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地域与文化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杨林

#1  地域与文化

(一)地域、肤色与体能

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人类只有一个起源,也就是说,人类只有一个“种”。但是人类的肤色却不止一种:非洲在赤道附近,日晒的时间长,非洲居民的肤色就深;北半球纬度较高的欧洲,日照时间短,欧洲人的肤色就浅,一般被称为白色或无色人种。一个人暴晒几天皮肤能够变黑,但一段时间过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肤色,不会把暴晒引起的黑色皮肤遗传给下一代。然而,要是一个人一生都在暴晒,没有恢复到“原来的肤色”的机会,代代相传,“肤色”就会积累成遗传因子。于是,非洲人逐渐就变成了“黑人”。

南美洲是白人的征服地,居民基本上算作白人(白人以及白人和原住民通婚的后代),纯种的原居民已基本绝迹。东南亚的情形也很相似,其居民长期受到外敌的侵扰,被杀戳、被通婚,他们并不世代在那里定居。美国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华人有相近的肤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美国大陆与中国大陆在相同的纬度范围内。印度的朋友告诉我,居住在南方丛林地带的人肤色更黑。中国大陆南北虽然交流频繁,也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

地域不但对肤色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体能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都不会否认,黑人在体育上,尤其是在需要很强的爆发力的项目上,有明显的优势。非洲(尤其是南部非洲)虽然水果丰富,动物种类繁杂、数量众多,但缺乏易于家养的牲畜和利于种植的粮食品种。在那样炎热的地带,尤其是赤道附近的热带丛林生活,人们不适宜耕种、牧养或狩猎,需要的是和动物竞争的能力、从树梢和山崖上采集食物的能力。

(二)地域与文化

寒冷或干燥的气候,使食品的储藏成为可能;漫长的寒冬则使食品的储藏成为必须;耕种和牧养得以使大批食品的储藏成为现实。有了粮食的的储藏,人们才能对各项活动进行分工(冶金、文书等),使城市化成为可能。文化这个词本身来自于culture,与耕作(agriculture)同词根。人们在不同环境里生活,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不同习惯。

温带或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江南,适宜水稻及豆、薯类的生长,同时有牛、猪和鸡作为劳力或肉食的来源。食物的储藏方式可以是晒干、腌制,或地窖保鲜。(棉)纺织品为其人们主要的穿著材料。这里的季节性强,在农闲时,尤其在几个月的冬天里,人们有闲暇来进行“非生产性”的活动,对一些用具及食物从事比较精细的加工。他们可以祖祖辈辈生活在几公里之内,基本上不需要辅助的交通工具,也很少使用武器。当一个自然村过于拥挤,一、两家人搬到另外的地方,生殖繁衍再形成新的自然村。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很少有攻击性。

住在(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除了种植,牧养和狩猎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寒冷的气候不利于细菌的繁殖,食品生吃比较安全。漫长的冬天,经常需要酒精来温暖他们的身体,也需要脂肪来抵御寒冬,因而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拥有武器的必要性,从而有更强的攻击性。

欧亚大陆,尤其是纬度在40-60度的寒带,从中国的东北直到欧洲,既有适宜种植的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品种,也有易于牧养的马、牛、羊等牲畜作为运输、劳力和肉食的来源。这一横贯东西七、八千公里,纬度相近的地带,家畜可以迁居牧养,植物可以异地种植。地区间贸易交往频繁;国与国之间相互征服,文化相互渗透。这种既没有统一文字,更没有统一思想的竞争关系,使这个地区成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历史上一直以羡慕的眼光,仰视著边上的庞然大物。他们那种自卑而好学的岛国文化,使他们能够自强不息。当他们发现欧洲更加强大时,便毅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日本与欧洲纬度相近也算是“地域决定文化”的一个注解。

非洲和南美洲,东西跨度短而南北气候悬殊,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这里天气湿热,粮食的储藏困难。以IQ和EQ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智力” 这个概念,是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后,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无法用来衡量千万年来为了适应热带的环境演化而来的,却被现代科技抛弃了的生存技能和生活习惯。要他们跟上“时代的标准”,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

(三)印度地理与文化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赤道以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这里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北部地区河流交错,灌溉出无比广阔肥沃的土地,大部分地区宜于谷物生长。这里气候炎热潮湿,食物易于腐败,古代印度居民基本上随时获取,及时消费。他们基本上不使用武器,不打仗,只管种地。炎热的气候,人体不需要太多脂肪和蛋白质,贮存的肉类作为有节制的食用。酷热会影响人的食欲,为了调节口味,印度人从小就大量食用咖喱、生姜、丁香、肉桂以及其他的香料调味品。

南亚次大陆自然环境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地形复杂,有一半以上土地多为山区,东西跨度短,南北气候相差悬殊。这助长了一种孤立精神而使印度分裂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甚至社会单元。炎热气候使人昏昏欲睡,不喜活动,祖祖辈辈久居一地,循规蹈矩。地理的隔绝,造成了经济的闭塞和政治的分裂,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内部有各不同人种,不同民族,各地的文化形态差距很大,发展水平也不一致。这么多地区性文化形态,在经济闭塞和政治分裂的背景下,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独具风格的印度文化。

