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短篇小说]《一 生》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夏天

#1  [短篇小说]《一 生》

一 生
夏维东

  当你被反贪局从会议室带走时,你就知道自己这一生完了。你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看那些错愕的下属们,低着头走出了门。可是没走几步,腿肚子就软了,如果没有扶住墙,你肯定将瘫倒在走廊上,你不得不借助于反贪局人员的搀扶才不至于出丑。

    在反贪局的审讯室里,你对所有的指控均供认不讳。你心里明白,反贪局如果不是掌握了确凿的证据,绝不会把你这个一市之长当众带走的。你想用坦白来减轻刑罚,只要不是死刑,那怕在监狱呆一辈子都行。在你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你的想法和眼下大相径庭,那时你觉得与其窝窝囊囊过一生,不如轰轰烈烈过一时,作为王城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你确实风光一时,民间甚至传说,下一步你将成为A省最年轻的省长。从市长到阶下囚不到一天,这段天堂到地狱的时间,你的人生观也彻底颠覆了,眼下你只想窝窝囊囊地过一生,只要能保住性命,要你做什么都可以。

    你估计你这种级别的官员从双规到法院判刑起码需要一年时间,那么就要好好利用这段尘埃尚未落定的时间,就算不能逃脱牢狱之灾,起码刑期可以少几年。出狱之后,回到老家农村,开个两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算得上善终了,弃官归隐的陶渊明也不过如此吧?

    然而形势的变化你始料未及,该你倒霉赶上中央严惩腐败,连堂堂上海市委书记都被端了,何况你一个区区省辖市的市长?连一年的十分之一时间都不到,你便被移交法院。你的律师基本上形同虚设,律师和你见面时就明确说了,你的案子无力回天,你所能做的只是在法庭上走走过场而已。

    在等待上法庭上的日子里,你以秒地度量着时间。有天早晨,你无意中瞥见镜中的自己不禁惊呆了:镜中的那人头发花白,暗灰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皱纹!你还不到知天命的年纪,你记得自己不久前还是一头乌发,怎么突然之间黑的就变成白的了?“一夜白头”这样的神话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呆立在镜前,面部不由自主地抽搐着。

    为了消磨时间--你开始翻阅律师捎进来的一包书,应该说是为了“杀时间”,英文“KILL TIME”实在传神。你心不在焉地捏着本书,呆呆地想,“杀时间”其实是一种悖论式的心态:人人都希望自己活得长些,但大多数时候却又希望时间过得快些,所有的娱乐本质上都是消磨时间,按西方的说法则是咬牙切齿的“杀时间”。只有当人意识到时间所剩无几时,才拼命想着要挽留时间,可用什么东西能抓得住时间呢?抓时间的绝望远远超过一个溺水者的无助--溺水者好歹还能在水中挣扎,可是在时间的河流中,却一点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彻底的虚空,没有水,甚至连空气都没有。

    你手上的书是《博尔赫斯小说集》,书看上去像新的一样,可是你记得这本书你大概是在十年前买的,那是你还不是市长,而是市长的秘书,那时你还热爱文学,买了许多文学类的书籍,只是应酬太多,没什么时间看书。书让你再次联想到了时间这个很不愉快的概念,而博尔赫斯又是一个极喜欢玩弄时间概念的作家:这个盲眼的阿根廷语言炼金师,一生都在思考永恒的命题。当你想到博尔赫斯失明之后,在永恒的黑暗里思考着永恒,你不寒而栗。你翻到的那篇小说叫《秘密奇迹》,题记引自《古兰经》:“故真主使他在死亡的状态下逗留了一百年,然后使他复活并对他说‘你在这里逗留了多久?’他回答说:‘一天或不到一天’”,如果在平时,你很可能对这段文字嗤之以鼻,眼下却激起了你强烈的好奇心,你几乎一口气读完这篇只有几千字的小说。小说带有典型的博氏风格,又是在玩弄时间和永恒概念。故事情节很简单,讲一位作家拉迪克因言获罪于纳粹,被判处死刑,将于十天后执行。拉迪克念念不忘自己的一个剧本《敌人们》尚未完成,于是他向上帝申请了一年的时间写毕你的剧作,上帝允准了他的要求。德国人按时执行死刑,但是子弹出膛的一刹那,时间停滞了,空中的雨水也停止了,在他的思维里正好延续一年。“他从茫然到惊讶,从惊讶到认命,从认命到幡然感恩。”他完成了剧本,雨滴落了下来,子弹也像雨水一样射向他。

