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山楂树之恋》再创作杂记(4)使“山楂树”这首歌变得更加确切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山楂树之恋》再创作杂记(4)使“山楂树”这首歌变得更加确切

正如我上次强调的“山楂树”这首歌比“山楂树”这棵树来得重要得多,歌声让老三静秋两人心灵开始相通,也可以说是有了第一次交集。

这种共同的爱好相通的情趣不单单是反映了他们本身的素质表明了他们都有很强烈(尽管静秋迫于出身和形势极力掩饰)的小资情调。最最主要的是有了情感萌芽的基础。

不信,各位网友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恋爱经历。只要不是“一见钟情”式的(何况这一见钟情的“见”不仅仅是看脸蛋身材吧),那末共同的兴趣爱好往往是一个最佳起点。

“山楂树”这棵树的意义就不同。它首先带给静秋的是崇敬,对“无数”抗日先烈的崇敬,而绝对不是对爱情的憧憬。后来,使得她造成恍惚和错觉的则是她认识老三并开始“萌芽”后才多次重复地出现幻影和叠影。至于,到老三的遗体埋葬在山楂树下之后,山楂树这棵树对静秋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那既是后话也是老三和那棵树融合的结果。

这里强调叠影,也就是静秋本身陷于难以抉择的一种反映。并非是她不爱老三,只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特别是自卑和保守)造成的两难——既难以前进又难以后退的处境。

“山楂树”这首歌原先反映的(演唱的)内容就是一个年轻姑娘的两难选择。一对两也是爱情文艺题材永恒的热门。究其原因,无非是现实世界里充满着这种情况的心理描写容易打动人特别是打动少男少女的心。

曾经摆在静秋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老三和长林。尽管长林的不可能连得长芳都看得很清楚,但是长林本人长林妈后来还有长林大嫂都站出来以他们各自的方式表达对静秋的情感。再加上那一篮子核桃来回奔波的感动——自然最最要紧的是长林本身有许多可取之处。

因此,至少在舞台上出现的长林形象完全不必要按照书里描写的那样。一来有碍舞台观瞻,二来不利于那个两难选择。加大了“两难选择”的力度,戏剧性的冲突才更明显。艾米曾认为我为长林打抱不平——这个看法是对的——我曾写过长林的缺点并不是他的错。长相不怨他文化不怨他教养不怨他户口不怨他甚至于可以说性格也不能怨他。

于是,在我笔下的长林将不再是书里描写那样猥琐(诸如五官都捏在了一起‘大意’之类)。他将是一个类似于萧继业长相的青年人,当然他不是勘查队员而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由此,使得静秋选择老三更是从精神层面上占主要成分而不是在达式常和王宝强之间作选择。

相信,那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看到这篇杂记也会同意我的看法——选择一个恰当的演员来扮演长林。完全没有必要照书里面对张长林相貌描述的写法。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23 07:5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