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6)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1)

其一,传统意义上的分身法

红楼研究中,分身法历来是一个热门且有趣味的话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参与这一话题也算是凑热闹轧闹猛。

首先,分身完全不等同于化身。

化身从历史上来看,在文化作品中很可能出现得更早,从我的印象来说恐怕也更广泛。记得小时候看四大名著,因为少不更事对《红楼梦》是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什么分身不分身。看得津津有味的是《西游记》,当然四大之外又有《封神演义》这样的神怪小说。

舞台上面最著名小时候就有深刻印象的是六龄童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化身有三变——一变少女二变老妇三变老丈。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是白骨精的化身,而不是这三个人都一起藏在那一堆白骨里头。

神怪传奇里这种化身极多,又比如由《金鳞记》改编的越剧《追鱼》,那鲤鱼精“暂把真身来隐藏,变作牡丹俏模样”也是化身而不是分身。

第一个印象明确了啥叫分身的源头来自《封神演义》里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第七十七回:老子一爇化三清——

“一爇三清势更奇,壶中妙法贯须弭;移来一本还生我,运去分身莫浪疑。诛戳散仙根行浅,完全正果道无私;须知顺逆皆天定,截教门人枉自痴。”

——话说老子在陷仙门大战,自己顶上现出玲珑宝塔,在空中那怕他雷鸣风吼;老子自思:他只知仗他道术,不知守己修身,我也显一显玄都紫府手段,与他的门人看看。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老子复与通天教主来战。只听得正东上一声钟响,来了一位道人,戴九云冠,穿大红白鹤绛绡衣,骑兽而来,手仗一口宝剑,大呼曰:“李道兄!吾来助你一臂之力!”
通天教主认不得,随声问曰:“那道者是何人?”道者答曰:“吾有诗为证:
『混元初判道如先,常有常无得自然;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
道人作罢诗曰:“吾乃上清道人是也。”仗手中剑来取。通天教主不知上清道人出於何处,慌忙招架,只听得正南上又有钟响,来了一位道者,戴如意冠,穿淡黄八卦衣,骑天马而来,一手执灵芝如意,大呼曰:“李道兄!我来佐你共伏通天道人。”把天马一兜,仗如意打来。通天教主曰:“来者何人?”道人曰:“我也认不得,还称你做截教之主,听我道来。诗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吾乃玉清道人是也。”通天教主不知其故,自古至今,鸿钧一道传三友,上清、玉清不知从何教而来?手中虽是招架?心中甚是疑惑,正寻思未已,正北上又是一声玉磬响,来了一位道人;戴九霄冠,穿八宝万寿紫霞衣,一手执龙须扇,一手执三宝玉如意,骑地狮而来。大呼:“李道兄!贫道来辅你共破陷仙也!”通天教主又见来了这一位苍颜鹤发道人,心上愈觉不安,忙问曰:“来者何人?”道人曰:
“你听我道来:
『混沌从来不计年,鸿蒙剖处我居先;叁同先天地玄黄理,任我傍门望眼穿。”
吾乃太清道人是也。”四位天尊裹住了通天教主,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通天教主止有招架之功。且说截教门人见来的三位道人,身上霞光万道,瑞彩千条,光婵灿烂,映目射眼;内有长耳定光仙,暗思:好一个阐教,来得毕竟正气,深自羡慕。

以上摘自小说原文。由此可见,那分身法主人浑然不动而分身却能独立存在并行事——奇妙就奇妙在此,连得通天教主都难识其中奇奥玄妙。

依此类推,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够化成千万个小孙悟空来和敌方抗争当然也属于此一类。不过,孙悟空到底道行要比老子浅,那些化身不能像上清玉清太清这般神通一个不小心孙猴子不能不马上把它们收回来。——毕竟只是些毫毛嚼碎了喷在空中变化而成,自然远不如老子“一气”化出来的分身。——那是由“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好乖乖,法力当然可以说几乎等同于老子本尊。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分身在现代电影里也有出现。我最熟悉的例子是李连杰电影《救世主》——那个让李连杰圆睁双眼的家伙,还是“李连杰”。如果有人对这样一种一人演两角究竟算不算分身还是应该算化身有疑问的话,那么影片英文名字就会告诉你实情。那天外来客本来就在救世主体内——这应该是编导的苦心。

再推而广之,年初华语恐怖电影《错爱》里的情况也能算在分身术里。总而言之,分身不同于化身的第一条标准是一分为二一分为几,而不是此一变作彼一。说把这部恐怖影片也算,则是因为那个死者进入到被寄生者的体内时而是甲时而是乙。让那位年轻的丈夫觉得浑然一体。