    看完小说,你心里很不是滋味。你一直拿博尔赫斯当作作家中的智者,上大学时,你读过很多南美作家的作品,最喜欢的就是博尔赫斯,因为他的思维极其活跃,文体的限制对他似乎没有任何约束力,他能把小说写得像论文,也能把论文写得像小说。这个人极其博学,连中国的古典著作都读过,名副其实的学贯中西,他的那些玄学多半来自于各种宗教,东方的、西方,当然还有美洲的,甚至古希腊神话,他将这些杂烩融于一炉,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智巧,没有哪个作家像他那样在作品中表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精神体操。在你有闲情逸致的时候,带着距离,带着赏玩的心情,带着“间离效果”去看博氏的作品,你总能感觉到博氏的博大精深和匠心独运。这次看完《秘密奇迹》,你的感觉全变了:博氏哪里是什么智者,简直就是赵本山式的大忽悠!时间在思想里停顿一年,这就是他妈的永恒,这就是他妈的恩典,还是来自上帝的?!还不如赵本山卖给范伟的拐实在呢!

    接下来的几天,你就像只蚂蚁从囚室的这头走到那头,走累就躺倒床上,鼻孔里出着粗气,眼睛望着水迹斑斑的天花板,那些水迹形成的图案稀奇古怪,如果博尔赫斯看见了,没准又能写一篇类似《曲径分叉的花园》吧?在家里带来的那包书里,居然有两本反腐败的小说,其中一本名字就叫《腐败分子》,真让你哭笑不得。你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会买这类小说,也许因为这些是畅销书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类书是宣传部买的,送给所有的机关干部学习受教育的。

    下午律师来探视你,告诉你下个月开庭。律师没有提法庭可能的量刑,你也没有问。律师不说,就意味着“无力回天”这点无可更改,那么也就不需要问了,“无力回天”毕竟不是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尽管这是个不良的暗示,三十年徒刑或者无期,还有死刑都有可能。有时候,无知并不是件坏事,如果一个人提前知道某个重大结局的发生时间,那该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律师临走时,看了看你的头发,叹了口气说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还是想开些吧,不要自己让自己难受。

    律师这句几乎是例行公事的安慰居然让你感动,这是你自被双规以来听到的第一句安慰。律师的安慰话其实也是大实话,既然灾难已经发生,那么想开些便是唯一的解脱之道。可是如何“想开”却仍然是个问题,有时候甚至越想越开不了,因为人都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固然心安理得,“失”则寝食难安。

    你想了很多“想开”的道理,比如你曾经得到的远远超过世人几辈子所得,可是这句话的潜台词却更让你无比难受:我现在失去的也是世人几辈子都承受不了的!你实在没办法“想开”,“想开”最好的方式也许是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过去是遗忘,不想将来是麻木。如果能让自己麻木该有多好,像一头猪一样,吃饱了睡,睡醒了吃,难怪猪“心宽体胖”呢!但人真的比猪强多少吗?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必死,可是每个人都不会正视死亡,一旦有人谈到死,你周围的人必定会说:啊呸!千篇一律的嗔怪其实暗示了大同小异的恐惧:对死的恐惧。

    囚室四壁空空,灰蒙蒙的,连窗户都没有。高不可及的屋顶上吊着一个灯泡,灯一天24小时都亮着,把白天和黑夜都混淆了。你从房间的这头走到那头,数着步子,数不到十就要掉头,还没走几个来回,数字就乱了。你想起以前失眠的日子,也是数数,可是越数越睡不着。人其实没有办法做到“想开”的,特别是宦海沉浮的人,谁能想得开呀?

