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问谁有泪似情痴——蒋和森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问谁有泪似情痴——蒋和森

蒋和森形象很好,天生一块吃文化饭的料——年轻时喜穿中式对襟衫,围白围巾,如玉树临风,如园中竹亭亭玉立;老来高高瘦瘦,有遗世独立的飘逸。蒋和森具平实风范,和风细雨、温婉多情,善倾听而不是倾诉,善低首而不是扬眉。蒋和森属观察型人格——心智退缩,游弋在想法中,有极高层次的心灵境界,满足温饱的生活,不愿作出承诺,为人不自伐,不论人长短。重视人格、慎独、隐忍方面的修炼,崇尚俭朴、清洁、节制的生活方式。何永康说,蒋和森到南京师范大学讲学," 拎着简单的行李,坐在站外的台阶上,跟普通的过往旅客一般无二。他住宿在我们学校的宾馆,离开时执意要结交宿费。" 周汝昌亦说,蒋和森"为人极和厚"。

蒋和森(1928~1996),江苏海安人。一九五二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训班学员,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文学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全国第七、八届政协委员。一九五0年开始发表作品。一九六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蒋和森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论稿》、《红楼梦概说》(日文为《红楼梦入门》),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黄梅雨》,《中国文学史》(3卷本,合著)、《唐诗选注》(合注),《杜甫研究论文集》、《伟大的时代歌手》、《碧海掣鲸手》、《论"三吏"、"三别"》(均合集),有论文《贾宝玉论》、《林黛玉论》、《〈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等。

蒋和森的才华为人公认。据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周玲透露," 《红楼梦》剧本是当时中央电视台领导和《红楼梦》剧组共同酝酿的。一九八二年,剧组特地来上海召开了学术界和红学界的会议,作为红学研究者的我也在其中。当时先请的《红楼梦》编剧是著名红学家蒋和森,但是因为他工作太忙外加身体欠佳,试写一集后觉得力不从心,就放弃了。他向剧组推荐了我,因此我成了《红楼梦》剧的编剧。"

蒋和森风清云淡,是受人尊敬、爱戴的红学家。他故去后,很多知名人士曾写文章怀念他,高度评价他的人品与文品。冯其庸作《哭蒋和森》一文,以四首诗作引子,叙述与他交往的历程以及对他的认识。道是:

四十年前解梦时,新笺初罢即相疑。
孤灯夜半商量后,深巷月斜独自归。

注:上世纪五十年代,蒋和森常常拿着自己的稿子到冯其庸处,相互探讨,一谈往往到深夜。有时他拿着稿子步行回去,有时就把稿子留下,让冯其庸细看,帮他提意见。

论玉一篇初问世,洛阳纸贵忆当时。
千金何老雕龙评,从此蒋郎是砚脂。

注:1955年5月,蒋和森发表《贾宝玉论》,影响非常大,冯其庸称其为评《红楼梦》的脂砚斋。

雨暴风狂六月初。神州一夜尽焚书。
才人千古穷途哭,楚泽行吟是大夫。

注:文革中蒋和森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冯其庸比之为楚泽行吟的屈原。

闻君乡病欲探君,忽听噩耗泪满巾。
千古文章才不尽,九泉先报曹雪芹。

注:1996年蒋和森病故,冯其庸非常惋惜。

蒋和森对《红楼梦》评价极高。他先说,"《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惊叹号,又是一个伟大的问号,还是一个伟大的删节号"(后被孙逊引申);他又说, "《红楼梦》是伟大的艺术心灵,这一项巨大的精神工程不仅铭记着形形色色而又含意深长的历史社会风貌,而且还向千秋万代人们的心里传送着诗情和智慧的火炬 ";他还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却不可以没有《红楼梦》"。

蒋和森年轻时以文学创作逞胜。一九四八年,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后,他博览群书,学业精进。曾以蒋萌的笔名在《文汇报·文学界》发表了第一首诗《妈,我告诉你》,诗中表达了炽热的爱国热情,因被著名电影演员白杨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朗诵播出而广为传播。此后,在《文汇报》、《解放日报》、《人民诗歌》等又发表许多诗文,开始显露出潜在的文学才华,并于一九五0年被上海文艺工作者协会吸收为会员。

蒋和森立足"情"的角度认识《红楼梦》,他曾有咏红诗一首,道是:

大荒山下悲啼日,红粉楼头笑语时。
欲解其中真意味,问谁有泪似情痴?

