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寫詩的理論與實踐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海外逸士

#1  寫詩的理論與實踐

理論要結合實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以寫古體詩來說﹐有人對水平韻及平仄格律說
得頭頭是道﹐知識豐富﹐不由人不佩服。但一看他寫的詩﹐卻不敢恭維。詩感極差﹐
甚至毫無詩感。遣詞造句也問題不少。不知他論詩的豐富知識是怎麼運用的。可想
而知﹐理論與實踐脫離了一大截。究其原委﹐分析起來﹐一定是理論東西看得很多﹐
但古人的範詩看得太少﹐所以沒有獲得詩感﹐當然也就寫不好詩。其實這是很容易
補救的﹐去多讀些古人的詩﹐好好琢磨﹐假以時日﹐自會提高。怕只怕﹐他自以為
理論很好﹐自己的詩也一定寫得很好﹐再也不肯百尺杆頭更進一步﹐而是沾沾自喜﹐
故步自封﹐以至寫來寫去還在未入門的水平上。是不可惜孰為可惜。



天生我材竟何用﹖
2009-10-27 16:34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2  古體詩詞改革探討

中國詩歌從詩經三百篇來﹐已經歷了幾次變化。這種變化都是從形式到韻味的﹐即每
句字數不一樣﹐且詩的韻味也不一樣。即使字數相同﹐韻味也不一樣﹐如五古與五
絕五律那樣。詩歌發展到現代﹐已經有了變化﹐就是產生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形
式﹐還有所謂的新民歌體﹐如“工人階級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之類。但現在
大家在討論的是如何把古體詩詞加以改革﹐而不是討論如何產生新詩體的問題。從
現實狀況看﹐古體詩詞還有其生命力。看古詩詞和寫古詩詞的人還為數不少。有的
初學者﹐不肯下功夫先學好古詩詞﹐把詩詞寫得只能用“亂七八糟”四字來形容﹐
卻要侈談改革﹐大有以改革古詩詞為己任的氣概。這是完全錯誤的態度。舉例說明﹕
如果你要改進一架機器﹐你首先得瞭解研究這架機器﹐只有當你熟悉後﹐才能進行
改良。否則豈非空口白話。詩詞改革也是這種情況。
       
如果有人要把古詩詞從形式到韻味都加以改革﹐就會產生一種如上所述的新詩體。
這是屬於創新的問題﹐不是改革的問題了。已經離開了我們討論的命題。所以要討
論古詩詞的改革﹐有兩個先決條件﹕一﹑不能改變古詩詞形式﹔二﹑不能改變其韻
味。如果上述兩個情況產生變化﹐就屬於創新問題﹐不應在改革範圍內討論。因此
寫古詩詞就得是古詩詞﹐不是另一樣東西。不然的話﹐就去寫古風﹐寫詩經體﹐寫
騷體﹐寫新詩﹐或去寫新民歌﹐不要寫格律詩詞。
       
所以古詩詞的改革﹐主要是從內容著手。在練習的時候﹐可以模仿古人詩詞﹐就像
臨摹古畫一樣﹐但不能永遠模仿古人的一套﹐應該用古詩詞的形式﹐寫自己生活的內
容﹐或者寫現代事物。這才是古詩詞改革的正途。具體來說﹐古詩詞必須保持有韻。
而對平仄來說﹐也要基本合律。但如果由於用字的必需﹐偶而出律尚可接受﹐就像
古人的拗句那樣。孟子曰﹕“不以辭害文﹐不以文害志。”也像紅樓夢裡說的那樣﹐
只要寫得好﹐其他都可通融﹐像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
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果不能寫得像這樣好﹐那還得老老實實
在詩詞格律裡滾一下再說。



天生我材竟何用﹖
2009-10-27 16:4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