    于是你又翻那包书。你闭着眼睛在包里摸索,你摸到一本硬皮、很厚的书,拿出来一看是本《圣经》。这本书的来历你倒是记得很清楚。大概是四、五年,那时你刚荣升王城市长不久,大学同学筹备了一个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

    此前的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几个较大的聚会你都没有参加,这次你去了,而且你主动让秘书出面安排,地点在最好的一家五星级宾馆。你出现的时候,全体同学起立鼓掌。你红光满面,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一点也看不出来成功者的张狂,但你知道自己心里的另一张脸是何等不可一世。那时,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众星捧月,人在月亮上,想不飘飘然都难。和其你同学略带夸张的亲近相比,有一个人始终不亢不卑地微微笑着,那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笑容,简单而真诚。其实这个人一直就坐在你身边,只是你一开始没注意而已。从他的穿着上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这个人的经济状况绝对不好。你仔细辨认了一会,才想起来这个人的名字。上大学时,你们不在一个宿舍,甚至不在一个楼层,因此两人没有多少交往。这人看到你在打量着你,便笑着说:你好,父母官,我有件礼物要送给你。这人送的礼物便是这本厚厚的《圣经》。你没看过《圣经》,但是知道一点关于耶稣的故事,据说他死后三天复活。你问这人现在做什么工作,这人想想说,我替耶稣工作。这个人的回答让你不知所措,你本来想问他有没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可是这人他说替耶稣工作,而他脸上的表情是那么镇定、安详和快乐。这个人和周围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在他脸上绝对看不到巴结,但是有着尊重--不是对职位的尊重,而是对人本身的尊重。不知道为什么,你觉得这个人即使面对一个乞丐,可能也是一样的表情。

    你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你偶尔会翻翻这本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那些文字和你看过所有的书都不一样,有两个字就像两根刺一样往人心里扎:“罪人”,所有的人都有罪,都是罪人,连一个义人都没有!你试图反驳那些话,可你竟然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官场的倾轧那就是“罪”的大展览。你知道自己都做过些什么才爬到目前的位置,对上谄媚,对下欺瞒,台上冠冕堂皇,台下男盗女娼,例行公事的“送温暖”其实就是一场政治秀,有时“秀”得连自己都恶心,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伪善,甚至可以说是公开的、预谋和共谋的伪善,可是每个人都你妈的乐此不倦、欲罢不能!后来你不看这本书了,你不敢看。那些对人的指责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教训,可是你知道自己没办法不去犯那些罪。就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终将难免一死,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触及这个黑色的话题,“死“于是被暂时地遗忘,人才能精神抖擞地活在当下,为自己活,为别人活。

    你下意识地打开书,眼前出现当年送给你书的人的样子,他脸上的笑容宁静、安详和幸福。不知道为什么你很想知道那个人现在在哪里,你还渴望那个人能够出现在你面前安慰你几句。你心里觉得那个人是唯一能够安慰你的人。你以前有很多朋友,或者自以为是你朋友的人,多得都数不过来,可是眼下他们一个个都无影无踪,律师说那些家伙为了撇清自己,都声称和你没有任何瓜葛,更恶劣的是,某些人为了表示划清界线,不惜落井下石。你欲哭无泪,恨那些“朋友”恨得肝疼,你决心要把他们全都扯进来,一个都不能少,那些狗日的没一个是干净的,如果不是比自己更脏的话。家人也指望不上了,妻子也被隔离了,她现在肯定指望自己去安慰她呢,女儿送到爷爷奶奶老家去了,她到现在还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样的灾难。你对不起女儿,更对不起含辛茹苦把你培养成人的老父老母,你是他们今生的骄傲和生活的支柱啊!谁去安慰他们呢?想到家人,你心如刀绞,那种无处躲藏的疼痛让你浑身发抖。可你居然一滴眼泪都没有,也许仇恨之火已经把你的泪水烤干了。

    五内俱焚的痛楚令你差点失控地喊叫出来,为了迫使自己安定下来,你开始阅读手上的《圣经》。跳入你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你的血称义,就更籍着你免去神的愤怒。”,这段话你似懂非懂,似乎是说耶稣为人死了,人便称义了,获得神的赦免,不再是罪人。可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至高无上的神为罪人去死?!你还知道耶稣的死法是最痛苦难耐的:被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别说被钉死了,就是想着一颗子弹穿过身体,你都浑身哆嗦。你被枪毙是罪有应得,为自己的罪死去,可耶稣为什么为了人的罪去死呢?

