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我们台湾这些年》热销大陆背后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我们台湾这些年》热销大陆背后

《我们台湾这些年》热销大陆背后

张洁平

住在上海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在天涯网站中的帖子,编成写给十三亿同胞的家书,写出三十年来台湾从专制到民主化的社会变迁,让大陆读者与中国现状比对,点滴在心头,迅即成为中国畅销书。

一九七七年出生的台湾男生廖信忠承认,作为一个资深网民,当初在大陆天涯论坛上写下这个帖子:《一个台湾七零后的三十年——成长,及眼中的三十年台湾社会变迁》,他就知道一定会火。不过他没有料到的是,这帖子竟然引来了数十万上百万点击量,成了天涯论坛上大陆与台湾网民交流的集中地,而后,又被嗅觉灵敏的出版社发现,几经周折成书出版。

今年十一月十日,这本名为《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书甫一上市,立刻登上中国畅销书榜,甚至连地铁站的小报摊都卖起这本书。出版方北京读客图书公司给出的数据很惊人:首印三十万册已全部发完,现在正以每周五至十万册的速度加印。而他们的销售预期是两年卖一千万册。

以运作畅销书闻名的「读客图书」策划总监刘按表示,这本书几乎还来不及宣传就已经红了,他对亚洲周刊说:「中国十三亿人都对台湾感兴趣,但是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台湾。六零年来两岸公众信息严重不对称,催生超级畅销书。我们做的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事情。它的火,我们想挡都很难挡住。」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这也是廖信忠写在书介最开头的话。他在大陆工作旅行,才发现大陆人对台湾认识的空白竟然如此巨大。于是零八年五月三十日,他开始在天涯网站写长长的、后来变成书的帖子,当时,四周都是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氛围,廖信忠希望能写给大陆的网友看,自己所经历的,台湾同样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向一个社会解释另一个社会,本身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何况这个解释者既非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也非饱有经验的老人,他只是个年纪轻轻、经历普通的小网民。可廖信忠毫无负担,也无架子,他像写日记一样,把自小经历的三十年娓娓道来。他说,要讲给大家听的,不是知识分子垄断的台湾,而是家长里短的台湾「草民生活史」。这种?述方式,令对台湾完全陌生的读者产生了少有的亲近感,停留在想象里的「宝岛」台湾,一下子被拉到眼前。

豆瓣网友「小熊」给这本刚看完的书打了五颗星,她说这本书的?述「就好像某个朋友在跟你絮叨,哪一年有个什么东西很好玩,哪一年又发生了件什么事很有趣。然后你就发现,原来在另外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是这样长大的,哪一些是我们都有经历的,哪一些是没有的。两相比对,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就出现了」。

「比对」,是大陆人读此书的另一趣味之处。台湾的三十年,从蒋家王朝进入民主社会,个中汹涌的政治变化与社会变迁,与今天的大陆竟能相映成趣。

台湾这三十年的政治变迁史构成了草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正因为此,出版经历了层层送审,从地方台办到出版局,从出版局到新闻出版总署,最后书稿送到国台办,前后修改数十次,经历近一年时间,最终才顺利出版。诸如「行政院」这样的称谓在书中加了无数的双引号;同时,?除了四万字的「敏感」内容。

被删掉四万字

哪些内容算敏感?廖信忠说,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比如写自己小时候,蒋政府怎么向小孩描述「共匪」,比如写到大陆一九八九年等等。

出版的「洁本」里,你仍可以看到,当廖信忠还是「死小孩」的时候,国民党当局还患有幼稚的「恐共症」,法国作家佐拉因为译名中含有「左」,都被打入左派,成了禁书。金庸小说《射鵰英雄传》被强行改名《大漠英雄传》,只因为「射鵰」两字出自于毛泽东诗词。廖爸爸曾被负责维护稳定的「警总」请「喝茶」,当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警总」;而家人参加的基督教会,因为有海外背景,支持党外人士,则被扣上了「国际阴谋集团」的高帽子……

有读者评论:「有些段落,谈到台湾的政治状况,让我总有一种冲动,如果是电子文本,我会马上把『台湾』替换成『大陆』,读起来照样逻辑通顺。」

网友「mini」说,看到这书才明白:「原来,一九八七年,台湾才放弃『反攻大陆』;原来,台湾也曾经是一个一党专制相当厉害的地方;原来,台湾有众多种群,曾经互相那么敌视过。原来,被我们视作台独分子的陈水扁,吕秀莲,也曾是为了政治理想游行并坐牢的愤青……」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副标题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十三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廖信忠自己不喜欢,觉得太「套近乎」,很「雷人」。

廖信忠还没有适应,从一个倒霉的失业男青年变身成「超级畅销书作家」的过程。「我最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但已经有不少文化评论人认为,他的这封「家书」必定将在两岸民间交流史上留下一笔。以下是亚洲周刊对廖信忠的专访摘要:

最初为什么想到在天涯上写那个帖子?

