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DEL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enfangd


#1  DEL

DEL


2008-10-31 07:50
博客   编辑  引用

xzhao2

#2  

Hao! - 自己发现自己的思维类别后,扬长避短,我放弃了写诗,专注杂文,以前苦于没有东西写,现在天天思如泉涌,唯一的制约因素就是时间。


2008-10-31 08: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3  

"现在天天思如泉涌,唯一的制约因素就是时间。"——看得出来,奔放思如泉涌。一篇一篇佳文涌出。
如文中分析,我把自己归纳树形思维。
但是,石形?树形?我还是没怎么弄懂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8-10-31 08: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周宇


#4  

就是左脑思维、右脑思维吧?


2008-10-31 08:26
博客   编辑  引用

晨思

#5  

这篇写得有趣。人是难以归类的,但也有迹可循。

好像在写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文学艺术宗教是感性的,科学哲学是理性的。偏重感性的人喜欢写诗,小说,抒情类的,偏理性的喜欢写科普,哲学散文随笔那类的,喜欢分析思考。我喜欢读诗哲的作品,即是有高度理性和感性思维的人。从理性过度到感性并不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对苦难的感受,理性的人容易变得感性,让感性的人完全理性较难。人都是感性理性的混合体,多数人有某种倾向罢了。

举的例子未必正确,写字画画是fine motor skill,(天生的一种技能),未必完全与思维挂钩。


2008-10-31 14:2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6  

我发现很难给文人们分类,他们非常复杂。:))


2008-10-31 15: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7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分法,与首帖讨论的确实是近似的。角度有很大不同。

首帖从应用层次上去看问题。想要解释一些问题:

比如,如何看待神童,如何培养神童。

中国的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宁柏近日出家了,又一次引起很多人关心和思考这个问题。

由于王安石写过“伤仲永”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神童不能常在大众面前表演,
而是要继续精心读书。

宁柏除了报纸上大量宣传外,本人在上科大后没有像仲永一样外出做报告。没有什
么社会活动。说明科大是吸取了方仲永的教训。

问题在于,王安石的分析没说中问题的要害。我们看看西方文化,Michael  Jackson,
从小就是童星,后来照样成为享誉世界的歌星。小时候给大众去表演,未必是坏事,
可以激发神童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如果按照首帖所揭示的方法去分析,仲永是石型思维的,当初写的文章也是石型的,
如果

把一些字词摆弄得好,文章是很好看的。长大后,他还是会摆弄这些字词,只是,
摆弄字词的记忆并不深,其他人也容易学会,他就成了凡人了。所以,仲永的思维
方式注定他是要成为凡人的。

再来看宁柏的例子,当年说宁柏是神童,是四岁就会背诗,有会些中医,这是石型
思维的例子,可是,上了大学后,让他学物理。物理需要的是树型思维,这就是宁
柏后来出不了成就的原因。

如果我们看早年展露才华的科学神童,比如高斯,比如费曼,他们长大后往往都更
容易有成就。

因为树形思维是更容易深入的。具有树型思维的人,如果小时候想得就比别人深,
长大后就更容易比别人更深一层了。


2008-11-1 06:51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8  

血液有AB型,作家当然有两种思维兼备的。

确实,中国历史上的顶的作家,是两者都擅长的。比如说,“红楼梦",里面诗词很美,我
说过,诗词写得好的人常识石型思维的人。

可是,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树状结构,作者把家族之间的关系,上辈和下辈
的关系,都写得清清楚楚。

所以,很多人对“红”书评价很高。不是偶然的。

可是,一般人达不到这个境界。


2008-11-1 06:56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9  

文章,其实也可以分成石型和树型。

首帖说了,不少诗歌的属于石型的。

“一千零一夜”这样的长篇,也属于石型的,因为各个故事之间没有联系,它们之
所以出现在同一本书上,只是因为它们都是从一个人的口中讲出的原因。

把这些故事的位置换一换,也没有什么大碍。

有些文章多一次嫌累赘,少一字嫌不足。这是典型的石型文章。

有些文章属于树型的。

比如说侦探小说,开始介绍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发现这些事情是有关联的。

侦探小说里面的故事,是不能轻易换位置的,换了就没有悬念了。

树型文章很容易增减篇幅。

对于石型思维的人,应该多看石型文章,才能对他/她的写作有帮助。反过来也一样。

如果石型思维的人爱看树型文章,或者树型思维人爱看石型文章,他们只会产生观
止的感觉。有人读一辈子书,也不会写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2008-11-1 07:29
博客   编辑  引用