我不清楚其他小说里有没有像《红楼梦》中的那种分身术写法,无暇查对考证。但是,诚如文化大家所言——自从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之后,传统的写法就被打破了——接下来我们便要讨论“非传统”的分身法。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1-29 12:3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2)

其二:非传统的分身法(上)

探索传统的分身法及其源头比较容易。查查典籍,那里面写得很清楚——只要是能够实际上从一个小说人物身上具体分出再一个小说人物来,那就是最最基本的分身出现了。当然,分身可以是一可以是两可以数目达到惊人,分身可以和原身相同相似也可以绝然不同。这里面还排除了三头六臂这样一种分了头和臂却没有分身的情况不算。

可是,真的自从《红楼梦》一问世,传统的写法都被打破了。这里面说的传统写法被打破在故事情节上最显著的就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再是由一二小人(坏人)播弄是非制造事端而遭致破坏走向悲剧结局。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冲突也不是简单地可以用真善美假恶丑来做个了断。

具体文学创作的传统写法被打破的杠杠条条也很多——分身法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儿顺便提一下,任何一种盲目夸大分身法在《红楼梦》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是一种“过犹不及”的谬误。

毫无疑问,红楼里的分身法始作俑者就是作者自身。其次才轮到是批注者,但是批注者只是生怕读者一时疏忽看得匆忙或被爱情线索所迷惑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作者苦心而已。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种非传统的分身法确实是红楼作者的独创。要是放在现在,因为非实质性物品不能够申请专利权但完全可以申报首创权。但是即使申请到首创权,恐怕也难有人竞相效仿——因为毕竟人生经历先天不足(不管这真正作者或作者群是谁,后人都难企及这种独特的遭遇)文学造诣后天乏力(至少那起码是十载批阅多人参与)不可能达到曹公这样的水准。所以说,曹公这种非传统的分身法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打开红楼案卷,第一个跳出来的分身法典范就是第一条判词。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本无足奇。在这儿继续要老生常谈的原因是极其明显的“钗黛合一”实质上是“合身”法。因为多谈及分身法往往忽视了合身法的本质。本来,红楼一面镜子强调的是双面——正面和反面:注意到正面反面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意思的是好莱坞奥斯卡获奖电影有一部也就是取了这个红楼魔镜的名字——双面镜(不是六六写的双面胶哦)。

不仅是判词,下面还有唱曲。唱曲中涉及分身抑或合身的曲子还不止是一首曲子。这又比之判词往前推进或者说是搞复杂了许多。

很明显,这都是作者有意所为故弄玄虚。不管是出于惧怕文字狱也好(恐怕很难单纯算到雍正乾隆两朝的严酷政治上去)或者出于别样心裁也好,笔者认为这里应该着重讨论的是文字创作技巧而不是规避政治迫害的别有用心。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曾经误会冰释,毕竟不是一条路子上的人。倘若说成把一个现实世界里的女性角色一分为二是为了逃避可能存在的政治迫害总让人觉得有点儿匪夷所思。何况一个现实的女性要能同时包容林黛玉的惯于吃醋惯于尖刻(有陈晓旭屏幕演绎出来的典型性格)和薛宝钗的“随分安时豁达大度”(哪怕是伪装)实在是难能可“贵”——贵在何处,贵在几乎是不可能事件。

所以,我倒是一直有一种猜想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因缘机会遇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青年女性,在分别用笔写下她们来的同时创造出一个或者几个心目中的理想化人物作为心底的偶像版本。不过,特别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创造出心目中的偶像版本最终也难逃薄命司册子里登陆的悲惨下场。所以玉带和金钗到头来都是挂林和埋雪的结局。

于是,一点都不奇怪:她既有妹妹的可爱可姣又有姐姐的可敬可亲——当然燕瘦环肥自不同,又得别具风情各擅胜场。从意淫的角度来分析更其透彻:这也正反映了作者(自然不管是真实的谁谁谁,都是男性)也有一种恨不得把天下的美貌女性都供自己左拥右抱片刻之欢的心态。不过,他并不是西门庆实际操作式的体淫而是贾宝玉多维畅想式的意淫。

现实世界里,持有这类想法的男性并不少见。曾经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没有任何贬意,笔者对他非常敬重)笔下这样写道:床上小妹床下大姐。多理想化的合二而一啊!

