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无论如何不能同意沙途关于黄梅戏男角的一个观点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无论如何不能同意沙途关于黄梅戏男角的一个观点

在沙途网友以沉重的心情提出黄梅戏阴盛阳衰之后,我曾贴过一块豆腐干说明阴盛阳衰并非黄梅一家。

可能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观点继续阐发列举论证,沙途他接着写了“黄梅戏男角的特质之三:与唱词的关系(1)”一文。看了之后我在第一时间跟贴表示反对。接着又有网友戏痴小郭跟贴表示他自己曾写过从戏目名称看出黄梅戏重女轻男——其实这也间接地说明他很可能并不认同主贴的意见(这一点下面会继续阐发)。

不知道为什么,那篇(1)迅即被删除(或许我没有仔细找到),所以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2)以及将会读到的预告(3)。但是预先声明是对事不对人,因为大家都是为了黄梅——所以这儿的批评文字也仅仅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我是所有的戏曲都看,唯一例外不看的地方戏曲就是粤剧。所以对沙途提及的那些粤剧都不了解,更谈不上那些优美的唱词。可这并不妨碍我来分析阴盛阳衰现象其实和那些列举的唱词无关。

从沙途引证的唱词粗粗看来,无非是那些唱词谈不上阳刚。或者从声腔角度来说唱不上去。可能我没有能够完全体会沙途的想法究竟要说些啥,不过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他这一回的重点是放在唱词上面。

最明显的一个事实作为反驳例子是有沪剧《碧落黄泉》。恐怕黄梅戏迷们不熟悉,我先来把剧情简单说说。民国年代,大学生汪志超和同学李玉如相爱。毕业后汪回上海去寻求职业,李仍留在杭州当地。两人均未能自立,分别面临困境。汪是受到富家女家庭(恰好是他父亲就职的公司老板)的干涉,利用手段逼他和已和他人有孕在身的女儿(也是汪李同学)结婚。李则受到嫂嫂逼嫁大老板,李不从。汪的来信又被嫂嫂拦截,导致李误认为汪不知何故断了音讯。最后,在汪的新婚之时,接到仗义的同学带来书信知道李因车祸伤重危急住院的消息。等到汪逃婚赶到杭州医院,李已奄奄一息结果含恨终天。

那是王派创始人王盘声的代表作之一。里面有一段唱词“志超读信”非常有名气——也是沪剧特有唱腔板式“赋子板”的有名代表之一。原先是由凌派创始人凌爱珍(扮演李玉如)在幕后以画外音的形式演唱。那完全是以女性角度诉说哀怨的一整段唱词(长达一百多句——如此之长是赋子板的特色,我曾在自己创作的《京都情仇录》运用这个技巧写了男主角临终唱词一气一百二十八句)。后来被王盘声接过来,以舞台上的汪志超亲自拆信亲自读(也就是唱)的形式来表演。马上一炮打响极受欢迎。不管是那本来由女性写的信件完全是女性口气,毫无豪言壮语更无激扬文字(可想而知,那一部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代表作——这也是文革批判它的一条罪状——能有什么阳刚之气),而且王盘声首次发明用女腔来演唱。也就是由男生用女生口气来演唱这一段“志超读信”。舞台现场效果轰动,没有任何观众认为这出戏使得男主角处于从属地位。恰恰相反,更加突出了男主角的重要发挥和他的戏份。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标志是凡王派传人必以完整优美地演唱此唱段为荣,连得戏迷票友都竞相哼唱“志超读信”。一时间,“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玉如格印象侬可忘记?......阿记得那一日狂风暴雨夜,我受了风寒病倒勒拉宿舍里。多亏侬悉心来照顾我,日夜陪伴在我身边。……只恐怕就勒拉侬洞房花烛夜,玉如我已经魂归离恨天。”不可能在此一一列出全部一百多句,只此碎片就能见识鸳鸯蝴蝶卿卿我我的味道。

不多举沪剧唱词的例子,再说说越剧。撇开女小生问题,用不到讨论这一条——因为同样剧目同样唱词尹桂芳唱,她的得意门生赵志刚也一样唱。尹派在越剧中小生唱腔是最最糯的,远不如徐派徐玉兰那样阳刚——比如《北地王》中的“杀宫”“哭庙”。但是,没有人能说《何文秀》《沙漠王子》是阴盛阳衰。恰恰相反,“路遇大姐得音讯,九里桑园访兰英”“手弹琵琶心悲痛,自己的命儿自己算”那些唱词唱段照样流传街头巷尾极负盛誉。

最近我在试写的苏州评弹也是如此。尽有软绵绵的唱词——比如《三笑》《玉蜻蜓》。也更可以说明问题的是评弹既有张调(张鉴国创始人)的高昂激越同时又有徐调(徐云志创始人)那样的软糯婉转。一样不妨碍他们创造角色并且是上手(在评弹界,上手表示第一位对下手起引导作用,类似相声捧和逗)。