更其

#10  

嗯,文章写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觉得这么纯粹分类的人大概是少数,大多数是属于灰色地带吧,也就是说,石型/树型都有一些,都不太突出.(我就属于这一类)
不管石型思维还是树型思维,关键是能不能创造性思维.
很多读书很多,但创作有限的人,大概多是常规思维的人,只能再现,不能创造.


2008-11-1 09: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更其 at 2008-11-1 02:32 PM:
嗯,文章写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觉得这么纯粹分类的人大概是少数,大多数是属于灰色地带吧,也就是说,石型/树型都有一些,都不太突出.(我就属于这一类)
不管石型思维还是树型思维,关键是能不能创造性思维.
很多读书很多..

是的。

也有些人,是树形思维突出些,或者是石型思维突出些。两类人不一定能相互理解。

比如说,我最近贴的几个贴子,争议最大的就是“嫦娥奔月的科学解释”一文。这是很典型的树型文章,把看似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可是,得到的非议也最多。


2008-11-1 09:56
博客   编辑  引用

更其

#12  

哦,你说过树型思维,是要找到那颗种子呀,从种子开始生长,可是,如果源头出了问题,后面的果实难免就种瓜得豆,或种豆得瓜了.别人质疑这颗种子,也说明在用同样的树型思维进行回溯.我认为很有必要.嘿嘿.


2008-11-1 10: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13  

太機械了。兩種思維能否交叉進行﹖就像有的人左右手都能操作一樣。


2008-11-1 10:36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上里巴人

#14  

奔放兄是理工科学生么?学过文艺学没?或者哲学美学也行。比如康德。你所感悟到的一鳞片爪,前人早已总结到透彻的程度了。您能解释一下“树状结构”么,比如经常出现在那些领域哪些行业哪些专业?比如英文的原词是什么?谢谢。


2008-11-1 10: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周宇


#1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上里巴人 at 2008-11-1 03:41 PM:
奔放兄是理工科学生么?学过文艺学没?或者哲学美学也行。比如康德。你所感悟到的一鳞片爪,前人早已总结到透彻的程度了。

巴仁兄:大多数人都不是全才,不管学理工的还是学文艺的,感悟和提高都首先是个人的事,能够把自己的些许心得拿出来分享就应该顶;小草跟大树是不能比的,但小草有小草自己成长的喜悦,即便一辈子也高不过大树的阴影。各人活各人的,何必一定要超越别人才算呢?就像你在家请客,做一道刚学来的新菜式招待客人,结果客人说你这两下子,不就是快熟的时候加点蒜末嘛,这种技术欧洲地中海南岸早就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另外幕府时期的日本有个大家也曾经因此名噪一时(我瞎掰的)。总之阿,别人做得再好,都是别人的,再什么好也比不过自己好:)


2008-11-1 12:11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1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更其 at 2008-11-1 03:07 PM:
哦,你说过树型思维,是要找到那颗种子呀,从种子开始生长,可是,如果源头出了问题,后面的果实难免就种瓜得豆,或种豆得瓜了.别人质疑这颗种子,也说明在用同样的树型思维进行回溯.我认为很有必要.嘿嘿.

说得是有些道理。

如果是同类思维方式,觉得自己的种子比对方的更饱满,可能就会从种子上去找原因。

其实,我文中的种子很清楚,就是要用科学来解释神话。持同类思维方式的人,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也具有科学思维的,如果觉得拙文有误,自然会想到科学解释神话是否有局限性。如何解决论据不足的问题。

另一种是也具有树形思维的,但不科学,觉得拙文全部偏了,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类人,根本不能接受拙文的写法,我只能用思维方式不一样,无法相谋来解释了。


2008-11-1 12:13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1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08-11-1 03:36 PM:
太機械了。兩種思維能否交叉進行﹖就像有的人左右手都能操作一樣。

这大概就是武侠小说上左右手相搏,一心两用的功夫。真的信了的人,会花很多力气而无所斩获。


2008-11-1 12:16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1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L at 2008-11-1 05:11 PM:


巴仁兄:大多数人都不是全才,不管学理工的还是学文艺的,感悟和提高都首先是个人的事,能够把自己的些许心得拿出来分享就应该顶;小草跟大树是不能比的,但小草有小草自己成长的喜悦,即便一辈子也高不过大树..

