譬如《王贵与安娜》)。

所谓“小女人”者,或琐碎自娱,或淫巧自得,或烟媚自慰,海清皆臻极致。看得
出她是做了功课的,当然也有导演的功力注入。海清是否中国第一,可以讨论,但
我觉得此类角色可以界定为“小女人”。希望海清继续做功课,创出自己的品牌来。


2010-5-3 15: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9  

笔者观看这类电视,总是冲着演员的演技去的。因为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常常不堪推
敲。这里面有政治原因,有市场因素,所以观众不必太认真了,喝口凉白开而已。
惟有演技才是最真实的。这些年电影电视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演技却在节节上升,
一代胜于一代。其他文艺歌舞类也大率如此。此个人陋见,供各位参考。


2010-5-4 16: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0-5-4 09:07 PM:
笔者观看这类电视,总是冲着演员的演技去的。因为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常常不堪推
敲。这里面有政治原因,有市场因素,所以观众不必太认真了,喝口凉白开而已。
惟有演技才是最真实的。这些年电影电视一直在走下坡..

谢谢 xyy!海清演技是不错。问候!



我的生命之痛
2010-5-7 22:4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1  

《蜗居》之我爱 (11)封人榜


宋思明:
1。 他认为,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难事。
2。 他知道,要舍得牺牲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
3。 他攻于计谋,有战略家的谋略和眼光,也精通人生哲理。
4。 借着丈人的地位和自己的聪慧,在权和钱上都颇为成功。在海藻的眼里,在许多单纯的女孩子的眼里,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强有力的男人。
5。 他贪情甚于贪财。看到大概第12集的时候,我以为他的家庭不幸福,有什么大的缺失。看到后来才知道,其实他的家庭算是满美满的。他的太太温文尔雅,不失为一位贤惠的家中主妇。他们有一个不错的女儿。有家,有权,有钱,可显然这一切都没有能够使宋思明感到一种人生的满足。于是他找到了海藻。从此他有了新鲜感和新的欢乐,但是也由此把他自己的人生和他的家抛进了危机的旋涡,正如一切贪欲都可能酿祸一样。

苏淳:
1。他是典型的妻管严。
2。他与世无争,安分守己,不喜欢和社会浊朝同流合污。
3。他平庸度日,但是在妻子压力下,也会挺而走险甚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的成功带有偶然性。因为虽然他有他的灵性,但是他比较懒惰,懒得去启用这份灵性,除非来自某种鞭策或逼迫。

小贝:
他是一个很一般的男人,没有什么特出的地方。他的脾气比较躁,他没有一个大的心胸。至少在我看到的章节里是这样。

海萍:
一个吃苦耐劳的女人,生活型的女人。她不精致,不雅尚,没有外在气质也没有多少内在含量。她没有一份坚定的信念,被生活拖着鼻子走。这样的女人显得比较庸俗;而一个庸俗的女人比较不可爱。她甚至有几分虚伪。妹妹为了她去靠近宋思明,她反过头来倒抨击海萍靠近宋是为了钱。 她怎么不想一想她和她老公是妹妹沦为二奶的最大受惠者啊!她怎么没有丝毫这方面的自责自省?海萍很不可爱,但是她是个真实的女人,作为电视剧女主人公,她为这个电视剧奠定了某种生活的基调,一种贴近生活和社会的比较真实的基调。

海藻:
自认为是大人了;她也的确是大人了。她是在一片物质的咶噪声中,在物欲的浑水里长大的。她是这个时代没有信念的信念的勇敢实践者;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未泯的年轻女性的代表。她报恩心切,这个心引导她做了许多事。 她一方面跟着女人的感觉走,另一方面她知道她在干什么,对她的二奶生涯她有着某种自信。她不觉得二奶有多少错,她不觉得自己将来有多黑暗。 她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了,她不再听从姐姐的劝告去拿掉孩子。她告诉海萍社会对女人的道德容忍度大了许多,她有把握带着个没名份的孩子过日子,当然,前提是宋继续罩着她和这个孩子。海藻的戏比海萍精彩。她是这个世代的牺牲品,反映着这个时代不叫灵魂的灵魂,展露着一个有着不是信念的信念和不是道德的道德的赤裸裸的女性。她最后失去了一切,所有的只是马克的帮助。她出了国。出国是她人生的出路吗?这个留待下集在谈。我祝福她到了国外找到真正的人生信念,开始她全新的幸福的人生。

钉子户老太太:
信念和意志也如斩钉截铁般坚定。她的忍耐力惊人。在邻居们纷纷撤离之后,她带着这个家坚壁清野,坚持到最后。她是这个家的灵魂和精神领袖。她是中国那些经历无数冲击和惊涛骇浪的老一代的缩影。她深爱自己的子孙,也终于以生命实现了房子梦,为她的后代换来了宽畅的住处。钉子老太太是《蜗居》最成功的人物:着墨不多却如此鲜明;她的死对观众是一个震撼 --- 对社会就不知道了--- 《蜗居》的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丰富深沉的涵义。我可以想象,钉子老太的一生是本血泪史;她的一生本身就可以写一部震撼人心的的长篇小说。