蒋和森说话有些口呐,但他才华横溢,著文如行云流水,充满哲理和诗人的激情,如血一样的鲜艳,如火一样的热烈;读他的论红之作,象读着一首首蘸着血汁写出来的长篇抒情诗;使人九曲回肠,同时也把人带入了一个极为美好的情感世界,但弊在文胜于质,稍入轻绮。如:

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

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你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你的灵魂。幼丧父母、寄人篱下的命运,在你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你心里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加重了你心里的悲酸;而靠着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你的自尊。于是,你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依人为活的处境,只是使你的眼泪添多,并没有使你的骨格变弯。你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你"心较比干多一窍",却无一点处世的"聪明";你身为小姐胜千金,偏多忘闺门的守戒。一切都随着你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它是那样的任情任性,然而又是那样的率直率真。在尔欺我诈、机心四伏的荣国府里,你紧张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你怀有歧视和轻蔑。于是,你多疑多感,工愁工病。在你的胸中哀痛繁殖着哀痛,以至挤满得更加显得气量狭小。

没落的时代、没落的阶级,又造成了你浓重的哀伤。" 锦囊收艳骨"、"冷月葬诗魂",从你那如花正开的年岁,竟是发出如此苍凉的人生咏叹!然而,你并不向往空寂,而是一个对生活怀着强烈追求的人。你把全部智慧都用于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你更把整个生命投向违反礼教的爱情。一个"混世魔王"闯进了你的生活。他欣赏你的"孤标傲世",他了解你的"风露清愁";而你"从不劝他去立身扬名",更使他对你怀着"深敬"。于是,你成了真正挂在他身上的一块"通灵宝玉"。如果失去你,他就要神魂颠倒、人事不知。而你,也向这个封建家庭的"祸胎",献上了一颗少女的心。

爱情,成了你生活中的太阳。它给你幽暗的内心带来了光和热。-可是,又有什么比爱情给你带来更多的不幸和痛苦!当你突破种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使爱情发展得愈是深沉坚定,同时也就愈是加重地感到那压在爱情上的封建势力。你虽然三番五次地取得了那个"逆子"的心,可是却一点也听不到封建家长的"意思"。在爱情的道路上,你终于走完了你所能走到的最后一步,而停留在包办婚姻的门前。你终于接触到达一痛苦的事实:你虽然可以把生命交给爱情,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

爱情,连结着你的生与死。可是,你只能静待封建家长的决定。你似乎没有看出:上面对你的"脾性儿"早已不满,甚至对你的外表也露出嫌意,更何况又知道了你还害着不可告人的"心病"。于是,瞒消息,设奇谋,封建势力在暗中对你发出狠毒的一击!当你从傻大姐儿那里获知密谋的真相,一霎间,大地仿佛从你的脚下抽去。在沁芳桥畔,你"踩着棉花"一般地走着,"迷迷痴痴"地走着——如一片落花,你飘落在生活的风暴里!

封建势力终于把你驱回到这个铁律的面前:不准有爱情!只准服从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一切!这是横在你脚下的唯一出路。但是,难道可以在这条出路的面前低下头来?你立刻作出了回答: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你有太多的怨恨,可是不知朝哪里倾吐!你有太多的话语,可是不知向谁去诉说!当你逝去时,只是这样喊道:"宝玉,宝玉,你好......"