    你手指跳舞似地翻着书页,不但手指跳着,目光也在跳着,最后停在这样的一段话上:神爱世人,甚至将你的独生子赐给你们,叫一切信你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爱”便是答案,除了爱还有什么能够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去死呢?爱是唯一的理由。你忽然记起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一桩事,那时你得了盲肠炎,疼的嗷嗷直叫。父亲把你抱在怀里,在救护车急促的鸣叫声里,你听到父亲柔声地说:儿子,把你的痛给爹吧。儿子不一定能够为父亲去死,但父亲一定乐意为儿子献出所有,包括生命,哪怕这个儿子曾经无数次地惹父亲生气。你小时候是个淘气的孩子,不知道挨过多少父亲的骂和打,你曾经非常畏惧父亲,你盼着父亲出差,父亲出差的日子就是你的节日。父亲在救护车里说的那句话一直刻在你的记忆中,或者说刻在你的骨头里。自此以后,你再未盼着父亲离开家,即使父亲在打你屁股的时候。

    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流泪了,心似乎被泪水泡软了。你这个曾经目空一切的男人抱着《圣经》,像个孩子似地哭起来。朦胧中,你依稀看见了父亲向你走来,白衣如雪,熟悉而又陌生,慈祥而又高贵。在你泪水汹涌而出的时刻,你的心里如火的恨意消失了,一种异常的宁静降临在你身上。

    从视窗里观察的狱卒很是惊奇,他总看见屋里的男人走来走去,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哪怕躺在床上,也是翻来覆去,甚至在睡梦里都能弄出动静来,身体倒是不动,但嘴里发出骇人的声音,像是斥责,又像哀求;像是怒吼,又像呻吟。这个男人这天已经很久没有搞出令人不安的声响,可是这同样令人不安。他看到这个男人雕塑一般地端坐着,如果没看见你的手指在动,狱卒恐怕要冲进去探探你的鼻息了。狱卒盯了有一支烟的功夫,才放心离开探视窗,根据他的经验,他知道男人不会想不开的,因为你的脸上有笑容,是那种安宁和幸福的笑容。狱卒放心是放心,可是很想不通。

    你一直在读《路加福音》,不知不觉快把这本福音书看完了。与耶稣同时处死的有两个强盗,一个讥讽耶稣连自己都救不了,另一个说:“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他又对耶稣说:“耶稣啊!你的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看到此处,你觉得呼吸都突然急促了起来,自己不正和这个强盗一样是自作自受吗?你看到耶稣对你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你跪在地上,把《圣经》蒙在脸上,呜咽着说:“主啊,我所作的是我应得的,我就是那个强盗。”


2009-11-1 14:3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2  

一个身体要终结了;另一个身体要新生了。

生命在于信仰
信仰在于感动
感动在于恩典
恩典在于神爱

很不好写的题材和角度;六千字不到,几近直接了当,却也细腻富于内涵。很是精粹。



我的生命之痛
2009-11-1 18:0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老牛

#3  

夏天贴出这篇小说,伊甸“文”苑似乎又嗅到些新鲜的文气了。借夏天这条线也问候一下老朋友QQ。


2009-11-1 18:2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老牛 at 2009-11-1 11:28 PM:
夏天贴出这篇小说,伊甸“文”苑似乎又嗅到些新鲜的文气了。借夏天这条线也问候一下老朋友QQ。

今天才想起来问候呀?
谢谢了~ 也问候老牛,;)很高兴再见到你呢,一切都好吧?



我的生命之痛
2009-11-1 18:4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我的“追逐”结尾,以女主人公的言行,表达了基督救赎,拯救国人的一方新视角。但认同的人们好像是少数。有人建议我通过男主人公之口,引出同理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传统道或佛的角度,希望更能引起共鸣。

不知我说清楚了没有?维东的看法呢?