也就可以想象这个理想化的女性在床上是飞燕合德在床下是孟母班昭。所谓一分为二是以为之。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2-4 12: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3)

其三:非传统的分身法(中)



判词和唱曲中的分身法已经是够新鲜的,但是作为分身法最有力的例证应该是真假宝玉。也就是江南甄府的甄宝玉和京城荣府的贾宝玉。



明写的就是两个人面目身段一式一样,脾气个性也是一般无两。两个人又不是同卵双胞胎,却偏偏要写得如此,这也就是提醒读者实际上江南有一个宝玉京城也有一个宝玉。把一个人物的分别在两地的两截生活给安插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又特别强调这是完全相仿的一个人(后四十回最后的变化不算的话),这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写法。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题柳絮词”中,小说家设计的豪门巨宅败象已露。三小姐贾探春写过半首南柯子柳絮词——后半首是贾宝玉所续。那里面是“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更作悲的是林妹妹的唐多令“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作的临江仙翻案文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夺得第一。薛大妹妹薛宝琴写的是西江月。评语是声调悲壮——其中“几处”“谁家”两句最佳。我却非常欣赏的是最后结句——“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这里明写着江南江北一般同,江南的甄宝玉和江北的贾宝玉可不是一般同吗。过了长江别了金陵的宝玉仍然是宝玉他自己,只不过变换了一个姓氏,出来一个分身。



作者故意真真假假弄虚作假以假蒙真,但是无论真假最终都逃不脱“偏是离人恨重”的悲惨结局。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2-23 10: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4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4)

其四:非传统的分身法(下)

研读红楼,明眼人很快就发现“影子”的存在。

所谓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两人的性格做派确实有相似之处;又谓袭人是宝钗的影子——两人对待仕途的看法和宝玉前程的关注也颇一致。

从分身法的角度来看,就不单单是如影随形的问题。而是晴雯之死昭示了黛玉之死——年纪轻轻就会夭折(因病而死受气而死)。或许正如某些红学人士所分析的那样,黛玉的原型出身丫环或者后来小姐落魄做了丫环。总而言之,黛玉假定没有小姐的命,当了丫环就是晴雯;若是晴雯有朝一日升格为小姐,那么就是活脱脱又一个黛玉。

同样,从分身法的角度来看宝钗和袭人。不仅仅是“随分安时”的相似性,而且“改嫁”很可能也是另外一种相似性。袭人和宝玉有染,早就坐定了准宝二姨奶奶的位置,后来第一个离开宝玉出嫁的就是袭人。宝钗和宝玉明媒正娶,然后很可能也像一些红学人士所分析的那样最后做了贾雨村的小妾。饶有讽刺意味的是袭人是由“妾”变成为明媒正娶的妻;宝钗则恰恰相反,从明媒正娶的妻变成为“妾”。

类似的影子说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妙玉。两人都来自姑苏(不是泛指的金陵),两人都喜欢孤身独处性格孤高自诩等等。妙玉和黛玉的相通之处也是很明显的。难保按照分身法的运用也把妙玉作为黛玉的一个影子。

至于,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影子一说,我在构思《妙玉活冤孽》以及提出对偶红楼时针对妙玉是黛玉的影子认为与之对应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的影子。于是,不妨把甄宝玉和妙玉联系起来——正像贾宝玉和黛玉必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样。不要忘了,甄宝玉就是姑苏人士,后来甄家才升官转往金陵。尽管泛指的金陵包括现今的苏南地区,但是金陵和姑苏毕竟有着明显的区别。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2-23 10: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5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5)

其五:分身法的扩大化

分身法起先是仅仅用于小说中的人物,后来在红学研讨中被扩大到了其他地方。

不只限于小说人物本来应该是一个突破。其实,这种突破小说本身就已经有明写。非人物的分身最重要最明确的例子就是那面风月宝鉴。在现实生活中,双面镜本不足为奇,但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那面非凡的双面镜子——风月宝鉴一面照出来的是人,现实的人,另一面照出来的是虚拟世界的鬼,那是一具骷髅。虽然按照常规的思路来说,可以认为乃是小说家言经常挂在口边的红粉骷髅说,色即是空说,可是难道不能够说作者暗示了人鬼世界现实和虚构居然能够如此地合二而一,如此地共存在一具镜子上面?尽管是一具镜子的正反两面,那却实实在在地是同一具镜子,不可分割的同一具镜子!这样一来,空空道人和甄士隐未尝不能是一镜两面——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甄士隐和虚幻(道家隐居)世界里的空空道人。