陈寺福:
蜗居》前半部的陈思福面目颇狰狞,简直像个势利小人。不过后半部这个人物有了点变化。莽夫靠大树,一夕成港股上市的CEO,一朝锒铛入狱。虽目光短浅,仍存一丝善念。直、草和那一丝善,让他还有几分可爱。

马克:
这个马克,似乎是作者放置在这个蜗居世界里的一个希望,一个寄托。但是马克这个人物在我的认识和感觉上是不太真实的一个人物。他穷追海藻的个人隐私,虽是出于帮助的好心,但是事实上西方人是不这么做的。他对海藻的好和帮助也缺乏基础。既没有人情的真实,也没有信仰的真实。但是在蜗居世界里放置这么一个人物,虽然显得机械和突兀,不甚合拍,但是它是一种象征,好的象征。这一点,我必须要给予肯定。



六六: 以上人物的总设计师;从人物的言论里,不时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听出作者的心声。也许有人会说,要写得让读者意识不到作者的存在才好;我看不出刻意达到那种效果的必要和理由。


《蜗居》故事吸引力,演员的选择,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我要特别称赞这部电视剧的语言和对话。它很生活化,听起来自然亲切舒服生动。

说到结局,我虽然才看到四分之三,但是我已经听说了结局。苏淳办起了网上商店,海萍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夫妻俩似乎都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车到山前有了路。而海藻则是出了国。

似乎每个人都得了其所。这是个不错的结局。作者在提供了马克这个亮点的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积极的电视剧结局,不过,电视剧结局和“人”的结局有着本质的不同,就象给观众一个结局和给观众一份力量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样。(待续)



我的生命之痛
2010-5-7 22:4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2  

《蜗居》之我爱 (12)我要是六六


《蜗居》在这里上演的时期,正好是我也在找房子的时期,所以我特别理解海萍那种分必争毛必省的做法和焦虑心情。看到临近结尾的部分,千头万绪,戏里戏外,使我难以集中精力和思绪来写这最后两章。
电视剧前两集一直在讲宋思明和他的一伙如何遇到了四面楚歌的危机。今天电视开晚了,情节是猜想的:宋为了讨好那位党委书记而赠送“雅礼”:一套珍品《资治通鉴》。不过好象是碰了钉子礼没送成,尴尬之下不得不诚惶诚恐、唯唯喏喏地应付党委书记有关为官之道的一通教训。

宋是接受人家的贿赂了;宋是利用职权和商、银勾结试图牟取数亿暴利了。可那位党委书记呢?正人君子似的他给了宋什么样的为官训导呢?
他给不出什么新鲜的来。说来说去还是中共第一代第二代乃至第N代领导人所津津乐道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要再往上溯,父母官的观念不是别的,乃是千年封建社会的官僚们不断翻炒的一道菜。

“为人民服务”从字面上讲是很不错的政府公务员的态度和工作观,但是实际上究其源头和实质内涵,它仍然是居高临下的视度,而不是平等的广角。公务人员对老百姓的居高临下,有如帝王的君临天下一样,本质上是封建的。
中国不缺民本思想。中国究竟缺什么?
鸡和鸡蛋究竟哪个在先?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体制来自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而这体制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它又会反作用于中国人的观念。

几千年来的中国,谈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谈太多了,殊不知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人,人还是赤裸裸的血肉灵魂之人。中国缺的正是人和人之间的人性认识、包容和关爱。

有关这个人的问题,只能留到下一集了。

先回过头来说《蜗局》之宋思明的结局。

观众或读者,他/她的心理有点奇怪,他/她会被这戏中具有多层次人性的主角牵着感情走,不管这主角究竟做过多少不光彩的事。这宋思明,后来的贪官形象越来越清楚,可我还是关心他的前途和命运,对小贝我就没有这份关注。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宋的人性比小贝丰富出许多,他的路也要险恶许多。

现在的宋思明,人算不如天算。他本来如意算盘打得好好的,那边把陈寺福扶上港股上市公司的CEO,这边和银行勾结好把几个亿搞成几十上百个亿。不料陈寺福是个莽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舍不得眼前利益,终于在钉子户老太太这家子上栽了跟斗闯了人命祸。
宋本想补这个巨大的漏洞,从受害人,到公安局,多方施惠使计,想挽狂澜于既倒。无奈力从上头来,有关部门早已盯上了他,一直在调查搜集对他不利的材料,这个事件无疑是个突破口。
到了最后,树倒人散,孤立无援的宋只能赤条条暴露在律法机构面前。