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但是,由于你是一个出身侯门的千金,在你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着阶级的烙印。贵族小姐的清高,金闺弱质的娇柔,还有那许多从香奁绣阁中培养起来的"闲情万种 ",使你的爱情不能不显得那样的纤细、缠绵和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炼,同时也更加难以避免悲剧的结局。然而,在你的身上毕竟重压着太厚的历史层岩,你那迎着时代的"风刀霜剑"所发出来的歌吟,不能不使人感到同情和赞赏。

你唱出了自己的悲和恨,也唱出了中国妇女应当有一个充满阳光和诗情的未来。

——《黛玉赞》

蒋和森创作态度认真。当年写反映黄巢起义的《风萧萧》,因为怕受姚雪垠的影响,在小说完成前,他执意不读《李自成》。其夫人张晓萃说他写《红楼梦论稿》,几乎和创作差不多,为了找一句妥贴词语,要苦思几小时;为说明《红楼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不但和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作品比较,而且还和许多世界名著斟酌优劣高下。

蒋和森研究《红楼梦》,始于一九五四年。其时,全国开展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他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沉浸到曹雪芹所构建的沉博绝丽而又悲婉深远的艺术世界中。在这之前,他已经读过大量世界文学名著,感到《红楼梦》实在了不起,曹雪芹即使还不能说已经超过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但至少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怀着对《红楼梦》近于感激的心情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在尚未至"而立"之年,"学生时代的服装还没有在办公的桌子上磨破",蒋和森开始了《红楼梦》研究,走上学者和作家的道路。一九五五年六月,先有《薛宝钗论》、《略谈曹雪芹的表现艺术》同时发表;一年后,《贾宝玉论》发表;再一年,《林黛玉论》发表;差不多又是一年,《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问世。一九五九年初,这些论著(包括若干未发表的)汇为一册,正式出版,取名《红楼梦论稿》。

《红楼梦论稿》将理性分析与美学鉴赏融为一体,以炽烈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艺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形成独具一格的研究风范,影响了一代读者,尤其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许多人都能背诵其中的段落。何永康曾经说,《红楼梦论稿》是"当代红学领域代表作之一 "。该书出版后,有人给他来信说,"您大概不会想到那时在遥远的江南山镇,一个黄毛丫头怎样被您的文笔感动得泪落如珠;虔诚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您文中的许多精辟的语句。"

冯其庸说,"在二百年来汗牛充栋的红学著作中,《红楼梦论稿》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它将伴随着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走过他们的一生。《 红楼梦论稿》是和森同志人生体验的结晶,凝聚着他全部的爱。人们将永远在《红楼梦论稿》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腾起感情的旋律。"

《红楼梦概说》是蒋和森又一部红学专著。乃作者应《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约而作,篇幅与行文都有约束——必须紧扣给红学基本知识这一主题。该书曾被日本红学家小川阳一译成日文,改名《红楼梦入门》,一九八五年于东京都出版。在译后记中,小川阳一说,其"将文艺性的热情倾注于评论之中,故而很能吸引读者"。

蒋和森研究《红楼梦》曾得到何其芳的支持。《贾宝玉论》有三万字,当时可以发表这样论文的刊物几乎没有。于是,他把稿子寄何其芳,希望得到帮助,不久即收到何其芳用小楷写于"夜三点"的信,嘱其将信和稿子寄《人民文学》。也是因有这样一段文章因缘,随后蒋和森被调至何其芳任所长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古代文学组,与何其芳、俞平伯、钱钟书、余冠英等饮誉海内外的一流学者共事。

因感激知遇之恩,蒋和森有挽何其芳联曰:

临书挥雪涕将夜歌重温恨天遽夺千秋笔
拊掌话红楼忆燕园初见使我顿轻万户侯

蒋和森论红,后被作为"人性论"批评,更被认为是"三大修正主义红学家"之一。

附录:蒋和森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试集"写的片头文字

电光闪闪,雷声轰然而起。

隐隐山峰,树木、房屋、楼台在倾倒......

在雷鸣电闪、石下如雨中,有一块奇特的石头落在屏幕之间;石头由远而近,愈来愈大,终于铺满全幕。这时,可以看出,那是一块纹路莹润、灿若明霞的美石,上面镌刻着三个大字:"红楼梦"。

石头在屏幕上缓缓转动,一直转到背后,这时又可看出石头上镌刻着四句诗(直行):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画外音:一个清亮而悲怆的男声,在吟咏这四句诗。)

石头逐渐缩小,缩小,直到缩成扇坠大小,更显得玲珑如玉,突然化成一股云烟,空空茫茫,弥漫全幕......

by 张义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9-19 08: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