谢谢JL的善意。

巴仁兄确有挑衅之意,大家都是看武侠过来的,这种场面应该都见多了。

简单的回答一下,世界上的程序都写完了吗?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夜以继日的写软件呢?

答案是层次不同。软件是属于应用层的东西。应用层的东西与人的习惯、个性有关系,所以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2008-11-1 12:19
博客   编辑  引用

周宇


#1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fangd at 2008-11-1 05:19 PM:
软件是属于应用层的东西。应用层的东西与人的习惯、个性有关系,所以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你跑题了吧。


2008-11-1 13:02
博客   编辑  引用

上里巴人

#20  

奔放兄:俺可一直是你的粉丝,说挑衅实在太不准切了哈。

大作以《思维的类型》这么正统宏大的标题落笔,学术意味比较浓,恰好俺最近对思维也挺有兴趣的。于是进来看看。但这篇文章从概念提出到举例实证再到推理结论,基本上属于“灵感的火花”,有您个人的妙悟但缺乏严密和谨慎的论说。很多例子可能是得之灵感,但未必贴切和符合实际,而且自相矛盾处还是不少的。以奔放兄的概念,再套用奔放兄的例子,俺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用俺个人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恰恰您不属于“树状结构”。再反观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哲学美学论语言、“思维”的文字已经相当多更相对趋于系统和完善了,也就是说,基本上认同了某些约定成俗的概念并有基本科学“共识”了因此做《思维的类型》这么科学的题目,是需要很多的勇气和胆量的。奔放兄的这篇文字可能更适合以个人心得和妙趣的形式启发大家的思路,这或许比此文以文论和类似论文的标题和口吻供大家来欣赏更富于情趣呢。

最后说一点,俺的的确确想听听奔放兄的“树形结构”解释。这是因为俺自JAVA的语言特点想到了中国汉字的某些特性,对树状结构这个概念产生了兴趣。不知道树形结构和树状结构,是否“同源”,是否“有缘”。再谢。


2008-11-1 13: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21  

与巴人有同感,奔放兄确实是属于比较有灵感一类的,“灵心一悟”这个栏目标题就是因为受到杜兄启发而特地量身定做的。这篇关于石头和树的分类,虽然也反映出悟性,但把它们与诗歌和散文对应则有些过于简单以及不够妥贴。其实无论是在诗文与散文中都是存在这种石与树的分野的。抓住这种分野再进一步做点小文章,如教育和成才早晚等,象跟贴中那样,重新修改一下原作,也许可以做成一篇全新的独立小品。


2008-11-1 15: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2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L at 2008-11-1 06:02 PM:


你跑题了吧。

不是跑题。

不是你不明白,就是我没说清楚。姑且当成后者吧。

我以打电话为例。我打电话给你,想谈谈思维。我们的交流其实同时在几个层次上发生。

一是物理上,电话线要是连通的。

二是通信层次上,电话的声音要清晰,如果里面有噪音,这对话就无法进行了。

三是应用层次上,就是思维这个话题。

如果我说,你是什么思维方式,你的回答说,通话质量很好,你说什么话都是多余的。
你的话也没错,可是,我们不是在一个层次上交流,所以,对话无法进行下去。

上里先生认为我要说的前人都总结过了。相当于是说通话质量很好,电话已经不用再改善了。

所以,我无法与他继续对话下去。

这下你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了吗?


2008-11-1 19:26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2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上里巴人 at 2008-11-1 06:16 PM:
奔放兄:俺可一直是你的粉丝,说挑衅实在太不准切了哈。

大作以《思维的类型》这么正统宏大的标题落笔,学术意味比较浓,恰好俺最近对思维也挺有兴趣的。于是进来看看。但这篇文章从概念提出到举例实证再到推理..