这个时候,家庭价值一度占了上风。家庭和健康一样,是人生的第一需求,是人生的基石。当危机威胁到人生基本面时,其他一切都会迅速退居次要,宋也终于意识到妻子对他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意识到妻子对他的份量。并不是平时他不懂这些道理,人生基层的东西,常常是要在人面对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才会压倒灯红酒绿,凸显出它的本来意义。
这时候的宋思明,愧对妻儿,盟誓来生。他把对海藻的最后存念放在了那张巨额存折上,算是他对这个身怀自己骨肉的女人的最后保护。

把这件心事办完以后,宋就再也无暇顾及海藻母子。二奶就是第二位的,胎儿么毕竟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他所剩下来的生命力,只够用来作困兽之斗;他所剩下来的那点情爱,也只能献给家庭里的成员。

然而更大的绝望还等着他。宋太太救夫心急,亲临二奶金屋索取那张巨额存折。她本来不是去找海藻闹事的,但是金屋里的一切,把她心底的那份怨恨重新燃烧了起来。她失去了自控的能力。推扯之下,海藻身受撞击,不仅胎死腹中,她也因此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我要是六六,我很可能不忍心把这些伤心事让宋思明知道,这是对这个人物的最后一击。可六六偏狠心,硬是把这事传到宋思明耳朵里。宋思明反应激烈,不顾一切冲出审判会场赶往医院。在警察的追逐中,他和海藻的过去一幕幕从眼前闪过。他曾经对海藻说过:你是我的珍珠,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

我有些感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还想着海藻和她腹中的孩子,说明虽是“外恋”,虽是“二奶”,宋思明的生命中的确还有另一个基本面:亦幻亦真的和海藻的爱情。

我要是六六,我可能不会把宋处理死;我可能会让他活下来,活下来感悟甚至传递全新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信念。整部电视剧看下来,我的一种强烈感觉就是:宋思明不是生来做贪官的,甚至也不仅仅是生来做情人的,他的生命里蕴藏着深广得多的智慧和能量。

然而狠心的六六还是那么处理了。那么处理,电视剧就那么看下来了,却又觉得这结局不是谁的处理,它有着某种必然在里头。这种必然,也可以叫做命中注定。
这大概,就是宋思明的命运悲剧吧;也大概,作家不狠心,就很难揭示出这个世界中那种很残酷的却不幸又是很真实很强大的东西来吧......

电视剧的最后姐姐海萍对妹妹海藻说:她的路一直不是她自己在主宰,而是被人潮推着走。还好,海萍终于还是在踉跄中站住了脚;而宋就不同了。不是因为宋的定力不及海藻,而是因为他背后那个推力比海萍背后那个推力要大出许多,可怕许多。这种可怕的巨大推力,终于把宋思明推上万劫不复的深渊。(结局待续)



我的生命之痛
2010-5-9 21:5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3  

《蜗居》之我爱:  为了开始的结语



“为了开始的结语”这个语言结构和含义,是受了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启发。

蜗居系列,本来没计划写这么多,可是思绪纷沓而至,叫我欲罢不能。我要感谢六六,片片蜗居瓦,让我浮想连翩,让我写下了这许多。这接下来要写的,有的或许和电视剧没有直接联系,却是由此勾起来的我一直想要说的话。

别梦依稀抚逝川,故园二十一年前。那童年的青果树,那少年的红领巾,已经渐行渐远;大洋这边,工作的尘埃落定,孩子们的出世成长和教会里的笑声,使我的根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越扎越深。但是,一个人,怎么能忘本呢?怎么能忘记他/她的所从来呢?孤零零的人,要是忘了本,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个道理是我喜欢海藻知恩图报的内在原因。“唱支山歌给党听……母亲只生了我的身……”一个人,如果忘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你能指望他/她多么虔诚于他/她的生心之源呢?
这就导出了我要说的人生美德之一:不忘本。

不知今天的中国,(其实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人类大家庭也一个道理,只是就事论事不想把话题铺得太大)什么东西被奉为美德?什么东西是准则?什么东西是价值?什么东西是信念? 愤世疾俗?叛逆?性解放?能干有本事?两年前回家,一位八零后小伙子就亲口对我说:中国的性开放之日,才是中国的封建主义结束之时,中国才有希望。 我不知道性解放和中国的希望存在多大的联系。假如走的不是正道,赶走了虎,可能迎来了狼。
就说蜗居,你从海萍夫妇嘴里,你从小贝和海藻嘴里,从宋太太和她的姐们嘴里,从满腹经纶的宋思明和他头上的大官们嘴里,你能听出什么这方面的门道?没有,貌似时髦新颖的背后,是一派模棱两可的琐言碎语和陈辞烂调。

