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忠义之邦-江阴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earain

#1  忠义之邦-江阴

江阴是我老家,我南京生南京长,籍贯还写的是江阴。

在国内工作时,到江阴出差2次。第一次,记得清楚,是八九年六月初,2个星期后回南京,真有天翻地覆的感觉。去江阴黄山炮台,当时山上还驻有炮兵团,有几门废炮,游客可以随意操作,驾炮指向长江,顿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气。

长江流经江阴,水道陡窄,江岸山峰峙立,如铁锁扼长江入海之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而江阴民风彪悍,有忠义之气,青史上也就留下许多慷慨悲壮的故事。

明末清初,清豫亲王多铎挥军南下,南明小朝廷望风而降。清廷颁布剃发令,男人皆须剃去前额头发,留满人的长辫,违者杀无赦,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而汉人自古则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千百年来多少次改朝换代,亦不改百姓衣冠。因此,剃发令一出,汉人以为是奇耻大辱,甚于亡国之痛。

剃发令传到江阴县衙,县里的书吏读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时,掷笔于地,慨然言到“就死也罢”,江阴以典史阎应元为首领,全城揭竿而起,城头遍插义旗,四里乡民抱必死决心,结队而入,与城共存亡。

多铎调集20几万清军攻城,久攻不下。纵横天下的清军铁骑,居然奈何不了一座小县城。清先锋大将一怒之下,身披三重铁甲,腰悬双刀,背插双刀,手执双刀,奋勇登城,城上守军的刀箭竟不能穿其甲。危急之时,一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众人斩其首。清军大败,城外清军跪哭哀求“还我将军头颅。”守军掷回其首,清全营举哀。而后,攻城更急。

有四名书生向阎应元献诈降歼敌之计,假意向敌酋献银求降,却秘密地以火药暗藏于银箱,至敌大帐,引爆火药,必歼敌酋。阎应元当即命此四位书生前往。四书生有歼敌之策,却无赴死之心,面露难色。阎应元立斩四书生,另外招募敢死之士,皆白发老者,出城诈降,至敌营,举火引爆火药,与清军大将同归于尽。

清军调集红衣大炮,架炮攻城,明投降之大将亲赴城下劝降。阎应元断然回绝,“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全城宁受炮轰,誓死不降。

这日城上,守城人呐喊助威。清兵闻之,如听鬼声,遥望城楼,唯有鬼影摇曳。城中四隅空旷处,遥见数万羽白鹅飞泊,走近观之,却是毫无形影,有识阴阳者说,此乃“魂升魄降”。飞去之白鹅者,即劫数中的江阴数万百姓之魂也。

守城80日,时近中秋节,城破在即,江阴人与清军约定中秋夜停战。百姓携酒登城,痛饮悲歌《五更转曲》,以笙笛箫鼓作和。当时天无微云,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唯琴声鼓声歌声,声闻四野,响彻云霄。清军闻之,竟然也为之悲叹泣下。歌中唱到“江阴人打仗80日,宁死不投降。”

几日后城破,清军屠城,全城无一人投降。正所谓“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段故事,在江阴城守纪,江阴城守后纪等文中记载很多。江阴城守纪,做于清朝,作者是清朝不小的官员。此文笔法,亦虚亦实。若单从故事说,还有很多虚构的成分更为精彩。文中言到,江阴此战,击毙清军三王十八将。那登城者乃清之七王,被自杀炸弹炸死者乃清之薛王。还有江阴用大炮轰击城下黄罗伞下的清将,一炮过去,烟火之中,“惟有黄伞一把在半天旋转,一脚连靴自上而下矣。”被击毙者,乃清之十王。正史中,清入关前后,诸王故事皆有记载,无战死江阴城下者。但是的确动用了隶属三个王爷的精兵10几20万,攻打江阴。

清廷后来安抚江阴,题匾额,忠义之邦,高悬城门,并且增加江阴的考试录取名额。如今,哪个县市有因为忠义而增加高考录取名额的荣耀?此匾额日军攻城时被毁,唯余“忠”“邦”二字,现存于江阴忠邦亭。抗战胜利后,老蒋重新题写“忠义之邦”,并制作新匾额,高挂城头。老蒋的匾额今日安在?若满清都有让江阴城守纪流传的肚量,那么如今国共三度合作,老蒋的匾额当重新悬挂了?

当年德克萨斯是墨西哥的地盘,墨西哥让老美的老农民来种地。种着种着,老美就理直气壮誓死如归地不走了,结果被老墨正规军围困在ALAMO,几十名美国老农民英勇战死,这故事好莱坞拍了多少回了?江阴城守纪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清片泛滥时却依然没人问津。和初中老同学聊天时说起,咱同学中不是有拍戏的大腕吗,下回拍戏时,给建议一下,拍这个故事得了。

斗转星移,到了民国,在江阴置要塞,要塞设有重炮,扼长江咽喉,为庇护首都之第一屏障。老蒋又因为海军非其嫡系,于是又另起炉灶,在江阴要塞旁,设置海军电雷学校,购置新式鱼雷快艇,以戚继光,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命名快艇,以期将来成为其替代非嫡系旧海军的班底。后来,台湾的海军元老果然大都出自江阴海军电雷学校,故电雷学校又有海军的黄埔军校之称,这是后话。

抗战军起,老蒋秘密策划,在狭窄的江阴水域,沉船堵塞航道。使日本游弋在长江中的军舰成为瓮中之鳖,而后以岸上炮火,予以歼灭。可惜作战计划被日军女特务收买的汉奸黄浚获得,密报日军。一夜之间,长江中的日本舰船全部冲过江阴,逃到外海。情报外泄,老蒋震怒。当时作战会议除军政高级将领外,只有老蒋的文胆陈布雷和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浚。黄浚平日贪图女色,宪兵司令谷正伦当时就盯住了黄浚,果然发现黄浚与日本人接头,由此破获日本间谍网,黄浚被枪决。