如果有读者看了“理智与情感”,就认定是一篇学术专著,打开看后,发现是一篇小说,就开始抨击作者。这只能让作者哭笑不得。伊甸是贴学术文章的地方吗?让人莫名其妙。

要更深入了解树,光看JAVA是不够的,要去看数据结构的书。前人确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再重复就索然无味了。


2008-11-1 19:31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2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zhuxiaodi at 2008-11-1 08:55 PM:
与巴人有同感,奔放兄确实是属于比较有灵感一类的,“灵心一悟”这个栏目标题就是因为受到杜兄启发而特地量身定做的。这篇关于石头和树的分类,虽然也反映出悟性,但把它们与诗歌和散文对应则有些过于简单以及不够..

朱兄的“伊甸文摘”编得好啊,也很感谢特地收入我的文章。我开始写文章的时后,确实也期待和看重过灵感。现在,就比较少了。

这个话题确实还有很多材料可以挖。我现在是忙里偷闲的写贴。以后有时间时候再完善它吧。


2008-11-1 19:36
博客   编辑  引用

周宇


#2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enfangd at 2008-11-2 12:26 AM:
不是跑题。
不是你不明白,就是我没说清楚。姑且当成后者吧。
我以打电话为例。我打电话给你,想谈谈思维。我们的交流其实同时在几个层次上发生。
...

你还挺能坚持。巴人兄本来的意思是说,你提出这样的理论,无非是重新发明了轮子,还不太圆,建议你先参考一下现成的图纸;我的意见是,不太圆没关系,人家在自己的车上用,又不是拿来批量生产,自己觉着舒坦就好;结果你又接着反问,汽车装四个、六个还是八个轮子?其实有的车还要装十一只轮子呢。——我说你跑题,就是说,本来在谈论发明轮子的技术,而你在谈论轮子本身。


2008-11-1 22:09
博客   编辑  引用

benfangd


#2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L at 2008-11-2 03:09 AM:


你还挺能坚持。巴人兄本来的意思是说,你提出这样的理论,无非是重新发明了轮子,还不太圆,建议你先参考一下现成的图纸;我的意见是,不太圆没关系,人家在自己的车上用,又不是拿来批量生产,自己觉着舒坦就..

我已经说了,对话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是进行不下去的。不是我坚持,而是你还挺坚持。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你们怎么知道我就没有参照过现成图纸呢?

网上大家素味平生,我觉得,问别人是否读过什么什么,如同问魔术师戏法的窍门在哪里,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开车的人,最怕的就是back seat driver。如果把一篇文章比喻成车的话,作者就是驾驶员。如果有人
说,“你为什么不从哲学角度去写?“这是典型的back seat driver .

对于坐车的人,最好是在驾驶员遇到危险的时候提个醒。比如,指出文章中的笔误。抢别人的方向盘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2008-11-2 06:48
博客   编辑  引用

周宇


#27  

祝你玩得开心,保重,呵呵:)没什么可说了。


2008-11-2 08:34
博客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28  

我的具體問題尚未獲得答復﹕

兩種思維模式是否可以交叉或混合進行﹖更具體說﹕有否個人可同時使用這兩種思
維模式﹖


2008-11-2 12:4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2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08-11-2 05:47 PM:
我的具體問題尚未獲得答復﹕

兩種思維模式是否可以交叉或混合進行﹖更具體說﹕有否個人可同時使用這兩種思
維模式﹖

答了,见#17

不过,海先生看来认真,应该重答一下。有些大师级的作者,确实能够同时使用两种思维方式。
前面说过"红楼梦“的作者,金庸也应该算的。他的书中,写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写到"渔“、”樵”、“耕”、“读”,这是石型思维的表现。可是,金庸又能够把自己的书能够按照历史年代串起来,有些人物在不同的书中又有呼应。这是树型思维的体现。

不过,一般才能的作家是做不到的,如果两者兼有,就是都很一般。常常不如专一样,让一样更突出些。


2008-11-2 16:33
博客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30  

按先生原文所說﹐石型偏向文史﹐樹型偏向理工。上面之例沒說明這個問題。


2008-11-3 18:45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3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08-11-3 11:45 PM:
按先生原文所說﹐石型偏向文史﹐樹型偏向理工。上面之例沒說明這個問題。