《蜗居》是有关这个社会细胞的戏。假如你走到银幕外去询问信念、美德、准则一类,也许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答复:自信,勇敢,勤劳,诚实(这个世道还有诚实可言吗?)等等。
这些当然是可贵的品德,但是这些都不是根本;它们是非常表层的东西,也不是太新鲜的东西。可就是这些,从海萍训妹,郭母训女及宋思明训弟弟等等的戏里,你也听不到。


底下所列的每一条,几乎都可以说是被我们的千年文化遗失了的极珍,都可以单独写一篇宏文。这里我充其量只能蜻蜓点水般带过。

** 人世最大的美德,也是最吉祥和最有力量的美德,在我看来,是“虔诚”二字。这两个字,道出了人的不忘本,道出了人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最根本的,它道出了人和天地、和造物主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虔诚”是人的立命之基;人生的意义、欢愉甚至自由都由此而来。

** 人还有许多具体的美德,比如孔子所教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孟子的三“不”精神;更比如一颗以包容接受和平等民主的心来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人;比如不轻易去论断别人。

** 人世最大的价值,在于爱。爱在它最基本的意义上讲,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承认和接纳。有人爱你,就是有人看到并承认了你的存在和价值。你看人海如潮的大街上,人们个个来去匆匆忙着自己的事,谁也不看谁一眼,基本上那就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再往前一步,爱也内在地包含了关切和奉献,包含了同情、激情等等。
爱,完全是人性层面上的。

** 人世最大的信念,在于无畏。 这个无畏,是建立在虔诚和爱基础上的,不是杀人不眨眼的那种无畏。 圣经里三百多处地方讲到:不要怕。从信仰的角度上讲,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最强有力的立身依靠和生命在永恒意义上的归依和希望。 无畏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 无畏了,人就心安。

大纲之下,其他的一切,都是小智小慧,虽然是好,却无法撑起一个人的骨胳。我看《蜗居》,里面几个主要人物还记得念叨的,就是那些人生小技层面上的东西。

就象本系列开篇里说的,这些东西不是《蜗居》想正面表达的内容,但是《蜗居》里所表现的那些焦躁的、不和谐的、平庸的场景会让你想到这些。由于不是该作品想表达的,所以我也没有道理用这些东西来苛求该作品。

当然,《蜗居》电视剧在许多的精彩之外,也是有弱点和不足的。我的感觉上,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海萍这个人物的前后不一致性。前面宛如势利庸俗的泼妇,和后面的那个海萍有些衔接不上。另外她对海藻和宋的来往在态度上也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海藻这个人物很单薄,几近乏味,我都说不好究竟是这个人物本身的特色还是描写上的乏力。蜗居几大人物 (海萍姐妹,苏淳,小贝,宋太太的那位姐们等等,尤其是电视剧的下半部),除了宋思明外,都让人感觉乏味和单薄。但是,它又不失真实。

宋思明被塑造成贪官形象并最后灭亡,电视剧甚至展示了他一具僵尸的惨淡画面。我理解那个镜头想要表达的意义: 人追逐一世,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虚无;可是有没有不虚无的?这个镜头没有旁白,整部戏也没有这方面的揭示。这最终使得整部电视剧没有了亮点。那个马克,我前面也讲到,象是个机械安进来的灯泡,不真实,不实在;马克,无法代表希望。

平庸、惨淡和缺乏亮点,还是那个问题,这究竟是这个世道的原样还是作品的缺失?不管怎么说,想象将来有一天人们看《蜗居》时会睁大不解的眼睛说:哟,那时人怎么那个德行呀!哟,我可不愿意生在那个时候,多没劲哟!

说好易,说坏难;说容易,做起来难。我无意苛求《蜗居》,这部电视剧在真实揭示和再现社会人生问题上面,在真实再现当代人物上面,在刻划和揭示两性关系上面,有它相当出色和成功的地方。

顺便也就想到了震撼人心和净化灵魂的文学作品,高处不胜寒,风光在绝顶。不辞孤独的文学家,无畏的有使命感的中国的文学家们,相信他们会从那平庸、乏味、焦躁、惨淡和物欲流淌的世道中奋起,带给它血肉之力和灵魂之光。

感谢并继续期待六六新作。(系列结束,感谢品读和评论!)



我的生命之痛
2010-5-13 08: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14  

《蜗居》引来QQ这么久的关注并写下洋洋洒洒这么长的评议,真算是《蜗居》一个不小的收获。

谢谢QQ的好文!


2010-5-13 21:2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10-5-14 02:24 AM:
《蜗居》引来QQ这么久的关注并写下洋洋洒洒这么长的评议,真算是《蜗居》一个不小的收获。

谢谢QQ的好文!

抱抱雪儿,谢谢厚爱。问好!



我的生命之痛
2010-5-14 19:4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