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怀念姚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 怀念姚周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中,有一个段落基本是固定的:模仿周柏春。



在《笑侃大上海》里,他提到姚慕双、周柏春两位大师去世:人间少了一份欢笑,但天堂一定多了一份快乐。



底下掌声雷动。



然后他抬头:姚老师,周老师,观众的掌声是送给你们的哦,你们听见了吗……



听到这里,我的鼻子都有点发酸。我非上海人,但也听着电台里姚周的节目长大,直到现在,电脑里最多的就是姚周的段子。我相信这不是周立波预先准备好的台词,也不是周立波的刻意煽情,而是他内心的真情流露,姚周,真的是滑稽界的一座纪念碑。他们和上海这座城市,甚至和江浙沪整整一片的欢笑划着等号!



在一档访谈类节目里,听到姚慕双先生的公子姚祺儿怀念父亲:



文革结束了,姚慕双拿到了一笔政府发的补贴,第一件事,就是去上海钟表商店买手表,先买一个900多块的劳力士,再买一个500多块的欧米茄!服务员傻掉了!那时的人真的很单纯善良,服务员居然跟踪姚慕双,然后报告了派出所!因为觉得出手如此阔绰的人,钱的来源肯定有问题!



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铺张浪费,没有人会就此“仇富”,因为,这是贵族啊!1949之前姚周演一场就能拿到一两小黄鱼,这是什么概念?侯宝林等北方的相声前辈来上海作客时,姚周早已是洋房轿车了。而1949后的历次运动将他们的折腾得筋疲力尽,但我坚信,气质和锋芒永远不会消失!姚周赚大钱了但艺术本色一点都没变,而有的演员赚大钱了却忘了300就是北京的公交车!



在姚逗周捧那个版本的《各地堂倌》里,结尾处,姚模仿宁波堂倌,一开始都是堂倌与顾客之间的客套话,没有包袱。但怎么听怎么觉得那段话是那么的美,百听不厌!越琢磨越有滋味!那种把方言提升到“美”的高度是需要很高水准的。姚周做到了。这是一种对语言节奏的掌控,非常之难。



有时,看姚周晚年演出的视频,会发现,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有些演出好像已经是80多岁了),姚周在配合上有一定的偏差,不像以前那么顺畅了,有的录像中,偶尔有抢台词的,或者冷场的都有,但似乎也没怎么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这绝非恭维。就像书评人云也退写到的:这已经不是表演节目,而是人格的一种自然延伸。观众对他们的认知,也早已超越了“演员”这个职业,他们就像是和观众在唠家常,唠家常时有抢话的、冷场的这不是很正常吗?这已经是一种境界了。我觉得,曲艺界达到这种境界的,就三位:上海的姚慕双、周柏春,天津的马三立。



听周立波在海派清口里拿政治开涮,我倒没想起姚周,因为周立波是很直接的,就事论事,而姚周是很委婉的,也不能说委婉吧,总之,是把一种立场或者态度,加上事件,真正融入到了段子中,比如《高价征求意见》,甲向乙高价征求意见,但当乙向他提意见后,甲马上翻脸不认人。有人说这个段子讽刺非常厉害,我也觉得是!但他高就高在不指明,但能体会的到。观众可以有很多的遐想。



在周立波《笑侃大上海》的最后部分,他了一个开车系安全带的笑话,这个笑话网上有,周做了较多的加工,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核心的包袱没变,演绎的比较出彩。这段表演让我想到了姚周——里面夹杂着一点点市井的无奈,还夹杂着一点点市井的狡黠。姚周就是这样的啊!滑稽艺术,不就是根植于这样的土壤么?


转自苏大鱼博客



是非是我非我
2009-12-24 05:4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