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沪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奥运开幕式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沪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奥运开幕式

这是个困惑已久的问题:在日益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凝练了历代先人智慧的中华文脉得以长生?很多人看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后,似乎有所感悟。

  最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举行。文化部已于2007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次公布的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551名,包括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其中来自上海的传承人27 名。

  记者采访了上海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请他们谈谈对开幕式的看法。他们的共同感受是,看了开幕式之后,深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解放思想。其关键在于,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从内心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心意上相通。

  尚长荣(京剧项目传承人):听出来了吗?开幕式《戏曲》部分第一个点子,就是长锤,这种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打击乐表演中的典型,好听又庄重,很恰当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元素。而后,铿锵的京剧锣鼓和悠扬的胡琴共同响起,足以代表京剧,这种拥有数百个品种的中国戏曲中最有名的一种。再加上来自福建泉州的“戏曲活化石”提偶、古老的昆曲,中国戏曲独具特色的意象被放大到极致。很好,特别好!

  我对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的前景都很乐观,因为看到了全社会对传承戏曲艺术的努力,比如京剧进课堂,比如这次开幕式。我认为,对于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传承,要推动,更要挖掘其内涵。这次开幕式,做得很好,很好地发掘了中国文化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徐玉兰(越剧项目传承人):相对于《戏曲》部分中呈现的昆曲、京剧,越剧还太年轻,只是一个百年剧种。但能看到那些古老的传统艺术,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亲切感。因为我们的越剧里包含了古老戏曲的文化基因,因为我们的越剧同样处于需要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的整体性戏曲困境中。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希望能保住、守好,但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要怎样让这些凝聚了历代先人智慧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件值得我们一起认真思考的问题。越剧是个诗情画意的剧种,它很美,舞台就像一幅中国画,我衷心希望它能更美、更青春。在我看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好的开端。

  陆春龄(江南丝竹项目传承人):我喜欢开幕式的主题歌《我和你》,听起来很亲切,它的旋律和中国古声音阶相契合,在中国的很多古曲中都能找到影子。但同时又有升华,带一点现代感,给人感觉安静、博大、温暖,充满着 “爱”,很好地阐释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会主题。

  另一个触动很大的地方就是古琴“太古遗音”的出现,我看有些媒体说是古筝,其实是古琴,比古筝的历史可长得多了,诸葛亮唱“空城计”,在城门上弹的就是古琴。我也想为什么不来一段笛子演奏,笛子历史更久嘛,不过仔细一想,笛声可能太尖锐,不像古琴那样,有共振,有高山流水之意,而且这把琴1000多年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不仅仅是一些元素的应用,我感觉开幕式整体的配乐风格骨子里是中国的,跟那种西方音乐的激昂不同,充满着东方式的包容与和谐,讲究的是人与天地相融,很感动。

  谈敬德(南汇锣鼓书项目传承人):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怎样令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也能看懂和体会?换句话说,你是中国的还不行,你还必须是当代的,不然文化遗产只能是“传”,谈不上“承”。

  这中间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我自己也一直在寻找一种比较好的翻译方式,比如写一些新的段子,用锣鼓书这种古老的方式来演。奥运会开幕式让我大开眼界,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京剧木偶”,四个表演者舞着木偶作出各式亮相,活灵活现地表现戏曲舞台上传达戏曲意境的手眼身法步,很有创意,而且巧妙地用大众熟知的京剧介绍了大众不太了解的木偶戏。木偶戏的历史更久,它在中国原来叫傀儡戏,兴起于汉代,在中国流行范围很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品种非常丰富,京剧的表演好多是跟傀儡戏学的。

  我在想,锣鼓书的说功、唱功、白功,如能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来表演,应该会有很棒的效果。

  王威(嘉定竹刻项目传承人):开幕式对中国画的运用,完全出乎意料,实在只能用惊喜来形容!人在画中挥毫泼墨,画卷上一次呈现出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著名的风情长卷,生动地展现出古代中国礼乐之邦的盛世奇象。

  那些缥缈悠远的山水风情,用完全现代的光影方式展现,而能做到味道不变,品位深厚。令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嘉定竹刻,这门明代开创的艺术,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这些旧的艺术形式全新的生命,又使普通的竹器获得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创新。但今天我们常困惑于创作作品时,太过拘泥,太遵前人规矩,刻出来的作品没有清劲洒脱之情。意境还是决定一件作品高下的关键,这样镂刻的山水树石丛竹,才能自成丘壑,生动浑成。 

摘自《解放日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8-12 08: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