换句话说,作者可能通过这样一具现实世界里并不可能存在的仙镜来告诉读者事物本来具有的两重性,也就可能使得作者堂而皇之地把一个事物拆分开来(不仅是一个人物)。在这儿再次要强调的是分身法和合身法的浑然一体——往往是和钗黛合一一样既可以说把一个原型的人拆开写成两个人物也可以说把两个人物的形象叠加到作者的理想化人物身上。

涉及到分身法扩大化的事物包括居所,比如荣国府宁国府甚至于大观园栊翠庵;包括事件比如刘姥姥进荣国府以及暗示皇上南巡的元妃省亲。很多具体事物散见于众多有志于红学人士的文章,不再一一例举。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2-23 11:1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6  略谈分身法的缘起和滥觞(6)

其六:分身法的滥觞

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拿科技的话语来说就是过度就一定要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情形。

具体到红楼分身法,则有从人物到事物的扩大化以及后来居上的极度扩大化以至于达到滥觞的程度。典型的滥觞例子便是一会儿这个红楼人物代表张三马上转过身来却又代表李四代表赵五代表王六。据不完全统计,有看到同一个红楼人物身上竟然是三四个人或者五六个人化身的现象。

最最滥觞的例子就是红楼解梦。分身法可以说是红楼解梦的支柱之一——我不采用周培源曾经用过的说法,这儿强调的是支柱之一而不是全部。

红楼解梦的特点是将金陵十二钗集中到一个“现实”的人物身上。我在这儿把现实两个字打上了引号,表示不能够苟同这个所谓的现实人物——竺香玉。

同样不想在此再连篇累牍地引用红楼解梦中如何如何地“论证”曹雪芹将竺香玉一分为十二。只是先来说说现实世界现实分析的情况。

在现实世界里,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情况甚至于四分五裂在在多见。要将一个事物分裂为十二个碎片,则虽不无可能(有现实例子)但毕竟少见难免让人少见多怪。

在此别扯远了科技,拉回来只谈文学作品。一个竺香玉,据说把她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不同经历拆分在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红楼女性身上。

换句话说,就是这金陵十二钗(正册正钗)每一根钗都是竺香玉的影子或分身。竺香玉的人生经历按照各自对应的关系被分配到这十二个人的身上。

且不要说这种大胆的设想一分十二是多么的匪夷所思——“胆大包天”故而“石破天惊”,凡是能够不被来势汹汹的解梦口号所吓倒的读者只要仔细静心地想一想,问题马上接踵而至。

比如,贾巧姐从小养尊处优,如何对应竺香玉的丫环身份以及为曹雪芹伴读的身份从而两个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贾巧姐甚至于是一点儿不像其父其母,很有点儿笨笨地不懂世情的单纯又单纯的小女孩。难道竺香玉小时候是这样子的?!曹雪芹能爱上这样一个巧姐式的人物?!就是板儿最终和巧姐终成姻缘,那么首先板儿并未和巧姐青梅竹马(从何谈起)二来板儿他也决不是曹雪芹的一个化身!

再来看贾迎春。二木头的个性很突出。尽管在金陵十二钗里排名以及在书中的实际地位仅仅高于其四妹惜春,但是其人生经历相信凡看过红楼只要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这位红楼最最可怜的女性(我一直以为她比香菱比妙玉比尤二姐都可怜)。

那么,贾迎春的木头劲儿体现了竺香玉的哪些方面呢?!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又怎么样和竺香玉的丫环陪读妃子皇后不同时期不断变换着的身份相吻合呢?就算中山狼孙绍祖代表着雍正皇帝——凶残阴损奸恶(附带说一下子,孙绍祖的荒淫无耻滥交淫乱和现实的雍正皇帝经常自我标榜的正经和勤政完全不同样),那么竺香玉又是如何被"孙绍祖"糟蹋致死的呢?!

我们读到的是竺香玉大胆机智不仅能够在九重宫闱的皇宫内院和曹雪芹私通情愫而且能够统同设计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毒杀雍正皇帝且绝对不会败露。以至于接班的乾隆皇帝只是把她向武则天那样请出皇宫,让她能够也像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在尼庵内勾搭那样和曹雪芹庵堂相会(曹雪芹的能量地位能和唐高宗相比?!)。

所以讲,匪夷所思这四个字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曹雪芹本来创造性地运用的分身法之泛滥——一味滥用的结果就是分身法的滥觞。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2-23 12: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