政治上长期的分裂,使人们缺乏大一统的观念,他们不关心国家政治,不重视征服事业。只要他们的村社完整无损,他们并不在乎村社受哪一个国家或君主统治,因为他们内部经济生活仍旧没有改变。倾向于联合和结成一体的趋势只有在北方巨大的河边平原和半岛内地广阔的高原才表现得十分显著。

杜欣欣在《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写道:“印度人不介意也不喜欢作历史记录。因此当记录最重要的史实时,他们漏掉了时间、地点,也并不奇怪。或许因为具有诗歌的灵魂,印度人将史诗视为史书,把传奇当作传记来读,他们甚至将法律文件和科学文献诗化。”印度的诗人对本国王公或外国王公的远征事业不感兴趣,印度文献对其征服过的国家,或别人征服印度之事基本上没有记载。印度的多元化使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历法,从而影响历史的记载,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印度古代居民主体部分的雅利安人,是“地域决定体格和习俗”的例证。他们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河流域时,充满活力,勇猛强悍,挥舞着战斧长矛,用血和剑降服了土著居民。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后,由原来游牧部落的肉食者逐渐转变为素食者,他们的性格和体质特征也随之改变。此后这个民族锐气渐消,对外征服寿终正寝,只有被征服的份了。而侵入伊朗的雅利安人则不然,他们挥戈跃马,横扫千军,建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地跨欧亚非大洲的波斯帝国。

我们津津乐道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印度文化的包容性一点也不逊色。印度在屡遭外敌入侵和征服的同时,她的文化不仅同化了入侵者,而且不可阻挡地向外发展,影响和征服了其他广大地区。佛教通过中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播至朝鲜、日本,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南亚是中国近在咫尺的邻邦,而与印度却远隔重洋。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中国国力强于印度,到东南亚经商移民者人数众多,其对东南亚的军事力量也远胜于印度。但印度文化却对这个地区的语言、宗教、艺术、建筑、法律和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令人最为信服的解释是,自然环境或地域的因素。印度和东南亚同属热带季风和热带森林气候,基本上形成一个大致相同的文明区。同样的自然环境,使这两地居民形成相似的心理素质和体质特征。他们都比较缺乏挑战,历史发展节奏缓慢,宗教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人一直有很强的种姓等级观念,处于底层的种姓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能永远从事下等的职业。这与语言的多样性是很有关系的,因为“下等人”改变地位的途径通常是异地而居,地区之间语言的不同使迁居变得困难。这种地区之间的隔绝和语言的差异阻碍了思想和技术的交流;等级之间的隔离使有潜力的“下等人”无法脱颖而出,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印度的经济发展缓慢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印度在近代被欧洲打开大门,尤其是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后,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所有当地人都成为了“下等人”。西方的语言(英语)、贸易等随着军事的扩张带给印度一个全新的世界,改变着印度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改变同时也唤醒了印度人的平等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催生了甘地等民族英雄的出现,从而促进了印度的统一。

(四)中国文化与方块字

中国的统一,由北及南,由于其地理的连续性,虽然有长江之隔,绝非偶然。看一看美国这块与中国大陆最相似的国土,就想到统一的必然性。方块字是如何成为“中国”唯一的文字,已无从考察。这个统一的方块字对大一统的“中国”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它使方块字的使用者有归属感,尽管中国在历史上有分有合。所以,统一文字的影响大于统一“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对方块字的完善的确下了苦工,从书法、对子(包括对联),到诗词,到八股文。

因为这个统一的方块字,才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可能,中国从此再也出不了杰出的思想家。也正因为这个统一的方块字,中国再也不可能在科学的发展上有大的建树,这一方面是因为统一的思想而禁锢了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方块字的本身不利于科学的记载与传播,你如果试著只用方块字来写一本现代科技的书,哪怕只是一篇文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一个大国,自然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她的疆土广阔,物产就丰富;她的人口众多,也就汇集了各式的人才。作为大国的皇帝,除了长生不老,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于是个人的私欲和骄傲极度膨胀。他们只管行乐,无心也无暇去顾及底层的百姓(草民)。草民兴风作浪,镇压下去是捷径。即使某片疆土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并不因此动摇;外国入侵了,割地赔款,皇帝还照样做。饿死的骆驼比马壮,赔了钱财,还可以搜刮。

皇帝是“荣耀”的唯一来源,也是财富的最终分配者。除了宦官和宫女,当官是接近皇帝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际上是 “唯有做官高”。仕途以外的聪明才智都是“小聪明”,一切技术都是“雕虫小技”。这种利于统治者的“官本位”和儒家文化,只有在大国里才能被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做皇帝的安全性(相对于外敌而言)和当官的好处,使得法制难以施行。“情”大于理,犬儒文化得以盛行。这同时也抑制了科技的发展。

统一的文字和一统的大国自然有她的长处。文字统一便于交流思想,交流技术;幅员广大可以互通有无,开阔眼界。人多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人如果能在新时代里扬长避短,丢下“大中国主义”的包袱,对中国文化去芜存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幸事,也是世界的幸事。


【参考资料】
【1】《Guns, Germs, and Steel》(Jared Diamond, W. W. Norton& Company, 1997)
【2】《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杜欣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DID GREAT BRITAIN UNIFY INDIA?》
【4】《印度地理环境与古文明》


2008-6-26 01: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久闻大名,热烈欢迎!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6-26 08: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3  

谢谢!大名的不敢。


2008-6-26 17: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  

杨林慢些上文,我休假回来后会一一拜读。


2008-6-26 22: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综合类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