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遇罗克雕像落成宋庄 -献诗一首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一元

#1  遇罗克雕像落成宋庄 -献诗一首

[ZT] 秦全耀: 遇罗克雕像落成宋庄


今年五月四日是中国“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权活动家遇罗克遇难三十九周年。遇罗克雕像于前不久的清明节在通州的宋庄美术馆落成揭幕。遇罗克雕像正面镌刻着他说的话:“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而雕像底座上镌刻着北岛一九八零年的诗句,引自《宣告——献给遇罗克》:“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参加雕像落成揭幕仪式的有遇罗克雕像发起人﹑《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前民间诗刊《今天》编辑徐晓、罗克雕像作者郑敏、遇罗克弟弟遇罗勉,还有遇罗克生前好友、认同遇罗克理念的朋友约二十人。他们没有对传媒声张,只是悄悄地举行仪式。

  遇罗克于文化大革命高潮的一九七零年三月遭当局处决,虽然三十年前中共否定文革时得到平反了,但文革话题仍是中国今天的禁区。

  二十年前,学者徐晓﹑徐友渔和丁东等人曾编辑出版了一本纪念遇罗克的书,名叫《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二零零八年,徐晓和几个朋友一起相聚,谈到遇罗克的话题,众人再想为遇罗克做点事,于是提议为他塑像,再拍摄关于他的一部纪录片。后来听说纪录片已经有人在筹划拍摄了,他们就筹划要为遇罗克塑一尊像。于是开始筹款。当时他们就坚持认为,遇罗克的雕像要安置在公共场合,能让人随时瞻仰。徐晓先找到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即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一听是遇罗克雕像便说,完全支持把雕像安置在宋庄,宋庄正准备筹划一个雕塑公园。栗宪庭又为徐晓他们介绍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隋建国又向他们推荐雕塑家郑敏。郑敏生于八二年,还不到三十岁。徐晓认为让年轻人创作遇罗克雕像很有意义。徐晓说:推动人们认识遇罗克、张志新、林昭这样的为自由、民主而献身的人,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不认为,能在短时期内,他就能被整个社会接受,被青年一代都了解。实际上,他们不只是一本书,一座雕像,了解他们就是了解文革,了解六十年来中国的当代历史。这一推动的过程,能让年轻人参与就特别有意义。

  徐晓等人为遇罗克雕像筹款近十万元人民币。徐晓说: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应该与时俱进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不被时代淘汰而又不至于在潮流中迷失?怎样既能合法生存又不甘当犬儒?当精英意识、使命感这些概念被平常心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所取代,何处是精神的归宿?她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无权以旁观者的姿态仅仅做一个描述者、评判者、批评者,我们无权沉默,无权失忆。

第 1 幅


2009-5-12 23: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一元

#2  

“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遇罗克


2009-5-12 23: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一元

#3  

【ZT] 郑敏:遇罗克雕像

最近做了件事儿,为遇罗克塑一个胸像。遇罗克死时和我现在年龄相仿,但作为一个80年代出生的人,我已经很难清晰地感受他所经历的那段岁月,只能从遇罗克留下的字里行间去把握他的和他生活的时代:我能看到的遇罗克是一个平凡却执着的灵魂。很敬佩他敢于在激荡中对抗逆流的意志、在躁动的年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在黑暗中仍然追求光明的那份天真。

要为这样一个被现在这个时代遗忘了的平民塑像很难,他没有王小波那样的侃劲十足的文学作品,不前卫,不特立独行,但是作为一个27岁就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被文革当局枪毙的青年,他应该被记得,特别是在这个集体淡忘的年代。


可能一尊雕像所能达到的纪念作用,远远无法抵抗时代的遗忘之潮吧,但总比没有要好。另,我今年也二十七了,仍庸碌无为,是为记。


2009-5-12 23: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胡拉

#4  

遇罗锦呢? 有没有她的消息?
她应该写 Blog , 有故事可讲的人。


2009-5-12 23:1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5  

我没有给遇罗克写过诗,尽管,他是为了替我们说话而死的。多年前为林昭写过一首,贴在这里,对他们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自 费

程宝林

五分钱
在今天,在我的祖国
连一根冰棍也买不到了
这样要命的夏天

当年,在上海的一条小弄里
几件制服、几顶大盖帽
敲开了一户人家
以国家的名义
向一个母亲
索取这笔欠款

这是一粒子弹的价格
这是一次自费死亡

上海的龙华
花像血一样绽开
1931年,有柔石
1968年,有林昭

2004年8月4日


2009-5-13 00:49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胡拉

#6  

看到一段话, 比较一下当今的酒肉记者文人。

“    ..... 在文章最后的“附记”中,作者对遇罗克的亲属、难友、同学、朋友,以及所有提供了第一手素材的人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后来,遇罗克全家都《光明日报》社的有关记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特别是苏双碧,他至今仍不能忘记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的一次“天真”的谢礼。