再来看黄梅戏——这就可以举大家熟悉的唱词来作注脚网友自己也可以再找出一些。就拿沙途提及的黄梅戏戏曲故事片《生死擂》中之《青山翠岭红叶染》唱段来分析:

郑京生唱:青山翠岭红叶染,如诗如画好江南。江天景色无心赏,孤影、孤舟
去复还。船近芜湖心潮涌,五年前中秋月圆情未圆。苏斛主为选佳婿摆斛擂,与
师兄赵大江争师妹,斛趟飞旋争师妹,斛趟飞旋在江边。痴情小妹我心慌乱,滑
落了两粒黄豆,丢失了一世姻缘。无颜留此镇江去,师兄他春风得意发狂言。一斛
情仇今来报,江边景梦魂牵,一壶好酒梦中醉,待中秋胜斛擂,一江春水洗羞
颜。

通篇唱词并未有沙途所说不够阳刚——比如所谓初次败斛,用“无颜留此”,似极不妥。其实,在戏文中“无颜留此”“无颜来见”“无颜面对”“无颜告慰”“无地自容”多之极!甚至于就在安徽乌江自刎的楚霸王不也是“无颜去见江东父老”吗?然则,既无丝毫不妥又无绝非阳刚之处。项羽正因为阳刚而不阴柔才会“不肯过江东”。

我看的是黄新德先生博客中的视频。一叶扁舟飘然而至,一个男儿怀技登岸。黄新德在戏里面的地位让位于韩再芬的原由并非在此唱词。说到底,还是戏痴小郭说得对极!那阴盛阳衰完全是能够从剧目名称上看出来。

因为那个原贴没有找到,连带着我和小郭的跟贴也没有留下。记得小郭提及的很能说明问题的戏目比如“龙女”“风尘女画家”“女驸马”“风雨丽人行”等等,一看就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戏。

深一步推究,我想黄梅戏从乡间走来,本身历史并不很长又以三小见长,累积的戏文里面有多以女性为主角很缺乏以男演员为主体的剧本。这才是黄梅戏阴盛阳衰的现象比之其他某些地方戏更甚的根源。

在解放后,黄梅戏的进展历程中几乎很少关注到这一问题。这一点和严凤英的出色也有关联。相对之下,王少舫完全活动在她的羽翼之下。特别是“女驸马”,那里面连得公主都比男主角有戏。尽管黄新德先生演的老宰相很好很出色,却根本无法逆转那部戏阴盛阳衰的原状。

同样的原因,五朵金花的大放光芒,极大程度上淹没了同期毕业男生的光彩。难怪有人要出走要离开。也有留下来很出色的,但是连得高出他们一辈的黄新德先生都不敌,他们还能有戏吗?也就难怪蒋建国院长才刚刚靠把《雷雨》中的周萍提升为第一主人公得了一个梅花奖。

我没有去查对,那一部“八大金刚满台生辉”的戏是何年何月让演柯老二的黄新德拿到梅花的。想来,一定比马兰拿梅花晚得多。很可能“唐明皇”比“杨贵妃”都晚。本来,在京昆的《长生殿》里唐明皇戏份要比杨贵妃多得多。李隆基才是第一主角,即便是《大唐贵妃》新编的那出戏——李军和于魁智都排名在史敏和李胜素之前。当然,梅葆玖排名比张学津前,那是因为梅兰芳比张君秋吃香的缘故——我是这样想的。

因此,问题归结到一点——剧本,剧中人物本来的安排以及男演员本身要抢戏要争气。拿我在新德会播放的黄梅新德博客视频里看的《柯老二入党》《知心村官》这两出戏来看,这里不说唱词无论阳刚阴柔豪迈低沉戏中人物性格如何,男主角的第一地位不容动摇。即便是让马兰来演柯老二太太小路妈(陈小芳演),那梅花奖也只能是黄新德所有根本轮不上马兰。

黄梅戏没有京昆徽剧晋剧秦腔那样的底子——有大量大量的以男性第一主角的戏文,又没有沪剧越剧那样泡在上海滩上十里洋场经受市场诱导受西风熏陶的经历从而编排出诸如《浪荡子》《屈原》《杨乃武与小白菜》《陆雅臣》等戏文。即使不熟悉沪剧,至少大家熟悉越剧——那里面的小生流派以及为主体的戏目真不要太多哦(上海方言——意即实在多得很)。

说一千道一万,剧本,以男性为主体并且为第一主角的戏文才是主题。很高兴看到听到《柯老二入党》《知心村官》《和氏璧》《霸王别姬》等等戏文上演。也更希望除了着眼金花绽放之外,也得有培育兰草茂盛才好。这世界本来就是得阴阳和谐才行,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家庭社会如果一直阴盛阳衰,终究是非正常现象。



是非是我非我
2008-2-1 11: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