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关于选题的思考(续)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关于选题的思考(续)

热心人介绍到现成小说改编——这是编剧惯用的途径。影视剧如此,舞台剧也是如此。

原文如下——

也可考虑将现成的小说改编:

--王安忆的”长恨歌”
--茅盾的”子夜”, “林家铺子”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柔石的”早春二月” (好像已有越剧)

************************************************************************

我们先来看长恨歌,那是上海美女作家也是作家门第出身的一篇得奖佳作。早有电影和电视。可以说那电影是不成功的。记得我早就有个评论的豆腐干。不成功的地方多多,不再在此一一例举。就说改编舞台剧的相关内容。为啥电视剧就好好叫比电影成功呢,不说编剧导演演员,光看篇幅就很清楚。那长篇小说很长容量横跨好长几个时期,故事人物众多。女主角也纠缠在一系列的情感之中。最后因为金条被杀。

这样的篇幅是很难改编成舞台剧的。不能说因为上海滩故事就一定适合上海本土的沪剧。另外场景的变换也不允许。因为舞台不比电影,那场景所受限制程度高得多。即使现代派编剧导演提倡分割舞台打破第四面墙也难以做到一一展示长恨歌里那些场景。有人会说不是有话剧了吗?当然,那是大手笔!可是沪剧等戏曲要唱,不能光道白。安排那些个主要人物的大段唱腔也必须要煞费苦心。更何况,事物必须要抓紧时间性。等到戏曲界醒悟过来,再来二次创作往往为时已晚。那题材的轰动效应已过,时过境迁。何况这实在是上海滩很小资的题材。又要被富有惯性的某些人说成是为啥不搞身边那么多的好人好事。

子夜也是如此。长篇巨制难以分割下手。或许有人说那你怎么就去写《新结婚时代》呢?原因很简单,我很喜欢王海鴒老师的小说和电视剧本子。但一直没有想过要改编,尽管那时代感远比长恨歌和子夜强。直到我在上海戏剧学院门口走过看到话剧演出,才突然电光石火。城乡差别分割了小说电视的一半,那么另外一半也足以占据一个戏剧的那时间段能够满足时段场景要求。而且城市大都市的爱情生活更比城乡差别来得吸引人更吸引都市观众。因此,一部都市情感剧剧本就诞生了,也得到了王海鴒老师的授权改编为戏曲剧本。

其余提及的不是长篇小说。林家铺子的故事比较单薄,至今无人搬上过舞台。电影倒是佳作,那里面还冒出来了张辉这个话剧舞台大明星当时的小青年。而二月是已有越剧电视连续剧,陆派小生担纲,方亚芬有著名唱段“寡妇门前是非多”。记得黄梅戏也有二月六集电视连续剧,借调越剧演员张弓演出张辉配唱。我曾写过“一夜无眠”的豆腐干盛赞唱词唱腔和张辉的演唱张弓的表演尤其是张辉的唱段百听不厌。越剧还有舞台剧,应该是浙江的吧。

同样是柔石的小说,沪剧有为奴隶的母亲,杨派代表作。最近甬剧还拿了奖!这也算是沪剧先开的花甬剧后结的果。而现在的杨派这部代表作则好长时间不见于舞台,只有听过马莉莉的片断和赵慧芳的唱段。为啥不复排呢?你看,我又来了!人家别的剧种有多少几个经典在不断地复排推陈出新啊。

沪剧不搬演非常适合沪剧的早春二月,我猜想是和主要女演员的戏路子不对。她们既不适合演谢芳演的女主角,那种非常典型的朦胧派女性;又不合适去演上官云珠那扮演的寡妇,那种非常悲苦的被生活折磨略微显老的女性。更没有那种把握住男主角的心态的人手。于是谢绝摈弃了,假如根本没有想到的话那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同样的白先勇小说。越剧有玉卿嫂,取得相当好的成功。她们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我想是戏路子不对。而沪剧有,赶在刘晓庆话剧之后,取得白先勇的授权改编。可是正如网友热心人老胡所说却没有取得如期的效果。本来嘛,西装旗袍戏完全对路子!为啥呢?缺乏风尘气息为病根之一。现在的女演员中有体会出风尘气息的比如陈瑜的返魂香马莉莉的陈白露,那就能获得成功。而缺乏风尘气息其实也不能怪年轻演员,她们没有像刘晓庆那样混出世,好些乖乖女怎么来体现刘晓庆的风流。

所以,越剧弃金大班而演玉卿嫂是明智之举。编剧编进去了小说里没有的大段唱腔,方亚芬一气呵成,齐春雷崭露头角,陈湜清新喜人,更不要忘记的就是出身沪剧的新锐导演徐俊功不可没!

沪剧弃玉卿嫂演金大班的不尽人意是因为沪剧舞台没有了丁是娥。设想一下,丁是娥起死回生,年轻时代神采飞扬的丁是娥来出演金大班,那一颦一笑一回眸,真能演过超过刘晓庆无疑。



是非是我非我
2009-10-23 16:0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