那是在遇罗克平反之后,遇罗锦也得到了平反,她从监狱里被放出来,得到了680元的补助。一拿到钱,遇罗锦就立即给苏双碧和张义德打电话,希望请他们吃一顿饭,以表示对他们帮助遇罗克平反的谢意。然而,苏双碧在电话中严肃地拒绝了她的好意。他说:“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从工作出发,可以帮你哥哥把问题搞清楚,帮他平反,但是如果吃了你的饭,就不好说话了。”于是,遇罗锦只好买来几块巧克力,专门送到报社,交给苏双碧和张义德二人,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遇罗克的事迹见报之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一时之间,全国30余家报纸纷纷转载此文,新华社也转发了该文中的六七千字。遇罗克这个名字一下子为全国所知,同时也必将为后世铭记。”


2009-5-13 17:3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胡拉

#7  

2009年3月5日是人權運動先驅遇羅克烈士(1942-1970)蒙難39周年紀念日,遇羅克的妹妹、現居德國的作家遇羅錦題獻給其哥哥的長篇著作《一個大童話:我在中國的四十年(1946-1986)》,於烈士忌日到來前夕,由晨鐘書局在香港出版。
   
     據該書封底的醒目介紹:「全書重點只寫兩個人:哥哥,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妹妹,在道德上被判了死刑。」這一對兄妹、一個家庭的命運悲劇,將近30年前曾經轟動中國,隨之也在整個大陸被強令沉默,如今在中文世界重新浮出水面,成為當下共和國60年祭(1949-2009)繞不開的話題!
   
    作者昭告讀者: 「這是一本人人都罵的書——中共罵、家人罵、朋友罵、漢學家罵……中共罵它揭陰私,家人罵它不公平,朋友罵它太無情,漢學家罵它『怎能那樣寫你父母』 」「如今,這沉寂了20年之後,是想招來更多的罵聲。罵,是最動聽的音樂。」
   
     消失公眾視野已久的作家遇羅錦,隱居德國小鎮,20年磨一劍,重出江湖——《一個大童話》是她一年多來修刪、增補、編訂、數易其稿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傳記作品把讀者帶回1949年後中國人經受的銘心刻骨的坎坷歷程:從一個家庭的苦難命運伸展開去,親情與愛情,忠誠與背叛,良知與欲望,理想與追求,由一個女性自幼及長的成長史,一個女性對親人和家庭、對離奇社會的目擊、體驗與反思中,得到洞察和見證;洋洋六十萬言的自述與吐露真相,勇敢張揚個性和自由,繼續重申自我價值確立的普世意義,終也還作者因其數次結婚、離婚遭遇而被當局誣為“墮落的女人”以一個公道和清白。


2009-5-13 17: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8  

胡拉也开始搅那个什么啦?:))


2009-5-13 21: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胡拉

#9  

我可不是搅屎棍,呵呵。

遇罗克是个独胆英雄,我比较佩服。
文革刚开始时最残酷,简直是瞎搞。
那个妹妹的书讲真实的事情,可看性强。


2009-5-13 22:1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10  

我常和胡拉作对,这篇则完全赞赏。


2009-5-14 02:17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一元

#11  

读到这则报道,欣慰于中国民间还是不乏有识之士,甚至在80后里面。觉得遇罗克的精神价值要高于张志新和林昭,后两者是觉悟者,而前者却具有启蒙者的根植于己的人权思想。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其实并不虚无,为什么我们只会熟读裴多菲的诗,却不知道遇罗克的话语?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拥有过遇罗克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


2009-5-14 07: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一元

#12  

再信笔来几句:

在宋庄,在一个充满遗产的
城市的边远角落
你的胸像,以一卷书的清冷,与血绝缘
但不与三十九年前的战事绝缘
那时你头颅射出的目光
贯通城堡,之后城堡射出的子弹
贯通你的头颅

而不在你头像留下弹孔
犹如不在耶稣像上留下钉眼
是一处败笔
但毕竟花岗岩基座托起的
是任凭一个朝代的重压
都无法安葬的思想


2009-5-14 09: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胡拉

#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09-5-14 07:17 AM:
我常和胡拉作对,这篇则完全赞赏。

网络是一江湖,分分合合, 呵呵  ...


2009-5-14 15:4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胡拉

#14  

最近看了本英文书叫 "Evil Gene",应该也有勇敢基因的存在,
有些人就是不怕死,共产党也有,国民党也有,
只要是不怕死,就挺脱俗的,就令人敬佩,
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2009-5-14 15:4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综合类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