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流派的辉煌和哀伤---沪剧小结篇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流派的辉煌和哀伤---沪剧小结篇

流派的辉煌和哀伤---沪剧小结篇



从袁滨忠的袁派韩玉敏的韩派一直写到流派演唱会上最后一个出场的丁是娥丁派,早已陆续写过贴出。

始终没有提笔写沪剧流派小结,因为题目太难写。望而生畏吧。现在乘接连转发余秋雨先生和傅谨先生两篇文章之际,就把这心愿了了。

余秋雨先生谈的是沪剧,傅谨先生谈的是流派。把两者捏在一起来说就是沪剧流派。

沪剧流派的辉煌从沪剧定名开始直到解放后小字辈袁滨忠韩玉敏形成自己特色的唱腔为止。至于沪剧流派的哀伤则和其他剧种同命运共呼吸。因为创立流派的条件包括外在内在都不复存在。即使有人刻意提出啥啥派也无济于事。

我不完全同意傅谨先生的一条意见是戏曲不是不能讲流只能讲派。固然戏曲具有戏曲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文学文艺形式。但是如果只讲派不讲流派,还是不能成为派的。为何? 只有派没有流这个派就岌岌可危。或许没有形成派就得夭折。更别谈发展壮大。

流派的形成以声腔为第一,这绝对是正确的。但必须有足够多的原创剧目原创唱段。这里说的原创自然就是首唱。黄新德先生今年的新碟就是强调所有收入唱段都是他首唱。换句话说,这个角色不是他首先创造的就不收录。比如董永的“含悲忍泪往前走”,那就是唱不出啥新意的。

窃以为,等到以一个演员首演原创的戏目唱段足够多时,这流派的必要条件就已具备。从数学的严格定义来说,必要条件还不够,只是基础。而充分条件就是在此基础上要让人(观众听众)电波里一听到台下一看就知道这种独特的声腔(包括声线和运腔)。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很快很准确地把这种声腔和别的区分开来。

现在的情况则是,哪一个演员比如听到的一些沪剧演员包括年轻演员能够学唱许多流派,惟妙惟肖。但没有自己的独特的声腔,也就无从创造新的流派。这一点自然不能怪这些演员。因为,诚如傅谨先生所说对新流派的需求已经是昨日黄花,需求才是硬道理。那时候的演员求生存多难啊。

回过头来,结合大家熟悉的沪剧具体分析为啥某些流派兴盛某些流派衰落。

袁滨忠的袁派和张君秋的张派可以相提并论,尽管袁成名晚得多影响也不能比。说相提并论的是两者都是解放后才定型的。张君秋位列四小名旦之首,又是国粹。很快就紧跟着四大名旦的流派成为后来居上的一个旦角流派。袁滨忠虽然没有在那时候定名有袁派,却是实际上已经形成袁派。袁滨忠死于文革,所以,文革后方始确认的这一流派普遍流传,唱的都是文革前的作品。不信,但看中国沪剧网连续的三个个唱会都是袁派独大或者是袁派王派平分秋色。要知道王盘声的王派由来已久,而且有无生不王的说法。由此可见作为后起之秀袁派的魅力要有多大。

从而很明显的是一个流派要兴旺发达,代表剧目代表唱段必不可少,可大量的粉丝群同样必不可少。这儿还不同于影视明星的粉丝群落。作为戏迷,他们必须学唱会哼哼才行。那个嗓子那个声腔最为普遍最为适用就最为流行至少是大大流行。这就是流派的流所应有之义。

相对来说,那些曾经辉煌而业已衰落的流派则往往是缺少群众基础。比如京剧界旦角是尚派的衰落,四大名旦是梅程荀依然各领风骚,尤其是程派的鬼音格外动听。而张派的适应性之广也就带来了广泛的戏迷和年轻演员的热衷。生角里面最难唱的是言派,同样传人相对少得多。言门有后的言兴朋实际上也已退出舞台。偶然有个把青年演员在继续。

沪剧界生角现在是王派袁派占统治地位,再加就加一个解派适合老生演唱。其余的即便是邵派也是因为声腔过于独特,实际上在学唱演唱的人并不多。真正一个学好的陈波也早就东渡日本。

旦角的情况同样如此。目前听到的是丁派石派再加上筱爱琴的声腔三者混合的大成。低音部浑厚的则是杨飞飞杨派独霸一方。筱爱琴在沪剧流派演唱会上第一个出场,那时候没有听说有筱派爱派或者琴派。但是她的必要条件全部满足----以相当数量的剧目唱段来支持。

至于另外那些在流派演唱会上出场的旦角演员其流派纵然形成却后继无人。比如小筱月珍的钢派,汪秀英的汪派都是如此。没有人来学没有人跟唱,再怎么动听再怎么别具一格都是流不起来的。

最可惜的是至今健在的韩玉敏女士。看到她的精彩表演,在舞台上是《寻娘记》一人两角好极!屏幕上那就多啦---包括好几次演唱会友情出演。她的声腔特点非常明显,那个半音完全是特色且运用得很好。我至今记得的是电台教唱:心贴布布贴心,织布就是为革命。

但是这样的声腔也是因为其独特性过强,学唱的人并不多。除去也是在她扮演的经典角色中别人来串演那才能听到些些,且往往学不到位。

说起学不到位,最后结尾时要说的流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者只能最大限度地近似,却难能全等(抱歉。这又是一个数学概念)。打个比方吧,赵慧芳学唱杨派最为得体。但是在《妓女泪》分上下半场演出时,拿我一个好朋友的话来说,上半场听杨派很扎劲。可是下半场等杨飞飞自己出来唱杨八曲,一张口马上觉得这才是正宗!

我想,这跟武侠小说描写的门派创始人是一回事儿。再学也不过是学得像。要超出师傅最好的就是结合自己的声腔特点走出一条新路。比如袁雪芬的徒弟创出来吕派戚派金派,筱文滨的学生创出邵派袁派王雅琴的学生韩玉敏实际上创出韩派一样。

很为没有新流派而难过,可是又有啥法子呢。

附带说明一条,说到那些衰落的流派并无不敬之意。比如汪秀英阿姨还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位阿姨。



是非是我非我
2009-7-11 19:5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