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柳永词句“销魂”,苏轼批评:俗!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柳永词句“销魂”,苏轼批评:俗!

作者:王洪    2007-3-20

东坡词超旷、飘逸、野性、哲理,注入了词人自我的思想情趣和精神节操,是对词的“雅化”。苏轼批评柳永并非针对“婉约”,而是针对“从俗”。

苏轼有一次读秦观的《水龙吟》中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谷雕鞍骤”,批评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另据《高斋诗话》,苏轼还批评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以“某虽不学,亦不如是。”东坡指出其词句:“‘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秦观否定自己学柳,透露了秦观在总体上亦即在“雅”与“俗”的分野上,还是从苏而不学柳的;苏所指摘的学柳之句是" 销魂当此际",此五字之下还应包括:“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五字连带以下数句是典型的柳词风味:男女艳情,情调趋俗,笔法直露。当然,秦观此词还是相当精彩的,如“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等均饶有情致。东坡举“销魂”五字而未及其他,说明并不是以 “豪放”而反对其“婉约”,而是在以“雅”来批评他此词中的“俗”。

柳词、苏词的出现,是北宋词史上的两次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都是渊源有自的。柳永实质是温飞卿的继续和发展。温飞卿与花间词的出现,标志了词体的真正诞生。他们以文人身份而倾力于词,实现了上述两个源头的一次小的整合。以民间词之“俗”为父,以文人词之“雅”为母,温为主而韦为副,奠定了词为艳科,香软柔媚的基调。

温、柳其人,都是传统道德的叛逆者,温、柳其词都以艳情为第一主题。柳比之温,走得更远。从做人来说,温被说成是" 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柳则主动向传统宣战,发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人生宣言。有着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温笔下还是贵族女性,而柳已把市井歌伎作为第一描写对象,写出了富于市井情趣的词作。柳词上承敦煌曲词,下开金元曲子。况周颐《蕙风词话》指出,柳词“为金元已还乐语所自出”。

苏词的意义,从本质来说,是对柳永俗词的反拨,是走进词体雅文化的殿堂。柳永的词以娱宾遣兴、倚红偎翠为格调。苏轼在词中注入了文人高雅的品格,特别是注入了东坡式的超旷、飘逸、野性、哲理,注入了词人自我的思想情趣和精神节操,从而使词体从“词语尘下”情调卑俗的里巷青楼,勒回到高雅的士大夫胸襟怀抱。而这种雅的品格,在词史发展中,尚属一种新兴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因素,并深深契合着时代的审美思潮。这就是苏轼之所以能成为苏轼,苏词之所以为两宋词史流变之枢纽的原因。

况周颐《蕙风词话》对苏轼词的雅化,曾有明确论述:“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明确标举了苏轼在词艺中“提倡风雅”与“为一代山斗”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非是我非我
2007-3-20 10:5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