2009-11-1 18: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6  

在等待上法庭上的日子里,你以秒地度量着时间。有天早晨,你无意中瞥见镜中的自己不禁惊呆了:镜中的那人头发花白,暗灰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皱纹!你还不到知天命的年纪,你记得自己不久前还是一头乌发,怎么突然之间黑的就变成白的了?“一夜白头”这样的神话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呆立在镜前,面部不由自主地抽搐着。

好文笔!想起~~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9-11-1 18: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老牛

#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虔谦 at 2009-11-1 11:46 PM:
今天才想起来问候呀?
谢谢了~ 也问候老牛,;)很高兴再见到你呢,一切都好吧?

托主的福,一切都还凑合,吃得饱,穿得暖,还能上上网,孩子们也孝顺,没啥可抱怨的,也还好吧?您呐!我说QQ,咱俩就别在人家夏天这条线上相互问候了吧。
话回主题,夏天这部小说无论题目或者内涵都涉及到挺深的东东,也许正是这种深的感觉,反而觉得文字上过于直白和流于某种形式或者套路了。
我这话也说得直白。


2009-11-1 19:1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老牛

#8  

人用神赋予的智慧耍尽各种手段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七情六欲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要体会最后一种感觉,罪恶或失落,这时候,主便来救赎了。


2009-11-1 19:2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9-11-1 18:56:
我的“追逐”结尾,以女主人公的言行,表达了基督救赎,拯救国人的一方新视角。但认同的人们好像是少数。有人建议我通过男主人公之口,引出同理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传统道或佛的角度,希望更能引起共鸣。

不知我..

我觉得挺好的。写东西重要的是把你想说的表现出来,而不是指望获得众人的认同。特别是关于信仰,你永远不要指望获得千篇一律的认同,否则,那倒怪了。再说认同有个过程,也许过段时间不认同你的人就认同你了呢:-)


2009-11-1 21:5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0  

我倒认为,结局不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设计一个结局容易,写出一个过程难。


2009-11-1 22: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老牛 at 2009-11-1 19:11:


托主的福,一切都还凑合,吃得饱,穿得暖,还能上上网,孩子们也孝顺,没啥可抱怨的,也还好吧?您呐!我说QQ,咱俩就别在人家夏天这条线上相互问候了吧。
话回主题,夏天这部小说无论题目或者内涵都涉..

老牛好。你说得对,这篇东西确实过于直白了,谢谢你的批评。是我不自量力试图在一个短篇里完成一个人一生的转变。这样一个题材没一个中篇下不来。我曾经写过一个中篇,也是关于一个人信仰的,可惜也不理想。功夫不行啊。写这样的小说,最难把握的是虚与实之间的平衡,不是太虚就是太实。
北村近几年写得几个长篇很好,比如《老木的琴》、《鸟》、《愤怒》,有兴趣你可以看看。


2009-11-1 22: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ouming at 2009-11-1 22:00:
我倒认为,结局不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设计一个结局容易,写出一个过程难。

对的,所以我回老牛的帖子提到想用一个短篇完成这样的主题是我不自量力。写这样的题材,过程与结局的关系太紧密了,很难掌握好一个度。
中国作家里,写这种题材的,只有北村成就斐然。


2009-11-1 22:0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虔谦 at 2009-11-1 18:01:
一个身体要终结了;另一个身体要新生了。

生命在于信仰
信仰在于感动
感动在于恩典
恩典在于神爱

很不好写的题材和角度;六千字不到,几近直接了当,却也细腻富于内涵。很是精粹。

谢谢鼓励:-)


2009-11-1 22: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老牛

#14  

谢谢夏天的直率和坦诚。我曾在这个坛子里搞过一个先锋派小说家的系列简介,收进了北村的介绍,如下。北村现在已经不写先锋小说了。他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给帝王歌功颂德是无耻的”。顿时觉得这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应该能写出很有个性的作品来。