树形思维是看重事情的内在联系,这包含:

1. 发现表明不相干的东西,其实是相关的。吃糖与肥胖,表面上看并没有关系,中国以前春节时候很多年货都市甜的,当时中国人也不胖,可是,这两者其实是有关系的。

2. 发现表面上相似的东西,其实是有规律的。比如,有些物质的化学属性比较近似,门捷列夫由此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学理工的人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容易看出不相关事情之间的关联之处,更擅长总结规律。所以,理工出身的人,更容易是树型思维的。

学文史的人容易喜欢读唐诗、宋词。而中国流行的定论,是宋诗不如唐诗,宋诗里面有理趣,其实倒是树型的,可是,被评论家认为不好,认为唐诗好。而唐诗比较重画面,只求视觉效果。
在这样审美情趣的主导下,学文的人容易是石型思维。


2008-11-3 23:01
博客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32  

我問的是是否有人能同時具有兩種思維模式。


2008-11-4 17:5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3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08-11-4 10:50 PM:
我問的是是否有人能同時具有兩種思維模式。

我前面已经回答过了。可能是你对回答不满意,所以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
对回答不满意,根据我的猜想,再说几句。

猜想你认为所有人都同时有两种思维。

如果一个人有一百元,我们一般不把他当成是有钱人,虽然如果硬从字面上去理解,有一百元钱的
人也是有钱人。

同样的,这里说的树形思维和石型思维,是指高出平均水平的那部分。比如,我说我是树型思维,
不是说我完全没有石型思维,而是说我的石型思维只是平均水平,而我的树形思维高出平均水平。

我们再举一例:钱钟书。

钱钟书是属于石型思维的,他数学很不好。他写过“围城”一部小说,可是,再没出版过其他小说。
有些作家能一本接一本地出,说明树型思维也是比较强的。


2008-11-4 21:40
博客   编辑  引用

上里巴人

#34  

唉,这个娃儿没治了。奔放兄,钱钟书的例子也值得再推敲哈


2008-11-4 22: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3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上里巴人 at 2008-11-5 03:17 AM:
唉,这个娃儿没治了。奔放兄,钱钟书的例子也值得再推敲哈

上兄还在关注此线,看来也是豁达之人。希望我们 disagree agreeably.

钱钟书的例子是想说明,如果一个人只是一种思维能力强,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如果两个都想兼长,就可能两者都不出众。

反过来的例子是陈景润,只专一样,不会写什么抒情文章。成就也很高。


2008-11-4 23:12
博客   编辑  引用

上里巴人

#36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53.htm

思维的其他解释
思维的属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


2008-11-5 09: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37  

我總算能得出答案了。其實像這種問題YET  OR  NO就解決了。講得過多﹐對我這種
腦子不轉彎的人來說﹐反而搞不清。我不知道講究“惜墨如金”的古人屬什麼思維
類型。


2008-11-5 18:0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benfangd


#3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上里巴人 at 2008-11-5 02:43 PM: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53.htm

思维的其他解释
思维的属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

我也是凭猜想答题。

先讲个故事,在计算机发生之前,有人(甲)发明了二进制,
于是向朋友(乙)介绍。

乙说:你这不可能是新东西吧。已经有了十进制,都被人研究透了。你的
二进制数肯定都能用十进制
数来表达。

甲:没错。所有的二进制数都可以用十进制来表达,可是,我表达形式
不一样啊。

乙说:可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本质是一样的。我给你看看十进
制书,你二进制数所能作的运算,我十进制也能算。

甲: 没错。可是,二进制还是与十进制不一样的东西。

乙大惑不解:不是一样吗,你何必费那劲呢。

甲:不要小看形式的不同。将会有大用的。


现在,有了计算机,大家都知道甲和乙谁对谁错了吧。

千万不要小看形式上的不同。


2008-11-5 22:09
博客   编辑  引用

上里巴人

#39  

俺做点小判断,海外医师的思维书树形的,奔放兄的思维是石型结构,而且是石型中的鹅卵石型的。


2008-11-5 22: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综合类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