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蓝鲸沪语小说成网上热点 上海读者对沪语很饥渴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 蓝鲸沪语小说成网上热点 上海读者对沪语很饥渴

转贴按语——其实一点没有啥稀奇。我还担心写沪语小说太小众呢。等我腾出时间来,翻出一点沪语小说来。

也就是把我的现成东东翻译成为沪语便是。

*****************************************************

沪语小说曾经作为上海文学的一大特色而拥有大量读者。但是现在看得懂沪语的读者还在,但会写沪语的作家已经是凤毛麟角。所以,上海作家蓝鲸的几篇沪语短篇小说在网上短短时间内就突破百万次点击量,固然是作家的一种荣幸,但其中也不乏无奈。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昨对本报说,上海读者存在沪语饥渴。

  沪语在这个城市正越来越边缘化,当电台里唯一的一档沪语新闻栏目的主持人,说沪语都说得并不流畅的时候,读者发现蓝鲸的小说《看医生》、《小街丑女》等里的沪语使用却颇为流畅。记者看到像“现在啥时代?老母亲还以为是在老早。老早人吃天然五谷”“读过私塾的老母亲不管这一套,两只手揿牢肚皮,上气不接下气地教训子女:‘文明……文明不是历史车轮……是人格嘴巴啦!’”这类“书面语+沪语”的句子层出不穷。

  因为此类沪语小说现在基本绝迹,所以蓝鲸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很大兴趣,一些读者甚至根据《看医生》的内容创作了名为《奈何桥》的漫画,在网上人气也非常之高。钱乃荣肯定了蓝鲸的努力,他认为加一点沪语在小说里,就使小说开始洋溢上海的地方气息,显得生动了,而这归根到底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上海的作家们曾创作过大量沪语小说,最有名的沪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曾被胡适称为唯一可以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者。钱乃荣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作家操作沪语的水平非常高,有人甚至可以通篇用沪语创作。但是现在却很少有作家能做到这一点。“这和新中国成立初的语言改革有关。”他说:“当时推广普通话,不鼓励方言创作。”

  令人遗憾的是,沪语文学作品的凋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方言的式微,也意味着一种地方特色的沦落。据钱乃荣介绍,语言学家刘半农就曾说,只有娘胎里带来的语言,才能最反映性情。“上海作家已经习惯于将沪语转化为普通话来创作,这等于隔了一层,所要表现的内容也隔了一层。”长此下去,很可能今后海派小说以至海派文化将失去其特色。

  除了蓝鲸的短篇小说,去年女作家王小鹰因为在长篇《长街行》中因为使用了一些沪语而引起广泛关注。钱乃荣自己去年也写过一本《上海俗语》。沪语创作似有重新抬头之势。不过正如蓝鲸作品点击量动辄突破百万次那样,沪语作品的需求量很大,“开始重视地方文化的上海人,存在着沪语饥渴。” 钱乃荣说。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是非是我非我
2010-1-12 11:3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