北村,本名康洪, 1965年9月16日生于中国福建省长汀县,基督教教徒。北村的小说创作是从先锋小说开始的。
  1981年---1985年:就读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8月从厦门大学毕业,任职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
  1986年:小说处女作《黑马群》发表。《作品与争鸣》选载,作品因写法新颖产生争鸣。1987年:小说《谐振》刊于《人民文学》1-2月合刊号,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秩序井然的生活是如何推动,产生广泛影响。
  从1988年开始,发表《逃亡者说》等一糸列“者说”糸列小说,计有:1990年:《劫持者说》,1991年:《披甲者说》,1991年:《陈守存冗长的一天》,《归乡者说》1992年:《聒噪者说》。这个糸列的小说使北村跻身于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行列,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受到批评界广泛关注。
  1992年北村个人创作转型,从先锋小说创作转向关注人的灵魂、人性和终极价值的探索,发表了第二糸列的小说高潮,计有: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武则天》,小说《玛卓的爱情》、《孙权的故事》、《水土不服》、《最后的艺术家》、《伤逝》等。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以“神性写作”成为小说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从1999年开始,北村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写作,即描绘人在追求终极价值时的心灵过程和人性困难。计有长篇小说《老木的琴》,本篇获得该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上榜小说。还有小说《周渔的喊叫》、《长征》、《公民凯恩》等。小说《周渔的喊叫》引起关注,被拍摄为电影《周渔的火车》,成为当年的中国影坛大片。
  从2003年开始,北村进入第四个阶段的写作 ,其作品开始以理想主义和正面价值为创作目标,计有长篇小说《望着你》、《玻璃》、《愤怒》和《发烧》等,至此,北村的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进入真正的黄金期,创作力旺盛,创作量大大超越往年。
  北村入选中国小说五十强(1978---2000)优秀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德文出版。小说集《周渔的火车》荣登中国年度文学类书销售排行榜。
  北村除了写作小说之外,还创作了诗歌和影视作品,著有《北村诗集》,电影作品《周渔的火车》(改编自小说《周渔的喊叫》,与孙周和巩俐合作)、《冬日之光》、《对影》,《武则天》(与张艺谋合作);23集电视剧《台湾海峡》(与张绍林合作),30集电视剧《风雨满映》(与雷献禾合作),17集电视剧《城市猎人》(与吴子牛合作),此外还有姜文买断的小说《强暴》即将拍摄成电影。


2009-11-1 22: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老牛 at 2009-11-1 22:47:
谢谢夏天的直率和坦诚。我曾在这个坛子里搞过一个先锋派小说家的系列简介,收进了北村的介绍,如下。北村现在已经不写先锋小说了。他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给帝王歌功颂德是无耻的”。顿时觉得这是一..

我曾在一篇关于先锋作家的评论里提到北村,如下: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似乎只有北村在关注苦难状态的同时,也在终极维度上求索。我相信北村在乌托邦的幻灭中意识到了人类精神自救的荒谬。如同海德格尔所说“在神性中显出自身”,他开始“外求之旅”,他正好填补了余华、苏童等人留下的精神空白:苦难的根源与对苦难的救赎。
  北村曾被文评界视为文本实验的极端分子,从早期作品《谐振》到后来的《XX者说》系列小说,他竭力强化叙述的可能性,现实在他笔下似乎是可以任意改变的。他的目的是很明显,试图象博尔赫那样以梦想的多维空间来超越肉身存在的三度空间,于是客观的界限消失了,真实的存在变得可以任意解读,而解读本身又成为误读,意义便在迷津的格局中丧失殆尽。这样做的危险性在于,作家不能面对现实,可是非得在现实找出一种意义才能有理由活下去: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在于此。一旦回到三度空间,梦想便连连碰壁,如同他在中篇《玛卓的爱情》里表达过的一样,美好的爱情只能“纸上谈兵”,一接触到具体的生活,公主就变成灰姑娘。北村跟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尝到了精神虚脱的苦果。他的《孔成的生活》仿佛是一部预言性的作品,结构变得紧凑,暴露了他对语言信仰的动摇。如同孔成在幻象中幻灭,他本人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意义危机。《孔成的生活》之后,他沉默了两年。在找到新的意义之前,他无法让枯的心灵和生命对话。他终于找到了坚定的信仰,那就是神。他在《信仰问答》(见《天涯》九六年三月号)一文里说:“人必须像神,有圣光义爱住在他里面。如果人要自动下降到动物的水平,他的良心就会因受责备而黑暗。所以只要是人,他就需要信仰,人无法没有信仰而活下去。”
  得救之后的北村,彻底放弃纯形式的技巧,用“圣光义爱”为座标,建立了全新的神性维度,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心灵的救赎之道。自九二年信主至今,他的小说所达到的精神高度远非他以前的小说和同行的小说可比,数量也多,超出他以前小说的总和。他在小说叙事上的变化之大令我惊讶,由诡异莫测至朴实无华,这是否也昭示了他的心灵轨迹呢?他的中篇近作《强暴》,为了将堕落写充分,结尾部分不惜采用话本小说的通俗写法,这从技巧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很“吃亏”的,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辑本来建议删除后面的七千字,可他坚持保留,认为“与拯救人们的灵魂相比,艺术风格并不那么重要”。他或许会失去“纯文学”评论家的青睐,但我深信一个伟大的作家绝不是靠技巧立住脚的。”