为逼兵力单薄的日寇两线作战,老蒋调集几十万精锐大军,主动攻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淞沪大战爆发。海军电雷学校秘密派遣2艘鱼雷快艇,冒死偷袭日本驻扎在吴淞口的军舰,击伤日军旗舰出云号,自己也被击沉。电雷学校官兵泅渡登岸,在上海市民掩护下,辗转返回江阴。老蒋将所有主力压在淞沪第一线,被日军抄了后路,全军溃败。从上海至南京修了多年的国防工事,仓促间,竟然都未用上。日军长驱直入,唯在江阴要塞,国军守军一个师死守要塞。草鞋单衣,每人怀中揣一幅毛巾,印有何香凝手书,“精忠报国”。战至最后一刻,残部方才渡江由北岸归队。

此后,江阴沦陷。老蒋的忠义救国军和谭震林的新四军在江阴常熟一带抗战,也相互火并。胡传魁的原型就干过忠义救国军,也当过新四军,最后投了鬼子。“胡传魁”曾经抓住了2个欲投奔新四军的女学生,女学生坚持不投降。“胡传魁”就把那女学生的双腿绑在2艘汽艇上,然后2艇逆向而驶,女学生死的极为悲壮。

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之一,也在江阴常熟一带抗敌。但好象不是如戏中所说,伏击日军汽艇受伤。那“郭建光”带兵到了个村子驻扎下后,自个儿一人就到河边遛弯察看敌情,赶巧碰到日军从汽艇上上岸来。“郭建光”撒腿就跑,鬼子追不上,一通乱枪,打伤了“郭建光”。“郭建光”部下闻听枪声后赶到,救了“郭建光”。

真正的忠义救国军也是抗日的队伍,江阴当地的忠义救国军游击队,以青红帮的帮众为骨干。奉“一人战伤,全队抢回。一人战死,全队拼命”帮训,屡屡与日军血战,令日军胆寒。

抗战胜利后,老蒋重题“忠义之邦”匾额,高悬江阴城头,并重建江阴要塞。胜利后的国民党,抗战精神不再,迅速腐败。江阴要塞司令是中将衔的肥缺,戴戎光买通关节,谋得此职。江阴要塞的几个炮台皆是炮兵团编制,加上流动炮团,守备总队,戴戎光安插亲信任人唯亲。老共地下党借机拉拢戴戎光,在江阴要塞布下间谍网,掌握了要塞警备总队,机动炮团等。陈毅粟裕大军渡江,就是在东起江阴的这条战线。国民党的说法是,老共以500金条买通戴戎光。而老共的说法是江阴炮台的地下党发动阵前起义,活捉戴戎光。江阴炮台在陈毅粟裕大军渡江之时,对国军倒戈相向。这次,江阴炮台终于第一次不战而降。


2006-5-10 20: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arain

#2  

江阴城守纪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classic/manqrugbzheng.html

This is the article I got the first story from plus what my father told me before.  The web site changed its title.

其他的故事,“胡传魁”,忠义救国军,谭震林的故事则大都从江阴地方志看来,当年父亲一老友送了一套10几册江阴的地方志回忆录,第一次读到青红帮抗日当先锋的故事。

江阴电雷学校的故事,则也是听老爸说过。而且听父亲说,我祖父当年只是江阴一介书生,抗战军起,也曾经投笔从戎,抛家别子,跟随江阴电雷学校撤退到武汉。老蒋的海军伤亡殆尽之后,遣散了江阴电雷学校的部分人员,祖父才回到逃难到苏州的我奶奶和我父亲身边。以后,读到江阴电雷学校的抗战故事,就记得很深刻了。


江阴电雷学校

我祖父参加了海军江阴电雷学校,随校撤到武汉。武汉会战中,国民党海军损失殆尽,遣散了江阴电雷学校的部分人员,他又回到老家。

抗战胜利后,老蒋架着机关枪解散了非其嫡系的旧海军总司令部,不久,又用其嫡系成立新海军总司令部,用了很多江阴电雷学校的人。

I also found this link about "海军江阴电雷学校"

http://blog.sina.com.cn/u/476745f6010007al

郭建光

是用了当时常熟江阴一带新四军和地方上老共的几个干部的名字各一个字合成的。其中一个是夏光,就是那到河边散步被鬼子打伤的。

谭震林是那里新四军的头目,后来被日伪和忠义救国军挤到江北去了。

忠义救国军

是青红帮的流氓帮众组成的,在淞沪抗战中就流血拼命过,那帮家伙打仗不要命。江阴地方志中有一个忠义救国军游击队的老兵的回忆录,说他们是“一人受伤,全队抢回。一人战死,全队拼命”。

戴戎光

国民党说老共花了500金条收买了戴戎光,否则无法渡江,那是瞎扯了。江阴要塞主要是防止长江中外敌的军舰出入,如一把锁。如何锁得住千里横渡。

戴戎光手下的几个人是共产党,由不得戴戎光投不投降。不过老共对地下党出身的人并不重用,那几个江阴要塞的地下党后来官做得也很小,好象最后的职务也没有当年在江阴炮台的国军内的职务高。

忠义之邦

老蒋的“忠义之邦”匾额大概是老共得政权后彻底毁了,清廷的“忠义之邦”的匾额,被日军攻城时击毁,余“忠”“邦”二字,现存于江阴忠邦亭。


2006-5-10 20: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3  

以前在CND读过, 好文! 再读仍觉浩气冲天!
这段历史绝对应该拍! 海雨写史, 一绝!


2006-5-12 00:5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