在大陆一阵子了,我发现许多大陆的朋友问我有关台湾的问题常常有极大的相似,甚至会发现许多大陆人对台湾有极大的不了解,比如就不只一个人曾经问我:「台湾坐火车可以到吗?」甚至我在西北的山里,有个老人问我「台湾现在解放了吗」。也许住在沿海的人觉得这种问题很可笑,但这的确反映出一部分的人对台湾印象的确有很大的空白。

成两岸网友交流平台

这一系列文章还在我脑子里构想时,我已经知道肯定会火爆,我必须承认包括当初的标题及首发的时间点都是考虑过的;我从零二年就开始混天涯,早期天涯还是比较菁英化的,这几年比较娱乐化,但这不代表天涯的水平降低了,因为这仍然是一个中国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毕竟在天涯混了好几年,很清楚大家想要看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但是等到上了头条之后,更多人注意到这系列文章,甚至那个帖子已成为天涯上台湾朋友与大陆朋友交流的平台,我才意识到我惹出不得了的事,也才写得越来越认真。

其实,我并不希望大家看了真的产生「原来台湾是这样!」的想法,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我成长背景下所理解的台湾,我把它当作故事书来写,不是很严谨的历史,真正希望的是,大家看了对原先「理所当然的台湾」产生更多不同的想法,并有兴趣发掘这些事。

为什么你觉得这些事情是应该讲给大陆听的?

我取舍的有两个重点,第一,这件事是真正的大事,这些事真正是台湾历史的转折点,甚至它的影响所及到了十几年后才显见出来,比如几百年后提到现在,写演义故事会放在那些重点,那就是我放进书里事件的主要考虑;另一个考虑是,有些事根本就在大陆的?述禁区,比如很多人问,为什么没有写六四时台湾的反应,你想这根本在书上不可能出现的,就连论坛上也不可能出现。

我不希望读者把政治当作这本书的重点,我要讲的是,政治怎么影响台湾百姓在这三十年间的生活,甚至怎么影响到我的家庭,我个人。一般民众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行为。读者可以看到,越接近当代,我提的政治内容越少,其实这就跟台湾的变化一样,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值得关心的议题,不再是一个什么都扯上政治的社会。

你在台湾对大陆的认识,和你现在遇到的大陆人对台湾的认识,陌生程度相似吗?

我以前为了考中国大陆研究的相关研究生,读了许多这几十年来党史、大陆概论的书籍,关注大陆新闻也有相当的年头,还没来大陆之前我觉得我很了解这个地方,但我真正踏上这块土地,走过越多地方我发现我对这里越来越不了解,毕竟大陆太大,每一个地方都不一样。苏珊·桑塔格讲过一句话「任何一个对世界有兴趣的人都会对中国有兴趣」,这句话我高度认同。

不仅大陆对台湾好奇,台湾也对大陆好奇,毕竟分隔了几十年,所以彼此对对方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理所当然」的想象,并且认为对方就是那个样子的。

对大陆印象两极分化

台湾许多人对大陆的消息其实也是有选择性的接受。有些没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印象还留在满街的自行车与蓝色海洋当中,要不就是黑心食品一大堆,完全无视这几年大陆的进步和努力,为了反对而反对;另一些人则对大陆充满了梦幻王国般的幻想,认为大陆现在进步得不得了,什么都好,台湾完全比不上,他们对于大陆的印象仅停留在浦东陆家嘴那个天际线的画面,过于妄自菲薄。

不仅仅是没到过大陆的台湾人,许多在大陆工作或旅游的台湾人,对大陆的认识也仅仅是他们所到过的城市。毕竟大陆太大了,每个地方都不同,至少对我来说,大陆到现在都还是一个谜,参不透。

廖信忠小档案

1977年出生于台北士林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台中云林县人,母亲是台南人;1984年上小学,1989年升入国中,1993年进入淡江高中,1997年入读东吴大学哲学系,1999年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旅行,2008年正式到上海工作,从事零售业及业余写作,2009年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

□ 《亚洲周刊》二〇〇九年第四十九期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9-12-4 18: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月满西楼

#2  

我也想看一看。现在为力姐很关注图书市场啊。


2009-12-4 18: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西楼,下面的连接,你可以先看若干页,我还没有找到齐全的。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11/20/content_12504681.htm


2009-12-5 17: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综合类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