2009-11-1 23:0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忍忍 at 2009-11-1 23:24:
“这次看完《秘密奇迹》,你的感觉全变了:”

是看不同的东西而改变了看法?还是被审查隔离之后改变了一切?

俺有个感觉就是“审查隔离”应该是把原来的东东西西彻底否定。也许思考的方式,顺序,逻辑都有变..

是那个人对博尔赫斯的看法变了,他觉得博尔赫斯还没赵本山有文化:-)


2009-11-1 23:2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忍忍 at 2009-11-2 13:25:
又想了一下:

俺读起来好象不是一个命运已经被彻底改变的人的思绪。。。也许痛定思痛的时候才会象您写的那样。

人生,命运这么变,可是这里没有思想的变化,思想方式的变化,心理不平衡 (cognitive disson..

我觉得一个人厄运临头的刹那,脑子里一片空白。过段时间,他应该会想到该怎么办了。只要不自杀,就意味着生活还得继续。我当时把自己置于“你”的位置,就是这么想的。怀特的《风暴眼》,整本书都是一个濒死的亨特老太太在追忆似水年华,“她”想的比“你”多多了,人生、爱情、信仰一个不少。至于意识流什么的,是个不错的主意,可在这么短的篇幅用意识流,会把我自己不知道流到哪里去:-)顺便说一下,《尤利西斯》在手头好多年了,至今也没看完,遑论学习。

每个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不太一样,求同存异吧。至于文学体系啥的,我惭愧得很:本人无体系。
谢谢您的阅读。


2009-11-2 18:0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1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忍忍 at 2009-11-2 19:04:


夏天,

“我觉得一个人厄运临头的刹那,脑子里一片空白。”

你这句话说得好!可是怎么没表现出来呢?俺怎么没读出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的情景呢?俺的意思是您就没有写出来从“被反贪局从会议室带走”到脑..

我觉得开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就差喊“完了”,写“一片空白”:

“当你被反贪局从会议室带走时,你就知道自己这一生完了。你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看那些错愕的下属们,低着头走出了门。可是没走几步,腿肚子就软了,如果没有扶住墙,你肯定将瘫倒在走廊上,你不得不借助于反贪局人员的搀扶才不至于出丑。”

后面的就是“过段时间之后”了,不是痛定思痛,而是痛中思通。
我已经在给老牛和友明的帖子里说过拙作的缺点,就不赘言了。

“美国这边的编辑老强调,变化,变化,人物的塑造。。。”大体而言是这样,可这个“体系”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套雷蒙卡佛和博尔赫斯,甚至乔伊斯都不合适。


2009-11-2 21:1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9  

de


2009-11-2 21:2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20  

今天细看了一篇这篇,写法很新颖,结局耐人寻味!


2009-11-2 21: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夏天

#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忍忍 at 2009-11-3 10:38:
这样吧,夏天,你读了俺的评论以后,你有多少感想?把你的回帖一一对照俺上个帖子中列出的那19个机制,分析以后,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你用了多少次防守机制?用的是什么机制?你这样一对比,你就会知道了。小说中的&..

可惜我既不懂“体系”,也不懂啥机制,所以很抱歉,没感想,没敢想。不过,让您费心了,谢谢。


2009-11-3 18:2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